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卷六 名論彙編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名論彙編 (19)

1. 諸家論老人脈病證治

《脈經》曰:老人脈微,陽羸陰強者生,脈焱大加急者死。陰弱陽強,脈至而代,奇月而死。李士材有曰:少得代者死,老得代者生。未知何義?

李士材曰:老者脈宜衰弱,若過旺者病也;壯者脈宜充實,若衰弱者病也。雖然,老者脈旺而非躁,此稟之厚,壽之徵也。若其躁疾,有表無里,來多去少,陰力不吸。此孤陽外脫,死期近矣。壯者脈細而和緩,來去一樣,是謂無病。三部同等,此稟之靜,養之定也。若細而勁直,前後不等,死期近矣。

屢診壽脈,皆弦長滑實,其步履飲啖,過於常人,此其素稟然也。若素小而忽大,以及弦長呆硬,或來盛去衰者,皆凶。又嘗診夭脈,應指無力無神,如不欲動,即重按,亦來不擊指,去不極底,外強而中干矣。

喻嘉言曰:事親養老諸方,皆以溫養下元為務,誠有見於老少不同治。少年人惟恐有火,高年人惟恐無火。無火則運化艱而易衰,溢於上則為涕為涎,鬱於中則吞酸吐酸。有火則精神健而難老。故火者,老人性命之根,未可以水輕折也。溫養下元者,所以收攝腎氣也。高年之人,腎水已虧,真火易露,故腎中之氣,易出難收。

況有厥陰風木為之挹取乎?故收攝腎氣者,老人之先務也。用藥須知引陰引陽之法。陽不入陰者,用七分陽藥,三分陰藥,而夜服,從陰以引其陽。陰不至陽者,用七分陰藥,三分陽藥,而晝服,從陽以引其陰。又如以姜附肉桂為小丸,曝令乾堅,然後以他藥為外廓,俾喉胃間不致助中上二焦之虛熱,而直達下焦,以補元陽也。

喻嘉言曰:黃起潛患時溫,頭面甚紅。謂曰:望八老翁,下元虛憊,陽浮於上,與在表之邪相合,所謂戴陽也。不知者,更行表散,則孤陽飛越,而立危矣。原文取陶氏參附湯加蔥白法,表裡兼顧。又曰:石曉開病傷風咳嗽,未嘗發熱,自覺急迫欲死,呼吸不能相續。見其頭面赤紅,躁擾不寧,脈亦豁大而空。

訝曰:此戴陽也。何以傷風小恙亦有之?詢知因連服麻黃藥四劑,遂爾躁急欲死。總因其人平素下虛,是以真陽易於上越耳。按:此證呼吸悶急,孔竅生煙,目畏燈光,惡聞熱氣,由冬不藏精,或汗泄太過,真液不足也。故春溫秋燥,多有此證。

喻嘉言曰:補虛有二法:一補脾,一補胃,如瘧痢後,脾氣衰弱,飲食不能運化,宜補其脾;補脾之陽,即補腎中真陽。火生土也。如傷寒後,胃中津液久耗,新者未生,宜補其胃。補胃之陰,即補腎中真陰。津血相資也。二者有霄壤之殊也。清熱亦有二法:初病為實熱,宜以苦寒清之;大病後為虛熱,宜以甘寒清之。

,二者亦霄壤之殊也。人身天真之氣,全在胃口,津液不足,即是虛,生津液,即是補虛。故以生津之藥,合甘寒瀉熱之藥,以治病後之虛熱,最為合法。設使誤投參耆苓朮補脾之劑,則余焰不復起乎?錢仲陽亦曰:熱病愈後,不可行溫補。溫補則病必復。至於飲食之補,但取其氣,不取其味。

白話文:

各家對於老人脈象、疾病和治療的論述

《脈經》說:老人的脈象如果微弱,屬於陽氣衰弱而陰氣強盛的情況,這樣是健康的;如果脈象洪大且急促,則是危險的徵兆。如果陰氣衰弱而陽氣強盛,脈象出現間歇,可能會在奇數月份死亡。李士材則說:年輕人出現間歇脈象是危險的,而老年人出現間歇脈象則是正常的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?還不清楚。

李士材認為:老年人的脈象應該是衰弱的,如果過於旺盛,就是生病了;年輕人的脈象應該是充實的,如果衰弱,也是生病了。但是,老年人脈象旺盛但不是急躁,這表示他們天生體質好,是長壽的徵兆。如果脈象急躁,有表象而無內在的實質,來得多去得少,陰液無力吸附陽氣,這是虛陽外脫的表現,死期將近。年輕人的脈象如果細微而平和舒緩,來去均勻,這就是沒有生病的表現。如果三部的脈象都相同,表示他們天生體質平和,後天保養得當。如果脈象細微而剛硬直挺,前後不等,也是危險的徵兆。

多次診斷長壽老人的脈象,發現他們大多是弦長、滑實的,而且走路、吃飯都比一般人好,這是他們天生體質的緣故。如果原本脈象細小卻突然變得洪大,或是脈象弦長且呆板僵硬,或是來勢強盛而去勢衰弱,都是不好的現象。我也曾經診斷過早夭的脈象,發現它們指下無力無神,好像不想動,即使重按,也來得不夠有力,去得也不夠徹底,是外強中乾的表現。

喻嘉言認為:照顧長輩、養老的各種方法,都以溫養下元(腎)為重點,這確實看到了老年人和年輕人治療上的不同。年輕人總是怕有火氣,而老年人則總是怕沒有火氣。沒有火氣,運化功能就會變差容易衰老,火氣如果上溢就會出現鼻涕、口水等,如果鬱積在中間就會出現吞酸、吐酸等症狀。有火氣,則精神健旺而難以衰老。因此,火氣是老年人生命之根本,不能輕易用水來撲滅。溫養下元,就是為了收攝腎氣。老年人腎水已經虧虛,真火容易外露,因此腎中的氣容易散出而難以收回。

更何況還有肝的風木會吸取腎氣呢?所以收攝腎氣,是老年人養生的首要任務。用藥必須知道引陰引陽的方法。陽氣不能入陰,就要用七分陽藥,三分陰藥,在晚上服用,從陰來引導陽氣。陰氣不能到陽,就要用七分陰藥,三分陽藥,在白天服用,從陽來引導陰氣。也可以用薑、附子、肉桂製成小丸,曬乾變硬後,再用其他藥包裹在外面,這樣可以使藥物不至於在咽喉、胃部助長中上二焦的虛熱,而直接到達下焦,補益元陽。

喻嘉言說:黃起潛發病時身體發熱,臉色通紅。他說:年近八十的老人,下元虛弱,陽氣浮越於上,與外感之邪氣相合,這就是所謂的「戴陽」現象。不了解情況的人如果再用發散的藥物,就會導致虛陽飛散,馬上會有生命危險。原文使用了陶氏的參附湯加蔥白的方法,表裡兼顧。又說:石曉開得了傷風咳嗽,沒有發燒,但是自己覺得很急迫,好像要死一樣,呼吸也很困難。看到他臉色發紅,煩躁不安,脈象也豁大而空虛。

他驚訝地說:這是戴陽啊。為什麼小小的傷風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呢?詢問得知,是因為他連續吃了四劑麻黃藥,才導致煩躁不安,好像要死一樣。總之是因為這個人平時下元虛弱,所以真陽容易上越。這種情況,會出現呼吸困難、胸悶急迫、口鼻冒熱氣、眼睛怕光、討厭熱氣等症狀,是由於冬天沒有藏精,或是汗出過多,導致真陰不足引起的。所以春天溫熱、秋天乾燥的季節,常常會出現這種病症。

喻嘉言認為:補虛有兩種方法:一是補脾,一是補胃。例如瘧疾、痢疾之後,脾氣衰弱,飲食不能運化,就應該補脾;補脾的陽氣,也就是補腎中的真陽,因為火生土。例如傷寒之後,胃中的津液長期消耗,新的津液還沒有產生,就應該補胃;補胃的陰液,也就是補腎中的真陰,因為津液和血液互相滋養。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不同。清熱也有兩種方法:初病是實熱,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清熱;大病後是虛熱,應該用甘寒的藥物來清熱。這兩者之間也有很大的不同。人體先天的元氣,全部都依賴於脾胃的消化功能,津液不足就是虛,產生津液就是補虛。所以用生津的藥物,配合甘寒瀉熱的藥物,來治療病後的虛熱,是最合適的。如果錯誤地使用參、耆、茯苓、白朮等補脾的藥物,就會導致虛火復燃。錢仲陽也說:熱病痊癒後,不能用溫補的方法。溫補就會導致疾病復發。至於用飲食補養,只取其氣,而不取其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