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卷五 主病類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主病類 (1)

1. 卷五 主病類

2. 大小清濁四脈

出《診宗三昧》

大脈者,應指滿溢,倍於尋常,不似長脈之但長不大,洪脈之既大且數也。大脈有陰陽虛實之異。經云大則病進,是指實大而言;《素問》曰:邪氣勝則實。仲景以大則為虛者,乃盛大少力之謂。然亦有下利脈大者為未止,是又以積滯未盡而言,非大則為虛之謂也。有六脈俱大者,陰不足,陽有餘也;有偏大於左者,邪盛於經也;偏大於右者,熱盛於內也。亦有諸脈皆小,中有一部獨大者;諸脈皆大,中有一部獨小者。

便以其部,決其病之虛實。且有素稟六陽,或有一手偏旺偏衰者,又不當以病論也。凡大而數盛有力,皆為實熱。如人迎氣大緊以浮者,其病益甚。在外,氣口微大,名曰平人。其脈大堅以澀者,脹。乳子中風熱,喘鳴肩息者,脈實大而緩則生,急則死。產後脈宜緩小,最忌實大。

今證見喘鳴肩息,為邪氣暴逆,又須實大而緩,方與證合。若實大急強,為邪勝正衰,去生遠矣。此與乳子而病熱,脈懸小,手足溫則生,似乎相左,而實互相發明也。傷寒熱病,譫語煩滿,脈來實大,雖劇可治。得汗後,熱不止,脈反實大躁疾者死。溫病大熱,不得汗,脈大數強急者死,細小虛澀者亦死。

厥陰病,下利,脈大者虛,以其強下之也。陰證反大發熱,脈虛大無力,乃脈證之變。內傷元氣不足,發熱脈大而虛,為脈證之常。虛勞脈大,為血虛氣衰。《金匱》云:男子平人脈大為勞,氣有餘便是火也。所以瘦人胸中多氣而脈大,久病氣衰而脈大,總為陰陽離絕之候。

孰謂大屬有餘,而可恣行攻伐哉?若脈見乍大乍小,為元神無主,隨邪氣之鼓動,可不慎而漫投湯液耶?

小脈者,三部皆小,而指下顯然。不似微脈之微弱依稀,細脈之微細如髮,弱脈之軟弱不前,短脈之首尾不及也。夫脈之小弱,固為元氣不足,若小而按之不衰,久按有力,又為實熱固結之象。總由正氣不足,不能鼓搏熱勢於外,所以隱隱略見滑熱之狀於內也。設小而證見邪熱亢盛,則為脈證相反之兆。

亦有平人六脈皆陰,或一手偏小者,若因病而脈損小,又當隨所見而為調適,機用不可不活也。假若小弱見於人迎,胃氣衰也。見於氣口,肺氣弱也。見於寸口,陽不足也。見於尺內,陰不足也。凡病後脈見小弱,正氣雖虛,邪氣亦退,故為向愈。設小而兼之以滑實伏匿,得非實熱內蘊之徵乎?經云:切其脈口,滑小緊以沉者,病益甚,在中。又云:溫病大熱,而反脈細小,手足逆者死。

乳子而病熱,脈懸小,手足溫則生,寒則死。此與乳子中風熱互發,言脈雖實,不至急強,脈雖懸小,四肢不逆,可卜胃氣之未艾。若脈失沖和,陽竭四末,神丹奚濟,非特產後,即妊娠亦不出此也。嬰兒病,赤瓣飧泄,脈小,手足寒難已;脈小,手足溫易已。腹痛,脈細小而遲者易治,堅大而急者難治。

白話文:

大小清濁四脈

所謂「大脈」,指的是脈搏跳動時,感覺指尖充盈飽滿,比平常的脈象還要大,但它跟長脈(只長而不寬)或洪脈(既大且快)不同。大脈也有陰陽虛實的區別。醫書上說「大則病進」,指的是脈搏實實在在的變大;《素問》也說「邪氣盛則實」,意思是當體內邪氣旺盛時,脈象會顯得強大。但張仲景認為的「大則為虛」,指的是脈搏雖然大,但力道卻不足。然而,如果腹瀉時脈象仍顯大,表示腸胃裡的積滯還沒完全清除,這時的「大」並非虛弱的表現。如果六脈都很大,表示陰氣不足,陽氣過盛;如果左邊的脈搏特別大,表示邪氣在經絡中很盛;如果右邊的脈搏特別大,表示體內有熱。也有可能出現整體脈象都小,但其中一個部位卻特別大,或是整體脈象都大,但其中一個部位卻特別小的狀況。

可以根據脈象特別大的部位,判斷病情的虛實。此外,有些人天生體質屬於六陽體質,或是一隻手的脈象特別旺盛或衰弱,這時就不能單純以疾病來論斷。一般來說,如果脈象大而且跳動快速有力,通常是實熱證。如果人迎脈氣大、脈搏緊且浮在表面,病情會更加嚴重。如果脈搏只在氣口稍微變大,這是正常人的脈象。如果脈象大而且堅硬澀滯,表示腹脹。如果嬰兒得了風熱,出現喘鳴、肩部聳動的症狀,脈象如果實大且緩慢,表示有機會痊癒;如果脈象實大且急促,則表示病情危急。產後婦女的脈象應該是緩慢且較小的,最忌諱實大。

現在如果看到喘鳴、肩部聳動的症狀,表示邪氣衝逆,但脈象必須是實大且緩慢,才能與症狀相符。如果脈象是實大且急促強勁,表示邪氣過於強盛,正氣已經衰弱,離死亡就不遠了。這與嬰兒發熱時,如果脈象細小而浮在表面,但手足溫熱,表示病情可治的狀況看似矛盾,但其實是相互印證的。傷寒或熱病,如果出現胡言亂語、心煩意亂、腹脹等症狀,脈象實大,即使病情危急,還是有機會治癒。但如果發汗後,熱度不退,脈象反而變成實大且躁動急促,就表示情況危險了。溫病發高燒,如果沒出汗,脈象變成大、快且強勁急促,或是細小、虛弱澀滯,都表示病人將會死亡。

厥陰病如果出現腹瀉,脈象變大表示體內虛弱,因為體內的精氣被強行往下排泄。陰虛體質的人如果出現發熱,脈象虛大無力,這表示脈象隨著病情變化。內傷導致元氣不足,出現發熱,脈象大而虛,這是脈象與證狀相符的正常現象。虛勞的脈象大,是因為氣血不足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男子如果平時脈象就很大,屬於勞損,氣有餘表示體內有火。」所以瘦的人通常胸中氣多而脈象大;久病導致氣衰脈象大,總體來說都是陰陽分離的跡象。

誰說脈大就一定是身體有餘,就可以隨便用藥攻伐呢?如果脈象時大時小,表示元神沒有主導,而是隨著邪氣的鼓動而變化,難道可以不謹慎地隨便用藥嗎?

所謂「小脈」,指的是三處脈搏都變小,用手指可以明顯感覺出來。它跟微脈(非常微弱,難以察覺)、細脈(像頭髮一樣細)、弱脈(軟弱無力)和短脈(脈搏跳動的範圍短)不同。脈象小而弱,通常表示元氣不足;但如果脈象小,按壓時也不會變得更弱,按久了反而感覺有力,則表示體內有實熱鬱結的現象。這通常是因為體內正氣不足,無法將熱力發散到體外,所以才會在體內隱隱約約感受到滑熱的狀況。如果脈象小,但症狀卻顯示體內有熱邪,就表示脈象與症狀不符。

也有正常人六脈都偏陰,或是單手脈象較小的狀況。如果因為疾病導致脈象變小,就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治療方式,用藥要靈活。如果人迎脈象出現小而弱,表示胃氣衰弱;如果氣口脈象出現小而弱,表示肺氣衰弱;如果寸口脈象出現小而弱,表示陽氣不足;如果尺內脈象出現小而弱,表示陰氣不足。一般來說,如果病後脈象出現小而弱,表示正氣雖然虛弱,但邪氣也已經退去,病情正在好轉。但如果脈象小卻兼具滑實且潛藏的狀況,就可能表示體內有實熱鬱積。醫書上說:「如果切脈時感覺脈象滑小緊且沉在深處,表示病情更加嚴重,病在體內。」也說「溫病高燒,如果脈象反而細小且手足冰冷,表示病人將會死亡。」

嬰兒如果發熱,脈象細小且浮在表面,手足溫熱表示病情可以治癒,手足冰冷表示病情危急。這與嬰兒得風熱時,脈象雖然實,但不至於急促強勁;脈象雖然細小,但四肢不冰冷,表示胃氣還沒有衰竭的狀況,是互相呼應的。如果脈象失去平和之氣,陽氣衰竭無法到達四肢末梢,即使有仙丹也無濟於事,不只是產後,甚至懷孕期間也會出現這種狀況。嬰兒生病,如果出現赤色稀便,脈象小,手足冰冷表示病情難以治癒;脈象小,手足溫熱表示容易痊癒。腹痛,脈象細小而遲緩表示容易治療,脈象堅硬大且急促表示難以治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