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義簡摩》~ 卷六 名論彙編 (1)
卷六 名論彙編 (1)
1. 卷六 名論彙編
2. 講脈須宗法聖經
高士宗曰:經論脈法,須平素熟於胸中,則臨病診視,無往不宜。故欲求診脈之法者,考於《靈樞》,詳於《素問》,更合仲景「辨脈平脈」而會通之,斯得其要矣。
王叔和《脈經》十卷,皆採用古今聖經賢傳,異異同同,莫不畢具,任人尋繹,而未嘗自加斷語。古脈書之猶存梗概者,賴有此書也。乃喻嘉言病之曰雜,張隱菴病之曰杜撰,且隱菴以《脈訣》之七表八里九道圖畫駕於《脈經》,而詆其蛇足,是並未目睹《脈經》也。肆口詆諆何為耶?世之好詆前人者,皆未目睹其書者也。
果深究其蘊,自不能生菲薄矣。「平脈辨脈」,亦有斥為叔和妄說者,是非顛倒,果何曰定哉?講脈學者,黃帝、仲景書外,如《難經》、《脈經》、《脈訣》、《千金方》、《診家樞要》、《診家正眼》、《景岳脈神》、《石頑三昧》,皆所必潛玩者也。道聽途說,豈有當乎?
白話文:
高士宗說:對於經典中的脈診理論,必須在平時就熟練掌握,這樣在面對病人實際診斷時,纔能夠適應各種情況。所以想要學習脈診技巧的人,應該參考《靈樞》這本書,詳細研究《素問》,再結合仲景的「辨脈平脈」理論來融會貫通,這樣就能掌握脈診的精髓了。
王叔和所著的《脈經》十卷,全部引用了自古至今的聖賢教導,不管是不同觀點還是相同理論,都包含其中,讓讀者可以自行探討,他從未擅自下結論。現存的古代脈診書籍能留下大致輪廓,全靠這本書。然而喻嘉言認為它內容混雜,張隱菴認為它是杜撰,甚至張隱菴把《脈訣》中的七表八里九道圖與《脈經》比較,批評《脈經》多餘,這顯示他根本沒有仔細閱讀過《脈經》。為什麼隨便批評呢?世界上那些喜歡批評前人的人,往往都沒有真正去閱讀過他們的著作。
如果深入研究其內容,自然不會輕易批評。對於「平脈辨脈」,也有批評者稱這是王叔和的胡說,這種是非顛倒的情況,到底該如何判斷呢?對於學習脈診的人來說,除了黃帝和仲景的書籍,像《難經》、《脈經》、《脈訣》、《千金方》、《診家樞要》、《診家正眼》、《景嶽脈神》、《石頑三昧》這些書,都是必須深入研讀的。只是道聽塗說,怎麼可能正確理解呢?
3. 講脈須推求本原
張隱菴曰:或曰識脈其難乎?余曰:子但知識脈之難,而不知審脈之更難也。識脈者,如滑伯仁《診家樞要》,浮,不沉也;沉,不浮也。遲,不及也;數,太過也。以對待之法識之,猶易分別於指下。審脈者,體會所見之脈何因,所主之病何證,以心印之,而後得也。「平脈」曰:浮則為風,數則為熱。
是則為內傷乎,為外感乎?為氣乎,血乎,虛乎,實乎?是必審其證之表裡陰陽、寒熱虛實,病之久新,脈之有力無力,而斷之以意也,可矣。
詞不達意,當云識脈之當然,不如識脈之所以然。當然者,如浮主風,緊主寒,一脈主數病,數脈主一病,是也。所以然者,如浮主風,必推風之何以令脈浮;緊主寒,必推寒之何以令脈緊;且有時非風,而何以脈亦浮;非寒,而何以脈亦緊也。推明各脈變動之根原,不必屑屑焉強記各脈之主病,而自能應於無窮矣。
拙著此書,詳於義理,而略於主病,即此義也。
白話文:
張隱菴說:有人問我,辨識脈象很困難嗎?我回答他,你只知曉辨識脈象的難度,卻不知道審查脈象的難度更大。
辨識脈象,例如滑伯仁在《診家樞要》中的描述,浮脈就是不向下沉的脈,沉脈就是不向上浮的脈;遲脈就是脈搏跳動慢於正常,數脈就是脈搏跳動快於正常。用這種相對比照的方法來認識脈象,還算是容易在手指下分辨的。
然而審查脈象,是要理解所見脈象的原因,以及它所代表疾病的症狀,用心去感受和體會,才能得到真正的答案。「平脈」認為:浮脈表示風邪,數脈表示熱症。
但是這到底是內傷還是外感呢?是氣的問題還是血的問題?是虛證還是實證?這時候,必須詳細審視病人的表裡陰陽、寒熱虛實的症狀,疾病的持續時間,脈象的有力或無力,用心去判斷,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。
語言無法完全表達我的意思,應該說,知道脈象的表象,不如知道脈象背後的原因。所謂的表象,比如浮脈代表風邪,緊脈代表寒邪,一個脈象可能代表多種疾病,多個脈象可能代表同一種疾病,這些都是表面的現象。所謂的背後原因,比如浮脈代表風邪,我們必須探究風邪是如何讓脈象浮起;緊脈代表寒邪,我們必須探究寒邪是如何讓脈象緊縮;並且有時候,並非風邪,脈象卻會浮起;並非寒邪,脈象卻會緊縮。明確瞭解每種脈象變化的原因,不必死記硬背各種脈象代表的疾病,就能無窮無盡地應對各種病情。
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,重視義理的詳細解釋,而略過具體疾病的描述,就是這個道理。
4. 脈氣
資始於腎,資生於胃
盧子繇曰:脈者,水穀之精氣,分流經絡,灌溉臟腑,袤行四肢,貫注百體,資始於腎間動氣,資生於胃中水穀者也。《難經·六十六》曰:臍下腎間動氣者,人之生命也,十二經之根本也。故名曰原。三焦者,原氣之別使也。主通行三氣,經歷於五臟六腑。《內經·玉機真臟》曰:五臟皆稟氣於胃。
胃者,五臟之本也。臟氣者,不能自致於手太陰,必因於胃氣,乃至於手太陰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人體脈氣的來源和運作方式。它首先說明,脈氣源自腎間的動氣,並由胃中的水穀精華所滋養。
進一步解釋,臍下腎間的動氣是生命的源頭,也是人體十二經絡的根本。因此,它被稱為"原"。而三焦則是原氣的通道,負責引導三種氣在五臟六腑間流動。
再來,文中指出,五臟的活力都來自胃。胃是五臟的能量基礎。臟腑的氣血無法自行到達手太陰經(肺經),必須藉助胃氣,才能流通至手太陰經。換句話說,臟腑的運作,需依賴胃氣的支撐,才能順利進行。
5. 脈位
三部九候有二
盧子由曰:脈有三部九候。三部者,寸關尺也;九候者,浮中沉也;部各有三,故為九候。其法三指齊截,中指置關之上,食指置關之前,無名指置關之後,度人之長短,以定排指之疏密。更度人之肥瘠緩急,以定按指之輕重。先按後舉。初按以驗浮,次按以候中,又次按以候沉。
切其往來上下,人與脈相應,浮中沉相等,無偏倚者,平脈也。設或參差,察見何部,專指定候,以判其體。至脈來效象,亦不越診切十法,見後。以驗寒熱血氣陰陽之偏勝,或內所因,或外所因,或不內不外,或形干氣,或氣干形,為用真無盡藏。宜審而別之。此寸口三部九候法也。
三部九候,始自軒岐,而越人則會通體之三停,該攝於太陰之氣口。以本臟氣者,必因於胃氣,乃能至於手太陰,著見於氣口,而為尺寸,如泉脈之始出色味純一。榮衛之氣,俱由胃徑肺以布於周身十二經。張石頑亦曰肺為榮行脈中第一關隘。乃可察土地之優劣,謂匯流川瀆,則各隨川瀆之風土,其優劣遂不同矣。
攝歸太陰,只准《素問》中部之法天以候肺,為一體之眚變。如欲循九體之常變,必診候體部之專,而後效象乃確。倘中部之候雖獨調,而與眾臟相失者,或與眾臟相減者,則莫可依據也,不若遵古九候者之無疑矣。古之三部九候者,一身之全,分為上中下;一部之內,各有天地人也。
內應九臟,外應九野。九臟者,形臟四,神臟五也。九野者,天分之為九野,地別之為九州也。神臟五者,肺藏魄,心藏神,脾藏意,肝藏魂,腎藏志也。形臟四者,一頭角,二耳目,三口齒,四胸中是也。此通體之三部九候法也。
白話文:
[脈位]
盧子由表示,脈象有三部九候之說。三部指的是寸、關、尺三個部位;九候則是指脈象的浮、中、沉三個層次,每部都有三候,因此合稱為九候。具體的診脈方法是,以三指並排,中指放在關脈上,食指放在關脈前,無名指放在關脈後,根據被診者的身高調整手指間距,再根據被診者的胖瘦和脈象的緩急來決定按壓力道的大小。先輕輕按下,再逐漸加力,首先體驗脈象的浮象,再感受脈象的中象,最後體驗脈象的沉象。
診察脈象的來去和上下運動,當人的狀態和脈象相符合,且浮、中、沉三候均等,沒有偏倚,這就是正常的脈象。如果出現偏差,需仔細觀察哪個部位出現異常,再專門對該部位進行診斷,以判斷病情。脈象的表現和診斷方法,不會超出十種診脈手法的範疇,詳情在後面部分。通過這些方法可以判斷出身體寒熱、血氣、陰陽的偏勝情況,或者是由內部因素、外部因素,或是非內非外的因素,以及形質影響氣質、氣質影響形質的情況,其應用無窮無盡,需要詳細辨別。這就是寸口三部九候的診脈法。
三部九候的概念起源於黃帝時代,扁鵲則將全身的三部分,歸納到太陰經的氣口,因為臟腑的氣血必須經過胃氣的運轉,才能到達手太陰肺經,顯現於氣口,形成寸、尺的脈象,如同清泉的色彩和味道一樣純一。營衛之氣都由胃氣經過肺臟,然後分佈到全身的十二條經絡。張石頑也認為,肺臟是營氣在脈中流動的第一關卡。這樣就可以判斷各地區的健康狀況,就像河流匯集到一起,其水質會受到當地風土的影響,各地區的健康狀況也會有所不同。
歸納到太陰經,僅僅遵循《黃帝內經》中的中診法,來診斷肺臟的病變。如果想要了解全身各部位的正常和異常變化,必須專門診斷各部位的脈象,這樣才能得到準確的診斷結果。如果只是診斷中診部位的脈象,雖然可能正常,但如果和其他臟腑的脈象不符,或者比其他臟腑的脈象減弱,那麼就無法做出確切的判斷,不如遵循古法的九候診法更可靠。古時的三部九候診法,是將全身分為上、中、下三個部分,在每個部分內,又有天、地、人三個層次。
內應九臟,外應九野。九臟包括四個形臟和五個神臟。九野是指天空被分為九個區域,大地被劃分為九個州郡。五個神臟分別是:肺藏魄、心藏神、脾藏意、肝藏魂、腎藏志。四個形臟分別是:頭角、耳目、口齒、胸中。這是全身三部九候的診脈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