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卷八 兒科診略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兒科診略 (4)

1. 面目五色吉凶總論

以五色命臟:青為肝,色青者其脈弦,病在肝;亦為在脾,木剋土也。在肺,木侮金也。下同。赤為心,色赤者其脈鉤,病在心;白為肺,色白者其脈毛,病在肺;黑為腎,色黑者其脈石,病在腎;黃為脾,色黃者其脈代,病在脾。肝合筋,心合脈,肺合皮,脾合肉,腎合骨也。「五色篇」「邪氣臟腑病形篇」「論疾診尺篇」

色味當五臟:白當肺辛,赤當心苦,青當肝酸,黃當脾甘,黑當腎咸。故白當皮,赤當脈,青當筋,黃當肉,黑當骨。故色見青如草滋者死,黃如枳實者死,黑如炲者死,赤如衃血者死,白如枯骨者死:此五色之見死也。青如翠羽者生,赤如雞冠者生,黃如蟹腹者生,白如豕膏者生,黑如烏羽者生:此五色之見生也。

生於心,如以縞裹朱;生於肺,如以縞裹紅;生於肝,如以縞裹紺,生於脾,如以縞裹栝蔞實;生於腎,如以縞裹紫: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。「五臟生成論」

色起兩眉薄澤者,病在皮。唇色青黃赤白黑者,病在肌肉。營氣沛然者,病在血脈。目色青黃赤白黑者,病在筋。耳焦枯如受塵垢者,病在骨。《靈樞·衛氣失常篇》

白話文:

【面容顏色總論】

以五種顏色對應人體的五臟:青色代表肝臟,臉色青的人脈象呈弦狀,疾病可能在肝;也可能在脾,因爲木克土(中醫五行學說);若是在肺,則是木侮金(木反克金)。其他情況相同。紅色代表心臟,臉色紅的人脈象呈鉤狀,疾病可能在心;白色代表肺,臉色白的人脈象呈羽毛狀,疾病可能在肺;黑色代表腎,臉色黑的人脈象堅硬,疾病可能在腎;黃色代表脾,臉色黃的人脈象緩弱,疾病可能在脾。肝與筋相合,心與脈相合,肺與皮相合,脾與肉相合,腎與骨相合。

五色和五味與五臟相對應:白色對應肺及辛味,紅色對應心及苦味,青色對應肝及酸味,黃色對應脾及甘味,黑色對應腎及鹹味。因此,白色對應皮膚,紅色對應脈絡,青色對應筋腱,黃色對應肌肉,黑色對應骨骼。如果臉色青得像草一樣,或黃得像枳實,或黑得像菸灰,或紅得像凝固的血液,或白得像枯骨,這都是死亡的預兆。相反,如果臉色青得像翠鳥的羽毛,或紅得像雞冠,或黃得像蟹腹,或白得像豬油,或黑得像烏鴉的羽毛,這都是健康的象徵。

心臟健康時,臉色會像包裹着紅色布料的白綢;肺部健康時,臉色會像包裹着紅色布料的白綢;肝臟健康時,臉色會像包裹着深藍色布料的白綢;脾臟健康時,臉色會像包裹着栝樓果實的白綢;腎臟健康時,臉色會像包裹着紫色布料的白綢。這是五臟健康時,外在的表現。

如果兩眉之間出現光澤,疾病可能在皮膚。如果嘴脣的顏色出現青、黃、紅、白、黑,疾病可能在肌肉。如果體內的營氣充沛,疾病可能在血脈。如果眼睛的顏色出現青、黃、紅、白、黑,疾病可能在筋腱。如果耳朵乾枯且有塵垢,疾病可能在骨骼。

2. 診面五色主病法

視其顏色。顏者,庭也;庭者,額直下正中也。《千金方》注云:顏當兩目下,未是。黃赤者多熱氣,青白者少熱氣,黑色者多血少氣,所謂痹也。「五音五味篇」

色澤以浮,謂之易已;色夭不澤,謂之難已。「玉機真臟論」。

厥逆者,寒濕之起也。常候關中,薄澤為風,沖濁為痹。《內經》又曰:面腫曰風,足胕腫曰水。

審察澤夭,謂之良工。沉濁為內,浮澤為外。黃赤為熱、為風,青黑為痛,白為寒,黃而膏潤為膿,喻嘉言曰:膿即痰也。赤甚者為血,痛甚為攣,寒甚為皮不仁。「五色篇」

色青為痛,色黑為勞,色赤為風,色黃者便難,色鮮明者有留飲。《金匱要略》

傷寒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拂鬱,在表,汗不徹也。

傷寒面赤而潮熱譫語者,胃熱也。上為太陽證,此為陽明證。

傷寒戴陽,面赤如微酣,或兩顴淺紅,遊移不定,此內虛也。必下利,必小便清白,或淡黃,脈沉細,或浮數無力,按之欲散,雖煩躁發熱而渴欲飲水,卻不欲咽,肌雖大熱而按之不熱,且兩足必冷。

又有面赤煩躁,偏舌生瘡生刺,斂縮如荔枝狀,或痰涎湧盛喘急,小便頻數,口乾引飲,兩唇焦裂,喉間如煙火上攻,兩足心如烙,脈洪數無倫,按之有力,此腎虛火不歸元所致,證最難辨。但病由內傷,其來以漸,是乃乾柴烈火不戢,自焚者也。上並出《三昧》。

熱病汗不出,大顴發赤,噦者死。「熱病篇」。

赤色出於兩顴,大如拇指,病雖小愈,必卒死。「五色篇」

黑色出於庭,大如拇指,必不病而卒死。同上。

黃而明如橘子者,濕少熱多也。黃而如煙燻,暗濁不明者,濕多熱少也。黃而黯淡者,為寒濕。黃白不澤,有蟹爪紋者,為水、為蟲。黃黑而澤者,為畜血。五色之中,青黑黯慘,無論病之新久,總屬陽氣不振。《脈如》

凡察色之法,大都青白者少熱,主陰邪;黃赤者多熱,主陽盛。青主風,主肝邪,主脾胃虛寒,主心腹疼痛,主暴驚傷心膽之氣,主驚風。當察兼色,以分急慢。白主氣虛,甚則氣脫,主脾肺不足;兼青主慢驚,主寒泄。赤主火,主痰熱,主急驚,主閉結,主傷寒熱證,主癰瘍痘疹。

黑主水,主陰寒,主厥逆,主痛極,主血痹。沉黑主危篤。黃主積聚,主畜血,主脾病脹滿;兼白主脾寒脾弱;兼青主脾虛泄瀉,主慢脾風;兼赤主疳熱,兩顴鮮紅,時起時滅,此面戴陽。乃陰虛,非陽證也。不得與赤熱同論。張景岳

色周於面者,辨其有神無神;色分於部者,辨其相生相剋。暗淡者,病從內生;紫濁者,邪自外受。陳修園

有神者,潤也,活也,鮮明勻淨也,沉靜而充然內涵也;無神者,枯也,滯也,黯淡雜亂,成片成點也,浮泛而瑩然外露也。相生者,部生色也。如額心火部而見土黃色,鼻準脾土部而見金白色,左顴肝木部而見火紅色,右顴肺金部而見水黑色,下頦腎水部而見木青色是也。色生部者同。

白話文:

觀察臉部氣色。臉的部位,指的是額頭正下方正中的地方。《千金方》的註解說:臉部在兩眼下方,這是不對的。臉色黃紅多為體內熱氣,青白色則熱氣較少,黑色則表示血少氣虛,也就是所謂的「痹症」。「五音五味篇」說:

氣色浮於表面,表示容易痊癒;氣色枯槁沒有光澤,表示難以痊癒。「玉機真臟論」說:

手腳冰冷、四肢逆冷,是體內寒濕引起的。要時常觀察兩眉之間的位置,如果氣色薄而有光澤,是風邪;如果氣色混濁,則是痹症。《內經》又說:臉腫是風邪,腳踝腫是水腫。

仔細觀察氣色的光澤,才能成為良醫。氣色深沉混濁,表示病在內;氣色浮現有光澤,表示病在外。臉色黃紅是熱、是風,青黑色是疼痛,白色是寒冷,黃色且油潤是膿,喻嘉言說:膿就是痰。臉色紅得很厲害是血,痛得很厲害是抽搐,寒冷很厲害則是皮膚失去知覺。「五色篇」說:

臉色發青是疼痛,臉色發黑是勞累,臉色發紅是風邪,臉色發黃則排便困難,臉色鮮明則表示體內有停滯的飲邪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

傷寒病,臉色呈現一片正紅色,表示陽氣被阻礙在體表,是沒有完全發汗的緣故。

傷寒病,臉色發紅且有潮熱、說胡話,表示是胃熱。這是太陽證轉為陽明證的表現。

傷寒病出現「戴陽」,臉色發紅像喝了點酒,或兩頰淺淺的紅色游移不定,這是體內虛弱的表現,一定會腹瀉,小便清白或淡黃色,脈象沉細或浮數無力,按下去感覺要散開。雖然煩躁發熱、想喝水,卻喝不下去,肌肉雖然很熱,按下去卻不熱,而且兩腳一定冰冷。

還有一種情況,臉色發紅煩躁,舌頭偏側生瘡生刺,收縮像荔枝一樣,或痰液湧盛、呼吸急促,小便頻繁,口渴想喝水,嘴唇乾裂,喉嚨像有煙火往上衝,兩腳心像烙鐵燙過一樣,脈象洪大且快,按下去卻有力。這是腎虛火不歸元所致,這種情況最難辨別。這種病是由內傷引起的,慢慢發展,就像乾柴烈火無法遏制,最後自我焚燒。《三昧》說:

熱病不出汗,兩顴發紅,打嗝則是將死的徵兆。「熱病篇」說:

紅色出現在兩頰,像大拇指大小,即使病情稍微好轉,也一定會突然死亡。「五色篇」說:

黑色出現在額頭正中,像大拇指大小,即使沒有生病,也一定會突然死亡。同上。

臉色黃且明亮像橘子一樣,是濕氣少熱氣多。臉色黃如煙燻,昏暗不明,是濕氣多熱氣少。臉色黃且暗淡,是寒濕。臉色黃白沒有光澤,有像螃蟹腳一樣的紋路,是體內有水或有蟲。臉色黃黑且有光澤,是體內有瘀血。五種顏色中,青黑黯淡,無論病程長短,都屬於陽氣衰弱的表現。《脈如》說:

凡是觀察氣色的方法,大體上來說,青白色表示體內熱少,是陰邪造成的;黃紅色表示體內熱多,是陽氣過盛。青色表示有風邪、肝邪,脾胃虛寒,心腹疼痛,突然驚嚇傷到心膽之氣,小兒驚風。要觀察其他顏色,分辨病情的急慢。白色表示氣虛,嚴重則氣脫,是脾肺不足造成的;兼青色是慢驚,是寒瀉。紅色表示有火,有痰熱,急驚,閉結,傷寒熱症,癰瘍痘疹。

黑色表示有水,有陰寒,厥逆,痛到極點,血痹。臉色深黑表示病情危急。黃色表示積聚,有瘀血,脾病腹脹;兼白色表示脾寒脾弱;兼青色表示脾虛腹瀉,慢性小兒脾風;兼紅色表示疳熱,兩頰鮮紅,時隱時現,這是臉戴陽,是陰虛,不是陽證,不能和實熱混為一談。張景岳認為:

臉色遍布整個面部,要分辨氣色有神或無神;臉色分布在不同部位,要分辨氣色是否相生相剋。氣色暗淡,病從內生;氣色紫濁,邪氣從外侵入。陳修園認為:

氣色有神,是潤澤,活潑,鮮明均勻,沉靜且內斂;氣色無神,是枯槁,呆滯,黯淡雜亂,成片成點,浮於表面而外露。相生,是指部位的顏色。例如額頭心火部位呈現土黃色,鼻尖脾土部位呈現金白色,左頰肝木部位呈現火紅色,右頰肺金部位呈現水黑色,下巴腎水部位呈現木青色。顏色生長在部位上的道理也是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