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卷六 名論彙編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名論彙編 (18)

1. 王漢皋論老人脈病證治

若但曰脾胃弱,而直補其土,則津液被茯苓所滲而燥更甚。縱教胃熱能食,而脾虛不化,積滯生矣。若合和失法,即術亦為燥。若但疏達肝木,則疏泄令行,易汗易尿易瀉,津液益亡而燥益勝。若清理胃土,中氣本虛,又受抑遏,必作胃寒之證。若但清其肺金,金冷不足以生水,而微陽受制,必生畏寒手足冷等證。

按:經云:心營肺衛。余每用桑白皮,則身灑淅畏寒。故瀉白散為老年禁藥。

老年病愈之後,亟須峻補元氣。若元氣足,則動而生陽而真火發,靜而生陰而真水潮,神力自健,津液自生。神力健則周身爽利,醒睡皆安,津液生則口體滋濡,渴煩皆免。加以清補肺金,而勿用寒涼,舒暢肝木,而勿用熱燥,使金自生水,無待於補水,木自生火,無待於補火,每日飲食留心調養脾胃,務使胃強能食,而不致飽悶、嘈雜、吐酸、噯呃,脾健能消,而不為飧泄、燥結、腹脹、臍痛、尿赤,斯真老當益壯矣。

老弱人皆表虛易汗,凡麻黃、羌活、獨活、荊芥、防風、白芷、細辛,一切發汗之藥,固當慎用。然補虛方中,常有掛枝、肉桂、升麻、乾薑,凡屬宣揚疏達之性,皆能發汗。又如當歸能溫血,血溫則汗出,得川芎更易汗矣。又脾虛則易瀉,凡大黃、芒硝、二醜、巴豆,攻下之藥,固當慎用。

而補虛方中,常有二冬、二地、知母、蓮子,凡屬陰寒油濕滑潤之性,皆能致瀉。又降香、沉香、山楂、麥芽、枳殼、蘇子等,皆能破氣。若用此而無固氣之藥,則氣虛更易汗瀉也。故有不發表而汗,不攻下而瀉,甚有汗脫瀉脫者。此類是也。然則,見為不宜汗,則當留心於能汗之藥;見為不宜瀉,則當留心於能瀉之藥。

蓋立方大非易事也。

老人久病未痊,偶見瀉證,乃有限之元氣將脫也。或並無大痰、大熱、大煩、大燥,但每日零進飲食,而臥床不起,時清時憒,即危證也。若偶而汗出,或二便數次,皆危證也。此但據證,而脈不可恃矣。按:此證多屬肝木克脾土,脈來弦而怠緩,頗似無病長緩之象。《脈經》所謂肝脾俱至,食多穀不化,肝多即死。豈真脈不可恃乎?

白話文:

如果只是說老人脾胃虛弱,就直接用藥物補益脾土,那麼津液反而會被茯苓等藥物滲泄而更加乾燥。即使胃熱能吃,但脾虛不能消化,反而會導致食物積滯。如果調和的方法不對,使用白朮也會變得燥熱。如果只是疏通肝木,疏泄功能過度,容易導致出汗、小便次數增多、腹瀉,津液會更加耗損,乾燥的情況也會更加嚴重。如果清理胃土,原本中氣就虛弱,又受到抑制,一定會產生胃寒的症狀。如果只是清瀉肺金,肺氣虛寒不足以產生津液,微弱的陽氣也會受到抑制,必定會產生畏寒、手腳冰冷等症狀。

按照經典所說:“心主營血,肺主衛氣”。我每次使用桑白皮,就會感到身體發冷怕冷。因此,瀉白散是老年人的禁忌藥物。

老年人病癒之後,必須要盡快大力補益元氣。如果元氣充足,那麼活動時就能產生陽氣,真火會發散;靜止時就能產生陰氣,真水會上潮,精神力量自然強健,津液自然產生。精神力量強健,就會感到全身舒適,無論清醒還是睡眠都安穩;津液充足,就會感到口舌潤澤,不再口渴煩躁。此外,還要適當清補肺金,但不要使用寒涼藥物;舒暢肝木,但不要使用溫燥藥物,讓肺金自然產生津液,不需要另外補水;讓肝木自然產生陽火,不需要另外補火。每天在飲食上注意調養脾胃,務必使胃強健能吃,但不至於感到飽悶、嘈雜、吐酸、打嗝;使脾健運能消化,而不至於產生消化不良、便秘、腹脹、臍部疼痛、小便發紅等問題,這樣才是真正的老當益壯。

老年人體質虛弱,容易出汗,凡是麻黃、羌活、獨活、荊芥、防風、白芷、細辛等一切發汗的藥物,當然要謹慎使用。然而,在補虛的方劑中,常常有桂枝、肉桂、升麻、乾薑等藥物,凡是屬於宣散疏通性質的藥物,都可能導致發汗。又如當歸能溫養血脈,血溫則易出汗,如果加上川芎則更容易出汗。另外,脾虛的人容易腹瀉,凡是大黃、芒硝、牽牛子、巴豆等攻下藥,當然要謹慎使用。

而在補虛的方劑中,常常有麥冬、天冬、生地黃、熟地黃、知母、蓮子等藥物,凡是屬於陰寒、滋膩、滑潤性質的藥物,都可能導致腹瀉。另外,降香、沉香、山楂、麥芽、枳殼、蘇子等藥物,都能夠破氣。如果使用這些藥物而沒有配合固氣的藥物,那麼氣虛就更容易導致出汗和腹瀉。所以會有不用發汗藥卻出汗,不用攻下藥卻腹瀉,甚至有出現汗脫和瀉脫的危險情況,就是這類情況。因此,如果發現不宜發汗,就要留意那些可能導致發汗的藥物;如果發現不宜腹瀉,就要留意那些可能導致腹瀉的藥物。

總之,開立方子絕非易事。

老年人久病未癒,偶爾出現腹瀉的症狀,是有限的元氣即將脫失的表現。或者並沒有嚴重的痰多、發熱、煩躁、乾燥等症狀,只是每天勉強進食一點,就臥床不起,時而清醒時而昏沉,這就是危險的證候。如果偶爾出汗,或者大小便次數增多,也都是危險的證候。這種情況只能根據症狀來判斷,脈象就不可靠了。按照我的觀察,這種證候大多屬於肝木克伐脾土,脈象表現為弦而怠緩,很像沒有疾病的正常緩慢脈象。《脈經》說:“肝脾之脈同時出現,吃多穀物卻難以消化,肝氣過盛就會死亡”,難道真的脈象就不可靠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