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浮沉表裡辨說 出《景岳·傷寒篇》 (3)

回本書目錄

浮沉表裡辨說 出《景岳·傷寒篇》 (3)

1. 脈證順逆

其脈浮滑,為風痰上盛,可治。短澀為血虛火逆,不治。心腹痛,痛不得息,脈沉細遲小為順,弦長堅實者逆。癥瘕脈沉實可治,虛弱者死。疝瘕脈弦者生,虛疾者死。心腹積聚,脈實強和滑為順,虛弱沉澀者逆。癲疾脈搏大滑,久自已,小堅急不治。又癲疾,脈虛滑為順,澀小者逆。

狂疾,脈實大為順,沉澀者逆。痿痹,脈虛澀為順,緊急者逆。䘌蝕陰、肛,虛小為順,堅急者逆。癰疽初起,脈微數緩滑為順,沉澀堅勁者逆;未潰,洪大為順,虛澀者逆;潰後,虛遲為順,數實者逆。腸癰,軟滑微數為順,沉細虛澀者逆。病瘡,脈弦強小急,腰脊強,瘛瘲,皆不可治。

潰後被風多此。痙病,脈浮弦為陽,沉緊為陰,若牢細緊勁搏指者不治。妊娠宜和滑流連,忌虛澀不調,臨月脈宜滑數,離經忌虛遲小弱,牢革尤非所宜。新產脈緩弱,忌弦緊。帶下脈宜小弱,忌急疾。崩漏脈宜微弱,忌實大。乳子而病熱,脈懸小,手足溫則生,寒則死。凡崩漏、胎產久病,脈以遲小緩滑為順,急疾大數者逆。

痿痹緊急,或中病脈堅,外病脈澀,汗出脈盛,虛勞心數,風家脾緩,人瘦脈大而喘,形盛脈微短氣,更有傷寒厥利,而脈不至,脈微厥冷煩躁,脈遲而反消食,與夫人短脈長,人滑脈澀,皆死兆也。以上諸例,或採經論,或摭名言,咸以脈病相符為順,相反為逆。舉此為例,余可類推。

穎悟之士,自能聞一知十也。

《靈樞·動腧篇》曰:陰陽上下,其動也若一。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,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。陰陽俱靜俱動,若引繩相傾者病。既言其動若一,復言俱靜俱動為病者,病在若引繩相傾,洪弦而少和緩也。陽病而陰脈小,是病未入陰也,何得為逆?惟陽脈小,則外熱內寒,外實內虛,甚或陽和不振而將熄耳。

陰病而陽脈大,是生氣未衰也,何得為逆?惟陰脈大,則陰虛陽往,衛燥榮竭,甚且不能內守而將脫耳。《千金翼方》曰:夫病者發熱,身體疼痛,此為表有病,其脈當浮大,今反沉遲,故知當愈。病者卒腹中急痛,此為里有病,其脈當沉細,今反浮大,故知當愈。已上本仲景「平脈」文。

然此二脈,其病不即愈者,必當死,以其病與脈相反也。

白話文:

脈象與病情的順逆

脈象浮滑,代表風痰上盛,可以治療。脈象短澀,代表血虛火逆,難以治癒。心腹疼痛,痛到不能呼吸,如果脈象是沉、細、遲、小,屬於順;脈象是弦、長、堅實,屬於逆。腹部有腫塊,脈象沉實,可以治療;如果脈象虛弱,則會死亡。疝氣的腫塊,脈象弦,可以生存;脈象虛弱,則會死亡。心腹積聚,脈象實強、和滑,屬於順;脈象虛弱、沉澀,屬於逆。癲癇,脈象大而滑,久病後自己會好;脈象小、堅、急,難以治癒。又說癲癇,脈象虛滑,屬於順;脈象澀、小,屬於逆。

狂躁病,脈象實大,屬於順;脈象沉澀,屬於逆。痿痹,脈象虛澀,屬於順;脈象緊急,屬於逆。陰部或肛門潰爛,脈象虛小,屬於順;脈象堅急,屬於逆。癰疽剛發作時,脈象微、數、緩、滑,屬於順;脈象沉、澀、堅勁,屬於逆。癰疽未潰破時,脈象洪大,屬於順;脈象虛澀,屬於逆。癰疽潰破後,脈象虛遲,屬於順;脈象數實,屬於逆。腸癰,脈象軟滑、微數,屬於順;脈象沉細、虛澀,屬於逆。病瘡,脈象弦、強、小、急,腰背僵硬,抽搐,都無法治療。

潰破後又受風邪,多會出現上述情況。痙攣病,脈象浮弦,屬於陽證;脈象沉緊,屬於陰證;如果脈象牢、細、緊、勁,搏動有力,無法治療。懷孕的脈象應該和緩、滑利、流暢,忌諱虛澀、不調。臨產時,脈象宜滑數,生產後忌諱虛遲、小弱;脈象牢革,尤其不好。剛生產完,脈象宜緩弱,忌諱弦緊。白帶,脈象宜小弱,忌諱急疾。崩漏,脈象宜微弱,忌諱實大。哺乳期發熱,脈象懸小,如果手足溫暖就能活,手足冰冷就會死亡。凡是崩漏、生產、久病,脈象宜遲、小、緩、滑,屬於順;脈象急、疾、大、數,屬於逆。

痿痹病脈象緊急,或病在中期脈象堅實,外病脈象澀,汗出脈象強盛,虛勞心悸脈搏跳動快,風邪導致脾臟虛緩,人消瘦脈搏大而氣喘,形體強壯但脈搏微弱、呼吸短促,還有傷寒導致厥症,下痢,但摸不到脈,脈象微弱手足冰冷煩躁,脈象遲緩反而能消化食物,以及婦人短脈變成又長又滑,人滑脈變成澀,都是死亡的徵兆。以上這些例子,有的是採用經文的論述,有的是採集名家的言論,都是以脈象與病情相符為順,相反為逆。舉這些例子,其他的病症可以由此推論。

聰明的人,自然能舉一反三。

《靈樞·動腧篇》說:「陰陽上下,它們的變動,應該是一致的。」所以,陽病而陽脈小,就是逆;陰病而陰脈大,就是逆。陰陽都靜止或都躁動,像拉繩子互相傾斜一樣的,是病態。既然說它們的變動應該一致,又說都靜止或都躁動是病,這表示病在於像拉繩子互相傾斜,脈象洪大而弦,但缺少和緩。陽病而陰脈小,表示病邪還沒進入陰分,怎麼能說是逆呢?只是陽脈小,會導致外熱內寒,外實內虛,甚至陽氣衰弱而將要熄滅。

陰病而陽脈大,表示生氣還沒衰竭,怎麼能說是逆呢?只是陰脈大,會導致陰虛陽亢,衛氣乾燥、營血枯竭,甚至不能固守而將要脫亡。《千金翼方》說:「病人發燒,身體疼痛,這是外表有病,脈象應該浮大,現在反而沉遲,所以知道病快好了。病人突然腹中急痛,這是內在有病,脈象應該沉細,現在反而浮大,所以知道病快好了。」以上根據張仲景「平脈」的論述。

然而,這兩種脈象,如果病情沒有立刻好轉,一定會死亡,因為病與脈象相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