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卷八 兒科診略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兒科診略 (9)

1. 看耳筋

兩耳後見紅筋者,痘必輕也。紫筋者,痘必重也。兼青兼黑者,凶也。用藥得法,亦有生者。《鐵鏡》或云:紅筋多而亂,向下向內者,皆凶。

白話文:

兩隻耳朵後面出現紅色筋脈,痘疹會較輕;出現紫色筋脈,痘疹會較重。若同時出現青色和黑色筋脈,預後不佳。如果用藥得當,也會有存活的可能。《鐵鏡》中提到:紅色筋脈多而雜亂,向下或向內延伸的,都預示著不吉。

2. 看形色

食指有紫紋隱起者,內有蓄熱也。腹上有青筋脹硬者,內有食積也。山根青者,痰多而常患驚風也。面色青者,元虧而素多吐瀉也。發稀毛逆者,疳也。唇淡肢倦者,虛也。目光炯炯,內精足而水火交輝。瞳子沉昏,元神虧而脾胃有滯。毛枯則血枯,發黑則血盛。囟門闊者,胎元未足。囟門小者,胎元甚充。《種痘新書》

白話文:

食指上有紫紋隆起:體內有熱氣積聚。

腹部有青筋凸起變硬 :體內有食物積滯。 鼻樑根部呈現青色 :痰多且經常受到驚風影響。 面色青色 :元氣不足且經常嘔吐腹瀉。 頭髮稀少且毛髮倒逆 :小兒疳病。 嘴脣淡白,四肢疲倦 :身體虛弱。 目光炯炯有神 :體內精氣充足,水火(陰陽)平衡。 瞳孔昏暗 :元神虧損,脾胃有瘀滯。 毛髮枯槁 :血氣不足。 頭髮發黑 :血氣旺盛。 囟門(嬰兒頭頂的柔軟部位)寬 :胎元未足。 囟門小 :胎元十分充盈。

3. 辨脈

總不外於浮沉遲數,以決其寒熱虛實。自發熱至起脹,時毒從內出,陽之候也,脈宜浮洪而數,不宜沉細而遲。自收靨以後,毒從外解,陰之候也,脈宜和緩,不宜洪數。張景岳

白話文:

總的來說,都是通過浮沉遲數,來判斷寒熱虛實。從發熱到脹起,時毒是由內向外發散,這是陽氣運行的徵候,脈象應該是浮大而次數多,不應該是沉細而緩慢。從水腫消退以後,毒氣是由外向內消散,這是陰氣運行的徵候,脈象應該是平和緩慢,不應該是洪大而次數多。——張景嶽

既見發熱,脈必滑數。但微見滑數而有神,不失和緩之氣者,其痘必輕而少。若滑數加倍而猶帶和緩者,痘必重而無害。若滑數太甚,而兼弦躁芤急無神者,必危。故初發熱而即可斷其吉凶也。凡診小兒脈,但全握小兒之手,而單以拇指診其三部,亦最易也。景岳

白話文:

當出現發燒時,脈象一定會滑數。如果脈象只有輕微滑數,但脈象有力,不失和緩的氣息,那麼痘痘一定較輕微且數量較少。如果脈象滑數程度加重,但仍然帶有和緩的特質,那麼痘痘一定較嚴重,但無大礙。但如果脈象滑數過於嚴重,又兼有弦急、躁動、緊迫且脈象無力等特徵,那麼情況就危險了。因此,在發熱初期即可根據脈象判斷痘痘的吉凶。診視小兒的脈象時,只要握住小兒的手,用拇指單獨診斷三部脈,這樣是最容易做到的。

此於發熱後決其吉凶,在天行則可。若插種者,不若於未放之先,審其順逆也。診其脈之和滑,來去分明,無弦澀芤遲諸象,兼視其形色善惡,庶知所趨避,而不致妄種招謗矣。大抵此脈以緩滑為貴。緩為胃氣充,滑為血盛。痘全恃血作漿,而胃氣達之於外也。

白話文:

這是在發熱之後來判斷吉凶,如果是自然發生的出痘,可以這樣做。但如果是接種的人,不如在尚未發病之前就檢查其吉凶,來判定ควร如何處理。診斷其脈象是否和緩流利,來去分明,沒有弦、澀、芤、遲等異常現象,再觀察其形色好壞,就可以知道痘瘡發展的趨勢,避免不當接種而招致誹謗。總體來說,這種脈象以緩和流利為好。緩和表示胃氣充足,流利表示血氣旺盛。痘瘡完全依靠血液作為膿汁,而胃氣則將血液輸送到體外。

4. 辨證

痘疹發熱,大抵初時與傷寒相似。然傷寒之邪,從表入里,故見各經之證;痘疹之毒,從里達表,故見五臟之證。如呵欠頓悶,肝證也。乍涼乍熱,手足梢冷,多睡,脾證也。面燥腮赤,咳嗽噴嚏,肺證也。驚悸,心證也。尻冷耳冷,腎證也。心窩有紅色,耳後有紅筋,目中含淚,或身熱,手指皆熱,獨中指冷,兩顴之間,隱隱有花紋現,是痘證也。又曰:五指梢俱冷為驚,俱熱為傷寒,中指獨冷為痘。

男左女右。張景岳。所謂冷者,因熱相形而見也。

白話文:

痘疹發燒,初期症狀通常類似傷寒。不過,傷寒是由表及裏,因此會出現各種經絡的證狀;而痘疹是由裏及表,所以會出現五臟的證狀。

  • 如果打哈欠、胸口悶,是肝臟的證狀。
  • 一會兒冷一會兒熱、手腳末梢冰冷、嗜睡,是脾臟的證狀。
  • 臉頰乾燥發紅、咳嗽打噴嚏,是肺臟的證狀。
  • 心悸,是心臟的證狀。
  • 臀部冰冷、耳朵冰冷,是腎臟的證狀。
  • 心窩有紅色,耳後有紅色紋路,眼睛含淚,或全身發熱、手指都發熱,只有中指冰冷,兩顴之間隱約有花紋出現,是痘疹的證狀。
  • 另有說法:五根手指末梢都冰冷是驚嚇;都發熱是傷寒;只有中指冰冷是痘疹。

觀其面色紅白明潤,無異平日者,吉。如忽見紅赤而太嬌,或㿠白而無彩,又額有青紋,目有赤脈,口有黑氣,耳有塵痕者,凶。張景岳

陳修園曰:環口青黧,莫治無根之腎。山根黑暗,休醫已絕之脾。

白話文:

觀察他的面部氣色:

  • 紅白明亮潤澤,與平日無異,表示吉祥。
  • 如果突然發現面部發紅且過於嬌嫩,或者顯得蒼白無光,並且額頭上有青色條紋,眼睛中有紅色細脈,嘴巴有黑氣,耳朵上有污垢,表示凶兆。——張景嶽

吐瀉腹痛,為毒內攻,脾逆證也。喘息氣逆,喉中涎響,肺逆證也。驚搐,肝熱也,有逆有順。煩渴咬牙上竄,心熱也。發熱便覺腰痛,為腎陰虛,毒陷入也,多不救。張景岳

白話文:

吐瀉腹痛:

是由體內毒素入侵所致,屬於脾臟逆亂的證候。

喘息氣逆,喉嚨中有涎水響動:

是由肺臟逆亂的證候。

驚搐:

是由肝臟發熱所致,有順行和逆行的症狀。

煩渴、咬牙、往上竄動:

是由心臟發熱所致。

發燒且立即感到腰痛:

是由腎陰虛,導致毒素深入體內,多半難以救治。(張景嶽)

小兒布痘,壯火內動,兩目先見水晶光,不俟痘發,大劑壯水以制陽光,俾毒火從小便一線而出,不致燎原,可免劫厄。古今罕見及此者。喻嘉言

白話文:

小孩出麻疹,身體內部熱火旺盛,雙眼先會出現水晶般的光澤。在麻疹還沒發出來之前,就要用大量的水藥壓制這股陽光,讓毒火從小便排出,避免蔓延到全身,導致嚴重後果。古往今來,很少有人能及時發現這種徵兆。——喻嘉言

此燥極似潤,內無所餘,全迫於外也。惟脈亦然,澀極似滑,躁極似緩。陰者陽之守也,有陰以守之,則陽雖銳往,而有紆徐之度矣。無陰則陽駛,故似滑也。陰勝則緊,陽勝則緩。無陰以斂之,則形不能圓勁而有渙散弛長之象矣,故似緩也。最宜細辨。

倒陷變黑,腎火熾而水竭也。錢氏百祥丸下之,薛氏六味丸補之。

白話文:

這種燥熱的症狀非常類似於濕潤的,但體內沒有過剩的津液,相反地都逼出體外了。脈象也類似,澀脈極度類似於滑脈,焦躁的脈象極度類似於緩和的脈象。陰氣是陽氣的保護者,如果有了陰氣的保護,那麼陽氣即使來勢洶洶,也會變得舒緩徐行。如果沒有陰氣,則陽氣會十分急迫,所以會類似於滑脈。陰氣盛則脈象緊,陽氣盛則脈象緩。如果沒有陰氣來約束陽氣,那麼身體就不能形成健美有彈性,反而會出現鬆散弛長的情況,所以會類似於緩脈。辨證時一定要仔細分辨。

5. 辨脈

凡出疹,自發熱至收功,但看右手一指脈洪大有力,雖有別證,亦不為害。此定存亡之要法也。若細軟無力,則陽證得陰脈矣。景岳

白話文:

凡是出疹子的病症,從發熱到出疹結束,只要關注右手一手指的脈象強勁有力,即使有其他異常症狀,也不會造成危害。這是判斷生死的重要方法。如果脈象細軟無力,則陽症已轉為陰脈。——張景嶽

癍疹初起,脈見浮洪,收功多見浮澀,以疹本出於肺,又發於皮膚肺之部也,熱傷津液矣。故麻疹始終以清熱養液為第一義。其脈始終皆數,但宜浮緩,不宜沉實細緊,亦不宜太數,至數不清。景岳所謂無力者,來勢不盛也,此元陽不鼓。史載之曰:脈重手取之,隱隱有骨力,如重夾綾絹裹之,此發斑之候。皮膚微腫,故脈如此。

白話文:

麻疹剛發時,脈象浮大而洪盛;等到出疹後,脈象則多見浮而澀滯。這是因為麻疹源於肺部,同時又發於皮膚,所以是肺部熱邪損傷津液所致。因此,麻疹的治療原則是清熱滋陰。

麻疹患者的脈象始終都較快,但應該是浮緩的,不應沉實或細緊,也不宜太快到數不清的地步。景嶽所說的「無力」,是指脈象來勢不盛,這是元陽不足的表現。史載中提到:「脈重手取之,隱隱有骨力,如重夾綾絹裹之」,這是麻疹出疹的徵兆。此時皮膚會略微腫脹,所以脈象會出現這樣的特徵。

6. 辨證

發熱之初,寒熱往來,咳嗽噴嚏,鼻塞聲重,且流清涕,其證與傷寒無異。但麻疹則眼胞略腫,目淚汪洋,面浮腮赤,噁心乾嘔,此為異耳。若見此證,即宜謹風寒,節飲食,避厭穢。熱至三日,疹當出矣。一日出三遍,三日出九遍,至六日,當出盡矣。《驗方新編》

白話文:

一開始發燒時,時冷時熱,會咳嗽、打噴嚏,鼻子塞住而且聲音沙啞,還會流清水鼻涕,這些症狀和傷寒疾病很像。但麻疹的症狀是眼皮會稍微腫脹,眼睛會流很多眼淚,臉會浮腫且臉頰發紅,會噁心和乾嘔,這和傷寒疾病不一樣。如果出現這些症狀,就要注意保暖避寒,飲食要清淡,避免接觸會導致病情惡化的東西。發燒約三天後,疹子就會出現。一天會出現三次疹子,三天會出現九次疹子,到了第六天,疹子就會出完了。

疹子出沒,常以六時為準。子後出,即午後收,此陰陽生成之義也。凡依此旋出旋收者吉。連綿三四日不收者,陽毒太甚。若逡巡不出者,或是風寒外束。若已出而忽沒者,必為風寒所逼,急宜防毒內攻。景岳

白話文:

皮疹的出現,通常遵循六時輪迴的規律。如果在子時(23:00-1:00)後出現皮疹,則在午後(13:00-15:00)消失。這是陰陽交替生成之理。所有遵循這種規律、交替出現和消失的皮疹都是吉利的徵兆。

如果皮疹連續三四天不消,則說明陽氣過於旺盛,毒性較強。如果皮疹遲遲不出,可能是風寒之氣在體外阻滯所致。如果皮疹已經出現但突然消失,一定是風寒之氣侵襲所致,需要緊急預防毒氣內侵。

舊說細如蚊咬跡者為麻,大如蘇子,小如蟲子,成粒成片者為疹。全不分粒,紅紫如雲如錦者為癍。癍出相火,疹出君火。麻即疹之輕者也。又曰:心主癍,脾主疹。皆不必泥。不過直髮於毛竅者成點,橫行於肌膚者成片而已。大抵此證,見於天氣清和,又先無寒暑伏毒,乃人生所應有,肺胃血熱,乘時而發者也。

白話文:

過去有人說,像蚊子咬的痕跡一樣小的叫做「麻」,像蘇子的種子一樣大,或者像小蟲子一樣,成粒狀、成片狀的叫做「疹」。完全不分出顆粒,紅色或紫色的像雲或錦緞一樣的叫做「癍」。癍是由肝火引起的,疹是由心火引起的。麻是疹比較輕的表現。又有人說,心主導癍,脾主導疹。但這些說法都無需過於拘泥。其實,只要是從毛孔中豎直冒出來的形成點狀,或者橫著長在皮膚表面的形成片狀而已。總的來說,這個症狀出現在天氣晴和的時候,而且以前沒有寒暑引起的潛伏的毒素,是人體自然產生的,是肺胃血熱,乘著天氣發作的。

若因瘟癘而發者多逆。傷寒熱病誤治,而轉屬者亦多逆。治法始終以清熱養液為主,初兼表散,虛者略用參、耆托裡,後兼清降,使餘熱從大小便出,總無溫補之法。但不可妄行攻下,致傷脾元耳。

白話文:

如果因疫病而發病,多為逆症。治療傷寒熱病時用錯藥,導致病情轉變為逆症的也很多。治療方法始終以清熱滋潤為主,初期兼用解表散寒的藥,體虛者稍微用些人蔘、黃耆來補益,後期兼用清熱瀉下的藥,使餘熱從大小便排出,總是不使用溫補的方法。但是不可以隨意攻伐瀉下,以免損傷脾臟的根本。

凡寒暑伏毒,蓄愈久則發愈烈,多不可救。惟於未發之先,察知其隱,而豫為消解,最妙。近日西醫有種疹法與種痘同,甚妙。若已見端倪如前列諸證,以火照之,皮內隱隱紅點,以手摸之,掌下累累如粟,是疹已成也。急以胡荽酒,前後自胸項以下,四肢遍搽,即易出也。

白話文:

無論是寒毒暑毒還是伏毒,積存得越久爆發得越嚴重,大多數情況下無法挽救。最好的辦法是,在這些毒素尚未發作之前,察覺到它們的潛在存在,並提前進行消解。

最近,西醫出現了一種類似種痘的疹法,非常有效。如果你已經發現了前面所列證狀的早期徵兆,用火照射皮膚,皮膚內部會出現隱約的紅點;用手觸摸,手掌下會感覺到像粟粒一樣的小凸起,表明疹子已經形成。

這種情況下,立即使用香菜酒從胸部以下的部位,一直塗抹到四肢,很快就能讓疹子發出來。

頭面切不可搽,四肢尤宜多搽。凡癍疹聚於頭面者,謂之戴陽。聚於脊背者,即為連臟。或不出與出不至足者,俱不治。癍疹發出後,即自作利者順。痘忌利,疹宜利也。若利太早,恐傷中氣,不能扶毒外出,宜設法培補中氣,不必止利。惟疹已退盡,利不止者,可止之。若熱盛便秘喉腫者,可下之。

白話文:

頭部和臉部不可以擦拭任何東西,四肢則宜多擦拭。凡是膿瘡和疹子聚集在頭部和臉部的,稱為「戴陽」。聚集在脊背上的,叫做「連臟」。如果膿瘡和疹子不發出來,或者發出來不到腳底的,都不能治療。膿瘡和疹子發出來後,身體出現腹瀉,這是順應身體的表現。痘瘡忌諱腹瀉,疹子則宜腹瀉。如果腹瀉太早,恐怕會損傷脾胃之氣,不能幫助毒素排出體外,應設法調補脾胃之氣,不必止瀉。只有疹子已經完全退盡,但腹瀉不止時,才需要止瀉。如果熱盛導致便祕和喉嚨腫痛,可以服用瀉藥通便。

癍疹,內有胎毒,外乘風熱而發也。清熱息風,解毒養液,盡厥旨矣。又有內傷陰證見癍疹者,微紅稀少,此胃氣極虛,逼其浮游無根之火,散於膚表也。必四肢清,口不渴,脈不洪數,宜益氣補血,忌用升散。又有白㾦一種,色如水晶,肺氣虛也。色如枯骨,胃液竭也。亦有濕鬱衛分,汗出不徹而然者,一宜溫血,一宜理氣,俱忌清涼。

白話文:

癍疹,是因為體內有胎毒,加上外感風熱而發生的。治療原則是清熱、止風、解毒、養液。

也有些內傷陰證的患者會出現癍疹,症狀是皮疹微紅稀少,這是因為胃氣極度虛弱,導致無根之火浮游,散佈在皮膚表面。這種情況的患者通常四肢清涼,口不渴,脈搏不洪數,需要益氣補血,避免使用發散升提的藥物。

還有一種名為白癜風的皮膚病,皮損呈水晶狀,這是肺氣虛的表現。皮損呈枯骨色,則是胃液耗竭所致。

另外,也有因濕氣鬱結在衛分,導致汗液無法順暢排出而發生的癍疹,治療時需要溫潤血氣,另一種則需要理氣,兩者都忌用清涼的藥物。

凡夙有痞積而發痘疹者,平日脾胃強健,無他病者,猶有可救。且或痞積由此而去。若脾胃薄弱,面青唇淡,百無一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原本就有脾胃積滯的人長了痘疹,平常脾胃強健,沒有其他疾病,還有機會救治。有時候積滯可能因此去除。如果脾胃虛弱,臉色青白,嘴脣色淡,幾乎沒有生路。

小兒一科,古人難之者,謂《靈》、《素》不言,無所承據也;今日之難,則又在書多,而議論紛出,無所適從。夫《顱囟》有方而無論,巢氏有論而無方,草昧初開,未遑藻飾也。至宋·錢氏,殫精研思,深造自得,辨證立方,高義入古,《直訣》一帙,卓乎與仲景《傷寒論》並千古矣。歷代述者,率多依例推排,無所精切不磨之義。

白話文:

小兒科一直是古人覺得困難的科目,因為《黃帝內經·靈樞》、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中沒有詳細記載,因此難以找到依據;而現在的困難,則在於相關書籍太多,各種論點爭相出現,讓人不知所從。

古時候,有關小兒頭顱囟門的藥方雖然有一些,但沒有相關的理論記載;巢氏雖然提出了一些理論,但卻沒有具體的藥方。這是因為小兒科在早期發展階段,還沒有機會進行完善。

到了宋代,錢氏窮盡心力深入研究,自創心得,確立了辯證施治原則,提出了具體的藥方。他所著的《小兒直訣》,與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一樣,成為後世典範。

歷代後人對《小兒直訣》多是照著記載推斷,並沒有深入探究其精闢奧妙之處。

吾郡夏禹鑄先生,獨探秘旨,其《鐵鏡》書所言,一一皆出自親歷,本末源流,委曲詳盡,既不蹈前人敷衍門面之陋習,而又能語語切近適用,使人讀之,確有所據。庶幾從此呱呱脫於夭枉,厥功偉矣。豈非仲陽後一人也歟?吾輯此卷,翻閱兒科書二十餘種,無有能逾二書範圍者。

白話文:

我們地方上的夏禹鑄先生,獨自探究中醫的精髓祕密。《鐵鏡》這本書所說的內容,每一點都是他親身經歷過的。從根本到末尾,從源頭到支流,都詳盡地分析了。既不走前人的老路,敷衍了事,又能夠字字貼近實際,切合應用。大家讀了這本書,一定會有收獲。希望從此以後,那些夭折的嬰兒不再會有冤枉的死亡,他的功勞真是偉大啊!他難道不就是張仲景之後的又一位名醫嗎?我在編寫這本小書時,翻閱了二十多種兒科書籍,沒有哪一本能超過這兩本書的範圍。

二書固治兒科者所必全讀而熟研也,卷中不敢摘錄,錄其不在二書者,若牽連類及,則有之矣。小兒辨證,須是內外左右會合看來,不獨切脈一法不足恃也,於定法中參出變情,於變情中仍歸定法,方能胸中有主,動合機宜。故是卷於兒科諸書,收錄甚略,反取大方脈諸診法攙入者,欲世明於小大相通之故也。

白話文:

這兩本書是兒科醫生必須徹底研讀的,卷中沒有摘錄的內容,但如果牽涉到相關內容,那麼還是有摘錄的。小兒的辨證,必須將內外左右結合起來看,不能只依賴切脈這一個方法,在既定的法則中參出變化,在變化中仍然歸於法則,這樣才能心中有主見,動態地符合實際情況。因此,這本書對兒科著作的收錄非常簡略,反而採用了大方脈診斷法,目的是讓世人明白大小疾病相通的道理。

然則是卷也,雖平淡若無可奇,搜輯之心,顧不苦耶?其於錢氏、夏氏之書,有當焉?否耶?有能讀二書者,吾將從而質之。

白話文:

儘管這本書淡而無奇,但是蒐集資料的心血,難道不費力嗎?對於錢氏和夏氏的書,是否符合標準呢?否則呢?能讀過這兩本書的人,我將向他們求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