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義簡摩》~ 卷六 名論彙編 (16)
卷六 名論彙編 (16)
1. 病脈有定象無定象
王漢皋曰:凡左脈弱,右脈強,主汗多、遺精、肝鬱等證。右脈弱,左脈強,主易怒腹痛,及誤服補火丸散,必生肝熱滑精諸證。右脈盛,左手無脈,主痰結氣虛。左脈盛,右手無脈,主食滯肝鬱。
又曰:表有風寒熱燥者脈浮,而虛病陽脫,久病臨危,脈皆浮。病在裡者脈沉,而暴怒者,腹痛極者,水腫者,瘟疫汗不能出者,脈皆沉。寒病脈遲,而傷暑滯食困水,及冷風迫汗,凝滯其氣血者,脈皆遲。熱病脈數,而內痛甚者,汗將出者,虛陽將越者,及泄利瘡瘍初產喘咳嘔吐,脈皆數。故須參望聞問以辨之。
又曰:頭痛者,脈上魚際,而耳目口鼻喉舌病,及三陽有燥熱,致遺精血漏者,脈亦上魚際,兩尺反不盛。
又曰:二便有熱者,尺脈浮盛,而發得上半身汗者,尺亦浮盛。腿足痛者,尺脈下尺澤,而疝瘕痔漏者,亦下尺澤。足心貼膏者,亦下尺澤。
又曰:傷寒少陽病,脈弦,而瘟疫瘧疾,及寒冷閉汗者,脈皆弦。按:寒熱脈弦者,防成瘧。泄利脈弦者,防化瘧。泄利脈弦而芤者,中氣竭也。
又曰:失血者脈芤,而肝鬱胃熱,吐血正多而未平者,脈弦數,反不芤。按:此乃初吐而邪在內者,正可察其初起之脈象,審其何邪,而治其本也。久則同歸於芤矣。
按:血虛者脈芤,血虛氣滯者脈芤而澀。更有血虛內熱,大便不通,脈反沉滑數盛有力搏指,此乃血中之津,為熱所灼,血不淖澤,不能流通,陳遠公所謂大則血乾,非血少而虛也。嘗見產後及大熱病後有此脈,其證皆心中懊憹,四肢困倦。若誤認為痰,仍用疏藥滲藥,則真陰愈傷,孤陽無依,愈見滑搏矣。
急用清潤。脈見緩弱,或轉見濡澀,斯邪熱退而津液日生矣。用清潤者,益津也,不可補血也,葉天士所謂救陰不在補血,而在養津是也。由此推之,水泄日久,並非有熱,而脈來搏擊,以傷津也。有熱者易治,以能勝清潤也;無熱者雖有力而無神,必難治,以其不受清潤也。
白話文:
王漢皋說道:凡左側脈象弱,右側脈象強,主要症狀可能包含多汗、遺精、肝鬱等病症。右側脈象弱,左側脈象強,主要症狀可能為易怒、腹痛,以及誤服補火藥丸散劑,可能會產生肝熱和滑精等病症。右側脈象旺盛,左側手部卻無脈象,主要可能為痰結和氣虛。左側脈象旺盛,右手卻無脈象,主要可能為食物滯留和肝鬱。
他又說:表面有風寒熱燥的情況下,脈象會呈現浮象,然而虛病和陽脫,或是長期疾病即將進入危急階段時,脈象也會浮現。病症在內部時脈象會沉,然而突然的怒氣、極度腹痛、水腫、瘟疫導致汗水無法排出等情況,脈象也會沉。寒症脈象會遲緩,然而中暑、食物滯留、水困,以及冷風迫使汗水停止,導致血液和氣息凝滯的情況,脈象也會遲緩。熱症脈象會快速,然而內部疼痛嚴重、汗水即將冒出、虛陽即將超出,以及泄痢、瘡瘍、剛生產、喘咳、嘔吐等情況,脈象也會快速。因此必須結合望診、聞診、問診來判斷。
他又提到:頭痛時,脈象會上至魚際,然而耳朵、眼睛、鼻子、喉嚨、舌頭的疾病,以及三陽有燥熱導致的遺精、血漏等病症,脈象也會上至魚際,然而兩側手腕下方的脈象反而不會旺盛。
再來說到:二便有熱感時,手腕下方的脈象會浮且旺盛,然而汗水只出現在上半身的情況下,手腕下方的脈象也會浮且旺盛。腿部和腳部疼痛時,手腕下方的脈象會下至尺澤,然而疝瘕、痔瘡、漏症等病症,脈象也會下至尺澤。足心貼膏藥時,脈象也會下至尺澤。
他又說:感冒少陽病,脈象會緊繃,然而瘟疫、瘧疾,以及寒冷導致閉汗的情況,脈象都會緊繃。注意:寒熱交錯且脈象緊繃的情況,要預防演變成瘧疾。泄痢且脈象緊繃的情況,要預防演變成瘧疾。泄痢且脈象緊繃和芤的情況,表示中氣已經耗盡。
再來說到:失血的情況下,脈象會芤,然而肝鬱、胃熱,吐血正多但尚未平息的情況,脈象會緊繃且快速,反而不會芤。注意:這是剛開始吐血,邪氣仍在體內的情況,應該觀察剛開始的脈象,確認邪氣的種類,從根本治療。
再來說到:血虛的情況下,脈象會芤,血虛且氣滯的情況下,脈象會芤且澀。還有血虛且內熱,大便不通的情況,脈象反而會沉、滑、快速且強烈,這表示血液中的水分被熱氣燒灼,血液不再滋潤,無法流動,就像陳遠公所說的大則血乾,不是血少而虛。我曾經在產後和大熱病後看到這種脈象,這些病症都會感到心中煩悶,四肢疲倦。如果誤以為是痰,仍然使用疏藥和滲藥,真陰就會進一步受傷,孤陽失去依靠,脈象會變得更滑更搏。
應該立即使用清潤的方法。當脈象變緩弱,或者轉變為濡澀,表示邪熱已經退去,津液逐漸恢復。使用清潤方法的目的是增益津液,不是補血,就像葉天士所說的救陰不在補血,而在養津。以此推論,水瀉持續很久,即使沒有熱症,脈象會出現搏擊,因為津液已經受傷。有熱症的情況比較容易治療,因為可以承受清潤的療法;沒有熱症的情況雖然脈象有力但缺乏精神,比較難以治療,因為無法承受清潤的療法。
2. 太素脈
吳昆曰:太素之說,固不可信,然亦有可採者。如曰:脈形圓淨,至數分明,謂之清;脈形散澀,至數模糊,謂之濁。質清脈清,富貴而多喜;質濁脈濁,貧賤而多憂。質清脈濁,此為清中之濁,外富貴而內貧賤,失意處多,得意處少也;質濁脈清,此為濁中之清,外貧賤而內富貴,得意處多,失意處少也。若清不甚清,濁不甚濁,其得失相半,而無大得喪也。
富貴而壽,脈清而長;貧賤而夭,脈濁而促。清而促者,富貴而夭;濁而長者,貧賤而壽。此皆太素可採之句也。巢氏曰:太素者,善於相法,特假是以神其術耳。
白話文:
吳昆表示:對於《太素脈》的理論,固然不能全盤接受,但是其中也有值得參考的部分。例如它提到:脈搏形狀圓潤清晰,跳動次數明確,稱之為「清」;脈搏形狀分散且滯澀,跳動次數模糊不清,稱之為「濁」。如果人的本質是清,脈象也是清,那麼這個人會富有尊貴且多有喜事;如果人的本質是濁,脈象也是濁,那麼這個人會貧窮卑微且多有煩惱。若本質為清,脈象卻為濁,這叫做清中帶濁,外表看似富貴,內心實則貧賤,遭遇失敗的機會比成功多;反之,如果本質為濁,脈象卻為清,這叫做濁中帶清,外表看似貧賤,內心卻富貴,成功的機會比失敗多。如果脈象既不清也不濁,那麼成功和失敗的機率相等,不會有太大的得失。
富有尊貴且長壽的人,脈象清且長;貧窮卑微且短命的人,脈象濁且短。脈象清但短的人,雖然富有尊貴,但壽命不長;脈象濁但長的人,雖然貧窮卑微,但可以長壽。這些都是《太素脈》中值得參考的觀點。
巢氏表示:《太素脈》一書擅長以相面來預測人的命運,只是利用這些脈象理論來讓他的技術顯得更神祕罷了。
3. 明熹脈(明熹字義未詳所出)
史載之曰:春戌夏醜,秋辰冬未,四時之喜神。取五行之養氣為用,皆歷三辰而數。如春以戌為喜神,即正月在戌,二月在亥,三月在子。四時仿此而推。若於脈中得之,不犯他脈,主有喜慶之事。四時脈,皆於胃中見,以五行皆資土以致用,而周身之脈,亦因胃氣乃見於氣口。
如春脈以弦為主,須六部皆循循不急不絕,不緊不數,而胃脈微弦而緩。弦為春,緩為本,六脈無犯,主一月內喜應。若正月於戌日見,二月於亥日見,三月於子日見,則旬內應。如胃脈帶弦而毛,則主災。夏脈以洪為主,六脈皆隱隱而大,不散不浮,不滑不數,胃脈微洪而緩。
洪為夏,緩為本,六脈無犯,一月內喜應,旬內得脈,皆不出旬。秋脈主毛,胃脈上輕帶毛而緩,又須有根蒂。此一脈難辨於四時之脈。蓋若毛而輕,如風如氣,則反為災,不為喜脈。惟不浮不輕,緩緩而徐,浮手按之,乍如秋脈,重手取之,則去來如一,壓之不散,舉之不輕,然後為喜脈。日辰之應,與春夏同法。
冬脈最為易辨,但胃脈沉而不擊即是。
白話文:
根據歷史記載,有個說法是:春季的戌日,夏季的醜日,秋季的辰日,冬季的未日,這些日子被稱為四季的喜神日。這是根據五行理論中的養氣原理,每季歷經三個月辰來計算的。比如說,春季的喜神日在戌日,也就是正月的戌日,二月的亥日,三月的子日。四季的喜神日都是以此類推。如果在脈診中發現符合這種規律的脈象,且沒有其他異常脈象幹擾,就預示著近期可能有喜事臨門。四季的脈象,都是在胃經上表現出來,因為五行皆依賴土元素才能發揮作用,全身的脈象也同樣需要胃氣的支撐才能在氣口上呈現。
比如春季的脈象以弦脈為主,需要六脈都平穩流暢,既不急促也不斷續,既不緊繃也不頻繁,而胃脈呈現的是微弱的弦脈且緩慢。弦脈代表春天,緩脈是其根本,如果六脈都無異常,預示著一個月內有喜事。如果在正月的戌日,二月的亥日,三月的子日出現,那麼十天內就會有好事發生。如果胃脈帶有弦脈和浮脈,則預示有災難。夏季的脈象以洪脈為主,六脈都隱約顯現大脈,既不散亂也不浮淺,既不滑利也不頻繁,胃脈呈現的是微弱的洪脈且緩慢。
洪脈代表夏天,緩脈是其根本,如果六脈都無異常,預示著一個月內有喜事,如果在旬內診得此脈,好事都不會超過十天。秋季的脈象以浮脈為主,胃脈上輕帶有浮脈且緩慢,同時還需有根基。這一脈象在四季脈象中較難辨別。因為如果浮脈過輕,像風一樣飄忽不定,那反而預示災難,而不是喜脈。只有不浮淺不輕飄,緩慢而平穩,輕觸可感,重按仍存在,用力按也不散亂,輕抬也不輕飄,這纔算是喜脈。對於日辰的應驗規律,與春夏兩季相同。
冬季的脈象最容易辨別,只要胃脈沉穩且不強烈跳動就是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