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卷八 兒科診略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兒科診略 (4)

1. 診指爪法

五指梢冷,是驚風也;中指獨熱,是傷寒也;中指獨冷,是麻疹也。五指尖常冷者,脾陽不足也。卒冷者,有氣厥,有急痛。

凡三歲以下,病深重危急者,指甲口鼻多作黑色。此脈絕神困,良醫莫保。

久病,爪甲青者,肝絕也;爪甲黑者,血死脈絕也;爪甲白者,血脫也。俱死。淡紅者,血虛也;淡紫者,血痹也;紅而成點不勻者,血少而氣滯也。層層如浪紋者,有水氣,將為水腫、泄瀉也。甲後近肉有白暈者,氣虛也。深黃如染者,黃疸也。淡黃者,飲食停滯,脾胃弱也。卒病,爪甲青而腹急痛者,有中寒,有中毒,有心包絡或胃絡中有死血所致也。

關紋、魚絡、唇口、爪甲之色,皆血之所見也。變則俱變,故主病多同。

白話文:

[診斷手指和指甲的方法]

如果五個手指的指尖都感到冰冷,可能是因為孩子受到了驚嚇或是風邪入侵。若只有中指特別熱,那可能是得了感冒。反之,只有中指特別冷,可能是麻疹的前兆。如果五個手指尖長期處於冰冷狀態,這表示脾臟的陽氣不足。突然間手指變冷,可能是因為氣血運行受阻,或是身體某部位正遭受劇烈疼痛。

對於三歲以下的小孩,如果病情嚴重到危及生命的地步,通常會發現他們的指甲、嘴脣和鼻子周圍呈現黑色。這種情況下,脈搏微弱,精神困頓,即使是醫術高明的醫生也難以確保孩子的安全。

長期患病的人,如果指甲呈現青色,可能是肝臟功能衰竭的徵兆;指甲呈現黑色,則表示血液凝固,脈搏已無法正常運行;指甲呈現白色,則表示體內血液大量流失。這些都是死亡的預兆。指甲呈現淡紅色,則表示血氣不足;淡紫色,則表示血液循環不暢;紅色但分佈不均勻,則表示血液量少且氣血運行受阻。指甲上出現層層疊疊像波浪般的紋路,則表示身體可能有水腫或水瀉的情況。指甲靠近皮膚的部分出現白色光暈,則表示氣血不足。指甲呈現深黃色,則可能是黃疸的症狀。指甲呈現淺黃色,則表示消化系統有問題,飲食積滯,脾胃功能較弱。

突然生病,指甲呈現青色且腹部劇烈疼痛,可能是因為受到寒冷刺激、食物中毒,或是心包絡或胃絡中存在凝固的血液所導致。

指甲、脣色、面色等,都是血液運行狀況的反映。一旦血液運行出現異常,這些部位的顏色也會跟著改變,因此它們能反映出的病症往往大同小異。

2. 診齒法(並出《內經》、《脈經》)

久病,爪甲焦黃,憔悴自折,與齒如熟豆者,謂之大骨枯槁,死不治。

久病,唇腫齒焦者死,齒光無垢者死,齒忽變黑者死。

熱病,陰陽俱竭,齒如熟豆,其脈駛者死。陰陽俱竭,謂汗便並閉也。

骨蒸,齒槁者死。

白話文:

長時間患病,指甲變得乾枯黃色,脆弱到自行斷裂,牙齒的狀況像煮熟的豆子般軟弱,這種情況稱為骨骼嚴重營養不良,是無法治療的病症。

長期患病,若出現嘴脣腫脹,牙齒乾枯的症狀會導致死亡;牙齒光亮但沒有牙垢的,也會導致死亡;牙齒突然轉變成黑色的,同樣會導致死亡。

對於高燒病症,如果身體的陰性和陽性能量都耗盡,牙齒的狀況像煮熟的豆子般軟弱,且脈搏快速,這也是致死的情況。陰性和陽性能量都耗盡,是指汗腺和排泄功能都停止了。

若是患有消耗性疾病,牙齒乾枯的,亦會導致死亡。

3. 診大肉捷法

久病,形氣相得者生,皮膚著者死。脫肉,身不去者死。形肉已脫,九候難調,猶死。急病,形肉雖不脫,猶死。「三部九候論」

趙晴初曰:病人大肉已脫,為不可救。蓋周身肌肉瘦削殆盡,脾主肌肉,此為脾絕也。余每以兩手大指次指後,驗大肉之落與不落,以斷病之生死,百不失一。病人雖骨瘦如柴,其大指次指後有肉隆起者,病雖重可治;若他處肉尚豐而此處無肉,轉見平陷者,便不可治。魚絡本候胃氣,而次指又大腸脈所過也。

此法前人未道,實不可易。周慎齋先生所謂久病形瘦,若長肌肉,須從目內眥下胞長起,亦此義也。說已見前。

白話文:

【診斷大肉快捷方法】

對於長期患病的人來說,如果形體和氣色看起來還算匹配,還有生存的機會;但若是皮包骨,肌膚緊貼在骨頭上,這就是死亡的徵兆了。如果身體的肌肉已經嚴重流失,而且人無法自己站立或移動,這也是致命的跡象。當形體和肌肉都已經消瘦到極點,即使診脈時的九候(中醫診脈的一種方法)難以調整,還是會死亡。對於急性疾病,就算肌肉尚未流失到嚴重的程度,也有可能是致命的。

趙晴初先生說:如果病人全身肌肉已經嚴重消耗,這就意味著無法救治了。因為全身的肌肉已經瘦削到幾乎消失,而脾臟主要負責管理肌肉,這表示脾臟功能已經喪失。我每次都會用雙手的食指和大拇指後方的部位,來檢查肌肉是否已經流失,以此判斷病人生死,準確率非常高。即使病人瘦骨嶙峋,但如果在食指和大拇指後方有肌肉隆起,即使病情嚴重,也有治療的可能;反之,如果其他部位肌肉還算豐滿,但這個部位卻沒有肌肉,甚至呈現凹陷的情況,那麼就無法救治了。魚絡(一種診斷方法)原本是用來診斷胃氣,而食指又是大腸脈經過的地方。

這種診斷方法前人未曾提及,實際上卻非常有效。周慎齋先生曾經提到,對於長期患病、形體消瘦的人來說,如果要恢復肌肉,必須從眼睛下方的眼袋開始長起,這也是同樣的道理。這個觀點在前面已經講述過了。

4. 診尺膚寒熱法

脈急者,尺之皮膚亦急;脈緩者,尺之皮膚亦緩。脈小者,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;脈大者,尺之皮膚亦賁而起。脈滑者,尺之皮膚亦滑;脈澀者,尺之皮膚亦澀。「邪氣病形篇」

尺脈緩澀,謂之解㑊。尺與脈俱緩澀也,解,懈也,㑊,食㑊也。尺澀脈滑,謂之多汗。尺寒脈細,謂之後泄。脈尺粗常熱者,謂之熱中。粗者臂上鼠肉也。「脈」下似當有脫字,又似當作「脈粗尺常熱者」。《內經》有云:粗大者,陰不足,陽有餘,為熱中也。見「平人氣象論」。

審其尺之緩、急、大、小、滑、澀,肉之堅脆,而病形定矣。視其人目窠上微癰,如新臥起狀,其頸脈動,時咳,按其手足上,窅而不起者,風水膚脹也。尺膚滑以淖澤者,風也;尺肉弱者,解㑊;安臥脫肉者,寒熱不治;尺膚澀者,風痹也;尺膚粗如粗魚之鱗者,水溢飲也;尺膚熱甚,脈盛躁者,病溫也。

其脈盛而滑者,汗且出也;尺膚寒,其脈小者,泄而少氣也;尺膚炬然,先熱後寒者,寒熱也;尺膚先寒,久持之而熱者,亦寒熱也。肘所獨熱者,腰以上熱;手所獨熱者,腰以下熱。肘前獨熱者,膺前熱;肘後獨熱者,肩背熱。臂中獨熱者,腰腹熱;肘後粗,即鼠肉也。一作廉非。

以下三四寸熱者,腸中有蟲。掌中熱者,腹中熱;掌中寒者,腹中寒。尺炬然熱,人迎大者,當奪血。尺堅大,脈小甚,少氣,悗,有加者死。「論疾診尺篇」

白話文:

[診尺膚寒熱法]

脈搏緊張的人,手腕內側的皮膚也會顯得緊繃;脈搏緩慢的人,手腕內側的皮膚也會呈現鬆弛。脈搏微弱的人,手腕內側的皮膚也會變得薄且缺乏活力;脈搏強大的人,手腕內側的皮膚會顯得豐滿隆起。脈搏流暢的人,手腕內側的皮膚也會光滑;脈搏滯澀的人,手腕內側的皮膚也會感到粗糙。

手腕內側脈搏和皮膚都呈現緩慢且滯澀的情況,稱為倦怠無力。手腕內側皮膚滯澀而脈搏流暢,表示此人多汗。手腕內側皮膚冰冷且脈搏細微,預示此人將有下痢的問題。手腕內側脈搏粗壯且常感熱度,顯示此人身體內部有熱症。

仔細觀察手腕內側脈搏的緊繃、緩慢、強大、微弱、流暢、滯澀,以及皮膚的堅韌或脆弱,便可確定疾病的型態。如果看到一個人的眼窩上方有些許腫脹,像剛醒來的樣子,頸部脈搏跳動,偶爾咳嗽,觸摸其手腳時,皮膚凹陷後久久無法恢復原狀,這可能是風水浮腫。

手腕內側皮膚滑潤濕亮,可能受到風邪影響;手腕內側肌肉軟弱,顯示倦怠無力;若躺著睡覺時肌肉消瘦,可能患有寒熱交錯的疾病,難以治療;手腕內側皮膚粗糙,可能是風濕性關節炎;手腕內側皮膚像粗魚鱗一樣,表示體內水液過剩;手腕內側皮膚極度發熱,脈搏旺盛且急躁,顯示有溫熱性疾病。

脈搏強壯且流暢,可能即將出汗;手腕內側皮膚冰冷,脈搏微弱,表示將有腹瀉且缺乏活力;手腕內側皮膚先熱後冷,是寒熱交錯的徵兆;手腕內側皮膚先冷,長時間觸摸後才感到熱,也是寒熱交錯的徵兆。手肘部位單獨發熱,表示腰部以上部位過熱;手掌單獨發熱,表示腰部以下部位過熱。手肘前方單獨發熱,表示胸膛前部過熱;手肘後方單獨發熱,表示肩膀背部過熱。手臂中部單獨發熱,表示腰部腹部過熱;手肘後方脈搏粗壯,即是指臂上鼠肉。

手腕下方三四寸處發熱,表示腸道內有寄生蟲。手掌心發熱,表示腹部過熱;手掌心冰冷,表示腹部過冷。手腕內側皮膚極度發熱,加上人迎脈(頸部脈搏)過大,可能需要放血治療。手腕內側脈搏堅韌且粗壯,但脈搏卻細微,伴隨呼吸困難且氣息短促,病情加重時可能致命。

5. 診腸胃寒熱法

胃中熱,則消穀,令人懸心善飢,臍以上皮熱;腸中熱,則出黃如糜,臍以下皮寒。當作「熱」。胃中寒,則腹脹;腸中寒,則腸鳴飧泄。胃中寒,腸中熱,則脹而且泄;胃中熱,腸中寒,則病飢,小腹病脹。「師傳」

面熱者,足陽明病。魚絡血者,手陽明病。兩跗之上,脈豎當是「堅」字。陷者,足陽明病,此胃熱也。「邪氣病形篇」

下利者,濕也,有寒有熱,有在腸有在胃。腸胃濕而俱寒者,泄如注下而無禁也;腸胃濕而俱熱者,胸中嘈雜無奈,肛門逼迫,重墜不堪,時時登圊而少所出也;胃中寒而腸熱者,腹痛重墜,久而便出,便出即快然而衰也;胃中熱而腸寒者,略一腹痛,或不腹痛,即已便出,便出復見重墜,不欲起也。

白話文:

[診斷腸胃寒熱的方法]

如果胃裡過熱,會加速食物消化,使人容易感到飢餓,且肚臍以上的皮膚會感覺熱。若腸道過熱,排泄物會呈現黃色且像粥狀,同時肚臍以下的皮膚會感覺較冷。這應被視為「熱」的症狀。

如果胃部過冷,會導致腹部脹氣。若腸道過冷,腸子會發出咕嚕聲並可能引發腹瀉。胃部過冷而腸道過熱,可能會引起脹氣和腹瀉。相反的,如果胃部過熱而腸道過冷,會讓人不斷感到飢餓,並且小腹有脹氣的感覺。

臉部感覺熱,可能是足陽明經的問題。手掌紅潤,可能是手陽明經的問題。雙腳踝上方的脈搏跳動堅固,可能也是足陽明經的問題,這表示胃部可能過熱。

如果發生下痢的情況,可能是濕氣太重,有可能是寒性,也有可能是熱性,也可能發生在腸道或胃部。如果腸胃都受濕氣影響且同時過冷,會導致無法控制的大量腹瀉。如果腸胃都受濕氣影響且同時過熱,可能會有胸悶、肛門有壓力感、頻繁上廁所但排便量不多的現象。如果是胃部過冷而腸道過熱,可能會有腹部疼痛、排便困難,但一旦排出後會感到舒緩,但身體會虛弱。如果是胃部過熱而腸道過冷,可能僅僅腹部稍微疼痛或甚至沒有腹部疼痛,但很快就會排便,排便後仍感覺腹部沉重,不想起身。

6. 診五臟骨蒸法(小兒疳疾同此)

五痿者,生於大熱也。何以別之?曰:肺熱者,色白而毛敗;心熱者,色赤而絡脈溢;肝熱者,色蒼而爪枯;脾熱者,色黃而肉蠕動;腎熱者,色黑而齒槁。「痿論」。骨蒸者,風寒飲食,失治而成者也。

白話文:

[診斷五臟虛熱的方法(小兒營養不良疾病亦適用此方法)]

所謂的五臟萎縮,是因為體內過度發熱所導致的。要如何辨別呢?肺部過熱的人,皮膚會呈現白色且頭髮易脫落;心臟過熱的人,臉色會偏紅且血管會明顯突出;肝臟過熱的人,皮膚會顯得青色且指甲乾枯無光澤;脾臟過熱的人,皮膚會偏黃且肌肉會不自主地顫抖;腎臟過熱的人,皮膚會偏黑且牙齒乾枯。

「痿論」提到,體內的虛熱,是由風寒、飲食等問題未能得到妥善治療而逐漸形成的。

7. 東垣內外傷辨證

傷於七情六慾,飲食作勞,為內傷,宜養正;傷於風寒暑濕燥火,為外感,宜祛邪。如發熱證,外感則發熱無間,內傷則時作時止。惡寒證,外感雖絮火不除,內傷則得暖便減。頭痛證,外感則常痛不休,內傷則時痛時已。外感則手背熱於手心,內傷則手心熱於手背。外感則鼻塞不通,內傷則口淡無味。

按:小兒無嗜欲勞倦,而內傷更有甚者,或稟賦不足也,或飲食不和也,或久病失治也,或病後失調也。稟賦之傷多在腎,因病之傷多在脾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來自「東垣內外傷辨證」,大意是說:

如果人因為情緒、慾望、飲食不當或是過度勞累而受傷害,這種情況被稱為內傷,應該要注重調理身體,養生固本;若是因為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等外界環境因素造成的傷害,叫做外感,應著重在排除病源。例如發燒的情況,如果是外感引起,發燒會持續不斷;若是由內傷造成,則可能時好時壞。對於怕冷的症狀,外感即使靠近火爐仍舊感到寒冷,但內傷一遇到溫暖環境,症狀就會減輕。頭痛的情況,外感導致的頭痛會一直持續,而內傷引起的頭痛則會時好時壞。外感會讓手背比手心熱,內傷則相反,手心比手背更熱。外感通常伴隨鼻塞,而內傷則會使口腔無味。

再者,孩童並沒有成年人的慾望和勞累,但是他們仍然可能受到嚴重的內傷。可能是先天稟賦不足,飲食不合適,長時間生病未得到妥善治療,或是病後調養失當。先天稟賦的傷害多在腎臟,因疾病導致的傷害則多影響脾胃。

8. 切脈法

凡診小兒,既其言語不通,尤當以脈為主,而參以形色聲音,則萬無一失。小兒之脈,非比大人之多端,但察其強弱緩急四者之脈,是即小兒之肯綮。蓋強弱可以見虛實,緩急可以見邪正,四者既明,則無論諸病,但隨其證,以合其脈,而參此四者之因,再加以聲色之辨,更自的確無疑,又何遁情之有?此最活最妙之心法也。若單以一脈鑿言一病,則一病亦兼數脈,其中真假疑似,實有難於確據者,張景岳

小兒脈一息八至者平,九至者傷,十至者困。《脈經》

五歲以上,以一指取寸關尺三部,六至為和平,七八至為熱,四五至為寒。《正眼》

小兒脈多雀鬥,要以三部為主。若緊為風癇,沉者乳不消,弦急者客忤氣,沉而數者骨間有熱欲以腹按清冷也。《脈經》

小兒是其日數應蒸變之期,身熱,脈亂,汗不出,不欲食,食輒吐哯者,脈亂,無苦也。《脈經》

《脈經》論小兒脈,止此三條,而余不言者,余與大人同也。後世既有專家,遂為之條分縷析矣。

小兒之脈,氣不和則弦急,傷食則沉緩,虛驚則促急,風則浮,冷則沉細。脈亂者不治。仲陽

凡看脈,先定浮沉遲數,陰陽冷熱。沉遲為陰,浮數為陽。浮主風,沉遲主虛冷,緊主癲癇,浮緩主虛瀉,微遲有積、有蟲,遲澀胃不和。沉主乳食難化,緊弦主腹痛,牢實主大便秘。沉數而細,骨中有熱。弦緊而數,驚風。浮洪胃熱,沉緊寒痛。虛濡者有氣,又主慢驚。芤主大便利血。薛立齋

小兒之脈,其主病與大人同,但部位甚狹,難於分辨。然小兒病因無多,脈象當無多變,正不必多立名色,以自炫奇。又小兒六七歲以下,腎氣未至,脈氣止在中候,無論脈體素浮素沉,重按總不能見脈。若重按見脈,即與大人牢、實、動、結同論,但亦不可太浮無根耳。

小兒肝氣有餘,腎氣不足,脈體似宜見長,止因稚陽氣弱,經絡柔脆,不能如大人之充暢,首尾齊動也,故其脈來累累如電之掣,如珠之躍。又因乳食血液有餘,故滑利如不可執也。雀鬥者,數中一止,止而又數,頻並也。血多氣少,氣之力弱,未能鼓盪,血又壅盛,故其行易躓。

八至為平者,三歲以下也;六至為平者,五歲以上也。

白話文:

[脈診方法]

凡是診斷兒童的病情,由於他們無法清楚表達,所以更應該以脈象作為主要依據,同時參考他們的外觀形色與聲音,這樣診斷的準確性就會極高。兒童的脈象不像成人那樣複雜多變,只需觀察脈象的強弱緩急這四種基本特性,就能掌握兒童病情的核心。因為脈象的強弱可以反映體質的虛實,緩急可以顯示病邪與正氣的狀態,如果能清晰地理解這四點,對於各種疾病,只要根據症狀,結合脈象,再考慮到上述四個因素的影響,再加上對聲音和麪色的判斷,就能做出精確無誤的診斷,病情也就無處遁形了。這是極為靈活且巧妙的診療心法。如果只是單純地根據一種脈象來斷定一種疾病,那麼同一種疾病也可能出現多種脈象,其中真偽混雜,實際上很難有確定的依據,張景嶽

兒童脈搏每息跳動八次是正常的,九次表示受傷,十次則表示病態嚴重。《脈經》

五歲以上的兒童,可以用一根手指測量寸、關、尺三個部位的脈象,每息跳動六次為健康,七八次表示發熱,四五次表示寒冷。《正眼》

兒童的脈象常呈現雀鬥狀,主要關注三個部位的脈象。如果脈象緊繃,可能是風癇;脈象下沉,可能消化不良;脈象弦急,可能受到外邪侵擾;脈象下沉且快速,可能是骨骼有熱,想用腹部感受涼爽。《脈經》

兒童在發育的特定時期,身體發熱,脈象紊亂,不出汗,不想吃東西,吃了就吐,脈象紊亂,但並無其他痛苦。《脈經》

《脈經》中關於兒童脈象的描述,僅有以上三條,其餘部分未提及,因為那些與成人相同。後世的專門家進一步詳細解析。

兒童的脈象,如果氣血不調和會變得緊繃,消化不良時脈象會下沉緩慢,受到驚嚇時脈象會促急,風邪影響時脈象會浮動,體溫低時脈象會下沉細微。脈象紊亂通常意味著病情危急。仲陽

在診斷脈象時,首先應判斷脈象的浮沉、遲速,以及陰陽、冷熱。脈象下沉遲緩代表陰象,浮動快速代表陽象。浮動的脈象通常與風邪相關,下沉遲緩的脈象代表虛寒,緊繃的脈象可能是癲癇,浮動緩慢的脈象代表虛弱引起的腹瀉,微弱遲緩的脈象可能有積食或寄生蟲,遲緩而滯塞的脈象表示胃部不調。下沉的脈象可能表示消化不良,緊繃弦狀的脈象表示腹痛,堅固實厚的脈象表示嚴重的便祕。脈象下沉且快速且細微,可能骨骼有熱。弦狀緊繃且快速的脈象,可能表示驚風。浮動洪大的脈象表示胃熱,下沉緊繃的脈象表示寒痛。虛弱而柔軟的脈象表示氣血不足,也可能表示慢性驚風。芤狀的脈象表示大量便血。薛立齋

兒童的脈象與成人相似,但脈象的範圍較窄,較難分辨。然而兒童的病因相對較少,脈象變化也不會太多,不必刻意創立繁複的名詞來炫耀自己的知識。此外,六七歲以下的兒童,腎氣尚未成熟,脈象只在中段顯現,無論脈象本質上是浮動還是下沉,重壓脈搏通常不會有反應。如果重壓脈搏有反應,可以與成人一樣視為堅固、實厚、動態或結狀脈象,但也不可過於浮動而缺乏根基。

兒童的肝氣旺盛,腎氣不足,脈象似乎應該長一些,但因為年幼陽氣較弱,經絡柔弱,不能像成人那樣充滿活力,整體脈動一致。因此,兒童的脈象就像閃電般連綿不斷,如同珠子躍動。又因為飲食血液充足,脈象流暢順利。所謂的雀鬥脈象,是在快速跳動中偶爾停頓,然後再次加速,頻率增加。血液多而氣少,氣力薄弱,無法充分推動血液,血液又過於充沛,導致脈象容易不穩定。

每息跳動八次為正常的是三歲以下兒童;每息跳動六次為正常的是五歲以上兒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