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浮沉表裡辨說 出《景岳·傷寒篇》 (1)

回本書目錄

浮沉表裡辨說 出《景岳·傷寒篇》 (1)

1. 浮沉表裡辨說 出《景岳·傷寒篇》

浮為在表,沉為在裡。此古今相傳之法也。然沉脈亦有表證,此陰實陽虛,寒勝者然也;浮脈亦有里證,此陽實陰虛,水虧者然也。故凡欲察表邪者,不宜單據浮沉,只當以緊數有力無力為辨,方為的確。蓋寒邪在表,脈皆緊數,緊數甚者邪亦甚,緊數微者邪亦微。緊數而浮洪有力者,邪在陽分,即陽證也;緊數而浮沉無力者,邪在陰分,即陰證也。

初病即緊而漸緩者,寒邪之漸退,而陽氣將復也;初病猶緩而漸緊者,陽氣之日衰,而寒邪內陷也。其有似緊非緊,但較平昔稍見滑疾者,此外感而邪輕也,或初病而未深入也。若和緩而全無緊疾之意,則脈雖浮大,自非外邪。

白話文:

[表面與深層的辨別方法,出自《景嶽·傷寒篇》]

浮脈表示病在表面,沉脈表示病在身體內部。這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診斷方法。然而,沉脈也可能出現表面病症,這是因為體內陰氣過盛、陽氣不足,寒氣佔主導的情況下產生的;同樣地,浮脈也可能出現內部病症,這是因為體內陽氣過盛、陰氣不足,水分虧損的情況下產生的。因此,想要確定表面是否有邪氣,不應單純依賴脈象的浮沉,而應該根據脈象的緊繃、數速、有力無力來判斷,這樣才能得到更準確的結果。因為寒氣在表面時,脈象會呈現緊繃、數速的狀態,緊繃、數速越嚴重,邪氣也就越重;緊繃、數速越輕微,邪氣也就越輕。如果緊繃、數速且浮脈有力,那麼邪氣在陽分,即是陽證;如果緊繃、數速且浮脈無力,那麼邪氣在陰分,即是陰證。

剛開始生病時脈象緊繃,但隨後逐漸緩解,這表示寒氣正在逐漸消散,陽氣即將恢復;剛開始生病時脈象緩慢,但隨後逐漸緊繃,這表示陽氣正在逐漸衰弱,寒氣正在向內部侵入。有些脈象看似緊繃但實際上並不是,只是比平時稍微顯得滑順快速,這表示受到外感,但邪氣並不是很重,或者剛剛開始生病,邪氣尚未深入。如果脈象和緩,完全沒有緊繃、快速的感覺,那麼即使脈象浮大,也不是外感邪氣所導致的。

2. 表裡虛實大義

出《脈神》本滑氏

表、里、虛、實四者,脈之綱也。表,陽也,腑也。凡六淫之氣,襲於經絡,而未入於胸府及臟,皆表也。里,陰也,臟也。凡七情之氣,鬱於心肺之間,不能越散;飲食五味之傷,留於臟腑之間,不能消泄,皆屬於里也。虛者,元氣之自虛,精神耗散,氣血衰竭也。實者,賊邪之氣實,則正氣之本虛,邪得乘之,非元氣之自實也。

故虛者補元氣,實者瀉邪氣。經所謂: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。此大法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出自《脈神》,原作者為滑氏,

「表、裏、虛、實」這四個概念,是脈診的基本原則。其中,「表」代表陽性,指的是體表,也就是腑部。當六種外來病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侵襲人體的經絡,但尚未深入到胸腔或內臟時,這種情況就被視為「表」。

而「裏」則代表陰性,指的是內臟。當七種情緒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在心肺間鬱積,無法釋放;或是飲食過量,使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)對臟腑造成傷害,且無法順利代謝時,這些都歸屬於「裏」的範疇。

「虛」是指人體本身的元氣不足,精神消耗過度,導致氣血衰弱。「實」則是說,當外來病氣過盛,會使身體原本的正氣顯得相對虛弱,讓病氣有機可乘,但這並不代表人體的元氣本身變得強壯。

因此,治療「虛」的方法是補充元氣,治療「實」則需排除邪氣。正如經典所言:「邪氣旺盛時,病態就顯得實;正氣被削弱,病態就顯得虛。」這就是基本的醫療原則。

3. 脈病異同 出《診宗三昧》

凡人有病同而脈異者,如六淫七情八風九氣一時之病,大率相似,而所見之證,亦多相類,但人有稟賦強弱不同,且有內戕神志,外役形體,種種懸殊,脈象豈能如一?如失血證,有脈浮大而芤者,有小弱而數者,傷胃及臟之不同也。氣虛證,脈有氣口虛大而澀者,有氣口細小而弱者,勞傷與脫泄之不同也。

至於病異而脈同者,內傷夾外感,陽證夾陰證,虛中有實結,新邪夾舊邪,表裡交錯,為患不一。而脈之所見,不離陰陽虛實之機,其細微見證,豈得盡顯指下?如太陽中風,與癱瘓不仁,脈皆浮緩,一為暴感之邪,一為久虛之病。又虛勞骨蒸,瘧病寒熱,關尺皆弦緊,一為腎臟陰虛,一為少陽邪盛。

又如上魚際脈,遺尿有此脈,逆氣喘急亦有此脈。又曰:脈緊而長過寸口者注病。女子思男不遂,亦有此脈。使非脈證互參,幾何不歧誤耶?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說,人的疾病可能表面看起來相似,但是從脈象來看卻各有差異。例如,感冒、情緒壓力、風邪侵襲、氣候影響等引起的疾病,症狀大多相似,但因為每個人身體素質的強弱不同,加上心理壓力和身體勞累程度各異,導致脈象也會有所不同。比如失血的人,有的脈象浮大而芤(空虛),有的則小弱而數(頻繁),這是因為對胃和臟器的影響不同。氣虛的人,有的氣口(手腕內側)脈象虛大而澀,有的則細小而弱,這是因為勞損和脫泄的程度不同。

反之,有些疾病雖然症狀不同,但脈象卻可能一樣。例如內傷加外感,陽性症狀加陰性症狀,虛弱中夾雜實證,新病加舊疾,表裡交錯,導致各種病痛。然而,脈象呈現的主要是陰陽虛實的狀態,其中的微妙差異,並不能完全透過脈象反映出來。例如,太陽中風和癱瘓無知覺,脈象都是浮緩,一個是突然感染,一個是長期虛弱。又如虛勞骨蒸和瘧疾寒熱,關尺(手腕部位)的脈象都是弦緊,一個是腎臟陰虛,一個是少陽邪盛。

再如上魚際脈(手腕上方的脈象),遺尿和呼吸困難都可能出現這種脈象。又說,脈象緊繃且超過寸口(手腕脈搏的部位)是病情嚴重的徵兆。女子思念男子不得,也可能出現這種脈象。如果不將脈象和症狀互相參考,很容易產生誤解。

4. 脈證順逆

《脈如》本《診宗三昧》

脈有陰陽虛實之不同,而病則應焉。脈病形證,相應而不相反,萬舉而萬當,少有乖張,良工拙工亦無所別矣。故脈之於病,有宜有不宜,不可以不辨也。左有病而右痛,右有病而左痛,上病上痛,下病上痛,此為逆,死不可治。此見《脈經》。本謂金瘡僕跌,致經脈傷損者。

如傷寒未得汗,脈浮大,為陽,易已;沉小為陰,難已。傷寒已得汗,脈沉小安靜為順,浮大躁疾者逆。然多有發熱頭痛,而足冷陽縮,尺中遲弱,可用建中和之者;亦有得汗不解,脈浮而大,心下反硬,合用承氣攻之者;更有陰盡復陽,厥愈足溫,而脈續浮者。苟非深入南陽之室,烏能及此?迨夫溫病熱病,熱邪亢盛相同,絕無浮緊之脈。

觀《內經》所云:熱病已得汗,而脈尚躁盛,此陰脈之極也,死。其得汗而脈靜者生。熱病脈尚躁盛,而不得汗者,此陽脈之極也,死。脈躁盛,得汗靜者生。他如溫病穰穰大熱,脈數盛者生,細小者死。熱病汗下後,脈不衰,反躁疾,各陰陽交者死。歷參溫熱諸病,總以數盛有力為順,細小無力為逆。

得汗後,脈不衰,反躁盛,猶逆也。至於時行疫癘天行大頭,咸以脈數盛滑利為順,沉細虛澀為逆。然濕土之邪內伏,每多左手弦小,右手數盛者,總以辛涼內奪為順,辛熱外散為逆。當知溫熱時疫,皆熱邪內蘊而發,若與表散,如爐冶得鼓鑄之力耳。然疫癘雖多,人迎不振,設加之下利足冷,又未可輕許以治也。

故昔人謂陰陽俱緊,頭痛身熱,而下利足冷者死,謂其下虛也。至若溫毒發斑、譫語發狂等證,總以脈實便閟為可治,脈虛便滑者難治。若斑色紫黑,如果實靨,雖便閟,能食,便通,必隨之而逝矣。其狂妄躁渴,昏不知人,下後加呃逆者,此陽去入陰,終不可救。卒中風口噤,脈緩弱為順,急實大數者逆。

中風不仁,痿闢不遂,脈虛濡緩為順,堅急疾者逆。中風遺尿盜汗,脈緩弱為順,數盛者逆。中風便溺阻澀,脈滑實為順,虛澀者逆。中寒卒倒,脈沉伏為順,虛大者逆。中暑自汗喘乏,腹滿遺尿,脈虛弱為順,躁疾者逆。暑風卒倒,脈微弱為順,散大者逆。大抵卒中天地之氣,無論中風中寒中暑中暍,總以細小流連為順,數大實堅為逆。

散大澀艱,尤非所宜。不獨六淫為然,即氣厥、痰厥、食厥、蛔厥,舉不外此。蓋卒中暴厥,皆真氣素虧,故脈皆宜小弱,不宜數盛。此說非也。脈滑大者易治,以正氣猶強也;空大呆硬者難治,以真氣已敗也。中惡腹滿,則宜緊細微滑,不宜虛大急數。中百藥毒,則宜浮大數疾,不宜微細虛澀。

詳中風中暑一切暴中,俱有喘乏遺尿,如中風中寒,則為腎氣乏絕,中暑中暍,則為熱傷氣化,痰食等厥,則為氣道壅遏所致,死生順逆懸殊,不可辨而混治乎!凡內傷勞倦,氣口虛大者為氣虛,細弦或澀者為血虛。若躁疾虛大堅搏,大汗出,發熱不止者死,以裡虛不宜復見,表氣開泄也。

白話文:

脈象有陰陽、虛實的不同,而疾病也會跟著呈現不同的狀況。脈象、疾病表現和身體症狀應該相互對應,而不是相反。如果能做到診斷時完全符合這些原則,那就算是高明和不高明的醫生之間也沒有區別了。因此,脈象對於疾病,有些狀況是適合的,有些則不適合,這點不可以不分辨清楚。左邊身體有病而右邊痛,右邊身體有病而左邊痛,上面身體有病卻感到上面痛,下面身體有病卻感到上面痛,這些都是不順的狀況,這樣的疾病難以治癒,這是《脈經》中的說法,原本是指因金屬外傷或跌倒導致經脈損傷的情況。

如果傷寒還沒有發汗,脈象浮大,屬於陽證,容易痊癒;脈象沉小,屬於陰證,難以痊癒。傷寒已經發汗後,脈象沉小安靜,表示身體順利;脈象浮大躁急,表示病情逆轉。然而,很多情況下,病人會發熱頭痛,但手腳冰冷且陰莖內縮,脈象在尺部遲緩微弱,這時可以使用建中湯來調和。也有病人發汗後症狀沒有緩解,脈象反而浮大,心下部位反而變硬,這時則應該使用承氣湯來攻下。更有些病人陰氣耗盡後又轉為陽證,手腳冰冷後又回暖,而脈象又再次浮起。如果不是深入研究醫理的人,怎麼能理解這些情況呢?至於溫病和熱病,它們的熱邪旺盛的情況相似,但絕不會出現浮緊的脈象。

觀察《內經》所說:熱病已經發汗,但脈象仍然躁盛,這是陰脈的極限,病人會死亡。如果發汗後脈象平靜,病人就會存活。熱病脈象仍然躁盛,而且沒有出汗,這是陽脈的極限,病人會死亡。如果脈象躁盛,但出汗後脈象轉為平靜,病人就能存活。其他像溫病發高燒,脈象洪數有力,表示病人還能存活,如果脈象細小無力,則病人會死亡。熱病發汗或攻下後,脈象不但沒有衰退反而變得躁急,這表示陰陽交戰,病人會死亡。綜合各種溫熱疾病,總是以脈象洪數有力為順,脈象細小無力為逆。

發汗後,脈象沒有衰退,反而變得躁盛,這仍然是不順的狀況。至於時行的疫病,像是天行大頭瘟,通常以脈象洪數滑利為順,脈象沉細虛澀為逆。然而,濕土之邪潛伏體內,常常會出現左手脈象弦細,右手脈象洪數的情況,總之要以使用辛涼藥物來清理內熱為順,使用辛熱藥物來發散外邪為逆。應該要知道,溫熱時疫都是因為熱邪內蘊而發作,如果用發散表邪的方式來治療,就如同爐子需要風箱才能有效運作一樣。然而,雖然疫病很多,但如果病人的氣血不足,加上下痢、手腳冰冷,就不能輕易給予治療。

所以古人說,如果病人出現陰陽脈象都緊,頭痛身熱,且下痢、手腳冰冷,這表示病人會死亡,因為他的下焦虛弱。至於溫毒發斑、胡言亂語、狂躁等症狀,總是以脈象充實、大便不通為可治之症,脈象虛弱、大便滑瀉為難治之症。如果斑點呈現紫黑色,像果實上的黑點,即使大便不通、能進食,只要大便一通,病人也很快就會死亡。如果病人狂躁口渴、意識不清,攻下後又出現呃逆,這是陽氣進入陰虛狀態,最終無藥可救。中風突然口噤,脈象緩和無力是順的狀況,脈象急促、有力、洪大是逆的狀況。

中風導致肢體麻木、癱瘓不遂,脈象虛弱濡緩是順的狀況,脈象堅硬、急促是逆的狀況。中風後出現遺尿、盜汗,脈象緩和無力是順的狀況,脈象洪數有力是逆的狀況。中風後出現大小便不順暢,脈象滑利充實是順的狀況,脈象虛弱澀滯是逆的狀況。中寒突然倒地,脈象沉伏是順的狀況,脈象虛大是逆的狀況。中暑後出現自汗、氣喘無力、腹脹、遺尿,脈象虛弱是順的狀況,脈象躁急是逆的狀況。暑風突然倒地,脈象微弱是順的狀況,脈象散大是逆的狀況。總而言之,突然遭受天地之氣侵襲,無論是中風、中寒、中暑還是中暍,總是以脈象細小、流暢為順,脈象洪數、有力、堅硬為逆。

脈象散大、澀滯艱難,尤其不是好的現象。不只是外感六淫會這樣,連氣厥、痰厥、食厥、蛔厥等症狀,也都不脫離這些原則。因為突然暴厥,都是因為身體原本就氣虛,所以脈象都應該是細小虛弱,不應該洪數有力。這樣的說法不對。脈象滑大表示容易治療,因為正氣還很強盛;脈象空大、呆板、僵硬表示難以治療,因為真氣已經衰敗。中惡腹脹,脈象應是緊細微滑,不應該是虛大急數。中了各種藥毒,脈象應是浮大洪數,不應該是微細虛澀。

詳細分析中風、中暑等一切暴病,都會出現氣喘無力、遺尿等症狀。如果像是中風、中寒,這是腎氣衰竭的表現;如果像是中暑、中暍,這是熱邪損傷氣化的表現;痰厥、食厥等則是氣道阻塞所導致。病情順逆差異很大,不可以不分辨清楚而混亂治療。凡是內傷勞累,寸口脈虛大表示氣虛,脈細弦或澀表示血虛。如果脈象躁急、虛大、堅硬搏動,且大量出汗、發熱不止,病人就會死亡,因為體內虛弱不應該再出現體表氣機宣洩的現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