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浮沉表裡辨說 出《景岳·傷寒篇》 (2)

回本書目錄

浮沉表裡辨說 出《景岳·傷寒篇》 (2)

1. 察脈施治有貧富貴賤

體質肥瘦四方水土不同

臨病察脈,全在活法推求。如診富貴人之脈,與貧賤者之脈,迥乎不同。貴顯之脈,常清虛流利;富厚之脈,常和滑有神;賤者之脈,常濁窒多滯;貧者之脈,常蹇澀少神,加以勞勩,則粗硬倍常。至若嘗富貴而後貧賤,則榮衛枯槁,血氣不調,脈必不能流利和滑,久按索然。

白話文:

在看病時觀察脈象,要以靈活的方式思考。就像診斷富貴之人的脈象和貧賤之人的脈象,大不相同。富貴之人的脈象,常常清淡流暢;富裕之人的脈象,常常平和有力;卑賤之人的脈象,常常渾濁阻塞;貧窮之人的脈象,常常遲滯無力,再加上勞累困苦,就會變得更加粗糙堅硬。至於曾經富貴後變貧賤的人,則氣血枯竭,脈象必定不能流利平和,長久按壓後會感覺虛弱無力。

且富貴之證治,與貧賤之證治,亦截然兩途。富貴之人,恆勞心腎,精血內戕,病脈多虛。縱有表裡客邪,不勝大汗大下,全以顧慮元氣為主,略兼和營調胃,足矣。一切苦寒傷氣,皆在切禁。貧賤之人,藜藿充腸,風霜切體,內外未嘗溫養,筋骸夙慣疲勞,臟腑經脈,一皆堅固,即有病苦憂勞,不能便傷神志,一以攻發為主。若參、耆、桂、附等藥,咸非是輩所宜。

白話文:

富貴人和貧賤人在疾病的治療上,也有截然不同的區別。富貴人常勞心傷腎,精血內耗,因此病脈多為虛弱。即使有表裡外邪入侵,也不宜大汗大下,應以保護元氣為首要,兼顧調理血液和胃氣就足夠了。所有損傷元氣的苦寒藥物都應嚴格禁止使用。

貧賤人常粗茶淡飯,風寒侵襲,內外得不到溫養,身體筋骨早已習慣勞累,臟腑經脈也比較強健。即使有疾病和憂思,也不容易傷及神志。治療上以攻發為主。像參、耆、桂、附這些補氣藥物,都不適合貧賤人使用。

惟嘗貴後賤,嘗富後貧之人,素享豐腴,不安粗糲,病則中氣先郁,非但藥力難應,參耆或不能支,反增悒鬱之患,在所必至。非特富貴之脈證,與貧賤懸殊,即形體之肥瘠亦然。肥盛之人,肌肉豐厚,胃氣沉潛,縱受風寒,未得即見表脈。但須辨其聲音涕唾,便知有何容邪。

白話文:

如果曾經享受過富貴生活或富裕,後來卻變得貧窮的人,平時都享受豐盛的飲食,無法適應粗糙的飲食,生病時,中氣首先會鬱滯,不只藥效難以發揮,即使使用參耆等名貴藥材,也難以支撐,反而會加重鬱悶的病症,這是必然的結果。不僅是富貴和貧賤的人脈象不同,身形肥瘦也有差異。肥胖的人,肌肉厚實,胃氣下降,即使受風寒,也不一定會立即出現表證脈象。但只要辨別他們的聲音、鼻涕和唾液,就能知道他們體內的邪氣是什麼。

設鼻塞聲重,涕唾稠黏,風寒所傷也;若雖鼻塞聲重,而屢咳痰不即應,極力咯之,乃得一線黏痰,甚則咽齶腫脹者,乃風熱也。此是肥人外感第一關鍵。以肥人肌氣充盛,風邪急切難入,因其內多痰濕,故傷熱最易。惟是酒客濕熱,漸漬於肉理,風邪易傷者有之。否則形盛氣虛,色白肉鬆,肌腠不實之故,不可以此膠執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鼻塞、聲音沙啞、鼻涕粘稠的情況,是風寒造成的。但如果鼻塞、聲音沙啞,但是反復咳嗽卻無法咳出痰液,用力咳出後只有一絲粘稠的痰液,嚴重時伴有咽喉腫脹,則是由風熱引起的。這是肥胖者感受外邪的早期症狀。由於肥胖者的肌肉和氣血旺盛,風邪難以快速入侵,因此體內痰濕較多,更容易受到熱邪侵襲。但如果是經常飲酒的人,體內濕熱逐漸浸潤肉體組織,也容易受到風邪侵襲。否則,如果身形壯碩、氣血虛弱、面色蒼白、肌肉鬆弛、肌膚不緻密,則不能以此為膠柱鼓瑟。

瘦人肌肉淺薄,胃氣外泄,即發熱頭痛,脈來浮數,多屬於火。但以頭之時痛時止,熱之忽輕忽重,又為陰虛火擾之象也。惟發熱頭痛,無間晝夜,不分輕重,人迎浮盛者,方是外感之證。亦有表邪兼挾內火者,雖發熱頭痛,不分晝夜輕重,而煩渴躁擾,臥寐不寧,皆邪火爍陰之候。雖宜辛涼發散,尤當顧慮真陰。

白話文:

體瘦的人肌肉較薄,胃氣容易往外散發,就會出現發熱、頭疼的症狀,脈象浮動且數次跳動,大多屬於火氣造成的。但是如果頭痛時有時無,發熱忽輕忽重,又可能是陰氣虛弱導致的火氣擾亂。只有發熱、頭疼持續不間斷,無論白天還是黑夜,也不論輕重,且人迎穴處脈象浮動旺盛的,才屬於外感風熱的證狀。還有一種情況是表邪(指外感風熱)夾雜著內火,雖然也會發熱、頭疼,而且不分時段和輕重,但還會伴有煩躁不安、難以安眠的症狀,這些都是邪火灼傷陰氣的徵兆。雖然需要使用辛涼發散的方法驅散風熱,但也要注意保護身體的陰氣。

獨形瘦氣虛,顏白唇鮮,衛氣不固者,最易傷風,卻無內火之患矣。矧吾江南元氣最薄,脈多不實,且偏屬東方,木火常勝,治之稍過,不無熱去寒起之慮。而膏粱之人,豢養柔脆,調適尤難。故善治大江以南病者,不難遍行宇內也。但要識其所稟之剛柔,情性之緩急耳。西北之人,慣拒風寒,素食煤火,外內堅固,所以脈多沉實。

白話文:

體質單薄瘦弱,氣虛,面容蒼白嘴脣紅潤,衛氣不牢固的人,最容易受風寒侵襲,但也沒有內火困擾。況且我們江南地區的人先天元氣較弱,脈象通常虛浮不實,而且江南偏屬東方,木火旺盛,治療時稍有過度,就有寒氣被驅散、熱氣升起的隱憂。而富貴人家的人,常年養尊處優,身體柔弱嬌嫩,調整起來更加困難。因此,擅長治療長江以南地區患者的醫生,只要瞭解患者體質的強弱、性情的急緩,就能在天下各地順利行醫。北方人習慣抵禦風寒,長期使用煤火取暖,身體內外都很強健,所以脈象往往深沉有力。

一切表裡諸邪,不傷則已,傷之必重。非大汗大下,峻用重劑,不能克應。滇粵之人,恆受瘴熱,慣食檳榔,表裡疏豁,所以脈多微數,按之少實。縱有風寒,止宜清解,不宜輕用發散。以表藥性皆上升橫散,觸動瘴氣,發熱漫無止期,不至津枯血竭不已也。經曰:西北之人,散而寒之。

白話文:

任何表裡之間的邪氣,如果不傷及身體,就無大礙。但若傷及身體,必定嚴重。如果不大量發汗、瀉下,不服用強效藥物,就無法有效治療。

雲南和廣東等地的人們,經常接觸瘴氣和濕熱,習慣食用檳榔,體表的氣血暢通疏通。因此,他們的脈象大多細弱而快速,按起來沒有力氣。即使患有風寒,也只宜使用清涼解毒的藥物,不宜輕易使用發散藥物。

因為發散藥物的藥性都向上擴散,會觸動瘴氣,導致發熱綿綿不絕,直到津液枯竭、氣血耗盡才停止。正如醫經所說:「西北地區的人,治療散發出來的邪氣,用溫熱的方法。」

東南之人,收而溫之。所謂同病異治也。是以他方人來就治,必問方隅水土,傍現以為應酬套語,曷知即為察脈審證用藥之大綱哉!《診宗三昧》

白話文:

居住在東南地區的人,身體受寒後,需要溫補治療。這就是所謂的「同病異治」。因此,外地人前來就醫,醫師必定會先詢問他們的居住地和當地氣候,並根據這些信息來診斷和用藥。這些看似應酬式的問話,其實是診脈、審查證狀、決定藥方的重要依據。

此即《素問》「血氣形志」、「異法方宜」諸篇義也。然張氏述此,亦欲醫者勿偏執常法耳,勿又因此而泥之。每診力食者,病脈多虛弱遲細,何者?津氣以勞而傷也。

白話文:

這就是《素問》裡關於「血氣形志」、「異法方宜」等篇章的意思。但是張氏闡述這些,也是希望醫生不要固守常規的方法,不要因為這些而陷入泥潭。每次診斷過度飲食的人,他們的脈象大多虛弱、遲緩、細微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津液和氣血因為過勞而受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