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卷六 名論彙編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名論彙編 (17)

1. 因形氣以定診

李士材曰:逐脈審察者,一成之矩也;隨人變通者,圓機之士也。肥盛之人,氣居於表,六脈常帶浮洪;瘦小之人,氣斂於中,六脈常帶沉數。性急之人,五至方為平脈;性緩之人,五至便作熱醫。身長之人,下指宜疏;身短之人,下指宜密。北方之人,每見實強;南方之人,恆多軟弱。

少壯之脈多大,老耄之脈多虛。酒後之脈常數,飯後之脈常洪。遠行之脈必疾,久飢之脈必空。室女尼姑多濡弱,嬰兒之脈常七至。經曰:形氣相得者生,參伍不調者死。其可不察於此乎?

按:仲景曰:肥人當沉,瘦人當浮。與此異者,謂肥人多皮厚而肉堅,瘦人多皮薄而肉淖也。室女尼姑多濡弱,亦未確切。室女,童女也,脈宜緊盛。尼姑之脈,亦宜視其老少強弱而定之。

白話文:

李士材說:依照脈象仔細檢查,是診斷疾病的基本原則;能夠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靈活變通,則是有經驗、機智的醫生。體態肥胖的人,氣血多分佈在體表,通常他們的脈象會呈現出浮且大的特徵;體型瘦小的人,氣血多集中於內臟,他們的脈象常顯示出沉且快的特徵。性格急躁的人,脈搏每分鐘跳動五十次左右算正常;性格平和的人,同樣的脈率可能會被認為有發燒的徵兆。身材高大的人,診脈時手指間距應大些;身材矮小的人,手指間距應小些。北方人,脈象多顯得強健;南方人,脈象多顯得柔和。

年輕人的脈象多數偏大,老年人的脈象多數偏虛。喝酒後的脈象常顯得頻率加快,飯後的脈象常顯得力度加大。經過長途跋涉後的脈象必定加快,長期挨餓的人脈象必定顯得空虛。未出嫁的女子和尼姑的脈象多柔弱,嬰兒的脈象常每分鐘跳動七十次左右。古籍上說:身體狀況和脈象相符合的,表示健康;若二者不協調,表示可能生病。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去仔細辨識嗎?

據記載,張仲景曾說:肥胖的人脈象應沉,瘦弱的人脈象應浮。這與上述不同,是因為肥胖的人多皮膚厚且肌肉結實,瘦弱的人多皮膚薄且肌肉鬆弛。對於未出嫁的女子和尼姑的脈象多柔弱的說法,並不一定準確。未出嫁的女子,也就是處女,脈象應該緊湊有力。對於尼姑的脈象,也應根據她們的年齡、體質來判斷。

2. 王漢皋論老人脈病證治

老年之傷,多食痰憂鬱。

呼吸速則脈至多,呼吸慢則脈至少。故嬰兒氣盛身短,脈絡近,故呼吸速,脈至多。老耄元氣耗,而脈絡有不盡之痰,故呼吸不勻,六脈滑結。

凡人六十歲後,六脈弦實而不數。其人素勤儉能食,應有之平脈。偶感風寒,酌量診治,勿以太盛為疑。

老人、虛人、產後、久病人,最忌脈忽強盛,恐汗出上脫立危也;又忌便溏或瀉,恐下脫;又忌心嘈,中氣敗也。

老人真陰不足,津液既虧,故多燥證。如嗜茶湯則生濕,嗜酒則生熱,嗜堅黏食物則多積滯,大便結。故大便燥潤不時,大腸燥與脾濕也。小便短者,小腸熱也。小便赤濁,小腸熱與膀胱濕也。臍腹時痛時緩,積滯在胃也。大便結秘,右尺不浮不盛,大腸與肺傷熱而氣弱,不足以運送也。

小便閉澀,左尺不浮不數,小腸燥熱,上行膻中,胃之濕熱,下滲膀胱,津液不足以化水,中氣又不足運送也。乾咳者,熱傷肺也。咳多痰者,濕熱蒸肺也。牙血,胃熱也。咯血,肺熱也。喉干舌強,脾熱腎涸也。怔忡頭暈,二便有熱者。肺不生津,陰不足以養陽,膻中小腸脈皆上行,故不能眠也。

若二便無熱,乃元陽已虧,血不養心,故怔忡。髓不實腦,故頭暈。目昏者,脾濕乘肝熱而上蒸。目隕花者,真陽虛而光不聚也,並無外感。而鼻塞口乾,是濕熱淤滯肺竅也。

老人不眠,頭暈,怔忡心煩,乾咳咯血,糞干,屎赤,痰稠等證,皆宜養陰生津,固氣益血,如白芍、二冬、石斛、烏梅、三仁、芝麻、蜂蜜、梨汁、蘿葡汁、飴糖、北沙參、蓯蓉,一切清潤之味為妙。若作實熱治之,如新受外感,或可不壞,若系宿疾,則大誤矣。若泥執虛寒,而常用溫補,如龍眼、益智仁等味,必生上熱胸滿諸證。

若利氣化痰,而用二陳、沉香、南星、礞石,定傷中氣。若發汗,必上脫。若攻下,必下脫。老人日久思慮傷脾,故少食也。津液涸,故咽乾便燥也。不眠者,肝熱也。胸煩怔忡心跳者,胃熱肺燥也。噎食者,三陽經鬱熱也。煩渴多飲者,胃燥也。下身腫者,脾濕不能攝水也。

能食不能消,胃熱脾虛也。果系實熱,大便結而潤之不下者,須稍加人參,或潞黨參。蓋氣盛乃能使下,氣弱不足轉運,雖攻亦不下矣。小便澀而欲利水者,同法。蓋清氣未能上升,則淤濁皆下陷,水道仍阻耳。按:老人上盛下虛,氣鬱於上,而下元不能接引,則不能順降,補足其氣,自能周流矣。

塞因塞用也。

老年津液虧則生燥,故有頭暈耳聾、發白眼花、怔忡健忘、不昧、久咳口臭一切上焦熱證,皆燥也。又有大便於結,小便赤數,則燥熱在二腸。又有口渴而多飲茶水,則作脹悶,食乾物,則噎而難下,燥熱在上脘。凡諸燥證,皆不可認為實火。蓋津液乃化生之原,人身內外賴以滋濡,況老年真陰不足以化生津液,亟須保養真陰,生津潤燥,則上下一切假熱證,自愈。若但曰水不勝火,而直補其水,則必作寒瀉,中氣易陷矣。

白話文:

老年人的病痛,多半是因為飲食不當、痰多、憂鬱等因素引起的。

呼吸快的時候,脈搏跳動也會比較快;呼吸慢的時候,脈搏跳動也會比較慢。所以嬰兒因為氣血旺盛、身體短小,脈絡比較近,呼吸快,脈搏跳動也快。老年人因為元氣耗損,加上脈絡裡有沒清乾淨的痰,所以呼吸不均勻,脈象呈現滑數或結脈。

一般來說,人到了六十歲以後,脈象應該是弦實但不數。如果這個人平常勤儉、能吃,就應該是正常的脈象。偶爾因為感冒風寒,可以適量診治,不要把它當成是太過旺盛的脈象。

老年人、體虛的人、產後婦女、久病的人,最忌諱脈象突然變得強盛,這表示可能會大量出汗導致陽氣脫失而有生命危險。另外,也忌諱腹瀉,因為可能會導致陰氣脫失。還有,也忌諱心裡煩躁不安,因為表示中氣衰敗。

老年人陰精不足,體內的津液虧損,所以常常會有乾燥的症狀。如果喜歡喝茶,就會產生濕氣;喜歡喝酒,就會產生熱氣;喜歡吃堅硬黏膩的食物,就會容易產生積滯,導致大便乾燥。所以大便乾燥或潤澤不定的狀況,是因為大腸乾燥、脾臟濕氣過重。小便量少,表示小腸有熱。小便顏色赤紅混濁,表示小腸有熱、膀胱有濕。肚臍周圍的腹部有時痛有時緩解,表示胃裡有積滯。大便乾結,而且右寸脈摸起來沒有浮盛的感覺,表示大腸和肺因為熱邪而受傷,氣虛弱,沒有辦法順利地運送糞便。

小便阻塞不通暢,而且左寸脈沒有浮數的感覺,表示小腸乾燥有熱,熱邪往上走到胸部,胃裡的濕熱往下滲透到膀胱,津液不足以化成水,加上中氣不足以運送水分。乾咳,表示肺部受熱損傷。咳嗽痰多,表示濕熱蒸騰肺部。牙齦出血,表示胃部有熱。咳血,表示肺部有熱。喉嚨乾燥、舌頭僵硬,表示脾臟有熱,腎臟陰液枯竭。心悸、頭暈,加上大小便有熱,表示肺無法產生津液,陰氣不足以滋養陽氣,胸部和小腸的脈象都往上走,所以會失眠。

如果大小便沒有熱象,表示是元陽已經虧損,血液無法滋養心臟,所以會心悸。腦髓空虛,所以會頭暈。眼睛昏花,表示脾濕氣太重,導致肝熱往上蒸騰。眼睛出現黑影,表示是真陽虛衰,光線無法凝聚,這些都不是因為外感。而鼻塞口乾,是因為濕熱淤積在肺部的孔竅。

老年人如果出現失眠、頭暈、心悸煩躁、乾咳咳血、大便乾燥、小便赤紅、痰液濃稠等症狀,都適合用養陰生津、固氣益血的方法來治療,例如白芍、麥冬、天冬、石斛、烏梅、杏仁、薏苡仁、芝麻、蜂蜜、梨汁、蘿蔔汁、飴糖、北沙參、肉蓯蓉等,一切清潤的食物是最好的選擇。如果當成實熱來治療,如果是剛感染外邪,或許不會有壞處;但如果是舊疾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如果執著於虛寒的觀念,而常用溫補的藥物,例如龍眼、益智仁等,必定會產生上火、胸悶等症狀。

如果用理氣化痰的藥物,例如二陳湯、沉香、南星、礞石等,必定會傷害中氣。如果用發汗的方法,必定會導致陽氣脫失。如果用攻下的方法,必定會導致陰氣脫失。老年人因為長久思慮傷脾,所以食慾不佳。津液枯竭,所以咽喉乾燥、大便乾燥。失眠,表示肝有熱。胸悶煩躁、心悸,表示胃熱肺燥。吞嚥困難,表示三陽經脈有鬱熱。口渴多飲,表示胃燥。下半身腫脹,表示脾臟濕氣太重,無法控制水分。

可以吃卻無法消化,表示胃有熱、脾虛。如果真的是實熱,大便乾結,用潤腸的藥物也無法通便,就必須稍微加入人參或潞黨參。因為氣足才能推動糞便向下,氣虛不足以運送,即使攻下也沒用。小便澀滯而想要利尿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因為清氣無法上升,所以穢濁之氣都往下陷,水道仍然阻塞。總之,老年人通常是上盛下虛,氣鬱積在上,而下元無法接應,就不能順利下降,必須補足氣,才能使其順暢運行。

阻塞的時候,要用通的方法。

老年人因為津液虧損而產生乾燥,所以會出現頭暈耳鳴、頭髮變白、眼睛昏花、心悸健忘、視物不清、久咳口臭等一切上焦的熱證,都是因為乾燥引起的。還有大便乾結、小便赤數,是因為乾燥熱邪在大小腸。還有口渴而多喝茶水,則會感到脹悶,吃乾燥的食物,則會感到吞嚥困難,是因為燥熱在上脘。凡是這些乾燥的症狀,都不能認為是實火。因為津液是化生之源,人體內外都要依靠它來滋潤,何況老年人陰氣不足,無法化生津液,所以必須趕快保養真陰,生津潤燥,那麼上下一切假熱的症狀,自然就會痊癒。如果只說水不足以制火,而直接補水,必定會造成寒瀉,中氣容易下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