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義簡摩》~ 卷三 形象類 (10)
卷三 形象類 (10)
1. 痼疾宿疾脈
王氏又曰:凡雜病久治不效者,宜問明受病之因,設法重治其因。自愈,勿治見有之證也。此治久病要訣也,附記於此。
白話文:
王氏又說:凡是多種疾病,經過長久治療都沒有效果的,應該要仔細詢問病人發病的真正原因,然後針對這個病因重新進行治療。這樣疾病自然會痊癒,不要只針對表面看到的症狀去治療。這是治療久病的重要訣竅,所以附帶在這裡記錄下來。
2. 伏疾脈
脈居陰部,而反陽脈見者,為陽乘陰也。脈雖時沉澀而短,此為陽中伏陰也。脈居陽部,而反陰脈見者,為陰乘陽也。脈雖時浮滑而長,此為陰中伏陽也。《難經》
此邪氣初萌之兆也。第二卷中引《難經》一陰一陽、一陰二陽、一陰三陽云云,亦此義也。宜潛玩焉。
諸脈浮數當發熱,而反灑淅惡寒,若有痛處,飲食如常者,畜積有膿也。《辨脈》
巢氏「肺癰論」曰:脈緊數,其膿未成。緊去但數,膿已成也。「瘡疽論」曰:弦洪相搏,外緊內熱,欲發瘡疽也。《醫存》曰:平素六脈數,而無應脈之證,後日必生癰疽。數而有力者主癰,無力者主疽。浮數盛者主表,在身;沉數盛者主裡,在臟腑。六脈齊數,而無差等,其發尚遲。若有一二部更甚,則此經所屬部位穴道,當見端倪矣。
右寸遲細而略結者,苟無胸痛之證,必作半截呃,不能作長呃也,即噎食之初起。《醫存》
此二節舉遲數二脈,以見大義。兼脈證而言,是邪氣已盛之兆也。又如診得脈弦滑,決其有痰,而其人自言無痰,及進活痰之劑,遂痰動而出多者,本醫話稿。此皆隱伏未發之疾也。凡診得其脈,而無其證者,即宜審慎,或是未愈之宿疾,或是未發之隱疾也。內癍、內痘、內癰,脈沉而數,並伏疾也。
又如肝病,診得脾虛,慮其傳脾,即預為裨脾;診得肺盛,慮其克肝,即急為瀉肺。此經所謂治未病者,亦與診隱疾之脈同法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脈象和疾病的關係,具體如下:
如果在身體的陰部出現了屬於陽性的脈象,這代表陽氣過剩,壓制了陰氣。即便脈象偶爾會顯現出沉澀且短的情況,這其實也是在陽氣中潛藏著陰氣的跡象。相反的,如果在身體的陽部出現了屬於陰性的脈象,這代表陰氣過剩,壓制了陽氣。即便脈象偶爾會顯現出浮滑且長的情況,這其實也是在陰氣中潛藏著陽氣的跡象。這都是邪氣剛開始生成的徵兆。
如果脈象浮數,通常應該發熱,但卻出現寒戰惡寒的症狀,或者有疼痛的地方,但飲食正常,這可能是在身體內部累積了膿液。如果診斷得到的脈象緊數,表示膿液尚未形成,但如果只有數脈,沒有緊脈,表示膿液已經形成。如果平時脈象總是數脈,而且找不到其他符合脈象的病症,未來很可能會發生膿腫。脈象強壯有力的,預示著將會形成膿腫,若無力則可能形成瘍。
如果右側寸脈遲緩細微且有些結滯,如果胸部沒有疼痛的證狀,可能會產生短促的打嗝,無法長時間打嗝,這可能是噎食的早期徵兆。
以上兩段提到的遲脈和數脈,都暗示著疾病的重要訊息。結合脈象和症狀來看,這些都是疾病已經嚴重的徵兆。例如,如果診斷到脈象弦滑,可以推測此人體內有痰,即使他本人否認,但服用化痰的藥物後,痰液開始大量排出,這都是潛藏在體內,尚未發作的疾病。
當診斷到脈象,但患者身上還未出現相應的病症,就應該小心謹慎,因為這可能是過去尚未完全痊癒的舊疾,或者是尚未爆發的隱疾。例如內癍、內痘、內癰,脈象通常會沉而數,這都是潛藏在體內的疾病。
再如,如果肝臟有病,但診斷到脾臟虛弱,就應該提前補脾,防止肝病傳至脾臟;如果診斷到肺氣旺盛,就應該盡快清肺,防止肺氣過旺剋制肝氣。這就是所謂的"治未病",和診斷潛藏疾病的原則是一樣的。
3. 新病久病脈
有故病,五臟發動,因傷脈色,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?岐伯曰:徵其脈小,色不奪者,新病也;徵其脈不奪,其色奪者,久病也;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,久病也;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,新病也。肝腎並至,其色蒼赤,當病毀傷不見血。已見血,濕若中水也。「脈要精微論」,肝腎並至,脈沉弦也。
「平人氣象論」曰:脈小弱以澀,謂之久病;滑浮而疾,謂之新病。凡暴病,脈浮洪數實者順;久病,脈微緩軟弱者順。反此者逆。久病忌數脈,暴病而忽見形脫脈脫者死。外感之脈多有餘,忌見陰脈;內傷之脈多不足,忌見陽脈。此大法也。《脈如》
盛啟東以新病之死生,系乎右手之關脈;宿病之死生,主乎左手之關尺。蓋新病穀氣猶存,胃脈自應和緩,即或因邪鼓大,因虛減小,必須至數分明,按之有力,不至濁亂。再參以語言清爽,飲食知味,胃氣無傷,雖劇可治。如脈勢濁亂,至數不明,神昏語錯,病氣不安,此為神識無主。
苟非大邪瞑眩,豈宜見此?經謂:浮而滑,為新病;小以澀,為久病。故新病而一時形脫者死,不語者亦死,口開眼合、手撒喘汗遺尿者,俱不可治。新病雖各部脈脫,中部獨存者,是為胃氣,治之可愈。久病而左手關尺軟弱,按之有神,可卜精血之未艾,他部雖危,治之可生。
若尺中弦緊急數,按之搏指,或細小空絕者,法在不治。蓋緣病久,胃氣向衰,又當求其尺脈,為先天之根本也。啟東又云:診得浮脈,要尺內有力,為先天腎水可恃,發表無虞;診得沉脈,要右關有力,為後天脾胃可憑,攻下無虞;此與前說互相發明也。《診宗三昧》各部脈脫,中部獨存,措詞未協。
慎柔曰:久病脈反有神,法在不治。如殘燈之焰,乍明即滅矣。按:虛勞脈證,《慎柔五書》言之最詳,惜治法偏用溫平補膩,而未分先後施治次序耳。
久病,脈滑疾如電掣,不直手略按,即空而無根,此元氣將脫之兆也。新病見此,亦不可妄用表散。《中藏經》以滑為虛,即此意也。
白話文:
[新舊病症的脈象]
當有舊病纏身,五臟功能失調,如何從脈象及面色判斷疾病是新發還是舊疾復發呢?岐伯回答:如果脈象微弱但面色正常,這表示是新病;如果脈象正常但面色異常,則是舊病;如果脈象與面色同時異常,這是長期疾病的跡象;如果脈象與面色皆無異常,則是新病。當肝腎功能同時受影響,面色會呈現青紅色,可能有受傷但無出血的情況。如果已經出血,身體可能處於濕氣過重或水分攝入過量的狀態。
「脈要精微論」指出,肝腎同時受影響時,脈象會呈現沉弦狀。
「平人氣象論」提到:脈象微弱且有阻滯,是舊病的表現;脈象滑利且快速,是新病的跡象。一般突然發病,脈象浮動、洪大、數速、實硬是正常的;長期疾病,脈象微弱、緩慢、軟弱纔是正常的。與此相反的情況則表示病情惡化。長期疾病忌諱脈象頻繁,突然發病若出現生命徵象消失、脈象消失的情況,代表死亡。外感疾病脈象多顯示過剩,忌見顯示陰性疾病的脈象;內傷疾病脈象多顯示不足,忌見顯示陽性疾病的脈象。這是一個大原則。
盛啟東認為,新病的生死,取決於右手關脈;舊病的生死,主要看左手關尺。因為新病的消化系統功能仍存在,胃部的脈象應該是和緩的。即使因為疾病導致脈象變大,或者因為虛弱而脈象變小,脈搏的節奏必須清晰,用力按壓脈象應有力,不會混亂。再參考患者語言是否清晰,飲食是否有味道,如果消化系統功能沒有受損,即使病情嚴重,也是可以治療的。如果脈象混亂,節奏不明顯,神智不清,語言錯亂,病情不安定,這表示患者神志不清。
如果不是極度的邪氣導致的昏迷,怎麼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?經典提到:脈象浮動且滑利,是新病;脈象微弱且有阻滯,是舊病。所以新病若突然出現生命徵象消失的情況,或無法說話,嘴巴張開、眼睛閉合、手腳鬆弛、呼吸困難、尿失禁等症狀,都是無法治療的。新病雖然全身脈象消失,但中間部位仍有脈象,表示消化系統功能還在,治療後可以康復。舊病如果左手關尺部位脈象軟弱,但按壓後仍有反應,可以預測精血尚未耗盡,即使其他部位有危險,治療後可以生存。
但如果關尺部位脈象緊繃且頻率快,按壓後感覺像是在彈手指,或脈象細微、空洞、完全消失,依照法律規定,這種情況無法治療。因為疾病持續時間長,消化系統功能逐漸衰退,此時應關注關尺部位的脈象,因為這是先天的根本。盛啟東又說:診斷時如果摸到浮動的脈象,要確認關尺部位的脈象強壯,表示先天腎水充足,可以放心使用解表藥物;如果診斷時摸到沉伏的脈象,要確認右手關部位的脈象強壯,表示後天脾胃功能正常,可以放心使用攻下藥物。這些說法互補,相輔相成。
《診宗三昧》提到:全身脈象消失,但中間部位仍有脈象,這個說法不夠準確。
慎柔說:舊病的脈象反而強壯,按照法律規定,這種情況無法治療。就像殘燈最後的火光,瞬間明亮後隨即熄滅。根據虛勞的脈象,《慎柔五書》有詳細的描述,可惜治療方法偏向溫和補養,而未區分治療的先後順序。
舊病的脈象滑利且快速,如同閃電般迅速,輕輕按壓就感覺不到脈象,這是元氣即將消逝的徵兆。新病若出現這種脈象,也不可隨意使用解表藥物。《中藏經》認為脈象滑利表示虛弱,就是這個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