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義簡摩》~ 卷三 形象類 (9)
卷三 形象類 (9)
1. 痼疾宿疾脈
人有病沉滯久積聚,可切脈而知之耶?然。診病在右脅有積氣,得肺脈結,脈結甚則積甚,結微則積微。診不得肺脈,而右脅有積氣者,何也?然肺脈雖不見,右手脈沉伏也。其外痼疾同法耶?將異也?然左右表裡,法皆如此。假令脈結伏者,內無積聚;脈浮結者,外無痼疾;有積聚,脈不結伏;有痼疾,脈不浮結,為脈不應病,病不應脈,是為死病也。《難經》
結者,堅搏不舒,緊而來難,非必緩中一止也。癭癬痔瘻,外痼疾也;癲癇積聚,內痼疾也。
伏匿不出之老疾,身病而脈常不病;醞釀未成之大患,脈病而身常不病。宿疾有見脈證者,不名伏匿矣。如濕流關節,風藏骨骱,膈噎臌脹,癱瘓癲狂,哮喘石瘕等類,此皆有證有脈者也。《醫存》
此與《難經》異者,痼疾日久,人身血氣,與之相習而不相爭。《三指禪》曰:天下怪怪奇奇之證,診其脈依然圓靜和平者,老痰也。又以年壯體強,境遇豐順,心情舒暢,血氣流通,亦有不見脈者,稍或飲食勞倦,思慮憂鬱,即見矣。雖然,猶有說焉。所謂不見者,仍泥《難經》必結之義耳。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曰:按之至骨,脈氣少者,腰脊痛而身有痹也。痹,即痼疾類也。而云脈氣少,蓋有於平脈中偶見一二至牢強者,亦有偶見一二至濡弱者,牢強易見,濡弱難見也。凡病證遷延不愈,或雖愈而病根不淨,時時復發者,謂之痼疾。病愈不復發,而本經血氣受傷,終不能復者,謂之宿疾。
王氏所謂宿疾,指時愈時發者,仍是痼疾也。
伏匿老疾,亦有見脈者,但於無新病時,每部候至百至,必見脈象,或見一二息,或見數息,或見於一部,或見於數部,過時又隱矣。其見有一定部位,故可知疾伏於此處而究無一定至數也。若於新病時診之,則混淆難辨。
大約昔患瘡證血證,今見澀脈;昔患痰症,今見結脈;昔患肝鬱,今見沉細促數;昔患食積寒痹,今見沉細遲結;昔患臌脹,今見濡弱;昔患血痢,今見右關沉澀;昔患暑熱,今見浮大無力。此其大略,可於百至內診得之。若此病將發已發,則此脈不待百至,而已數見矣。有是脈必有是證,有是證必有是脈。
診明此脈,問明此證,設法治之,亦甚易耳。《醫存》
此仍以一脈主一病也。在遷延不愈與時愈時發之痼疾則然矣。其脈下指即見,非待百至而僅見一息數息也。惟宿疾氣血不復者,則往往於平脈中,而忽見一二至,細也,緊也,其勁如線。虛也,散也,模糊渙散,應指無力。滑也,澀也,結也,動也。可據以分其氣血之寒熱虛實而已,不能細分某脈主某病也。
此篇王氏所論,遊移影響,不似《難經》明直者,所見不真也。故有志者,總須涵泳經旨,能於經旨陶融,透過數層,則胸中有主,便覺後賢議論,多膚淺未的也。
白話文:
標題: [長期疾病的脈診]
內容: 有人患病久久纏綿,是否能通過脈診得知?確實可以。如果在右側肋下診出有積聚的氣,同時得到肺脈結的情況,那麼結脈越嚴重,積聚的程度也就越嚴重;反之,結脈輕微,積聚的程度也就較輕。然而,如果診不出肺脈,但右側肋下仍有積聚的氣,這是怎麼回事呢?即使肺脈看不見,但右手的脈象會顯示深沉潛伏的特徵。對於外部的長期疾病,診斷方法是否相同?或者不同?事實上,無論是左還是右,表還是裡,診斷原則都是相同的。例如,脈象結且潛伏的人,內部不一定有積聚;脈象浮而結的人,外部不一定有長期疾病;如果有積聚,脈象不一定結且潛伏;如果有長期疾病,脈象不一定浮且結,這就是脈象和疾病不對應,疾病和脈象不相符,這種情況通常代表病情非常嚴重。這在《難經》中有所記載。
結脈指的是堅硬緊繃,緊張而難以放鬆,並不是一定在緩慢中有一個停頓。像癭瘤、癬、痔瘻等是外部的長期疾病;癲癇、積聚等是內部的長期疾病。
那些長期隱匿不出的老病,身體患病但脈象通常看起來正常;而那些正在醞釀但尚未完全形成的重大疾病,脈象看起來不正常,但身體卻常常看不出病狀。如果長期疾病能從脈象看出證狀,就不能稱為隱匿了。比如濕氣滲入關節,風邪藏於骨節,食道哽塞、腹部脹滿、癱瘓癲狂、哮喘、腫瘤等類別,這些都是有證狀有脈象的疾病。《醫存》
這與《難經》的觀點不同的是,長期疾病時間久了,人體的血液和氣質會與它相適應,不再產生衝突。《三指禪》中說:天下的奇奇怪怪的病證,脈象仍然圓潤平和,這可能是因為老痰的緣故。此外,對於年輕、體魄強壯、生活富足順遂、心情舒暢、血氣流通的人,也可能看不見脈象,但一旦飲食過度、勞累疲倦、思慮過多、憂鬱苦惱,脈象就會出現。然而,我們還是需要進一步解釋。所謂的看不見脈象,仍然基於《難經》必須要有結脈的定義。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中說:按下到骨頭,脈氣少的人,會有腰背疼痛和身體麻木的情況。麻木,就是長期疾病的類型之一。而這裡提到的脈氣少,可能在正常的脈象中偶爾出現一二次強烈的脈象,也可能偶爾出現一二次柔弱的脈象,強烈的脈象容易發現,而柔弱的脈象就難以發現了。凡是病證久拖不愈,或是雖然痊癒但病根未除,時常反覆發作的,稱之為長期疾病。疾病痊癒後不再反覆,但是受損的經絡血氣最終無法恢復的,稱之為宿疾。
王氏所說的宿疾,指的是時好時壞的疾病,實際上仍是長期疾病。
對於隱匿的長期疾病,也有能在脈象上看到的情況,但在沒有新病的時候,每次診脈達到一百次,必定能看到脈象,可能在一兩次呼吸間,可能在幾次呼吸間,可能在一個部位,也可能在幾個部位,但過一段時間又消失了。其出現有固定的部位,所以可以知道疾病隱藏在此處,但並不一定每次診脈都能看到。如果在新病時診脈,則很難分辨。
大概來說,過去患有瘡瘍出血的病症,現在看到的是澀脈;過去患有痰症,現在看到的是結脈;過去患有肝氣鬱結,現在看到的是沉細促數脈;過去患有食積和寒痹,現在看到的是沉細遲結脈;過去患有腹部脹滿,現在看到的是柔弱脈;過去患有血痢,現在看到的是右關沉澀脈;過去患有暑熱,現在看到的是浮大無力脈。這只是一個大致的概括,可以在一百次診脈中看到。如果這個疾病即將發作或已經發作,那麼這種脈象不必等到一百次診脈,已經多次出現了。有這種脈象必然有這種病證,有這種病證必然有這種脈象。
診斷清楚這種脈象,詳細詢問這種病證,然後採取適當的治療方法,其實非常容易。《醫存》
這仍然是以一種脈象對應一種疾病的診斷方式。對於那些久治不愈和時好時壞的長期疾病,確實是這樣。脈象一觸及就能看到,不需要等待一百次診脈才僅僅看到一兩次。只有對於那些血氣無法恢復的宿疾,往往在正常的脈象中,突然出現一兩次細脈、緊脈,脈象如線般堅韌;或是虛脈、散脈,模糊散漫,對指無力;或是滑脈、澀脈、結脈、動脈等。這些可以根據氣血的寒熱虛實來判斷,但不能細致地區分某種脈象對應某種疾病。
這篇文章中,王氏的觀點有些含糊不清,不像《難經》那樣直截了當,這是因為他的觀察並不夠真實。因此,對於有志於醫學的人,總是要深入理解經典的精髓,能夠在經典的指導下透徹理解,就能在心中有主見,就會發現後世學者的觀點大多淺薄且不夠到位。
王氏還說:對於各種長期治療效果不佳的疾病,應該詳細詢問病因,採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法。只要病因被治癒,就不需要再治療現有的症狀。這是治療長期疾病的關鍵,我在這裡附記一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