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義簡摩》~ 卷六 名論彙編 (8)
卷六 名論彙編 (8)
1. 陶節庵傷寒六經脈證(附史載之說)
陶節庵曰:經云:尺寸俱浮大者,太陽受病也。當一二日發。以其脈上連風府,故頭項痛,腰脊強。傷寒則發熱惡寒無汗,傷風則鼻塞惡風有汗。按:傷寒亦鼻塞,傷風亦發熱。但傷寒熱緊而無汗,傷風熱緩而易汗。
尺寸俱長者,陽明受病也。當二三日發。以其脈俠鼻絡於目,故身熱,目疼,鼻乾,不得臥。又曰:不惡寒而作渴,此為在經。不惡寒反惡熱,自汗出,大便難,此為在腑。陽明氣血俱多,故其脈長。
尺寸俱弦者,少陽受病也。當三四日發。以其脈循脅絡於耳,故胸脅痛,而耳聾,口苦,咽乾,目眩,往來寒熱而嘔。此三經受病,未入於腑者,可汗而已。
尺寸俱沉細者,太陰受病也。當四五日發。以其脈布胃中,絡於嗌,故腹滿而咽乾,或腹痛,手足溫,自利,不渴。
尺寸俱沉者,少陰受病也。當五六日發。以其脈貫腎,絡於肺,系舌本,故口燥舌乾而渴,惡寒,口中和,默默欲寐,時時腹痛,又咽痛。
尺寸俱微緩者,厥陰受病也。當六七日發。以其脈循陰器,絡於肝,故煩滿而囊縮,唇青舌卷筋急,或渴不欲飲,食即吐蛔。此三經受病,已入於腑者,可下而已。此皆自陽經傳來者,故宜下而去之。非若陰經直中之寒,為真陰證,當用四逆湯輩溫之。
按:傷寒六經,三陽之脈,乃較其本脈之氣而太過也,病屬邪盛;三陰之脈,乃較其本脈之氣而不及也,病兼正虛。太陰濕土脈當緩,少陰君火脈當洪,厥陰風木脈當弦也。細者,緩之反也;沉者,洪之反也;緩者,弦之反也。世或以為六經之本脈,誤矣。
史載之曰:一日巨陽受之,其脈當疾數而浮以散。如新浴沐如風,而左尺脈微緊而數。二日陽明受之,其脈當疾數而浮,漸漸按之,如通於里。以陽明主肉,通於筋也。六脈雖浮數,而胃脈一指,微洪而數。三日少陽受之,其脈當疾數而利,得六七至以上,而肝脈又差數。此三陽受病,皆屬於表,故其脈疾數而浮。
四日太陰受之,其脈當疾數而洪大有骨力,胃脈差大。五日少陰受之,其脈最為洪大,六七至以上,心脈隱隱應指,來去如一。六日厥陰受之,其脈疾數如長。按史氏所敘六經脈,與陶氏異者,陶本仲景原文,史據素所親歷也。細求之,實皆相同,而未嘗異也。即如太陰脈細,史謂洪大而有骨力,則知細者專取其骨力言之也。
余可例推。嘗診傷寒病稍重,及為日稍久者,多見少陽脈。少陽脈者,細數微弦,躍躍於中沉之分,而其氣不揚也。熱入血室,昏寐譫語者,亦多見此脈。皆宜清解疏通,不可汗下。妄用即死。
張景岳曰:凡脈見浮空無力,或沉緊細弱者,皆太陽合少陰之陰證也。凡脈見浮長無力,或短細結促者,皆陽明合太陰之陰證也。凡脈見弦數無力,或沉細微弱者,皆少陽合厥陰之陰證也。此內傷而合外邪,非兩感也。兩感者,外邪並傷其陰陽也。
白話文:
陶節庵說道:如果手腕脈搏的寸部和尺部都呈現出浮大的狀態,這代表太陽經受到影響,病症通常會在一至兩天內出現。由於此脈象連接到風府穴,所以會引起頭頸部疼痛以及腰背僵硬。若是感受了寒氣,會出現發燒、怕冷且不出汗的症狀;若是感受了風邪,則會有鼻塞、怕風但容易出汗的情況。然而,無論是感受寒氣還是風邪,都可能導致鼻塞或發燒。只是感受寒氣時,發燒情況比較嚴重且不易出汗,而感受風邪時,發燒情況相對較輕且容易出汗。
如果手腕脈搏的寸部和尺部都顯得特別長,表示陽明經受到影響,病症通常會在二至三天內出現。由於此脈象沿著鼻子周圍,聯繫到眼睛,因此會造成身體發熱、眼睛疼痛、鼻腔乾燥,甚至無法安穩睡覺。此外,若患者沒有畏寒的情況反而感到口渴,表示病在經脈。若患者不畏寒卻畏熱,且有自汗、排便困難等現象,表示病在腑臟。因為陽明經的氣血都很充足,所以脈象會顯得特別長。
如果手腕脈搏的寸部和尺部都呈現出弦狀,這表示少陽經受到影響,病症通常會在三至四天內出現。由於此脈象沿著肋骨旁邊,聯繫到耳朵,因此會引起胸肋疼痛和耳鳴,同時伴隨口苦、喉嚨乾燥、視線模糊、寒熱交錯以及噁心嘔吐等症狀。以上三個經絡受到影響,尚未進入腑臟的情況,通常可以通過發汗治療來解決。
如果手腕脈搏的寸部和尺部都呈現出沉細的狀態,表示太陰經受到影響,病症通常會在四至五天內出現。由於此脈象分佈到胃部,聯繫到咽喉,因此會導致腹部脹滿、咽喉乾燥,或者腹部疼痛、四肢溫暖、自行排泄,但不會感到口渴。
如果手腕脈搏的寸部和尺部都呈現出沉的狀態,表示少陰經受到影響,病症通常會在五至六天內出現。由於此脈象貫穿腎臟,聯繫到肺部,並與舌根相連,因此會引起口腔乾燥、舌頭乾澀和口渴,同時伴有畏寒、口裡舒適、沉默寡言、想睡覺,偶爾腹部疼痛,甚至咽部疼痛。
如果手腕脈搏的寸部和尺部都呈現出微弱緩慢的狀態,表示厥陰經受到影響,病症通常會在六至七天內出現。由於此脈象沿著生殖器官,聯繫到肝臟,因此會引起胸部脹滿、睪丸收縮,嘴脣變青、舌頭捲曲、肌肉緊繃,或口渴但不想喝水,進食後容易嘔吐蟲子。以上三個經絡受到影響,已經進入腑臟的情況,通常可以通過瀉下治療來解決。這些病症都是從陽經傳染過來的,因此應使用瀉下法來治療。不像陰經直接遭受的寒邪,那種情況屬於真陰證,應該使用四逆湯等溫熱藥物來治療。
史載之說:第一日,太陽經受到影響,脈象應該快速、頻繁且浮動,就像剛洗完澡或吹風一樣,左側尺脈稍微緊且頻繁。第二日,陽明經受到影響,脈象應該快速、頻繁且浮動,但按壓下去時,感覺像是穿透到了內部。這是因為陽明經主管肌肉,與筋膜相關。雖然六脈都呈現出浮動和頻繁的特徵,但胃脈在一個指幅的位置,脈象稍微洪大且頻繁。第三日,少陽經受到影響,脈象應該快速、頻繁且流暢,每分鐘達到六到七次以上,而肝脈的頻率也較高。以上三個陽經受到影響,都屬於表層疾病,因此脈象都呈現快速、頻繁且浮動的特徵。
第四日,太陰經受到影響,脈象應該快速、頻繁且洪大有力,胃脈稍微增大。第五日,少陰經受到影響,脈象最為洪大,每分鐘達到六到七次以上,心脈隱約可觸摸到,進出一致。第六日,厥陰經受到影響,脈象快速、頻繁且延續不斷。根據史氏描述的六經脈象,與陶氏的描述有所不同。陶氏基於張仲景的原文,而史氏則根據自己的經驗。仔細研究,實際上兩者是相同的,並沒有差異。例如,太陰脈象細弱,史氏認為是洪大且有力,由此可知,細弱的脈象是專門針對其有力程度而言的。
其他情況可以依此類推。曾經診斷過病情稍重或病程稍長的傷寒患者,多數會出現少陽脈象。少陽脈象特徵為細數微弦,在脈象中段和沉脈部分跳躍,但氣勢不旺盛。對於血液被熱邪侵入,導致昏睡和胡言亂語的患者,也會常見這種脈象。這些情況都適合使用清熱解毒和疏浚方法治療,不能使用發汗或瀉下法。若誤用,可能會導致死亡。
張景嶽說:如果脈象浮動且無力,或沉緊細弱,通常表示太陽經和少陰經的陰性症狀。如果脈象浮長且無力,或短細結促,通常表示陽明經和太陰經的陰性症狀。如果脈象弦數且無力,或沉細微弱,通常表示少陽經和厥陰經的陰性症狀。這些是內傷加上外邪的結果,而非雙重感染。雙重感染是指外邪同時傷害陰陽兩方面的狀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