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卷八 兒科診略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兒科診略 (24)

1. 麻疹辨略

2. 辨脈

凡出疹,自發熱至收功,但看右手一指脈洪大有力,雖有別證,亦不為害。此定存亡之要法也。若細軟無力,則陽證得陰脈矣。景岳

癍疹初起,脈見浮洪,收功多見浮澀,以疹本出於肺,又發於皮膚肺之部也,熱傷津液矣。故麻疹始終以清熱養液為第一義。其脈始終皆數,但宜浮緩,不宜沉實細緊,亦不宜太數,至數不清。景岳所謂無力者,來勢不盛也,此元陽不鼓。史載之曰:脈重手取之,隱隱有骨力,如重夾綾絹裹之,此發斑之候。皮膚微腫,故脈如此。

白話文:

【診斷脈象】

只要是出現疹子的情況,從發燒到疹子完全長出的過程,只要看到右手邊的脈象呈現洪大且有力,就算有其他症狀,也不會造成嚴重的影響。這是判斷病情輕重的關鍵方法。但如果脈象細弱無力,那就表示原本屬於陽性的症狀卻出現了陰性脈象,這是很不好的情況。這是景嶽的觀點。

在癍疹剛開始的時候,脈象通常會顯得浮而且洪,到了疹子長出完成時,脈象則多半轉為浮而澀。這是因為疹子本身是由肺部產生,然後出現在皮膚上,也就是肺臟所主導的部分,這是因為熱氣傷害了身體的津液。因此,在處理麻疹的過程中,清熱和滋養津液是最首要的目標。從頭到尾,脈象都是快速的,但是應該是浮而且緩,而不是沉、實、細、緊,也不應該太快,到達無法分辨的程度。景嶽所說的「無力」,指的是脈搏的力度不夠強,這表示體內的陽氣不足。史載之曾經說過:如果脈象在按壓時,感覺隱約有骨頭的力量,就像是被厚綢綾包裹住一樣,這就是發癍疹的徵兆。因為皮膚稍微腫脹,所以脈象才會這樣表現。

3. 辨證

發熱之初,寒熱往來,咳嗽噴嚏,鼻塞聲重,且流清涕,其證與傷寒無異。但麻疹則眼胞略腫,目淚汪洋,面浮腮赤,噁心乾嘔,此為異耳。若見此證,即宜謹風寒,節飲食,避厭穢。熱至三日,疹當出矣。一日出三遍,三日出九遍,至六日,當出盡矣。《驗方新編》

疹子出沒,常以六時為準。子後出,即午後收,此陰陽生成之義也。凡依此旋出旋收者吉。連綿三四日不收者,陽毒太甚。若逡巡不出者,或是風寒外束。若已出而忽沒者,必為風寒所逼,急宜防毒內攻。景岳

舊說細如蚊咬跡者為麻,大如蘇子,小如蟲子,成粒成片者為疹。全不分粒,紅紫如雲如錦者為癍。癍出相火,疹出君火。麻即疹之輕者也。又曰:心主癍,脾主疹。皆不必泥。不過直髮於毛竅者成點,橫行於肌膚者成片而已。大抵此證,見於天氣清和,又先無寒暑伏毒,乃人生所應有,肺胃血熱,乘時而發者也。

若因瘟癘而發者多逆。傷寒熱病誤治,而轉屬者亦多逆。治法始終以清熱養液為主,初兼表散,虛者略用參、耆托裡,後兼清降,使餘熱從大小便出,總無溫補之法。但不可妄行攻下,致傷脾元耳。

凡寒暑伏毒,蓄愈久則發愈烈,多不可救。惟於未發之先,察知其隱,而豫為消解,最妙。近日西醫有種疹法與種痘同,甚妙。若已見端倪如前列諸證,以火照之,皮內隱隱紅點,以手摸之,掌下累累如粟,是疹已成也。急以胡荽酒,前後自胸項以下,四肢遍搽,即易出也。

頭面切不可搽,四肢尤宜多搽。凡癍疹聚於頭面者,謂之戴陽。聚於脊背者,即為連臟。或不出與出不至足者,俱不治。癍疹發出後,即自作利者順。痘忌利,疹宜利也。若利太早,恐傷中氣,不能扶毒外出,宜設法培補中氣,不必止利。惟疹已退盡,利不止者,可止之。若熱盛便秘喉腫者,可下之。

癍疹,內有胎毒,外乘風熱而發也。清熱息風,解毒養液,盡厥旨矣。又有內傷陰證見癍疹者,微紅稀少,此胃氣極虛,逼其浮游無根之火,散於膚表也。必四肢清,口不渴,脈不洪數,宜益氣補血,忌用升散。又有白㾦一種,色如水晶,肺氣虛也。色如枯骨,胃液竭也。亦有濕鬱衛分,汗出不徹而然者,一宜溫血,一宜理氣,俱忌清涼。

凡夙有痞積而發痘疹者,平日脾胃強健,無他病者,猶有可救。且或痞積由此而去。若脾胃薄弱,面青唇淡,百無一生。

小兒一科,古人難之者,謂《靈》、《素》不言,無所承據也;今日之難,則又在書多,而議論紛出,無所適從。夫《顱囟》有方而無論,巢氏有論而無方,草昧初開,未遑藻飾也。至宋·錢氏,殫精研思,深造自得,辨證立方,高義入古,《直訣》一帙,卓乎與仲景《傷寒論》並千古矣。歷代述者,率多依例推排,無所精切不磨之義。

白話文:

在辨識疾病初期,患者可能出現交替的發燒和畏寒症狀,伴有咳嗽、打噴嚏、鼻塞音重,並流出清澈的鼻涕,這些症狀與普通感冒非常相似。然而,若為麻疹,患者的眼睛周圍會輕微腫脹,眼淚不斷,臉頰泛紅,伴有噁心幹嘔,這就是麻疹的特徵。一旦發現這些症狀,應避免風寒,控制飲食,遠離髒亂環境。通常,熱度持續三天後,疹子就會出現。疹子每天會出現三次,連續三天共九次,到第六天,疹子應該完全出現。這是根據《驗方新編》所述。

疹子的出現和消失,通常以六個小時為週期,午夜過後出現,下午後逐漸消退,這是陰陽更替的自然規律。如果疹子按照這種模式出現和消退,通常表示病情良好。但如果疹子連續三到四天沒有消退,可能是因為體內的熱毒過重。如果疹子遲遲不現,可能是因為風寒束縛。若疹子已經出現卻突然消失,必定是被風寒壓制,必須防備毒素在體內肆虐。這是景嶽的觀點。

傳統上,疹子像蚊蟲叮咬的痕跡稱為「麻」,形狀大的像蘇子,小的像蟲子,成粒或成片的稱為「疹」。如果疹子遍佈全身,紅紫色如雲彩或繡錦,則稱為「癍」。斑疹是由相火引發,麻疹則由君火引發。麻疹實際上是疹子的較輕型態。另一種說法是,心臟主宰斑疹,脾臟主宰麻疹。但這些區別不必太拘泥。總的來說,疹子直接從毛孔冒出形成點狀,而在肌膚上橫向擴散則形成片狀。這種症狀通常發生在天氣清和的時候,而且之前沒有受到寒暑或潛伏毒素的影響,這是人體自然反應,肺部和胃部的血液過熱,在適當的時間爆發。

如果因為傳染病而爆發,通常病情會比較嚴重。同樣地,如果原本是普通感冒,但治療失當而轉為疹子,病情也可能比較嚴重。治療原則始終以清熱和滋潤液體為主,初期可以配合解表藥物,體虛者可適量使用人參和黃耆來滋補身體,之後再輔以清熱降火的藥物,讓剩餘的熱毒從大小便排出,整個治療過程中,不採用溫補的方法。但是,不可隨意進行瀉下,以免傷害脾胃功能。

對於長時間潛伏的寒暑毒素,爆發越晚,病情越嚴重,往往無法救治。最好的方法是在爆發前,察覺到潛在的問題,並提前消除,這是最理想的。近年來,西方醫學有一種種疹法,與種痘疫苗相似,效果很好。如果已經出現前面提到的症狀,用燈光照射皮膚,可以看到隱約的紅點,用手觸摸,感覺像小米粒一樣密佈皮膚下,這表示疹子已經形成。此時,應立即使用香菜酒,從胸部和頸部以下,四肢全部塗抹,有助於疹子快速出現。

頭部和麪部千萬不可塗抹,四肢部位則應多塗一些。一般來說,斑疹集中在頭部和麪部,稱為戴陽。如果集中在背部,則可能影響內臟。或者疹子未能完全出現,或者未能出現在腳部,都表示病情嚴重,無法救治。疹子爆發後,如果自行產生腹瀉,通常是好的。但痘疹需要避免腹瀉,麻疹則相反。如果腹瀉太早,可能會傷害中氣,無法幫助毒素排出體外,應設法滋補中氣,不必刻意止瀉。只有在疹子完全消退後,腹瀉仍然持續,才需要止瀉。如果熱度高、便祕和咽喉腫脹,可以使用瀉下藥物。

斑疹是由體內胎毒和外界風熱共同引發。治療原則是清熱、息風、解毒和滋潤液體。還有一種情況,體內陰虛導致斑疹出現,顏色淺紅且稀疏,這是因為胃氣極度虛弱,迫使無根的火氣散佈在皮膚表面。通常伴有四肢冰冷、口不渴、脈搏不急促等症狀,應使用益氣補血的藥物,避免使用升散藥物。另外,有一種白色疹子,顏色像水晶,表示肺氣虛弱。顏色像枯骨,表示胃液枯竭。這兩種情況都應避免使用清涼藥物,一種需要溫血,一種需要調理氣血。

對於有長期積食或痞滿的人,如果爆發疹子,如果平時脾胃健康,沒有其他疾病,仍有救活的機會。甚至有時疹子能幫助清除體內積食。但如果脾胃虛弱,面色蒼白,嘴脣淡薄,存活率很低。

兒童疾病的診斷和治療,古人認為很困難,因為《靈樞》和《素問》沒有相關記載,缺乏參考依據。而今日的困難,在於醫書太多,各家觀點眾多,難以判斷哪種方法最好。《顱囟》有方藥但無理論,巢氏有理論但無方藥,當時醫學尚處於萌芽階段,尚未發展成熟。到了宋代,錢乙深入研究,精研醫術,辨證施治,理論深厚,他的《直訣》一書,堪比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,成為千古佳作。後世學者大多沿襲錢乙的方法,缺乏創新和深度。

夏禹鑄先生獨樹一幟,深入研究醫學祕訣,他的《鐵鏡》書中的觀點,都是基於親身經歷,詳細描述了疾病從開始到結束的整個過程,既不重複前人的陳詞濫調,又能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,讓人們閱讀後有確切的依據。這樣才能讓嬰幼兒擺脫夭折的命運,他的貢獻非常偉大,堪稱是繼錢乙之後的又一位偉大醫學家。我編輯這本書,參考了二十多本兒童醫學書籍,沒有任何一本能超越夏禹鑄和錢乙的著作。

夏禹鑄和錢乙的書籍是學習兒童醫學的必讀之作,本書不敢摘錄他們的內容,只選取了他們未提及的部分。兒童疾病的診斷,必須全面考慮內外左右各方面的因素,不能單純依靠脈診,必須在標準診斷中融入變化的情況,同時在變化中遵循標準診斷,才能做到心中有數,恰當處理。因此,本書在兒童醫學方面收錄的內容不多,反而加入了一些成人醫學的診斷方法,希望人們能夠瞭解兒童和成人醫學之間的聯繫。

本書雖然看似平淡無奇,但我花費大量心思蒐集資料,是否符合錢乙和夏禹鑄的著作精神呢?如果有讀者能深入研究他們的著作,我將樂於與他們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