《脈義簡摩》~ 卷四 主病類 (3)
卷四 主病類 (3)
1. 遲脈
遲為陰脈,與數為陰陽對待之體。數六至,遲三至,息數甚懸。至離經之脈,則僅二至,《內經》謂之少氣。然遲主臟病,多屬虛寒。浮遲表寒,沉遲裡寒。遲澀為血病,遲滑為氣病。有力冷痛,無力虛寒。或主不月,或見陰疝,或血脈凝泣,或癥瘕沉痼。氣寒則不行,血寒則凝滯。
白話文:
「遲」和「數」是陰脈和陽脈的相對應存在。「數」脈六至(每分鐘脈搏跳動六次)、「遲」脈三至(每分鐘脈搏跳動三次),兩者脈率差異很大。到了脈搏跳動脫離正常脈率的情況,則僅有兩至,稱為「少氣」。不過,「遲」脈通常代表臟腑疾病,多半屬於虛寒體質。浮遲脈表示表寒,沉遲脈表示裡寒。「遲澀」脈代表血病,「遲滑」脈代表氣病。如果有力,伴隨冷痛;如果是無力,則是虛寒。這種脈象可能代表月經不調、陰疝、血脈凝結或慢性疾病。「氣寒」則氣血運行不暢,「血寒」則血凝滯。
遲兼滑大,風痰頑痹。遲兼細小,真陽虧損也。或陰寒留於中,為泄為痛,元氣不營於表,寒慄拘攣,皆主陽虛陰盛之病也。而獨有如遲之脈,凡人傷寒初解,遺熱未清,經脈未充,胃氣未復,必脈見遲滑,或見遲緩。亦可投以溫中而益助餘邪乎?高鼓峰云:遲而汗出者死。
此虛實之不容不辨也。
白話文:
脈搏遲緩有力,常見於風痰濕痹等頑固性疾病。脈搏遲緩細小,表示真陽虧損。或因陰寒之氣鬱結體內,導致腹瀉、疼痛,元氣無法運行於身體表面,出現畏寒、拘攣等症狀,這些都是陽虛陰盛的疾病。
只有類似於遲脈的脈象,會出現在傷寒剛癒、餘熱未清、經脈未充盈、胃氣未恢復的情況下。脈搏呈現遲緩或遲緩無力,這難道可以服用溫中藥物來驅除殘餘的病邪嗎?
高鼓峯說:脈搏遲緩且出汗者,會死亡。
張石頑曰:仲景有陽明病,脈遲,微惡寒而汗出多者,為表未解。脈遲,頭眩腹滿者,不可下。有陽明病,脈遲有力,汗出不惡寒,身重喘滿,潮熱便硬,手足濈然汗出者,為邪欲解,可攻其里。又太陽病,脈浮誤下而變遲者,為結胸。若此,皆熱邪內陷之明驗也。須知遲脈雖見表證,亦屬臟氣不充,所以邪氣流連不解。
詳「遲為在臟」一語,可不顧慮臟氣之困乎?
白話文:
張石頑說:
《傷寒論》中記載,仲景治陽明病時,如果脈搏遲緩,微惡寒而汗出的患者,表示外邪尚未解除。脈搏遲緩,頭暈腹脹的患者,不宜攻下。
如果陽明病患者脈搏遲緩有力,汗出不惡寒,身體沉重氣喘胸悶,潮熱便結,手足濡濕出汗的,表示邪氣將要解表,可以攻裡。
另外,太陽病患者,脈搏浮大誤用瀉下,導致脈搏變遲的,表示為結胸。
以上這些情況,都是熱邪內陷的明顯徵兆。要注意,遲脈雖然出現表證,但也屬於臟氣不足,所以邪氣不能順利解表。
2. 滑脈
滑脈為陽中之陰,往來流利,如珠走盤。若滑而勻平,乃得胃氣之脈也。故經云:脈弱以滑,是有胃氣。又云:滑者陽氣盛,微有熱,按之指下,鼓擊有力有神,如珠圓活,替替不絕,男得此無病,女得此有胎。乃真滑脈也。若病則屬痰飲,浮滑風痰,沉滑食痰,寸滑嘔吐,關滑畜血,尺滑㿗淋遺泄。
白話文:
滑脈屬於陽氣中的陰氣,脈搏流動順暢,就像珠子在盤子上滾動一樣。如果脈搏滑而均勻,是胃氣充足的脈象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脈弱而滑,是有胃氣。」又說:「滑脈者,陽氣旺盛,微微發熱,按起來手指下跳動有力,有活力,像圓珠一樣靈活,脈搏持續不絕,男性得到這種脈象沒有疾病,女性得到這種脈象懷有身孕。這是真正的滑脈。
如果生病則屬於痰飲,浮滑風痰,沉滑食痰,寸滑嘔吐,關滑畜血,尺滑㿗淋遺泄。
滑大滑數為內熱,上為心肺頭目咽喉之熱,下為小腸膀胱二便之熱,亦脈證相應之脈也。而特有如滑之脈,驟診亦似平和,不大不小,不見歇止,不見克勝,息數如常,只覺平動不鼓,牒牒而去,稍按即無,此為元氣已脫。此即麻子之先兆。累累如珠,自尺上趨於寸,而無起伏。
白話文:
脈搏又滑又數,表示體內有熱。上焦的心肺、頭目、咽喉有熱,下焦的小腸、膀胱、二便有熱,這種脈象也與這些症狀相符。
但是,有時候會遇到一種特別的滑脈,乍一看好像很平和,既不大也不小,而且一直持續下去,沒有停歇或加重的跡象。息數也和正常人一樣,只是感覺脈搏平淡無力,好像紙片一樣輕飄飄地滑動。稍稍按壓,就感覺不到脈搏了。這是元氣已經衰竭的徵兆,也是麻疹即將發作的前兆。
如果脈象呈現出像一串珠子一樣連續不斷的樣子,從手腕的尺部向上延伸到寸部,而且沒有起伏的波動,這也表示元氣已經很弱了。
亦有中氣鬱結者,按之必實而有力。僅存餘氣,留連臟腑經絡之間,未盡斷耳。先於死期旬日內,便見此脈,乃絕脈也,雖盧扁亦難復甦,每見醫者,尚於此際,執以為痰,化氣消痞,攻劑任投,祗速其死耳。至於虛損多弦滑之脈,陰虛而然也。瀉利多弦滑之脈,脾腎津液受傷也。
此又不得通以火論矣。
白話文:
有的人會有中氣鬱結的情況,按壓時會感覺很實且有力。這是因為身體中還殘存著餘氣,停留於臟腑經絡之間,並沒有完全斷絕。在臨近死亡前的十天內,就能發現這種脈象,這是絕脈。即使是神醫扁鵲來了,也難以挽回性命。可惜的是,每當遇到醫者,他們往往會誤認為是痰,使用化氣消痞的攻補藥劑亂投,這只能加速病人的死亡。至於虛損多弦滑脈,這是由於陰虛引起的。瀉利多弦滑脈,這是由於脾腎津液受損造成的。
張石頑曰:傷寒溫熱時行等病,總以浮滑而濡者為可治。昔人以滑大無力,為內傷元氣。夫滑脈雖有浮沉之分,終無無力之象。蓋血由氣生,脈因氣動。若果氣虛,則鼓動之力先微,脈何由而滑耶?惟是氣虛不能統攝陰火,而血熱脈滑者有之。陰虛血燥則氣愈悍。又平人肢體豐盛,而按之綿軟,六脈軟滑。
白話文:
張石頑說:傷寒、溫熱等流行病,總是以脈象浮滑而濡潤的為可以治療。古人認為脈象滑大而無力,是內傷元氣所致。滑脈雖然有浮沉之分,但始終沒有無力的現象。因為血由氣生,脈因氣動。如果氣虛,則鼓動之力就會先微弱,脈象怎麼會滑呢?只有氣虛不能約束陰火,而導致血熱脈滑的情況。陰虛血燥,則氣勢愈加強盛。一般人肢體豐滿,按壓起來綿軟,六脈軟滑。
此痰濕漸積於中,外終日勞役,不知倦怠,若安息則重著痠疼矣,以滑則為痰也。若滑而急強,擘擘如彈石,謂之腎絕。滑不直手,按之不可得,為大腸氣不足。以其絕無從容和緩之胃氣也。故經云:予之短期。
白話文:
身體內部逐漸累積了痰濕,外部每天勞作,不知疲倦。如果休息,就會感到沉重痠痛,這是因為痰濕滑膩的緣故。
如果痰濕滑膩且急促有力,堅硬得像彈丸,稱為「腎絕」。如果痰濕滑膩但不能用手直接觸摸,按壓也摸不到,是因為大腸氣不足。
這是因為體內沒有從容和緩的胃氣所致。所以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短促的呼吸,病情危急。」
《正眼》曰:仲景謂翕奄沉,名曰滑。而人莫能解。蓋翕,浮也,奄,忽也,謂忽焉而沉,摩寫往來流利之狀,極為曲至矣。
白話文:
《正眼》中說:張仲景把時浮時沉的脈象稱為滑脈。但一般人都不明白其中的含義。其實,“翕”是指浮,“奄”是指突然,“忽焉而沉”的意思是突然下沉,形象地描繪出了脈象忽上忽下的流利狀態,非常準確生動。
3. 澀脈
澀脈為陰,往來艱難,動不流利,狀如輕刀刮竹,如雨沾沙,如病蠶食葉,參伍不調。主傷精亡血之病,為血痹,為寒濕入營,為心痛,為脅痛,為解㑊,為反胃,為亡陽,為腸結,為憂煩,為拘攣,為麻木,為無汗,為脾寒食少,為二便不調,為四肢厥冷,男子傷精,女子失血。又為不月,為胎病,為溲淋,亦為氣滯。
白話文:
脈搏澀滯,屬陰證,流動不暢,動作緩慢,表現如輕刀刮竹,雨水打濕沙子,病蠶吃葉子,參差交錯,不協調。主因傷精亡血所致,為血瘀、風寒濕邪侵入營份所致,表現為心痛、脅痛、打嗝、反胃、陽氣衰竭、腸結不通、憂煩、拘攣、麻木、無汗、脾胃虛寒、食慾不振、大小便失調、四肢厥冷,男子傷精,女子失血。此外,還表現為月經不調、胎兒異常、小便不利,也可能是氣滯所致。
凡見澀脈,多因七情不遂,營衛耗傷,血少而氣不波瀾。其在上則有上焦之不舒,其在中下則有中焦下焦之不運,在表則有筋骨之疲勞,在裡則有精神之短少。經曰:脈弱以澀,是謂久病。然亦有不同者。或人稟賦經脈不利,或七情傷懷莫解,或過服補劑,以致血氣壅盛,或飲食過度,不即運化,或痰多而見獨澀,或久坐久臥,體拘不運,此又非主於傷精亡血之病也。至於虛勞細數而澀,或兼結代,死期可卜。
白話文:
凡是見到澀脈,大多是由於情緒波動異常,導致氣血損耗,血液不足而氣血運行不暢。如果澀脈出現於上半身,表示上焦氣機不暢;如果出現在中下半身,表示中焦或下焦氣血運行不順;如果出現在身體表面,表示筋骨疲勞;如果出現在身體內部,表示精神不足。醫經中說:脈搏既弱又澀,說明疾病已久。
不過,也有特殊情況。有些人天生脈絡不通暢;有些人情緒失衡,鬱結難解;有些人過度服用補藥,導致氣血淤積;有些人飲食過量,脾胃運化不及時;有些人痰液過多而導致脈絡不通暢;有些人久坐久臥,身體僵硬而不暢。這些情況並不是因為氣血虧損所致。
至於脈搏虛弱、細小、數促且澀,或兼有結脈和代脈,表明病情嚴重,死亡時間可預測。
凡診此脈,須察病機,庶無謬治。《脈法》云:澀為血少,亦主傷精。寸澀心痛,或為怔忡;關澀陰虛,因而中熱,右關土虛,左關脅脹;尺澀遺淋。血利可決,孕為胎病,無孕血竭。《金匱》云:寸口脈浮大,按之反澀,尺中亦微而澀,知有宿食。有發熱頭痛,而見浮澀數盛者,陽中霧露之氣也。
白話文:
在診斷出這種脈象時,必須考慮導致疾病的病理機制,才能避免誤診誤治。《脈法》中記載:脈象澀代表血氣不足,也可能表示傷精。寸脈澀表示心臟疼痛,或有怔忡(心慌氣短)的症狀;關脈澀表示陰虛導致內熱,右手關脈虛弱則會有脅肋脹痛,左手關脈虛弱則有遺尿。尺脈澀則表示血痢,如果女性有此脈象,則可以確定為胎病,若非懷孕則代表血虛。根據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寸口脈浮大,按壓時卻感覺澀滯,尺中脈微而澀,說明患者體內有宿食。如果患者發熱頭痛,而且脈象浮澀數次頻密,則表明陽氣中挾有寒濕之氣。
霧傷皮腠,濕流關節,總皆脈澀,但兼浮數沉細之不同也。有傷寒陽明腑實,不大便而脈澀,溫病大熱而脈澀,吐下微喘而脈澀,水腫腹大而脈澀,消癉大渴而脈澀,痰證喘滿而脈澀,病在外而脈澀,皆脈證相反之候。平人無故脈澀,貧窮之兆。尺中蹇澀,則艱於嗣。其有脈塞而鼓,如省客;左右旁至,如交漆;按之不得,如頹土:皆乖戾不和,殊異尋常之脈,故《素問》列之大奇。
白話文:
霧氣侵襲皮膚腠理,濕氣流入關節,總的來說脈搏都表現出澀滯的現象,但兼有浮數沉細的不同表現。
- 比如傷寒陽明腑實,不通大便,脈象澀滯。
- 溫病發高熱,脈象澀滯。
- 吐瀉後微喘,脈象澀滯。
- 水腫腹大,脈象澀滯。
- 消渴症口渴難耐,脈象澀滯。
- 痰證喘滿,脈象澀滯。
- 疾病在外在上,脈象澀滯,這些都是脈證相反的表現。
健康人無緣無故脈搏澀滯,預示著貧窮。尺脈中段滯澀,則難以生子嗣。
- 脈搏壅塞而鼓脹,像是受驚的客人。
- 脈搏左右旁行,像是交融的漆液。
- 按壓脈搏不得,像是坍塌的泥土:這些都是乖戾不合、異於尋常的脈象,所以《素問》將它們列為大奇脈。
《正眼》曰:王叔和謂其一止復來。非也。往來遲難,有似於止,而實非止也。又曰:細而遲,往來難且散者,乃浮分多而沉分少。有似於散,而實非散也。
《三昧》曰:總由津血虧少,不能濡潤經絡。亦有因痰食膠固中外,脈道阻滯者。
白話文:
《正眼》中記載:王叔和認為氣血停滯後會恢復正常。這是不對的。氣血流通緩慢難以恢復,雖然看起來像是停滯,但實際上並非如此。又說:氣血流動緩慢難以恢復,且容易分散,這是因為浮散的成分多,沉降的成分少。雖然看起來像是分散,但實際上並非如此。
4. 實脈
實脈者,浮沉皆得,脈體厚也。大而且長,應指愊愊,然不虛也。經曰:血實脈實。曰:脈實者,水穀為病。曰:氣來強實,是謂太過。蓋實主火熱有餘之證,或發狂譫語,或陽毒便結,或咽腫舌強,或脾熱中滿,或腰腹壅痛,或平人實大。主有痢疾,宜先下之;或癰疽脈實,急下之,以邪氣在裡故也。
白話文:
實脈的特點:指按壓時,脈象從浮到沉都能感應到,脈體感覺厚實。脈象又大又長,按壓時手指感到脹脹的,但不是空虛感。
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「血實則脈實。」也就是說,脈象實是因為血液充盈。
「脈實者,水穀為病。」說明脈象實是因為飲食不節製造成的。
「氣來強實,是謂太過。」是指氣血過於旺盛,超過了正常的程度。
實脈通常是火熱症狀過剩的表現,可能會出現狂躁譫語、便祕、咽喉腫痛、舌頭僵硬、脾胃熱滯、腰腹疼痛等症狀。對於身體健康的人,脈象過於實大,則容易出現痢疾。
治療實脈,首先要瀉下體內的邪氣;如果出現癰疽,脈象實,則需要急著瀉下,因為邪氣在體內的原因。
急宜通腸發汗,亟解繁苛之火,不待再計矣。又有如實之脈,久病得此,孤陽外脫,脈必先見弦數滑實。故書云:久病脈實者凶。其可療以消伐之劑乎?更有沉寒內痼,脈道壅滯,而堅牢如實,不得概用涼劑,但溫以薑桂之屬可也。又有真陰大虧,燎原日熾,脈見關格洪弦若實,法幾窮矣。
白話文:
火氣嚴重,必須立刻通腸發汗,消除過多的熱氣,不能再考慮其他治療方法了。還有一種實脈,久病的人出現這種脈象,陽氣離散,脈搏先出現弦細、有力、有力。因此,古書說:久病脈實的人不吉利。難道這種情況可以用清熱消炎的藥物治療嗎?另外,還有內部有沉重的寒氣,脈絡阻塞,而且堅硬有力,不能隨意使用寒涼藥,只能用溫熱的藥物,如薑桂類。還有一種是真陰嚴重不足,熱勢越來越嚴重,脈搏表現出關格、洪大、有力,治療方法幾乎用盡。
尚可清涼乎?以上三證,皆假實脈,非正實脈也。通一子云:表邪實者,浮大有力,以風暑寒濕,外感於經。為傷寒瘴瘧,為發熱頭痛,鼻塞頭腫,為筋骨肢體痠疼,癰疽等證。里邪實者,沉實有力,因飲食七情,內傷於臟。為脹滿,為結閉,為癥瘕,為瘀血,為腹痛,為痰飲,為喘嘔咳逆等證。
白話文:
這些症狀能否用清熱的方式來治療?以上所說的這三種情況,都是假性實證,而不是真正的實證。通一子說:表證實熱,脈象會浮大有力,是風暑寒濕的外邪侵犯經絡造成的。表現為傷寒、瘴瘧,會有發熱、頭痛、鼻塞、頭腫,以及筋骨肢體痠痛、癰疽等症狀。裡證實熱,脈象會沉實有力,是飲食或七情損傷臟腑所致。表現為腹脹、便祕、癥瘕積聚、瘀血、腹痛、痰飲、喘嘔咳嗽逆氣等症狀。
火邪實者,洪實有力,為諸實熱等證。寒邪實者,沉弦有力,為諸痛滯等證。凡其在氣在血,脈有兼見者,當以類求。然實脈有真假,真實者易知,假實者易誤。故必問其所因,而兼察形證,必得其神,方為高手。通一子之論,殆亦恐人以如實為真實乎。
白話文:
火邪實證,脈象洪實有力,表現為各種實熱證。寒邪實證,脈象沉弦有力,表現為各種疼痛阻滯證。
無論是氣虛還是血虛,脈象都有兼見的情況,應按其屬性分類求證。但實脈分為真假,真實的容易分辨,假實的容易誤診。
因此,必須詢問病因,並結合形體徵象,確切抓住其神髓,方能成為高明的醫師。通一先生的論述,大概也是擔心人們把假實當成真實。
張石頑曰:實在表,則頭痛身熱;實在裡,則䐜脹腹滿。大而實者,熱由中發;細而實者,積自內生。在傷寒陽明病,不大便而脈實,則宜下。下後脈實大,或暴微欲絕,熱不止者死。厥陰病,下利脈實者,下之死。下利日十餘行,脈反實者死。病脈之逆從可見矣。蓋實即是石,石為腎之平脈。
白話文:
張石頑說:如果疾病的實證在表,則表現為頭痛和發熱;如果實證在裡,則表現為脹滿和腹脹。體型大、實證大的患者,熱是由內部發出來的;體型小、實證小的患者,積蓄是從內部產生的。在傷寒陽明病中,如果不排便,脈搏卻很實,則需要通下。通下後,脈搏仍很實大,或者突然虛弱而微弱,但熱度不退的話,會死亡。厥陰病中,腹瀉但脈搏實的,通之下會死亡。腹瀉每天十幾次以上,脈搏反而實的,會死亡。疾病的脈象變化可以看出病情的走向,這是因為實證就像石頭一樣,石頭是腎臟的正常脈象。
若石堅太過,劈劈如彈石狀,為腎絕之兆矣。其消癉鼓脹堅積等證,皆以脈實為可治。若泄而脫血,及新產驟虛,久病虛羸,而得實大之脈,良不易治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脈象過於堅硬,有如彈石,表示腎臟已經衰竭了。如果出現消瘦、腹脹、腫塊等症狀,只要脈象有實力,就還能治療。但是,如果已經出現腹瀉脫血、產後虛弱、久病體虛,卻出現實大脈象,就難以痊癒。
按:《內經》言:邪氣盛則實。此「實」字所賅甚廣,必有兼脈,非正實脈也。凡實熱者脈必洪,但洪脈按之或芤;實寒者脈必牢,但牢脈專主於沉。正實者,浮沉和緩,則寒不甚寒,熱不甚熱,此正盛邪微之實脈也。若夫虛寒者細而實,即緊脈也。積聚者,弦而實,或澀而實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說:邪氣旺盛則身體出現實證。這個「實」字所包含的範圍很廣,必定有兼見的脈象,不是正實脈。凡是實熱症的脈象必定洪大,但如果按壓脈搏時感覺很軟;實寒症的脈象必定牢固,但牢脈主要發生在脈搏沉伏時。正實脈浮沉緩和,寒證不太寒,熱證也不太熱,這是正氣旺盛邪氣微弱時的實脈。至於虛寒症的脈象細小而實,即為緊脈。積聚症的脈象弦而實,或者澀而實。
孤陽外脫而實者,即《脈經》所謂三部脈如湯沸者也。皆兼他脈,此邪盛正敗之實脈也。大抵實脈主有餘之病,必須來去有力有神。若但形體堅硬,而來往怠緩,則是純陰之死氣矣。
白話文:
如果陽氣孤獨地外現,而且身體很實,就是《脈經》中所說的「三部脈搏像沸騰的水」的情況。這類脈搏通常同時伴隨著其他脈象,是邪氣盛而正氣衰敗的實脈。一般來說,實脈代表著身體有餘的疾病,脈搏一定有力有神。如果只是脈象堅硬,但是來回緩慢,那麼就是純陰的死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