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義簡摩》~ 浮沉表裡辨說 出《景岳·傷寒篇》 (1)
浮沉表裡辨說 出《景岳·傷寒篇》 (1)
1. 浮沉表裡辨說 出《景岳·傷寒篇》
浮為在表,沉為在裡。此古今相傳之法也。然沉脈亦有表證,此陰實陽虛,寒勝者然也;浮脈亦有里證,此陽實陰虛,水虧者然也。故凡欲察表邪者,不宜單據浮沉,只當以緊數有力無力為辨,方為的確。蓋寒邪在表,脈皆緊數,緊數甚者邪亦甚,緊數微者邪亦微。緊數而浮洪有力者,邪在陽分,即陽證也;緊數而浮沉無力者,邪在陰分,即陰證也。
初病即緊而漸緩者,寒邪之漸退,而陽氣將復也;初病猶緩而漸緊者,陽氣之日衰,而寒邪內陷也。其有似緊非緊,但較平昔稍見滑疾者,此外感而邪輕也,或初病而未深入也。若和緩而全無緊疾之意,則脈雖浮大,自非外邪。
白話文:
[表面與深層的辨別方法,出自《景嶽·傷寒篇》]
浮脈表示病在表面,沉脈表示病在身體內部。這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診斷方法。然而,沉脈也可能出現表面病症,這是因為體內陰氣過盛、陽氣不足,寒氣佔主導的情況下產生的;同樣地,浮脈也可能出現內部病症,這是因為體內陽氣過盛、陰氣不足,水分虧損的情況下產生的。因此,想要確定表面是否有邪氣,不應單純依賴脈象的浮沉,而應該根據脈象的緊繃、數速、有力無力來判斷,這樣才能得到更準確的結果。因為寒氣在表面時,脈象會呈現緊繃、數速的狀態,緊繃、數速越嚴重,邪氣也就越重;緊繃、數速越輕微,邪氣也就越輕。如果緊繃、數速且浮脈有力,那麼邪氣在陽分,即是陽證;如果緊繃、數速且浮脈無力,那麼邪氣在陰分,即是陰證。
剛開始生病時脈象緊繃,但隨後逐漸緩解,這表示寒氣正在逐漸消散,陽氣即將恢復;剛開始生病時脈象緩慢,但隨後逐漸緊繃,這表示陽氣正在逐漸衰弱,寒氣正在向內部侵入。有些脈象看似緊繃但實際上並不是,只是比平時稍微顯得滑順快速,這表示受到外感,但邪氣並不是很重,或者剛剛開始生病,邪氣尚未深入。如果脈象和緩,完全沒有緊繃、快速的感覺,那麼即使脈象浮大,也不是外感邪氣所導致的。
2. 表裡虛實大義
出《脈神》本滑氏
表、里、虛、實四者,脈之綱也。表,陽也,腑也。凡六淫之氣,襲於經絡,而未入於胸府及臟,皆表也。里,陰也,臟也。凡七情之氣,鬱於心肺之間,不能越散;飲食五味之傷,留於臟腑之間,不能消泄,皆屬於里也。虛者,元氣之自虛,精神耗散,氣血衰竭也。實者,賊邪之氣實,則正氣之本虛,邪得乘之,非元氣之自實也。
故虛者補元氣,實者瀉邪氣。經所謂: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。此大法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出自《脈神》,原作者為滑氏,
「表、裏、虛、實」這四個概念,是脈診的基本原則。其中,「表」代表陽性,指的是體表,也就是腑部。當六種外來病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侵襲人體的經絡,但尚未深入到胸腔或內臟時,這種情況就被視為「表」。
而「裏」則代表陰性,指的是內臟。當七種情緒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在心肺間鬱積,無法釋放;或是飲食過量,使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)對臟腑造成傷害,且無法順利代謝時,這些都歸屬於「裏」的範疇。
「虛」是指人體本身的元氣不足,精神消耗過度,導致氣血衰弱。「實」則是說,當外來病氣過盛,會使身體原本的正氣顯得相對虛弱,讓病氣有機可乘,但這並不代表人體的元氣本身變得強壯。
因此,治療「虛」的方法是補充元氣,治療「實」則需排除邪氣。正如經典所言:「邪氣旺盛時,病態就顯得實;正氣被削弱,病態就顯得虛。」這就是基本的醫療原則。
3. 脈病異同 出《診宗三昧》
凡人有病同而脈異者,如六淫七情八風九氣一時之病,大率相似,而所見之證,亦多相類,但人有稟賦強弱不同,且有內戕神志,外役形體,種種懸殊,脈象豈能如一?如失血證,有脈浮大而芤者,有小弱而數者,傷胃及臟之不同也。氣虛證,脈有氣口虛大而澀者,有氣口細小而弱者,勞傷與脫泄之不同也。
至於病異而脈同者,內傷夾外感,陽證夾陰證,虛中有實結,新邪夾舊邪,表裡交錯,為患不一。而脈之所見,不離陰陽虛實之機,其細微見證,豈得盡顯指下?如太陽中風,與癱瘓不仁,脈皆浮緩,一為暴感之邪,一為久虛之病。又虛勞骨蒸,瘧病寒熱,關尺皆弦緊,一為腎臟陰虛,一為少陽邪盛。
又如上魚際脈,遺尿有此脈,逆氣喘急亦有此脈。又曰:脈緊而長過寸口者注病。女子思男不遂,亦有此脈。使非脈證互參,幾何不歧誤耶?
白話文:
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說,人的疾病可能表面看起來相似,但是從脈象來看卻各有差異。例如,感冒、情緒壓力、風邪侵襲、氣候影響等引起的疾病,症狀大多相似,但因為每個人身體素質的強弱不同,加上心理壓力和身體勞累程度各異,導致脈象也會有所不同。比如失血的人,有的脈象浮大而芤(空虛),有的則小弱而數(頻繁),這是因為對胃和臟器的影響不同。氣虛的人,有的氣口(手腕內側)脈象虛大而澀,有的則細小而弱,這是因為勞損和脫泄的程度不同。
反之,有些疾病雖然症狀不同,但脈象卻可能一樣。例如內傷加外感,陽性症狀加陰性症狀,虛弱中夾雜實證,新病加舊疾,表裡交錯,導致各種病痛。然而,脈象呈現的主要是陰陽虛實的狀態,其中的微妙差異,並不能完全透過脈象反映出來。例如,太陽中風和癱瘓無知覺,脈象都是浮緩,一個是突然感染,一個是長期虛弱。又如虛勞骨蒸和瘧疾寒熱,關尺(手腕部位)的脈象都是弦緊,一個是腎臟陰虛,一個是少陽邪盛。
再如上魚際脈(手腕上方的脈象),遺尿和呼吸困難都可能出現這種脈象。又說,脈象緊繃且超過寸口(手腕脈搏的部位)是病情嚴重的徵兆。女子思念男子不得,也可能出現這種脈象。如果不將脈象和症狀互相參考,很容易產生誤解。
4. 脈證順逆
《脈如》本《診宗三昧》
脈有陰陽虛實之不同,而病則應焉。脈病形證,相應而不相反,萬舉而萬當,少有乖張,良工拙工亦無所別矣。故脈之於病,有宜有不宜,不可以不辨也。左有病而右痛,右有病而左痛,上病上痛,下病上痛,此為逆,死不可治。此見《脈經》。本謂金瘡僕跌,致經脈傷損者。
如傷寒未得汗,脈浮大,為陽,易已;沉小為陰,難已。傷寒已得汗,脈沉小安靜為順,浮大躁疾者逆。然多有發熱頭痛,而足冷陽縮,尺中遲弱,可用建中和之者;亦有得汗不解,脈浮而大,心下反硬,合用承氣攻之者;更有陰盡復陽,厥愈足溫,而脈續浮者。苟非深入南陽之室,烏能及此?迨夫溫病熱病,熱邪亢盛相同,絕無浮緊之脈。
觀《內經》所云:熱病已得汗,而脈尚躁盛,此陰脈之極也,死。其得汗而脈靜者生。熱病脈尚躁盛,而不得汗者,此陽脈之極也,死。脈躁盛,得汗靜者生。他如溫病穰穰大熱,脈數盛者生,細小者死。熱病汗下後,脈不衰,反躁疾,各陰陽交者死。歷參溫熱諸病,總以數盛有力為順,細小無力為逆。
得汗後,脈不衰,反躁盛,猶逆也。至於時行疫癘天行大頭,咸以脈數盛滑利為順,沉細虛澀為逆。然濕土之邪內伏,每多左手弦小,右手數盛者,總以辛涼內奪為順,辛熱外散為逆。當知溫熱時疫,皆熱邪內蘊而發,若與表散,如爐冶得鼓鑄之力耳。然疫癘雖多,人迎不振,設加之下利足冷,又未可輕許以治也。
故昔人謂陰陽俱緊,頭痛身熱,而下利足冷者死,謂其下虛也。至若溫毒發斑、譫語發狂等證,總以脈實便閟為可治,脈虛便滑者難治。若斑色紫黑,如果實靨,雖便閟,能食,便通,必隨之而逝矣。其狂妄躁渴,昏不知人,下後加呃逆者,此陽去入陰,終不可救。卒中風口噤,脈緩弱為順,急實大數者逆。
中風不仁,痿闢不遂,脈虛濡緩為順,堅急疾者逆。中風遺尿盜汗,脈緩弱為順,數盛者逆。中風便溺阻澀,脈滑實為順,虛澀者逆。中寒卒倒,脈沉伏為順,虛大者逆。中暑自汗喘乏,腹滿遺尿,脈虛弱為順,躁疾者逆。暑風卒倒,脈微弱為順,散大者逆。大抵卒中天地之氣,無論中風中寒中暑中暍,總以細小流連為順,數大實堅為逆。
散大澀艱,尤非所宜。不獨六淫為然,即氣厥、痰厥、食厥、蛔厥,舉不外此。蓋卒中暴厥,皆真氣素虧,故脈皆宜小弱,不宜數盛。此說非也。脈滑大者易治,以正氣猶強也;空大呆硬者難治,以真氣已敗也。中惡腹滿,則宜緊細微滑,不宜虛大急數。中百藥毒,則宜浮大數疾,不宜微細虛澀。
詳中風中暑一切暴中,俱有喘乏遺尿,如中風中寒,則為腎氣乏絕,中暑中暍,則為熱傷氣化,痰食等厥,則為氣道壅遏所致,死生順逆懸殊,不可辨而混治乎!凡內傷勞倦,氣口虛大者為氣虛,細弦或澀者為血虛。若躁疾虛大堅搏,大汗出,發熱不止者死,以裡虛不宜復見,表氣開泄也。
內傷飲食,脈來滑盛有力者,為宿食停胃。澀伏模糊者,為寒冷傷脾,非溫消不能克應。霍亂脈伏,為冷食停滯,胃氣不行,不可便斷為逆,搏大者逆。既吐且利,不宜復見實大也。霍亂止而脈代,為元氣暴虛,不能接續,不可便斷為逆,厥冷,遲微者逆。陽氣本虛,加以暴脫,非溫補不能救療。
噎隔嘔吐,脈浮滑,大便潤者順。痰氣阻逆,胃氣未艾也。弦數緊澀,涎如雞清,大便燥結者逆。氣血枯竭,痰火菀結也。腹脹,關部浮大有力為順,虛小無神者逆。水腫,脈浮大軟弱為順,澀細虛小者逆。又沉細滑利者,雖危而可治,虛小散澀者不治。臌脹,滑實流利為順,澀短虛微者逆。
腫脹之脈,雖有浮沉之不同,總以軟滑為順,短澀為逆。咳嗽,浮軟滑利者易已,沉細數堅者難已。久嗽,緩弱為順,弦急實大者逆。勞嗽骨蒸,虛小緩弱為順,堅大澀數者逆,弦細數疾者逆。上氣喘嗽,脈虛寧寧伏匿為順,堅強搏指者逆,加瀉尤甚。上氣喘息低昂,脈浮滑,手足溫為順;脈短澀,四肢寒者逆。
上氣脈散者死,謂其形損故也。歷陳上氣喘嗽諸例,皆以軟弱緩滑為順,澀數堅大者逆。蓋緩滑則胃氣尚存,堅澀則胃氣告匱之脈也。肺痿,脈虛數為順,短澀者逆。數大實者,亦不易治。肺癰初起,微數為順,洪大為逆;已潰,緩滑為順,短澀者逆。氣病而見短澀之脈,氣血交敗,安望其生?吐血、衄血、下血,芤而小弱為順,弦急實大者逆。汗出若衄,沉滑細小為順,實大堅疾者逆。
吐血,沉小者順,堅強者逆。吐血而咳逆上氣,芤軟為順,細數者逆,弦勁者亦為不治。陰血既亡,陽無所附,故脈來芤軟。若細數則陰虛火炎,加以身熱不得臥,不久必死。咳嗽吐血,而臥有一邊不寧者,臟氣偏竭,難治。弦勁為胃氣乏竭,亦無生理。畜血,脈弦大可攻為順,沉澀者逆。
從高頓僕,內有血積,腹脹滿,脈堅強可攻為順,小弱者逆。金瘡出血太多,虛微細小為順,數盛急實者逆。破傷,發熱頭痛,浮大滑為順,沉小澀者逆。金瘡跌僕出血者,勿拭。謹護勿使受風,拭淨則風易入,發痙而死也。腸澼下白沫,脈沉則生,浮則死。腸澼下膿血,沉小流連者生;數疾堅大,身熱者死。
久痢,沉細和滑為順,浮大弦急者難治。雖沉細小弱,按之無神者不治。腸澼下利,《內經》雖言脈浮身熱者死,然初病而兼表邪,常有發熱脈浮,可用建中而愈者,非利久虛陽發露,反見脈浮身熱,口噤不食之比。泄瀉,脈微小為順,急疾大數者逆。腸澼泄瀉,為腸胃受病,不當復見疾大數堅之脈也。
下泄氣虛,不宜見實脈。又脾胃之病,不宜見肝脈也。小便淋閟,脈滑疾者易已,澀小者難已。消癉脈實大,病久可治;脈懸小堅,病久不可治。消渴脈數大軟滑為順,細小短浮者逆。又沉小滑為順,實大堅者逆。頭痛目痛,卒視無所見者死。清陽失守,邪火僭逆於上也。真元脫於下也。
其脈浮滑,為風痰上盛,可治。短澀為血虛火逆,不治。心腹痛,痛不得息,脈沉細遲小為順,弦長堅實者逆。癥瘕脈沉實可治,虛弱者死。疝瘕脈弦者生,虛疾者死。心腹積聚,脈實強和滑為順,虛弱沉澀者逆。癲疾脈搏大滑,久自已,小堅急不治。又癲疾,脈虛滑為順,澀小者逆。
狂疾,脈實大為順,沉澀者逆。痿痹,脈虛澀為順,緊急者逆。䘌蝕陰、肛,虛小為順,堅急者逆。癰疽初起,脈微數緩滑為順,沉澀堅勁者逆;未潰,洪大為順,虛澀者逆;潰後,虛遲為順,數實者逆。腸癰,軟滑微數為順,沉細虛澀者逆。病瘡,脈弦強小急,腰脊強,瘛瘲,皆不可治。
潰後被風多此。痙病,脈浮弦為陽,沉緊為陰,若牢細緊勁搏指者不治。妊娠宜和滑流連,忌虛澀不調,臨月脈宜滑數,離經忌虛遲小弱,牢革尤非所宜。新產脈緩弱,忌弦緊。帶下脈宜小弱,忌急疾。崩漏脈宜微弱,忌實大。乳子而病熱,脈懸小,手足溫則生,寒則死。凡崩漏、胎產久病,脈以遲小緩滑為順,急疾大數者逆。
痿痹緊急,或中病脈堅,外病脈澀,汗出脈盛,虛勞心數,風家脾緩,人瘦脈大而喘,形盛脈微短氣,更有傷寒厥利,而脈不至,脈微厥冷煩躁,脈遲而反消食,與夫人短脈長,人滑脈澀,皆死兆也。以上諸例,或採經論,或摭名言,咸以脈病相符為順,相反為逆。舉此為例,余可類推。
穎悟之士,自能聞一知十也。
《靈樞·動腧篇》曰:陰陽上下,其動也若一。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,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。陰陽俱靜俱動,若引繩相傾者病。既言其動若一,復言俱靜俱動為病者,病在若引繩相傾,洪弦而少和緩也。陽病而陰脈小,是病未入陰也,何得為逆?惟陽脈小,則外熱內寒,外實內虛,甚或陽和不振而將熄耳。
陰病而陽脈大,是生氣未衰也,何得為逆?惟陰脈大,則陰虛陽往,衛燥榮竭,甚且不能內守而將脫耳。《千金翼方》曰:夫病者發熱,身體疼痛,此為表有病,其脈當浮大,今反沉遲,故知當愈。病者卒腹中急痛,此為里有病,其脈當沉細,今反浮大,故知當愈。已上本仲景「平脈」文。
然此二脈,其病不即愈者,必當死,以其病與脈相反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