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義簡摩》~ 卷八 兒科診略 (7)
卷八 兒科診略 (7)
1. 診鼻法
《內經》謂之面王。
鼻頭色青,腹中痛,苦冷者死。鼻頭色微黑者,有水氣。色黃者,胸上有寒。黃色鮮明者有痰飲。色白者,亡血也。設微赤非時者死。仲景
鼻孔如煙煤黑者,發熱久不愈而成疳也。鼻孔扇動者,發熱久不愈而傷液也。皆腎水告竭,肺葉欲焦候也。凡傷寒溫熱,或飲食停滯,失治皆致於此。又脈浮,鼻中燥者,必衄也。鼻孔瘡,久不愈者,必疳也。
白話文:
[診斷鼻子的方法]
根據《內經》的說法,鼻子是臉部的主宰。
如果鼻頭呈現青色,可能是腹部疼痛,若伴有極度寒冷感則預示著死亡。鼻頭稍微顯現黑色,可能有水濕問題。鼻頭黃色,表示胸部可能有寒氣。若黃色鮮明,可能有痰飲症狀。鼻頭呈現白色,可能有血虛的情況。如果鼻頭無故泛紅,這也是死亡的徵兆。這是張仲景的觀點。
如果鼻孔像燒過的煤炭一樣黑,可能發高燒久久未退且發展成疳積(一種營養不良的疾病)。如果鼻孔扇動,可能發高燒久久未退且損傷了體液。這都表示腎臟功能嚴重衰竭,肺部組織可能乾燥如焦炭。所有傷風感冒、溫熱病或飲食消化不良,如果沒有得到適當治療,都會導致這些情況。另外,如果脈搏浮動且鼻腔乾燥,可能會出現鼻出血。如果鼻孔有傷口久久未癒合,可能會發展成疳積。
2. 診耳法
耳冷而後有紅絲者,麻、痘也。耳熱者,傷寒也,瘧疾也。耳為少陽經所過,平人微涼不熱。
耳焦枯如受塵垢者,病在骨。耳輪乾燥,主骨疳蒸熱,為腎經虛熱也。
面黃目黃連耳者,疸也。
耳後完骨上,有青脈如線三兩路,臥不靜者,此痼疾候。當刺破,掐令血出,即安。若自腫破者死。此即《脈經》所謂耳間青筋起者掣痛。《靈樞·五邪》曰: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。正此事也。
白話文:
[診斷耳朵的方法]
如果耳朵先感覺冷,之後出現紅絲,這可能是麻疹或水痘的症狀。耳朵熱,可能表示有感冒或是瘧疾。因為耳朵是少陽經脈通過的地方,在正常情況下,耳朵應微微偏涼,不會感到熱。
如果耳朵看起來像被塵垢覆蓋,呈現枯焦的樣子,這表示骨骼可能有問題。耳廓如果乾燥,代表可能有骨髓炎或類似的疾病,導致體內熱度上升,這是腎臟經絡虛弱有熱的表現。
如果臉色、眼睛和耳朵都呈現黃色,這可能是黃疸的徵兆。
在耳朵後方的顱骨上,如果有幾條如線一樣細的青色血管,而且患者無法安穩地躺著,這可能是一種長期疾病的徵兆。這種情況下,可以刺破這些血管,擠出血來,病情就會好轉。但如果血管自行破裂,則可能會有生命危險。這與《脈經》中提到的「耳朵間出現青色血管,會引起劇烈疼痛」的情況相符合。《靈樞·五邪》也說過:「要治療耳朵間的青色血管所引起的劇烈疼痛,就要抽取這些血管的血液。」正是指這個情況。
3. 診唇口法(附人中)
青氣環於唇口者,木剋土也,為驚風、角弓反張,為霍亂吐瀉,為噤口痢;在初生小兒,為撮口臍風;在久病,為脾絕。黑氣環於唇口者,水侮土也,為泄瀉,為水腫,為咳嗽,為飲食不化。錢氏曰:時氣,唇上青黑點,不治。鼻孔唇下有瘡,流汁,久不愈,好吃泥土者,疳也。
唇色,紫為熱;紅為血虛;白為虛寒,為蟲;青為膽氣犯胃,常苦嘔逆,亦為風;黑為腸胃有瘀血伏痰。微燥而渴者可治,不渴者不可治。淡紅而面上有白斑者,為蟲疳。黃為濕痰,有寒有熱。唇青黑而腹急痛者,有中寒,有中毒。淡而四繞起白暈,為驟亡血。唇齒焦黑,為燥屎沖膈,雖急下之,多不可救。
舌常欲伸於口外者,心有熱,舌中脹也。常以舌舐唇者,胃熱而唇燥也。
腹痛腰痛,而人中如黑色者,面上忽有紅點者,多死。
病人鼻下平者,胃病也;微赤者,病發癰;微黑者有熱;青者有寒;白者不治。唇青人中滿者不治。
白話文:
[診斷脣與口的方法(包括人中部位)]
若脣周圍呈現青色,這表示肝木過盛剋制脾土,可能的病症包括驚風、肌肉僵硬、霍亂引起的嘔吐與腹瀉,或是口腔閉合困難的痢疾。在新生兒身上,這可能是口脣收縮症或臍帶風;而在長期患病的人身上,則可能代表脾臟功能衰竭。若脣周圍出現黑色,這表示腎水過盛欺侮脾土,可能的病症有腹瀉、水腫、咳嗽和消化不良。錢氏指出:若是季節性疾病,脣上出現青黑斑點,病情難以治療。若鼻孔下方嘴脣處長瘡且滲出液體,久久無法痊癒,且有吃泥土傾向的,這是疳積。
從脣色判斷,紫色代表有熱症;紅色代表血虛;白色代表虛寒和寄生蟲感染;青色代表膽汁影響胃部,常伴隨嘔吐,也可能由風邪引起;黑色代表腸胃有淤血和潛藏的痰。如果只是輕微乾燥並感到口渴,尚可治療;但如果不口渴,就難以治療。脣色淡紅且臉上有白斑,代表有蟲疳。黃色代表濕痰,可能同時伴有寒症或熱症。若脣色青黑且腹部劇痛,可能由中寒或中毒引起。若脣色淡而四周有白色光暈,代表突然大量失血。若嘴脣和牙齒周圍焦黑,代表有燥屎阻塞隔膜,即使緊急通便,多半也難以救治。
若舌頭經常想伸出嘴外,這表示心臟有熱,舌頭腫脹。若常常用舌頭舔嘴脣,這表示胃部有熱且嘴脣乾燥。
若患者有腹痛或腰痛,且人中部位呈黑色,或臉上突然出現紅點,多數情況下預後不佳。
若患者鼻子下方扁平,這表示胃部有病;若略顯紅色,可能要發膿;若略顯黑色,表示有熱症;若呈青色,表示有寒症;若呈白色,則病情難以治療。若嘴脣呈青色且人中部位腫脹,病情同樣難以治療。
4. 診舌法
舌尖屬心,舌根屬腎,中間屬脾胃,兩邊屬肝膽。赤為熱,深黃為濕熱食滯,厚白為濕寒水飲,灰白為極虛極寒,紫黑為極熱,或脾胃有瘀血伏痰。芒刺燥裂,亦為熱極。紅紫如豬肝,為火灼胃爛,死證也。《醫鏡》此論雜病也。
舌上津津如常,邪尚在表;見白苔而滑厚而膩,是寒邪入胃矣。黃而厚者,化熱也;黃而燥者,熱盛也。厚苔漸退,而底見紅色如豬肝者,火灼水虧,津液將竭也。見黑苔有二:如黑而焦裂硬刺者,為火極似炭之熱苔;如黑而有津,軟潤而滑者,為水來剋火之寒胎。如連牙床唇口俱黑者,則胃將蒸爛矣,在時疫斑疹傷寒熱病多有之。
更有舌中忽一塊如錢,無苔而深紅者,此脾胃包絡津液大虧,潤溉不周也。亦有瘀血在於胃中,無病或病愈而見此苔者,宜疏消瘀積,不得徒滋津液。《三昧》,下同。此論傷寒外感也。按:舌面細如魚子者,心與命真火所鼓。若包絡有凝痰,命門有伏冷,則舌面時忽一塊光平如鏡。
溫熱初發,便煩熱發渴,舌正赤而多白苔如積粉者,雖滑,亦當以白虎清內熱也。又中宮有水飲者,舌多不燥,不可誤認為寒證也。亦有虛熱者,舌心雖黑或灰黑而無積苔,舌形枯瘦而不甚赤,其證煩渴耳聾,身熱不止,大便五六日十餘日不行,腹不硬滿,按之不痛,睡中或呢喃一二句,或帶笑,或嘆息,此津枯血燥之虛熱也。宜大料六味湯。
若誤與承氣,必死矣。此論溫熱也。
白話文:
[診斷舌象的方法]
舌尖反映心臟狀況,舌根顯示腎臟健康,舌中部與脾胃相關,舌兩側則與肝膽相聯。舌色赤紅表示體內有熱,深黃色顯示濕熱及消化不良,厚重的白色顯示濕寒或過量水分,灰白色的舌象代表極度虛弱或極寒,紫色或黑色顯示極度高熱,也可能顯示脾胃有瘀血或潛藏的痰濕。舌頭出現芒刺、乾燥、龜裂,同樣表示體內有極度高熱。舌頭呈現紅紫如豬肝的顏色,這是由於火熱損傷胃部,是一種致命的症狀。《醫鏡》中的這些描述適用於各種疾病。
如果舌頭保持正常的濕潤,表示邪氣仍在體表。如果舌苔白厚且滑,表示寒邪已侵入胃部。黃色且厚的舌苔,顯示體內開始轉熱;黃色且乾燥的舌苔,顯示熱氣旺盛。當厚重的舌苔逐漸消退,而底部呈現豬肝般的紅色,這表示體內火熱消耗水分,津液即將耗盡。舌苔變黑有兩種情況:一是像燒焦的炭一樣,乾裂且有尖刺,這是極度火熱造成的;二是雖然黑色但仍有濕潤,表面光滑,這是由於寒氣過重,水氣剋制了火熱。如果舌苔、牙齦、嘴脣全都是黑色,表示胃部可能受到嚴重損傷,這種情況在瘟疫、斑疹、傷寒等熱病中較常見。
有時舌頭會突然出現一塊像錢幣大小的區域,沒有舌苔,而且深紅色,這可能是脾胃包絡的津液嚴重不足,無法充分滋潤舌頭。也有可能是胃中有瘀血,即使沒有生病或病情已經恢復,仍可能出現這種舌苔。此時應使用藥物消除瘀血,而不能單純補充津液。《三昧》中的描述,後面的情況也類似。這是對外感風寒的描述。
當舌頭表面細緻如魚卵,這是心臟和生命之火的表現。如果脾胃有凝結的痰濕,或生命之門有潛藏的寒氣,舌頭表面可能會突然出現一塊光滑如鏡的區域。
當溫熱性疾病剛開始發作,患者感到煩躁、發熱、口渴,舌頭呈現鮮紅色且舌苔厚白,像積雪一樣,即使舌苔滑,也應使用白虎湯來清除體內的熱氣。另外,如果脾胃有過多水分,舌頭通常不會乾燥,不能錯誤地將此視為寒症。還有一種虛熱的情況,舌頭中心雖然是黑色或灰黑色,但沒有厚重的舌苔,舌頭形狀枯瘦且不太紅,病人會感到煩躁、口渴、耳鳴,體溫持續高熱,大便可能五六天到十多天都不排泄,腹部不堅硬,按壓不疼痛,睡覺時偶爾會喃喃自語,甚至帶笑或嘆息,這是津液和血液乾燥的虛熱症狀。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大量六味地黃湯。
如果誤用承氣湯,病人很可能會死亡。這是對溫熱疾病的描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