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卷八 兒科診略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兒科診略 (8)

1. 魯伯嗣《嬰童百問》

治療之法,大抵肝病以疏風理氣為先,心病以抑火鎮驚為急,脾病當溫中消導,肺病宜降氣清痰,腎病則補助真元。斯得其治法之大要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的方法,大概上肝臟疾病以疏通氣血、調理氣機為首要;心臟疾病以清熱降火、鎮靜安神為急務;脾臟疾病應溫暖脾胃、幫助消化;肺臟疾病宜化痰降氣;腎臟疾病則需要補養身體本原。這就是治療方法的大要。

2. 樓英《醫學綱目》

五臟相勝,病隨時令,乃錢氏擴充《內經·臟氣法時論》之旨,實發前人所未發者也。假如肝病見於春及早晨,乃肝自病於本位也。今反見於秋及日晡肺之位,知肺虛極,肝反乘之,故當補脾肺瀉肝也。餘臟仿此。

白話文:

五臟相互影響,疾病會隨著季節出現。這是錢氏在《內經·臟氣法時論》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的觀點,是前人沒有發現的。例如,肝病出現在春天和早上,說明肝臟本身有問題。現在如果肝病出現在秋天和傍晚(肺的時段),說明肺氣非常虛弱,肝臟趁虛而入。因此,我們應該補脾肺,瀉肝。其他臟器的疾病類推即可。

潔古曰:熱則從心,寒則從腎,嗽而上氣從肺,風從肝,瀉從脾。假令瀉兼嗽,又上氣,乃脾肺病也,宜瀉白益黃散合而服之。其證見瀉,又兼面色黃,腸鳴呦呦者,宜服理中湯。瀉而嘔者,宜服半夏茯苓湯。如瀉而渴,熱多者,宜服黃芩厚朴湯。不渴而熱少者,宜服白朮厚朴湯。其他五臟,若有兼證,依此推之。更詳後論四時,推詳用藥。即下節。

白話文:

《潔古齋醫案》記載:

  • 身體發熱:與心臟有關
  • 身體發寒:與腎臟有關
  • 咳嗽、氣往上逆:與肺臟有關
  • 風邪:與肝臟有關
  • 腹瀉:與脾臟有關

假設同時有腹瀉和咳嗽、氣往上逆的症狀,表示脾臟和肺臟出問題,適合服用瀉白益黃散合劑。

如果出現腹瀉,合併面色發黃、腸鳴如雷,適合服用理中湯。

腹瀉伴隨嘔吐,適合服用半夏茯苓湯。

腹瀉後感到口渴、身體發熱明顯,適合服用黃芩厚朴湯。

不口渴、發熱較輕微,適合服用白朮厚朴湯。

其他五臟如有併發症狀,可以依據上述原則類推。

詳細的臨牀表現會隨著四季不同而異,用藥也需要隨之調整。

又曰:肝病面白,《脈經》作唇白。下並同。肺病面赤,脾病面青,腎病面黃,心病面黑。若肝病驚搐,而又加面白,痰涎喘急之類,此皆難治。余仿此。假令春分前,風寒也,宜用地黃、羌活防風,或地黃丸及瀉青相間服之。春分後,風熱也,宜用羌活、防風、黃芩,或瀉青、導赤下之。

白話文:

另外,古籍中記載:患有肝病的人面色蒼白,但《脈經》中記載為嘴脣蒼白。以下內容與此相同。肺病患者面色紅潤,脾病患者面色青灰,腎病患者面色黃疸,心病患者面色發黑。如果肝病患者發生痙攣,同時面色蒼白,有痰鳴呼吸急促等症狀,這些情況都難以治療。我根據這個原則進行推廣。假設在春分節氣之前,是風寒證,應使用地黃、羌活、防風,或地黃丸與瀉青交替服用。春分節氣之後,是風熱證,應使用羌活、防風、黃芩,或瀉青、導赤湯劑治療。

立夏後,熱也,宜用三黃丸導赤散。夏至後,濕熱也,宜導赤、瀉黃合而服之,或黃芩、人參木香之類。秋分後,用瀉白散。立冬後,用地黃丸主之,謂不受瀉也。

白話文:

立夏以後,天氣炎熱,可以服用三黃丸和導赤散。夏至以後,天氣又濕又熱,可以服用導赤和瀉黃,也可以服用黃芩、人參、木香等藥物。秋分以後,服用瀉白散。立冬以後,服用地黃丸,這時不適合瀉下。

又曰:凡五臟虛弱,是自己正令不行,非鬼賊之所克害。但當補本臟正氣。假令肺病喘嗽,時於初春見之,法當補腎;見於夏,救肺;見於秋,瀉肺;見於冬,補心瀉本臟。大抵五臟各至本位,即氣盛,不可更補。到所克位,不可更瀉。

白話文:

另外說:凡是五臟虛弱,都是自身正氣不足所致,不是邪魔鬼怪所侵害。應該補益五臟正氣。比如肺病喘咳,在初春時出現,就應該補腎;在夏天出現,就要救治肺;在秋天出現,就要瀉肺;在冬天出現,就要補心瀉肺。總之,五臟力量強盛時,不要再補益。力量衰弱時,不要再瀉。

劉宗厚曰:此皆五臟相勝病機,不離五行生剋制化之理者。蓋小兒初生襁褓,未有七情六慾,只是形體脆弱,血氣未定,臟腑精神未完,所以有臟氣虛實勝乘之病。但世俗不審此理,往往遇是,率指為外感內傷,而妄攻妄補,枉死者多矣。錢氏論時有脫略,幸而潔古補之,誠無窮之惠也。《玉機微義》

白話文:

劉宗厚說:這些疾病都是五臟相生相剋的病理機制,不脫離五行生剋制化的道理。嬰兒剛出生時,還沒有七情六慾,只是身體虛弱,氣血尚未穩定,臟腑功能尚未成熟,所以容易出現臟氣虛實盛衰的疾病。但是世間很多人不瞭解這個道理,常常遇到這種情況,就隨意判定為外感或內傷,盲目地治療或補養,導致很多病人冤死。錢氏的論述有所遺漏,幸好潔古補上了,這真是無盡的恩惠啊。

肝病於秋而曰補肺,肺病於夏而曰救肺。何其言之兩歧耶?潔古原文,本不止此,節錄太簡,故掛漏也。大抵五行衰旺,不過酌盈劑虛,當衰而衰,無可補也;當旺而旺,無可瀉也。當衰而過於其衰之分,則宜補矣。當旺而仍如其衰之分,則尤宜補矣;當旺而過於其旺之數,則宜瀉矣;當衰而仍如其旺之數,則尤宜瀉矣。如肝病於秋,有肝虛為肺燥所抑而生病者,自宜補肝。

白話文:

肝病在秋季注重補肺,肺病在夏季注重救肺。為何說法如此不一致呢?原來的原文不僅如此,節錄得太簡略了,所以遺漏了部分。

總體來說,五行衰盛不過是調節盈虛,該衰弱的就要衰弱,不能補;該旺盛的就要旺盛,不能瀉。如果衰弱到超過了應有的程度,就應該補;如果旺盛到仍然像衰弱的程度,就更應該補;如果旺盛到超過了應有的程度,就應該瀉;如果衰弱到仍然像旺盛的程度,就更應該瀉。

例如,肝病在秋季,有肝虛被肺燥壓制而發病的,就應該補肝。

有肝強與肺氣相逆而生病者,仍宜瀉肝也。豈得概言到所克位,便不可瀉耶?肺抑肝者,毛悴爪折,下利不禁也。肝逆肺者,胸悗脅脹也。

白話文:

有因為肝氣強盛與肺氣逆向運行的疾病,仍應當瀉除肝氣。難道能概括地說,只要是肝氣剋制的部位,就都不能瀉除嗎?肺氣壓制肝氣者,會出現毛髮枯槁、指甲摧折、拉肚子不止的症狀。肝氣逆行肺氣者,會出現胸中發悶、脅肋脹痛的症狀。

3. 變蒸

小兒變蒸者,以長血氣也。變者上氣,蒸者體熱而微驚。耳冷髖亦冷,上唇頭起白泡,如魚目珠,微汗出,近者五日而歇,遠者八九日而歇。其重者,體壯熱而脈亂,或汗或不汗,不欲食,食輒吐哯,白睛微赤,黑晴微白,熱歇自明瞭矣。此時不能驚動,勿令傍邊多人,從初生至三十二日一變,六十四日再變,變且蒸。

白話文:

小兒發燒蒸熱,是因為血氣旺盛。發燒是上焦有熱,蒸熱是身體發熱而略微抽搐。耳廓和屁股涼,上嘴脣長白色水泡,像魚眼睛上的珍珠,微微出汗,輕微的發燒大約持續 5 天後就會停止,嚴重的發燒可能會持續 8、9 天。

發燒嚴重的,身體會發熱發燙,脈搏混亂,可能出汗也可能不出汗,不想吃東西,吃了就會吐出,白眼球略微變紅,黑眼球略微發白,發燒退了之後,孩子就會清醒。

此時不能讓孩子受驚嚇,也不要讓很多人圍在旁邊。孩子從出生到 32 天,會變化一次;64 天,會變化第二次。變化時會發熱蒸熱。

依此積至五百七十六日,大小蒸畢矣。但或早或晚,依時如法者少也。如熱甚者,過期不歇,審計日數,必是變蒸,服黑散麻黃杏仁各半兩,大黃六銖,搗散服,小豆大一枚,治變蒸挾時行溫病。發汗熱不止者,紫雙丸巴豆麥門冬甘草甘遂硃砂、蠟蘇仁、牡蠣搗丸,每服二丸,令微下。

白話文:

根據這個方法,積算到第 576 天,大小蒸病都結束了。然而實際上,有的會早點或晚點結束,按時按方法進行治療的很少。如果發燒得很厲害,過了期限還沒好,仔細計算治療天數,一定是變蒸病了,這時服用黑散。麻黃和杏仁各半兩,大黃六銖,搗碎混勻服用,小豆大小一丸,治療變蒸挾時行溫病。發汗後發熱不止的,服用紫雙丸。巴豆、麥門冬、甘草、甘遂、硃砂、蠟蘇仁、牡蠣搗碎成丸,每次服用兩丸,使之少量腹瀉。

別有紫丸芒硝,紫丸均見《千金方》、《翼方》。又有赤丸方佚,林億疑即紫雙丸也。考《千金方·第十六卷痼冷積熱門》,有赤丸,主寒氣厥逆。名同實非。小瘥便止,勿復服之。凡此時,遇寒加之,則寒熱交爭。腹痛夭矯啼不止者,熨之則愈。變蒸與溫壯傷寒相似。若身熱,耳熱,髖亦熱,乃為他病,可為余治。

白話文:

除了紫丸芒硝之外,紫丸在《千金方》和《翼方》中都有記載。還有一種赤丸方佚失,林億懷疑就是紫雙丸。查閱《千金方·第十六卷痼冷積熱門》,其中有赤丸,用於治療寒氣厥逆。名字相同,但實際上並非同一個方劑。小病痊癒後就應停止服用赤丸,以免加重病情。在這種情況下,如果遇到寒冷,就會導致寒熱交爭。腹痛劇烈、哭鬧不止的,用熨敷的方法治療效果較好。變蒸(熱敷)和溫壯(艾灸)與治療傷寒的療法類似。如果身體發熱、耳朵發熱、臀部也發熱,那可能是一種其他疾病,可以讓我去治療。

審是變蒸,不得為余治也。巢氏

變蒸者,長生腑臟意智故也。每變蒸畢,即性情有異於前。故初生三十二日一變,生腎志,六十四日再變,生膀胱,其發耳與髖冷。腎與膀胱主水,水數一,故先之。三變生心喜,四變生小腸,其發汗出而微驚。心主火,火數二,故次之。五變生肝哭,六變生膽,其發目不開而赤,木數三也。

白話文:

蒸變是指人體內部臟腑、智力發生的變化,這種變化讓人的性情與之前不同。

剛出生後32天發生第一次變化,生出腎志;64天發生第二次變化,生出膀胱,此時耳與髖部會感到寒冷。腎與膀胱主水,在五行中水數為一,因此它們最先發生變化。

第三次變化生出心喜;第四次變化生出小腸,此時會出汗並稍微驚嚇。心主火,在五行中火數為二,因此心和小腸的變化在水之後。

第五次變化生出肝哭;第六次變化生出膽,此時眼睛無法張開且發紅。肝與膽屬木,在五行中木數為三,因此肝與膽的變化在火之後。

七變生肺聲,八變生大腸,其髮膚熱而汗,或不汗,金數四也。九變生脾智,十變生胃,其發不食,腸痛吐乳,十周則小蒸畢也。此後乃齒生能言,知喜怒矣。發時不汗而熱者,可發其汗。大吐者可微下,不可余治。錢氏

白話文:

七次變化形成肺臟的聲音,八次變化形成大腸。頭髮和皮膚發熱出汗,或不出汗,這是金的數位四代表的階段。九次變化形成脾臟的智慧,十次變化形成胃。頭髮不再生長,腸子疼痛嘔吐乳汁。十次變化完成後,小兒的生長就完成了。這之後,小兒的牙齒開始生長,能夠說話,並且知道喜怒的情緒。在頭髮開始生長時,如果不出汗卻發熱,可以幫助孩子發汗。如果大吐,可以稍微瀉一下,不能多於治療。——錢氏

人有三百六十五骨節,除手足四十五碎骨外,有三百二十數。每一蒸,骨之餘氣自腦分入齦中,作三十二齒。而齒牙有不及三十二者,由蒸不足其常也。故變蒸發輕者不覺,及長,視齒方明。齒當與變日相合也。錢氏

白話文:

人體有三百六十五節骨頭,除去手腳四十五塊較小的骨頭,剩餘三百二十塊。每一次生長發育,骨頭多餘的氣血會從腦部傳遞到牙齦中,形成三十二顆牙齒。

如果牙齒數量少於三十二顆,可能是因為生長發育時氣血不足。這種情況在年輕時可能不太明顯,等到長大後看牙齒才會發現。牙齒的生長應該與生長發育的進程相一致。

變蒸之說,前人有指為誕者。然小兒之變蒸,與婦人之月信,皆理所難通,而事所必有,不可誣也。蓋嘗思之,人之生氣,濕熱而已。小兒生氣盛,濕熱亦盛。蒸者,濕熱之所發也。其必三十二日者,何也?天之晦朔一遍,即人之血氣一新,如潮汐每月朔必大也。小兒濕熱本盛,至期忽見增加,故有溢而欲出之勢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些人認為變蒸的說法是胡說八道。然而,小兒的變蒸和婦女的月經,都是道理說不通,但實際上存在的現象,不可否定。我曾思考過,人體的生命力,就是濕熱而已。小兒的生命力旺盛,濕熱也旺盛。變蒸,就是濕熱發作的表現。為什麼變蒸會在三十二天發生一輪呢?因為天地每運行一次朔望週期(月相變化),就相當於人體氣血更新一次,就像潮汐每月在朔日漲到最大一樣。小兒體內的濕熱本來就旺盛,到了一定的時間,突然增加,於是就出現了溢出或想要出來的趨勢。

或曰血氣日漸增加者也。何三十二日而突發耶?不知小兒水穀未入,悍氣未生,經絡柔脆,血液充盈,氣機緩弱,其生氣之發於元根者,未嘗不日周於身而猶有所餘。小兒生氣極旺,其發動流行之力,未能強悍,而生生之機,日進不已,發抒不盡,故日用而有餘也。積於元根,積之既久,滿於骨中,發於肌肉矣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,血氣的滋長是逐漸增多的,為什麼 32 天後突然發作呢?這是因為小兒尚未進食五穀,體內陽氣尚未旺盛,經絡柔弱,血液充盈,氣機運行較弱。小兒的生氣由本體深處的元根發出,每天都會運行全身,但仍有餘力。小兒的生氣極其旺盛,但其發動力尚不強勁,而生機每天都在增長,發散不盡,所以每天都會積累餘力。這些餘力積聚在元根,時間久了,充滿骨骼,發散到肌肉中。

小兒筋骨所以日見增長者,全恃此氣為之外撐而內練,其日行之氣,不過助運動,消飲食而已。所以不從三百二十骨節之義者,以其不定三十二日也。月空月滿,義本「八正神明論」。蓋人身精血之盈虧,與月體之盈虧相應,故婦人月信三十日而一瀉,小兒變蒸三十日而一發,皆血分之事。變蒸者,氣練血以撐長筋骨也。

白話文:

小孩子的骨骼肌肉之所以能不斷增長,完全是依靠原始元氣在體外支撐、在體內鍛鍊它們。孩子每天吸收的元氣,只不過是幫助他們運動和消化食物罷了。所以,中醫理論中所說嬰兒的骨節長成320塊,並不是每32天增加一塊。

中醫的「月空月滿」理論,出自《八正神明論》。人的精血盈虧與月亮的盈虧相呼應。因此,女性的月經大約30天一次,小孩子的發育變化也大約30天一次。這些都是與血液有關的現象。所謂「發育變化」,是指元氣鍛鍊血液,以支撐和加長骨骼和肌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