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義簡摩》~ 卷五 主病類 (2)
卷五 主病類 (2)
1. 大小清濁四脈
洞泄食不化,脈微小流連者生,堅急者死。諦觀諸義,則病脈之逆從,可默悟矣。而《難經》又言:前大後小,則頭痛目眩;前小後大,則胸滿短氣。即仲景來微去大之變詞,虛中挾實之指,和盤托出矣。
清脈者,清輕緩滑,流利有神,似小弱而非微細之形,不似虛弱之不任尋按,微脈之軟弱依稀,緩脈之阿阿遲緩,弱脈之沉細而弱也。清為氣血平調之候。經去:受氣者清。平人脈清虛和緩,中無險阻之虞。如左手清虛和緩,定主清貴仁慈。若清虛流利者,有剛決權變也。清虛中有一種弦小堅實,其人必機械峻利。
右手清虛和緩,定然富厚安間。若清虛流利,則富而好禮。清虛中有一種枯澀少神,其人雖豐,目下必不適意。寸口清虛,詢為名裔,又主聰慧。尺脈清虛,端獲良嗣,亦為壽徵。若寸關俱清,而尺中蹇澀,或偏小偏大,皆主晚景不豐,及艱子嗣。似清虛而按之滑盛者,此清中帶濁,外廉內貪之應也。
若有病而脈清楚,雖劇無害。清虛少神,即宜溫補,以助真元。若其人脈素清虛,雖有客邪,脈亦不能鼓盛,不可以為證實脈虛,而失於攻發也。
濁脈者,重濁洪盛,騰湧滿指,浮沉滑實有力。不似洪脈之按之軟闊,實脈之舉之減少,滑脈之往來流利,緊脈之轉索無常者也。濁為稟賦昏濁之象。經云:受谷者濁。平人脈重濁洪盛,垂老不得安間。如左手脈重濁,實屬汙下。右手重濁,可卜愚庸。寸口重濁,家世卑微。
尺脈重濁,子姓鹵莽。若重濁中有種滑利之象,家道富饒。濁而兼蹇澀之象,或偏盛偏衰,不享安康,又主夭枉。似重濁而按之和緩,此濁中兼清,外圓內方之應也。大約力役勞勩之人,動輒勞其筋骨,脈之重濁,勢所必然。至於市井之徒,亦復拱手曳裾,而脈重濁者,此非天性使然與。
若平素不甚重濁,因病鼓盛者,急宜攻發以開泄其邪。若平素重濁,因病而得蹇澀之脈,此氣血凝滯,痰涎膠固之兆,不當以平昔澀濁論也。
白話文:
大小清濁四脈
腹瀉且食物無法消化,脈象微弱細小但連綿不斷的,表示還有生機;如果脈象堅硬急促,就表示情況危急。仔細觀察各種脈象的意義,就能領悟疾病的脈象順逆變化。而《難經》又說:脈象前部大後部小,表示頭痛頭暈;脈象前部小後部大,表示胸悶氣短。這就是張仲景所說的「來微去大」的變化,也點出了虛弱中夾雜實證的情況。
所謂「清脈」,是指脈象清澈、輕緩、滑順,流暢有力,看起來像是細小而微弱,但並非真正虛弱到無法觸摸,也不是微脈那樣軟弱無力、模糊不清,更不是緩脈那種遲緩、弱脈那種沉細而無力。清脈是氣血平和協調的表現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受氣者清。」平常人的脈象清虛和緩,沒有危險的徵兆。如果左手的脈象清虛和緩,通常表示這個人清高尊貴、仁慈善良。如果脈象清虛流暢有力,則表示此人果斷有決策力。如果清虛脈象中帶有一點弦硬而細小的感覺,此人必定精明幹練、嚴厲苛刻。
右手脈象清虛和緩,表示這個人財富豐厚、生活安定。如果脈象清虛流暢,則表示此人富裕且好禮。如果清虛脈象中帶有一點枯澀無神的感覺,雖然富有,但目前一定不順心如意。寸脈清虛,表示是名門望族之後,也表示聰明睿智。尺脈清虛,表示能獲得優秀的後代,也是長壽的徵兆。如果寸脈和關脈都清澈,而尺脈卻阻塞不順,或者偏小偏大,都表示晚年不富裕,而且子嗣艱難。如果脈象看似清虛,但按下去卻滑利有力,這表示清脈中帶有濁脈,是外表廉潔內心貪婪的表現。
如果患病時脈象仍然清晰,即使病情嚴重也沒有大礙。脈象清虛但沒有精神,就應該用溫補的方法,來幫助恢復元氣。如果這個人平時脈象就清虛,即使有外邪入侵,脈象也不會變得強盛,不可以當作是虛證,而用攻伐的方法來治療。
所謂「濁脈」,是指脈象沉重、渾濁、洪大、盛滿,按下去感覺浮沉滑實有力,不像洪脈那樣按下去軟而寬大,不像實脈那樣舉起來就感覺減少,也不像滑脈那樣往來流利,不像緊脈那樣轉動不定。濁脈是先天稟賦昏濁的表現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受谷者濁。」平常人的脈象沉重渾濁、洪大旺盛,到晚年都不得安寧。如果左手脈象沉重渾濁,表示這個人品行低劣。右手脈象沉重渾濁,表示這個人愚笨庸碌。寸脈沉重渾濁,表示家世卑微。
尺脈沉重渾濁,表示子孫粗魯莽撞。如果沉重渾濁的脈象中帶有滑利的感覺,表示家道富裕。如果濁脈兼有阻塞不順的感覺,或者偏盛偏衰,表示身體不健康,也表示短命。如果脈象看似沉重渾濁,但按下去卻和緩,這表示濁脈中帶有清脈,是外圓內方的表現。一般來說,從事體力勞動的人,經常活動筋骨,脈象沉重渾濁是必然的。至於那些在市井中行走、袖手旁觀、生活悠閒的人,脈象卻沉重渾濁,這難道不是天性造成的嗎?
如果平時脈象不是很沉重渾濁,因為生病而變得強盛,就應該馬上用攻伐的方法,來疏通排出邪氣。如果平時脈象沉重渾濁,因為生病而出現阻塞不順的脈象,這是氣血凝滯、痰液黏稠固結的徵兆,不應該以平時的阻塞渾濁脈象來判斷。
2. 濡弱微細相類 出《脈如》
濡脈極軟,如水面浮綿,輕診則得,重診無有。弱脈極軟,重按乃得,輕診無有。《脈學》云:浮脈如綿曰濡,沉脈如綿曰弱,浮而極細如絕曰微,沉而極細不斷曰細。又曰:輕診即見,重按如欲絕者,微也;往來如線而常有者,細也。仲景曰: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,縈縈如蠶絲細者陰氣衰。
此四脈,雖形體不一,大較陰陽兩虧,病從內得,或失精亡血,或泄汗內濕,或氣促心驚,或虛脹消癉,或筋骨痿痹。老弱久病見之順,少年春夏見之逆。治法皆宜調營益氣,填精補髓,固脾健胃,急施拯救,方得全生。凡診此脈,須察胃氣之多少,以預示吉凶,庶不致取辱。
按:此等脈,宜溫命火兼滋胃液。若虛寒太甚者,即滋液且在所緩矣。
白話文:
【濡弱微細相類】
濡脈非常柔軟,就像水面上漂浮的棉絮,輕輕地診脈就能感觸到,但如果用力去按,反而感覺不到脈搏。弱脈也是極其柔軟,必須要用力按壓才能感受到,輕輕地診脈是無法感知的。根據《脈學》所述,浮在表層如綿花般的是濡脈,深藏於內如綿花般的是弱脈,浮脈極細幾乎感覺不到的是微脈,沉脈極細但仍然連貫不斷的是細脈。又說,輕輕診脈就能感受到,但用力按下去好像快要斷掉的,是微脈;脈搏細如線條但始終存在不絕的,是細脈。仲景曾說,脈象滑溜如湯上的油脂,代表陽氣微弱;纏繞如蠶絲般細微,表示陰氣衰弱。
這四種脈象,雖然形態各異,但大體上都反映出陰陽兩面都有損耗,疾病多半是由內部引起,可能是精血流失、大量出汗導致內濕、呼吸急促心悸、虛弱腫脹、或是筋骨萎縮等問題。對於年老體弱的人,或是長期患病者,出現這些脈象是正常的現象;然而,如果年輕人或是在春夏季節出現,則是不好的徵兆。治療原則上應著重在調整血液循環,增強體力,補充精氣,強化脾胃,及時救治,才能保全生命。在診斷這些脈象時,必須仔細觀察胃氣的多寡,以便預測病情的發展,以免誤判。
另外,對於這些脈象,應該採取溫暖身體和滋養胃部的方法來調理。如果虛寒的情況非常嚴重,即便想要滋養胃部,也會變得比較困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