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卷六 名論彙編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名論彙編 (7)

1. 李東垣內外傷辨脈

東垣曰:古人於脈上,辨內外傷於人迎氣口:人迎脈大於氣口,為外傷;氣口脈大於人迎,為內傷。此辨固是,但其說有所未盡耳。外感風寒,皆有餘之證,是從前客邪來犯也,其病必見於左手。左手主表,乃行陽二十五度。內傷飲食及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,皆不足之病也,必見於右手。

右手主裡,乃行陰二十五度。故外感寒邪,則獨左寸人迎脈浮緊,按之洪大。緊者急甚於弦,是足太陽寒水之脈。按之洪大而有力,中見手少陰心火之脈。丁與壬合,內顯洪大,乃傷寒脈也。火為水抑故也。若外感風邪,則人迎脈緩大於氣口一倍,或兩倍三倍。內傷飲食,則右寸氣口大於人迎一倍。

傷之重者,重者,病久邪盛深入里也。過在少陰則二倍,太陰則三倍,此內傷飲食之脈。若飲食不節,勞役過甚,則心脈變見於氣口。是心火刑肺,其肝木挾心火之勢,亦來薄肺。經云侮所不勝,寡於畏者是也。故氣口脈急大澀數,時一代也。澀者肺之本脈。代者元氣不相接,脾胃不及之脈。

洪大而數者,心火刑肺也。急者,肝木挾心火而反克肺金也。若不甚勞役,惟右關脾脈大而數,謂獨大於五脈。數中顯緩,時一代也。如飲食不節,寒溫失所,則先右關胃脈損弱,甚則隱而不見,惟內顯脾脈之大數微緩,時一代也。宿食不消,則獨右關脈沉而滑。經云:脈滑者有宿食也。

以此辨之,豈不明白易曉乎?

又曰:如腹痛惡寒,而脈弦者,是木來剋土也,小建中主之。如脈沉細,腹痛者,是水來侮土,理中主之。如脈緩體重,腹脹自利,是濕勝也,平胃散主之。

東垣辨脈悉矣,而條理未盡。前人已有辨之者,謂內傷飲食,有傷飽傷飢不同也,又謂勞役當作勞逸。世只知有勞病,而不知有逸病也。此即《內經》形志俱樂,病生於肉之義也。竊謂勞役之中,亦尚有勞心勞力之辨。形苦志苦,不得混治。勞力傷衛傷筋,病在肝脾。勞心傷營傷血,病在心腎。勞力脈澀而芤,勞心脈細而結。勞力脈強而堅,勞心脈虛而散。

白話文:

李東垣在脈學上,對於區分內傷和外傷的方法是透過人迎脈(頸部的大動脈)和氣口脈(手腕處的徑動脈)的大小來辨別:如果人迎脈比氣口脈大,那就是外傷;反之,如果氣口脈比人迎脈大,就是內傷。這個方法確實有效,但是他的理論還有些許未盡之處。

外感風寒,都屬於實證,是由於過去的邪氣侵擾所致,通常會在左手的脈象上顯現。左手主表,負責運行陽氣二十五度。而內傷,比如飲食不節制或過度勞累,都是虛證,會在右手的脈象上顯現。

右手主裡,負責運行陰氣二十五度。因此,如果外感寒冷,就會在左手的寸脈出現浮緊且按之洪大的現象。緊是弦脈的一種更嚴重的表現,這是太陽經的寒水脈。按下去洪大有力,表示少陰經的心火脈。丁與壬相合,脈象呈現洪大,這就是傷寒脈。因為火被水抑制所致。如果感受風邪,人迎脈會比氣口脈緩大一倍,甚至兩倍或三倍。而飲食傷害,則右寸的氣口脈會比人迎脈大一倍。

如果飲食傷害嚴重,疾病久留,邪氣深陷,超過少陰經就加倍,太陰經則三倍,這是飲食傷害的脈象。如果飲食不節制,勞動過度,心臟的脈象會在氣口脈上顯現。這是心火侵犯肺部,肝臟的木氣攜帶心火的力量,也會來壓迫肺部。經典上說,欺負自己能勝的,就是缺乏敬畏之心。所以氣口脈會變得緊急、大、澀、數,偶爾會有一個停頓。澀是肺的本脈。停頓表示元氣無法連接,是脾胃功能不佳的脈象。

洪大而數的脈象,表示心火侵犯肺部。緊急的脈象,表示肝木攜帶心火的力量反過來剋制肺金。如果不那麼勞累,只有右關的脾脈會大而數,也就是比其他五脈都要大。在數中顯示出緩慢,偶爾會有一個停頓。如果飲食不節制,冷暖失調,首先右關的胃脈會受損減弱,嚴重時甚至隱藏不見,只在內部顯示脾脈的大、數、微緩,偶爾會有一個停頓。如果食物殘留不消化,則只有右關脈會沉而滑。經典上說:脈象滑,表示有食物殘留。

用這些方法辨識,不是很清楚易懂嗎?

他進一步解釋:如果腹部疼痛,怕冷,脈象弦,這是木氣剋制土氣的現象,可以使用小建中湯。如果脈象沉細,腹部疼痛,這是水氣欺負土氣,可以用理中湯。如果脈象緩慢,身體沉重,腹部脹滿,自然排便,這是濕氣過盛,可以使用平胃散。

李東垣在脈學上的辨識已經很全面了,但條理上仍有待完善。前人已經有所補充,比如飲食傷害,有因過飽和過餓造成的不同,又比如勞役應該是指勞逸。世人只知道有勞累導致的疾病,卻不知道也有安逸導致的疾病。這就是《內經》中提到的形體和精神都快樂,疾病從肌肉產生的道理。我認為,在勞役中,還應該區分勞心和勞力。形體和精神的痛苦,不能混在一起治療。勞力傷害衛氣和筋骨,疾病出現在肝和脾。勞心傷害營養和血液,疾病出現在心和腎。勞力的脈象澀而芤,勞心的脈象細而結。勞力的脈象強而堅,勞心的脈象虛而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