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卷八 兒科診略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兒科診略 (12)

1. 相病吉凶要訣

小兒病,證或可畏。若太衝有脈,神氣未脫,囟門未陷,看顏色三關,未至黯點者,猶可著力。雖然,五臟六腑之精氣,上注於目,望而知之,當先以目中神氣之全為驗。若目中神氣在者,必不死,目無神者必死。徐春圃《古今醫統》

白話文:

【對於判斷孩童病情吉凶的重要方法】

小孩生病時,病症可能令人害怕。但如果在足部的太衝穴位置能感受到脈搏,表示孩子的精神氣息尚未流失,且頭頂的囟門尚未凹陷,再觀察臉上的顏色和「三關」(面部診法的一種),如果還沒有出現深暗的色點,那麼還有治療的機會。

然而,人體的五臟六腑的精華氣血,會向上集中在眼睛,醫生只要一看就能瞭解病情。首先,應以眼睛中的精神氣息是否完整來作為判斷依據。如果孩子的眼睛中仍有精神氣息,那麼他必定不會死亡;反之,如果孩子的眼睛無神,那麼他的生命危在旦夕。這是根據徐春圃的《古今醫統》所述。

2. 相病吉凶雜法

小兒大便赤青瓣,飧泄,脈小,手足寒,難已;手足溫,易已。小兒病困,汗出如珠,著身不流者死;頭毛皆上逆者死;囪陷者死。頭足相抵,臥不舉身,四肢垂;或其臥正直如縛,掌中冷,皆死。至十日,不可復治。《脈經》,下同。

卒腫,其面蒼黑者死。此下五節本是專論胕腫,因小兒多有此證,故類抄。

手掌腫無紋者死。

臍腫反出者死。小兒久哭,多有此證。

陰囊莖俱腫者死。小兒久臥,溺濕褥被,亦有此證。

足跗腫,嘔吐,頭傾者死。太陽風寒則仰而反張,陽明虛寒則俯而視深。

小兒病,體重,不得自轉側,並不可舉抱者死。

小兒病,若吮乳緊者易治,吮乳松者難治。《準繩》,下同。

寒熱病,咽湯水並藥喉中鳴,是胃脘直,不能蔭肺也。此證醫書少有,累驗多死。水下喉中有聲,似欲作哽也。小兒無病,教令嚥氣,而不得下者,脘燥而直也。胃底沉寒,氣化不利,而又有蟲,耗其津液也。故《心鑑》曰:哽飲知危候。

白話文:

[相病吉凶雜法]

小孩如果大便呈現赤青色且有瓣狀,出現飧泄(即水樣性腹瀉),脈搏細微,手腳冰冷,這種情況病情較為嚴重,不易康復;但若手腳溫暖,病情則較容易恢復。小孩病情危急時,如果汗水像珠子一樣滴落,沾在身上不流動,或是頭髮全部向上逆立,囟門凹陷,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。若小孩躺著時頭部和腳互相抵住,身體不抬高,四肢下垂;或者躺著時身體筆直好像被綁住,手掌冰冷,這也代表了死亡的訊號。一旦到了第十天,就無法再進行治療。

《脈經》中提及,突然腫脹,臉色蒼黑的人會死亡。以下五點原本專門討論浮腫,因為小孩常有這種症狀,因此在此一併記錄。

手掌腫脹到看不見紋路的人,預示死亡。

肚臍腫脹外突的人,也是死亡的前兆。小孩長時間哭泣,常會出現這種症狀。

睪丸和陰莖同時腫脹的人,同樣預示死亡。小孩長時間躺臥,尿濕牀墊,也會有這種症狀。

腳踝腫脹,伴有嘔吐,頭部傾斜的人,預示死亡。太陽風寒會導致頭部向後仰,而陽明虛寒會導致頭部向下低垂。

小孩如果身體沉重,無法自行翻身,也不能讓人抱起,預示死亡。

小孩如果吸吮母乳力量強,病情較易治療,反之如果吸吮力弱,病情則較難治療。

對於寒熱病,如果吞嚥湯水和藥物時喉嚨發出聲音,這表示胃部直通,無法滋潤肺部。這種病症在醫書中較少被提及,但臨牀上遇到這種症狀的病人,多數都會死亡。當水通過喉嚨時發出聲音,彷彿想要噎住。如果小孩沒有生病,但教他吞氣卻吞不下,這可能代表胃部已經乾燥且直通。胃底部沉積的寒氣,使得氣化功能受阻,並且可能有寄生蟲消耗體內的津液。因此,《心鑑》提到:噎住喝水是危險的徵兆。

3. 病因治法大略

小兒之疾,如痘疹、丹瘤、臍風、變蒸、斑黃、蟲疥、解顱、五軟之類,皆胎疾也。如吐瀉、瘧、痢、腫脹、痞積、疳勞之類,皆傷食之疾也。惟發熱、咳嗽,有因外感風寒者。故曰小兒之疾,屬胎毒者十之四,屬食傷者十之五,屬外感者十之一二。《萬氏育嬰家秘》

凡小兒一歲以下有病者,多是胎毒,並宜解毒為急。二歲以上有病者,多是食傷,並宜消食健脾。《幼科全書》

凡初生小兒病,須要辨其胎中所患,與出胎時所受為最。蓋胎中蘊者,宜清利;出胎所受者,宜解散也。許橡村

古論臍風,皆由於水濕風冷,此猶未盡也。蓋臍風有內外二因,有可治、不可治之別。外因即風濕所傷,內因乃稟父之真陽不足也。嘗見一士,產十數胎,盡殤於七日內之臍風,何無一能避風冷者?此內因之顯而易見也。凡男子真陽不足者,右尺脈必細澀無神,生子必有臍風。

《脈經》有察母脈以決祿濁。外因者,發於三四五日之間,由表及裡,可治。內因發於六七日內,動於臟,不可治也。《集成》

小兒中客忤,吐下青黃赤白,腹痛天絕,面色變易,其候似癇,但目不上插,其脈弦急數大,稍遲失治,即不救矣。急視上齶左右,有青黑腫核,如麻豆大,或赤或白或青,以銀針潰之,或爪決之,並以綿拭去惡血,勿令下咽。仍以豉數升,入水搗熟,丸摩囟門、手足心各五六遍,摩心胸及臍,上下行轉,食頃破視,中當有毛,擲丸道中,即愈。

按:今用有以蕎麥麵者,有以山梔麥麩者,均酒調。先以青布拭前後胸背心,摩之,良驗。

小兒始生,生氣尚盛,但有微惡,即須下之,必無所頂。若不時下,則成大疾,難治矣。凡下,四味紫丸,最佳。代赭石、赤石脂、巴豆、杏仁。《千金方》

臍中水及中冷,則令兒腹絞痛。夭糾啼呼,面目青黑,此中水之過。當炙粉絮以熨之,不時治護。臍至腫者,當隨輕重,重者灸之,可至八九十壯。輕者臍不大腫,但汁出,時時啼呼者,搗當歸末和胡粉傅之,炙絮,日熨之,以啼止為候。

凡初生小兒,以臍風、牙疳、急驚、客忤四者為最急,其後乃有蟲疳、慢脾以及痘疹,皆小兒專證也。其蘊於胎中者,有胎驚、義見《內經·奇病論》中。胎痘、胎疹、胎黃。凡母病臨產未愈,兒多帶病出腹,此先病於胎中也。其出胎而發者,胎寒則有盤腸有臍風,觀此,則胎病豈盡宜清利。

胎虛則有解顱、五軟,胎熱則有牙疳夜啼。夜啼,有因腹冷痛者。其出胎而受者,亦有臍風、牙疳、腹痛、泄瀉,其證甚多。大抵專屬於外邪者輕,外邪與胎毒相激而發者重。

夏禹鑄預防臍風有繞臍燈火,預防牙疳有用細青布醮淡鹽湯,時時試口中,出惡涎。

白話文:

小孩的疾病,像是痘疹、丹瘤、臍風、變蒸、斑黃、蟲疥、解顱、五軟等等,這些大多是懷孕時就帶來的疾病。而像是吐瀉、瘧疾、痢疾、腫脹、痞塊積聚、疳積勞損等等,這些大多是因為飲食不當造成的疾病。只有發燒、咳嗽,有時候是因為外感風寒。所以說,小孩的疾病,屬於胎毒的佔十分之四,屬於飲食不當的佔十分之五,屬於外感風寒的佔十分之一二。

凡是未滿一歲的小孩生病,大多是胎毒引起的,所以要趕快解毒。兩歲以上的小孩生病,大多是飲食不當引起的,所以要趕快幫助消化、健脾胃。

凡是剛出生的小孩生病,一定要分辨是懷孕時就有的病,還是出生時才受到的病。懷孕時就有的病,適合用清熱利濕的方法治療;出生時才受到的病,適合用疏散風邪的方法治療。

古人說臍風是水濕風冷引起的,其實不完全是這樣。臍風有內外兩種原因,而且有可以治好的和治不好的區別。外在原因是受到風濕侵襲,內在原因是繼承了父親的陽氣不足。我曾經看過一個人,生了十幾個小孩,都在出生七天內因為臍風而夭折,難道都沒有避開風冷的嗎?這就明顯是內在原因造成的。凡是男人陽氣不足的,右手的尺脈一定細弱無力,這樣生出來的小孩就容易有臍風。

《脈經》有記載,可以透過觀察母親的脈象來判斷小孩的健康狀況。外在原因引起的臍風,通常在出生三四五天之間發病,是由表入裡的,可以治好。內在原因引起的臍風,通常在出生六七天內發病,是由內臟發出來的,治不好。

小孩受到客忤這種疾病,會吐出青色、黃色、紅色、白色的東西,肚子痛得厲害,臉色也會變差,症狀看起來像癲癇,但是眼睛不會向上翻,脈象呈現弦、急、數、大的狀態。如果稍微延誤治療,就會沒救。趕快看看上顎左右兩邊,有沒有像麻豆大小的青黑色腫塊,或是紅色、白色、青色的腫塊,用銀針刺破,或是用指甲掐破,然後用棉花擦掉惡血,不要讓小孩吞下去。再用豆豉幾升,加水搗爛,按摩小孩的囟門、手心、腳心各五六遍,按摩心胸和肚臍,上下來回按摩,過一下子再看,裡面應該會有毛,把豆豉丟在路邊,病就好了。

現在有人用蕎麥麵,有人用山梔子麥麩,都是用酒調和。先用青布擦拭小孩的前胸、後背、心口,按摩,效果很好。

小孩剛出生時,生氣旺盛,只要有一點點不舒服,就要趕快用瀉下的藥,一定會有效。如果不趕快瀉下,就會變成大病,難以治療。通常用四味紫丸,效果最好。四味紫丸的成分是:代赭石、赤石脂、巴豆、杏仁。

肚臍裡有水或是受寒,會讓小孩肚子絞痛,哭鬧不止,臉色青黑,這是肚臍受寒引起的。要用燒熱的粉絮來敷在肚臍上,並隨時照顧。肚臍腫得很厲害的,要根據輕重程度,嚴重的可以灸到八九十壯。輕微的肚臍沒有腫很大,但是會流汁液,而且常常哭鬧的,把當歸末和胡粉搗碎敷在肚臍上,然後用燒熱的粉絮敷在上面,每天敷,等到不哭鬧為止。

凡是剛出生的小孩,以臍風、牙疳、急驚風、客忤這四種疾病最為緊急。之後才會有蟲疳、慢脾風以及痘疹,這些都是小孩特有的疾病。懷孕時就有的病,有胎驚,就像《內經》裡《奇病論》說的;還有胎痘、胎疹、胎黃。凡是母親在生產時還沒痊癒,小孩大多會帶著疾病出生,這是懷孕時就有的病。出生後才發病的,因為受寒,會有盤腸和臍風。由此可見,胎病並不是都適合用清熱利濕的方法治療。

胎兒虛弱的,會有解顱、五軟;胎兒有熱的,會有牙疳、夜啼。夜啼,有的是因為肚子冷痛引起的。出生後才受到的病,也有臍風、牙疳、肚子痛、腹瀉,症狀很多。大致來說,單純因為外邪引起的病比較輕,外邪和胎毒相互作用引起的病比較嚴重。

夏禹鑄建議用繞臍燈火來預防臍風,用細青布沾淡鹽水,時常擦拭口腔,可以預防牙疳,讓惡涎排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