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義簡摩》~ 初診久按不同 出《診宗三昧》 (1)
初診久按不同 出《診宗三昧》 (1)
1. 初診久按不同 出《診宗三昧》
問:脈有下指浮大,按久索然者;有下指濡軟,按久搏指者;有下指微弦,按久和緩者。何也?答曰:夫診客邪暴病,應指浮象可證;若切虛羸久病,當以根氣為本。如下指浮大,按久索然者,正氣大虛之象。無問暴病久病,雖證顯灼熱煩擾,皆正衰不能自主,隨虛陽發露於外也。
下指濡軟,按久搏指者,里病表和之象。非臟氣受傷,即堅積內伏,不可以脈沉誤認為虛寒也。下指微弦,按久和緩者,久病向安之象,氣血雖殆,而臟氣未敗也。然多有變證多端,而脈漸小弱,指下微和,似有可愈之機者,此元氣與病氣俱脫,反無病象發見,乃脈不應病之候,非小則病退之比。大抵病人之脈,初下指雖乏力或弦細不和,按至十餘至漸和者,必能收功。
若下指似和,按久微澀,不能應指,或漸覺弦硬者,必難取效。設病雖牽纏,而飲食漸進,便溺自調,又為胃氣漸復之兆。經云:安穀者昌。又云:漿粥入胃,則虛者活。此其候也。
又有按久,而醫者指力既倦,指漸浮起,或漸壓下,漸覺其脈應指無力者,凡遇此象,即須振作精神,操縱其指,以審度之,如真不若初診之有神,即為陽衰氣竭之候矣。尤須久俟,以參考之,恐是《傷寒論》所謂漸漸小,更來漸漸大之厥脈也。此誤下而陽邪將欲內陷,內不受邪而交爭也。
白話文:
有人問:「有些脈象,一開始觸摸時感覺浮且大,但長時間按壓後卻似乎消失;有的脈象一開始摸起來柔軟,但長時間按壓後卻變得強勁;有的脈象一開始微帶弦狀,但長時間按壓後卻變得平和。這是為什麼呢?」回答說:「在診斷急性的外感疾病時,一開始的浮象可以作為證據;但如果是在診斷長期虛弱的慢性疾病,就應該以根本的元氣為主要觀察對象。如果一開始脈象浮且大,但長時間按壓後似乎消失,這正是身體正氣嚴重虧虛的表現。無論是急性還是慢性疾病,即使症狀顯示出高燒煩躁,都是因為正氣衰弱無法自我調節,隨著虛弱的陽氣在外散發。
如果一開始脈象柔軟,但長時間按壓後卻變得強勁,這是體內有病,但表面看似正常的表現。這不是臟腑氣血受損,就是有堅固的積聚在體內潛伏,不能因為脈象沉而誤以為是虛寒。如果一開始脈象微帶弦狀,但長時間按壓後卻變得平和,這是長期疾病趨向穩定的跡象,雖然氣血可能已耗盡,但臟腑的氣血尚未完全衰敗。然而,這種情況下可能會有多種不同的症狀,脈象逐漸變得微弱,但手指下的脈象卻微微和緩,似乎有康復的跡象,這可能是元氣和病氣都已經耗盡,反而沒有病象出現,這是脈象不應對疾病的徵兆,並非脈象越小表示病情越輕。一般來說,病人的脈象,一開始觸摸時可能無力或者弦細不和,但按壓十幾次後漸漸變得和緩,一定能夠看到治療效果。
如果一開始脈象看似正常,但長時間按壓後卻微感澀滯,無法順應手指,或者漸漸感覺到弦硬,一定難以取得治療效果。即使病情纏綿,但如果飲食逐漸增加,大小便自行調節,這又是胃氣逐漸恢復的跡象。古籍中提到:「食物消化良好,身體就健康。」又說:「流質食物進入胃中,虛弱的人就能活下來。」這就是其中的徵兆。
另外,有時候醫生長時間按壓後,手指力氣疲倦,手指漸漸浮起,或者漸漸按下,漸漸感覺到脈象應對手指無力,遇到這種情況,必須振作精神,操作手指,仔細審視,如果確實不如剛開始診斷時的有力,就是陽氣衰竭、氣息枯竭的徵兆。必須等待一段時間,進一步參考,恐怕是《傷寒論》中所說的「漸漸小,再漸漸大」的厥脈。這是錯誤治療導致的陽性病邪將要內陷,體內無法接受邪氣而產生的抗爭。」
2. 王脈不再見
春二月,脈一病人,其脈反沉,師言到秋當死,其病反愈。七月復病,其脈續沉。師言至冬當死。二月得沉脈,何以處之至秋死也?師曰:二月脈當濡弱而弦,得沉脈,則至秋自沉見浮,即死,故知至秋死也。七月復得沉脈,何以處之至冬死也?曰:沉脈屬腎,真臟脈也。本冬王脈,非時妄見,王脈不再見,故知至冬死也。他臟仿此。《脈經》
二月得浮毛脈,何以處言至秋當死?師曰:二月肝用事,肝屬木,脈應濡弱,反得毛浮者,是肺脈也,肺屬金,金來剋木,故知至秋死也。余時仿此。「平脈」
此即春脈有胃而毛曰秋病,毛甚曰今病之義也。
兩節文體相似,而義各不同。前節言春脈沉,至秋見浮即死者,蓋其人氣虛下陷,不能升舉,秋必見浮,則上下不續而脫矣。又言:秋脈沉,至冬即死者,腎氣用事太早,至冬無可再沉,必至下脫。且自春及秋皆沉,是一年之中純見一臟之氣,而無發生條暢之意矣。究竟此沉必是無神無力,抑或別見敗證也,不然豈竟不可救藥?而數月之久,坐待其死乎?後節是五行生剋之義也。前節則陰陽升降之義也。
合而觀之,春脈偏浮偏沉,皆非佳兆可知也。
白話文:
【王脈不再見】
在春季的第二個月,診治了一位病人,他的脈象反而呈現沉脈。我預測他會在秋季死亡,但當時他的病情卻反而好轉了。到了七月,他的病情再次發作,脈象仍舊呈現沉脈。我又預測他會在冬季死亡。
為何在二月出現沉脈,就能判定他會在秋季死亡呢?我解釋道:在二月,脈象應該呈現濡弱而帶弦的特徵,如果出現了沉脈,那麼到了秋季,脈象自然會從沉轉浮,這就是死亡的前兆,所以我知道他會在秋季死亡。
那為什麼七月再次出現沉脈,就能預測他會在冬季死亡呢?我回答:沉脈與腎臟相關,是真正臟腑的脈象。在冬季,腎臟脈象應為主導,若在非季節時出現,表示腎臟脈象過早顯現,主導脈象不會再次出現,所以知道他會在冬季死亡。其他臟腑的判斷方式也是類似的。
根據《脈經》記載:
在二月出現浮毛脈象,為何能預測他會在秋季死亡?我解釋:二月是肝臟功能活躍的時期,肝臟屬於木,脈象應該呈現濡弱的特徵。然而出現了毛浮脈象,這是肺臟的脈象,肺臟屬於金,金來剋制木,所以知道他會在秋季死亡。其他季節的脈象判斷方式也同樣適用。
這正是春季脈象中有胃氣而呈現毛脈,表示秋季會生病;如果毛脈更嚴重,表示現在就會生病的含義。
這兩個段落的文體相似,但意義各不相同。前一個段落談論的是春季脈象沉,到了秋季出現浮脈就表示死亡,這個人的氣虛下陷,無法上升,秋季必然會出現浮脈,導致上下脈象不連貫而脫離。又提到秋季脈象沉,到了冬季就表示死亡,腎臟功能活躍過早,到了冬季無法再次沉脈,必然會導致下部脈象脫離。而且從春季到秋季都是沉脈,表示一年之中只有一個臟腑的氣息,沒有生發和調和的意思。最後這個沉脈必定是無神無力,或者有其他敗證,否則怎麼可能無法救治?並且幾個月之久,只能坐等死亡?
後一個段落是關於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。前一個段落則是關於陰陽升降的理論。
綜合來看,春季脈象偏浮或偏沉,都不是好的跡象,可以清楚地看出。
3. 真臟脈
大義已見前「五臟四時脈」及「胃氣脈篇」,茲但記經之專言真臟脈者
凡持真脈之臟脈者,肝至懸絕急,十八日死。心至懸絕,九日死。肺至懸絕,十二日死。腎至懸絕,七日死。脾至懸絕,四日死。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
懸絕者,此部獨盛或獨衰,以至於極,與他部懸殊也。
又六部純見一臟之脈,且至於極,與平脈懸殊也。
真肝脈至,中外急,如循刀刃責責然,如按琴瑟弦。色青白不澤,毛折乃死。
真心脈至,堅而搏,如循薏苡子累累然。色赤黑不澤,毛折乃死。
真脾脈至,弱而乍數乍疏。色青黃不澤,毛折乃死。
真肺脈至,大而虛,如以毛羽中人膚。色白赤不澤,毛折乃死。
真腎脈至,搏而絕,如以指彈石辟辟然。色黑黃不澤,毛折乃死。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
肝死臟,浮之脈弱,按之中如索,不來去,但曲如蛇行者,死。
心死臟,浮之脈實,如豆麻擊手,按之益躁疾者,死。
脾死臟,浮之脈大堅,《脈經》作緩。按之中如覆杯,潔潔狀如搖者,死。
肺死臟,浮之虛,按之弱如蔥葉,下無根者,死。
腎死臟,浮之堅,按之亂如轉丸,益下入尺中者,死。仲景五臟篇
肝見庚辛死,心見壬癸死,脾見甲乙死,肺見丙丁死,腎見戊已死。是謂真臟見,皆死。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
其脈絕不往來,若人一息五六至,其形肉雖不脫,真臟雖不見,猶死也。「玉機真臟論」此以再動為一至也。
白話文:
這些內容在討論所謂的"真臟脈",也就是病態脈象,預示著病情嚴重,可能導致死亡。
當肝臟的脈象呈現出緊繃到極點,病人可能會在十八天內去世。心臟的脈象若呈現出這種狀態,則可能會在九天內去世。肺臟的脈象如此,可能會在十二天內去世。腎臟的脈象如此,可能會在七天內去世。脾臟的脈象如此,可能會在四天內去世。
"懸絕"是指某一部位的脈象異常強烈或者異常衰弱,達到極端的程度,和其他部位的脈象有顯著差異。
另一種情況是,六個脈象位置只顯示出一個臟器的脈象,而且這種脈象達到極端程度,和正常的脈象有明顯差異。
當出現真肝脈時,脈象內外均緊張,就像沿著刀刃滑動一樣,有如按在琴瑟的弦上。面色青白,失去光澤,皮毛枯萎,這表示病情危急。
真心脈時,脈象堅硬且搏動,就像摸到薏苡子一般,連綿不斷。面色紅黑,失去光澤,皮毛枯萎,這表示病情危急。
真脾脈時,脈象微弱且忽快忽慢。面色青黃,失去光澤,皮毛枯萎,這表示病情危急。
真肺脈時,脈象大且虛,就像羽毛輕輕拂過皮膚。面色白紅,失去光澤,皮毛枯萎,這表示病情危急。
真腎脈時,脈象搏動且突然消失,就像用手指彈石頭,發出闢辟的聲音。面色黑黃,失去光澤,皮毛枯萎,這表示病情危急。
如果肝臟的脈象在表面測量時呈現微弱,在深度測量時像繩索一樣,沒有正常的搏動,只會彎曲如蛇行,這表示病情危急。
如果心臟的脈象在表面測量時堅硬,在深度測量時更為躁動,這表示病情危急。
如果脾臟的脈象在表面測量時大且堅硬,在深度測量時像倒扣的杯子,清潔而搖晃,這表示病情危急。
如果肺臟的脈象在表面測量時虛弱,在深度測量時像蔥葉一樣軟弱,沒有根部,這表示病情危急。
如果腎臟的脈象在表面測量時堅硬,在深度測量時像轉動的球一樣混亂,並且脈象越來越低,進入尺部,這表示病情危急。
如果肝臟在庚辛日顯示出這樣的脈象,或者心臟在壬癸日,脾臟在甲乙日,肺臟在丙丁日,腎臟在戊己日,都表示病情危急。
如果脈象完全停止,不再有正常的跳動,即使病人的身體和肌肉還未出現明顯的衰弱,即使還未看到真臟脈象,病人仍然可能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