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卷八 兒科診略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兒科診略 (3)

1. 診目形色主病法

足太陽之筋,為目上綱。足陽明之筋,為目下綱。「經筋」

綱者,司開闔者也。故寒濕傷筋,則或目胞欲垂,或臥而睛露,艱於開闔也。反折戴眼,太陽風急也;踡曲俯視,陽明風急也。

白話文:

綱(筋膜系統),掌管開合運動。因此,寒濕損傷經筋,可能會導致眼皮想要下垂,或躺著時眼睛睜開,開閉困難。反摺戴上眼鏡,是太陽經風邪較盛;蜷曲身體低頭看,是陽明經風邪較盛。

胃中有水氣者,目下先見微腫,如新臥起狀,頸脈動而咳,水氣盛已入肺也。氣化不行發為腫脹。

小兒飲乳,胃濕本重,目下微壅亦是常事。若面黃而上下胞膹起者,病矣。多由飲食不節,或傷冷也。

久病形瘦,若長肌肉,須從目內眥與下胞長起。以此處屬陽明胃,胃氣漸復,故漸生肌肉也。已上論目胞之形也。

白話文:

長期生病導致身體消瘦的人,如果想要長肌肉,必須從眼睛的內眼角和下眼瞼開始。因為這個部位屬於胃經,胃氣逐漸恢復,所以肌肉也會逐漸生長。以上是關於眼睛瞼緣形狀的討論。

精明五色者,氣之華也。精明,穴名,在目內眥。赤欲如白裹朱,不欲如赭。白欲如鵝羽,不欲如鹽。青欲如蒼璧之澤,不欲如藍。黃欲如羅裹雄黃,不欲如黃土。黑欲如重漆色,不欲如地蒼。一作炭色。

白話文:

眼睛有光彩的人,是氣血旺盛的表現。

精明穴,位於眼睛內角。

眼睛的顏色,紅色應像白布包著硃砂,不要像赭石那樣深紅。

白色應像鵝毛那樣潔白,不要像鹽那樣發黃。

青色應像翠綠的玉璧,不要像藍靛那樣發暗。

黃色應像包裹雄黃的紗布,不要像黃土那樣渾濁。

黑色應像濃重的黑漆,不要像青黑色的土壤。

色青為痛,黑為勞,赤為風,黃者便難,鮮明者有留飲。

目赤色者,病在心,白在肺,青在肝,黃在脾,黑在腎。黃色不可名者,病在胸中。肝脾不和也。

兩目眥有黃色隱隱起者,病欲愈也。

兩目下有青色隱隱暈者,陽明感風也,胃有痰食也。已上論目胞之色也。

兩眼白睛青為風,黃為濕,赤為熱。黑睛見黃,為濕熱,亦有腎虛。青白而光直者死,青赤而光直者痙。

凡青色,無論見於何部,須防內風,更須防外風接引內風。風行善變,幻證極多。小兒稚陽,肝氣獨旺,最易生風。若生而面目多青者,尤宜慎之。

白話文:

凡是青色的症狀,無論出現在身體哪個部位,都要提防體內的風邪,更要提防外來的風邪誘發體內的風邪。風邪善於變化,會產生極多的虛假症狀。小孩子的陽氣旺盛,肝氣特別旺盛,最容易生風。如果小孩子生下來面色發青,尤其要注意防風。

白珠似微帶青色,小兒之常也。但不光直,而環口眼胞額中鼻準無青色相應者,無病也。已上論目睛之色也。舊無專論,故僭述此。

白話文:

眼白微帶青色,是小孩的正常現象。但如果眼白不光亮平直,並且圍繞著眼眶、額頭、鼻尖沒有相應的青色,就表示沒有疾病。以上是關於眼睛顏色的論述。以前沒有專門討論過,因此冒昧地在此陳述這些。

診目痛,有赤脈,從上下者太陽病,從下上者陽明病,從外走內者少陽病。《內經》又云:目赤痛從內眥始者,取之陰蹻。又云:邪客足陽蹻之絡,令人目痛,從內眥始。王冰注云:陰躋脈入頄,屬目內眥,合太陽陽蹻而上行。

白話文:

診斷眼睛疼痛

  • 如果眼睛疼痛,有紅色的脈絡,從上下分佈延伸的,是太陽經的病症。
  • 如果從下往上分佈延伸的,是陽明經的病症。
  • 如果從外往內分佈延伸的,是少陽經的病症。

《內經》中也提到:

  • 眼睛發紅疼痛從眼角開始的,取穴於足少陰腎經。
  • 如果邪氣侵犯了足陽明胃經的絡脈,也會導致眼睛疼痛,從眼角開始。

王冰注釋道:陰蹻脈進入額頭,連接著眼睛的眼角,與足太陽膀胱經和足陽明胃經相交而向上運行。

寒熱瘰癧,有赤脈,上下貫瞳子者不治。有一脈,一歲死;二脈,二歲死;二脈半,二歲半死。以此推之,赤脈不貫瞳子者,可治也。

白話文:

患有寒熱性瘰癧,且有紅色脈絡貫穿瞳孔的,無法治癒。只有一條脈絡的,一年內會死亡;兩條脈絡的,兩年內會死亡;兩條半脈絡的,兩年半內會死亡。以此類推,沒有貫穿瞳孔的紅色脈絡,是可以治癒的。

此厥陰火熾,灼肺入腎也。凡血分久有熱病者,但見目有赤脈,均依此例決之。

無病,常劄目者,內有風熱,目中燥故也。額上有赤色應者,必作急驚。

黑睛少,白睛多,面色㿠白,此腎陽不足也。瞳人散大,兩目不見白睛,神水少光,此腎陰不足也。皆夭。蓋兩目神光,固在黑睛,亦須白睛襯而顯之,故大小最宜相稱。若生而偏大偏小,枯滯不靈,皆先天虧缺,其根不固。近每見小孩患疫痧者,皆黑睛大而光滯,即不救。

白話文:

瞳孔較小,眼白較多,臉色蒼白,這是腎陽不足的表現。瞳孔擴大,兩眼中看不到眼白,瞳孔光澤較少,這是腎陰不足的表現。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夭折。因為眼睛的神采主要體現在瞳孔上,但也需要眼白來襯託才能顯現出來,所以瞳孔和眼白的比例最好適中。如果天生瞳孔過大或過小,眼神呆滯無光,都是先天不足的表現,其根基不穩固。最近經常看見孩子患上瘟疫或霍亂,其特徵都是瞳孔較大且光澤較差,即使醫治,大多救治不回。

目正圓者,痙不治。正圓直視不眴。身熱足冷麵赤,目脈赤,頭搖,卒口噤,背反張者,痙也。詳見後篇。已上論目脈目睛之形色也。

白話文:

眼睛正圓的,發生痙攣後無法治療。眼睛正圓直視,不會轉動。身體發熱,腳冰冷,臉紅,眼睛脈絡發紅,頭搖晃,突然口不能動,背部向後彎曲的,就是痙攣。具體說明請見後面的篇章。以上討論了眼睛脈絡和眼睛的形狀和顏色。

2. 診鼻法

《內經》謂之面王。

鼻頭色青,腹中痛,苦冷者死。鼻頭色微黑者,有水氣。色黃者,胸上有寒。黃色鮮明者有痰飲。色白者,亡血也。設微赤非時者死。仲景

白話文:

鼻子顏色發青,肚子痛,同時伴有苦寒症狀的,會死亡。鼻子顏色稍微發黑,表示體內有水氣。鼻子顏色發黃,表示胸部有寒氣。鼻子顏色鮮明發黃,表示有痰飲。鼻子顏色發白,表示失血。如果鼻子顏色微微發紅且不是正常發熱造成的,也是死亡的徵兆。——張仲景

鼻孔如煙煤黑者,發熱久不愈而成疳也。鼻孔扇動者,發熱久不愈而傷液也。皆腎水告竭,肺葉欲焦候也。凡傷寒溫熱,或飲食停滯,失治皆致於此。又脈浮,鼻中燥者,必衄也。鼻孔瘡,久不愈者,必疳也。

白話文:

鼻孔像煙灰一樣發黑,是發熱時間長久,不治癒而演變成一種瘡症。

鼻孔煽動,是發熱時間長久,不治癒而損傷了津液。

這兩種情況都是腎陰耗竭,肺臟即將灼傷的徵兆。

凡是傷寒和溫熱病,或者飲食停滯,治療不當,都會導致這種情況發生。

另外,脈象浮滑,鼻中乾燥,必定會流鼻血。

鼻孔長瘡,久治不愈,必定會變成瘡症。

3. 診耳法

耳冷而後有紅絲者,麻、痘也。耳熱者,傷寒也,瘧疾也。耳為少陽經所過,平人微涼不熱。

耳焦枯如受塵垢者,病在骨。耳輪乾燥,主骨疳蒸熱,為腎經虛熱也。

面黃目黃連耳者,疸也。

耳後完骨上,有青脈如線三兩路,臥不靜者,此痼疾候。當刺破,掐令血出,即安。若自腫破者死。此即《脈經》所謂耳間青筋起者掣痛。《靈樞·五邪》曰: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。正此事也。

白話文:

在耳朵後方的完骨上面,有幾條像線一樣的青色脈絡,如果這些脈絡亂動不停,這是頑固疾病的徵兆。這時應刺破青脈,用力捏讓血流出來,就會停止疼痛。如果青脈自己腫脹破裂,患者會死亡。這就是《脈經》中所說的耳間青筋出現會引起抽痛。《靈樞·五邪》中記載:取耳間青脈的血可消除抽痛。指的是這種情況。

4. 診唇口法(附人中)

青氣環於唇口者,木剋土也,為驚風、角弓反張,為霍亂吐瀉,為噤口痢;在初生小兒,為撮口臍風;在久病,為脾絕。黑氣環於唇口者,水侮土也,為泄瀉,為水腫,為咳嗽,為飲食不化。錢氏曰:時氣,唇上青黑點,不治。鼻孔唇下有瘡,流汁,久不愈,好吃泥土者,疳也。

白話文:

脣口有青氣環繞:

意味著木剋土,可能出現以下症狀:驚厥、角弓反張、霍亂嘔吐、痢疾噤口;初生嬰兒則可能出現撮口臍風;久病之人則可能出現脾氣衰竭。

脣口有黑氣環繞:

意味著水剋土,可能出現以下症狀:腹瀉、水腫、咳嗽、飲食不消化。錢氏表示:時疫流行時,脣上出現青黑色斑點,通常難治。

鼻孔、嘴脣下方出現瘡口,且長期流膿不愈,喜歡吃泥土者,多為疳病。

唇色,紫為熱;紅為血虛;白為虛寒,為蟲;青為膽氣犯胃,常苦嘔逆,亦為風;黑為腸胃有瘀血伏痰。微燥而渴者可治,不渴者不可治。淡紅而面上有白斑者,為蟲疳。黃為濕痰,有寒有熱。唇青黑而腹急痛者,有中寒,有中毒。淡而四繞起白暈,為驟亡血。唇齒焦黑,為燥屎沖膈,雖急下之,多不可救。

白話文:

脣色:

  • 紫色:熱證
  • 紅色:血虛
  • 白色:寒證,或有寄生蟲
  • 青色:膽氣犯胃,常伴有嘔吐,也可能是風證
  • 黑色:腸胃有瘀血或痰氣留滯

脣部特徵:

  • 脣部微乾,口渴:可治
  • 脣部不乾不渴:不可治
  • 脣色淡紅,面上有白斑:與寄生蟲相關
  • 脣色發黃:痰濕,有寒熱之分
  • 脣色青黑,腹痛:寒氣入侵或中毒
  • 脣色淡白,周圍有白暈:失血過多
  • 脣齒焦黑:燥熱的大便上沖膈膜,即使緊急治療也很難救治

舌常欲伸於口外者,心有熱,舌中脹也。常以舌舐唇者,胃熱而唇燥也。

腹痛腰痛,而人中如黑色者,面上忽有紅點者,多死。

病人鼻下平者,胃病也;微赤者,病發癰;微黑者有熱;青者有寒;白者不治。唇青人中滿者不治。

5. 診舌法

舌尖屬心,舌根屬腎,中間屬脾胃,兩邊屬肝膽。赤為熱,深黃為濕熱食滯,厚白為濕寒水飲,灰白為極虛極寒,紫黑為極熱,或脾胃有瘀血伏痰。芒刺燥裂,亦為熱極。紅紫如豬肝,為火灼胃爛,死證也。《醫鏡》此論雜病也。

白話文:

舌尖與心臟有關,舌根與腎臟有關,舌中部與脾胃有關,舌兩側與肝膽有關。

舌苔顏色與病症關係:

  • 紅色舌苔:表示熱證
  • 深黃色舌苔:表示濕熱食積證
  • 厚白色舌苔:表示濕寒水飲證
  • 灰白色舌苔:表示極度虛寒證
  • 紫黑色舌苔:表示極度熱證,或脾胃有瘀血、伏痰
  • 舌苔乾裂如刺:也表示熱證極盛
  • 舌苔紫紅如豬肝:表示胃熱灼傷,是危重之象

以上這些舌苔變化與病症的關係,適用於一般的疾病。

舌上津津如常,邪尚在表;見白苔而滑厚而膩,是寒邪入胃矣。黃而厚者,化熱也;黃而燥者,熱盛也。厚苔漸退,而底見紅色如豬肝者,火灼水虧,津液將竭也。見黑苔有二:如黑而焦裂硬刺者,為火極似炭之熱苔;如黑而有津,軟潤而滑者,為水來剋火之寒胎。如連牙床唇口俱黑者,則胃將蒸爛矣,在時疫斑疹傷寒熱病多有之。

白話文:

舌上有津液潤澤如常,說明邪氣仍在體表;如果舌苔為白色且厚膩滑潤,則寒邪已侵入胃中。舌苔黃而厚,表示熱邪開始化生;舌苔黃而乾燥,表示熱邪旺盛。厚苔逐漸消退,而舌底呈現豬肝色,說明火邪灼傷津液,津液將要耗盡。黑色的舌苔有兩種:若是黑色且焦裂硬刺,則為火邪極盛,如同炭火般的熱苔;若是黑色且帶有津液,柔軟潤滑,則為水氣剋制火邪而生的寒性舌苔。如果牙牀、嘴脣和口腔均為黑色,說明胃氣將要被蒸爛,這種情況在時疫、斑疹、傷寒等熱病中較為常見。

更有舌中忽一塊如錢,無苔而深紅者,此脾胃包絡津液大虧,潤溉不周也。亦有瘀血在於胃中,無病或病愈而見此苔者,宜疏消瘀積,不得徒滋津液。《三昧》,下同。此論傷寒外感也。按:舌面細如魚子者,心與命真火所鼓。若包絡有凝痰,命門有伏冷,則舌面時忽一塊光平如鏡。

白話文:

舌頭中間突然出現一塊像銅錢那麼大的部位,沒有舌苔,呈深紅色,這是脾胃系統津液極度不足,潤澤不夠導致的。也有些人在胃中有瘀血,無論是沒生病還是病癒後,都會出現這種舌苔。這種情況應疏通化解瘀血,不能單純滋補津液。(《三昧集》,以下同。)這是討論外感風寒引起的疾病。註解:舌面有細小顆粒,像魚子一樣,是由於心臟和命門的真陽之火旺盛所致。如果胃中有凝固的痰液,命門有潛在的寒邪,那麼舌面會時常出現一塊光滑如鏡的部位。

溫熱初發,便煩熱發渴,舌正赤而多白苔如積粉者,雖滑,亦當以白虎清內熱也。又中宮有水飲者,舌多不燥,不可誤認為寒證也。亦有虛熱者,舌心雖黑或灰黑而無積苔,舌形枯瘦而不甚赤,其證煩渴耳聾,身熱不止,大便五六日十餘日不行,腹不硬滿,按之不痛,睡中或呢喃一二句,或帶笑,或嘆息,此津枯血燥之虛熱也。宜大料六味湯

白話文:

在溫熱病初期,患者會出現煩躁、發熱、口渴等症狀,舌頭鮮紅佈滿一層厚厚的白色苔垢。即使苔垢滑膩,也應該使用白虎湯等藥物清熱。此外,如果患者體內有水濕,舌頭通常不會乾燥,不要誤認為是寒證。

還有一種虛熱症,患者舌頭中間部位發黑或灰黑,但沒有苔垢積聚,舌形瘦小枯萎,顏色不鮮紅。症狀包括煩躁、口渴、耳鳴、持續發熱、五六天到十幾天不排便,腹部不硬也不脹,按壓不痛。在睡眠中,患者可能會呢喃幾句、露出笑容或嘆息。這是由於津液耗損、血液乾燥引起的虛熱。這種情況下,適合服用大料六味湯。

若誤與承氣,必死矣。此論溫熱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