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義簡摩》~ 卷四 主病類 (18)
卷四 主病類 (18)
1. 促脈
促乃數中一止。此為陽極亡陰,主痰壅陰經,積留胃腑,或主三焦鬱火炎盛,或發狂斑,或生毒疽。五積停中,脈因為阻,最不宜於病後,若勢進不已,則為可危。五積者,血氣痰飲食也。若新病得此,元氣未敗,不必深慮。但有如促之脈,或漸見於虛勞垂危之頃,死期可卜。
或暴作於驚惶造次之候,氣復自愈。脫陰見促,終非吉兆。腫脹見促,不交之否,促脈則亦有死者矣。《脈法》曰:左寸見促,心火炎炎。右寸見促,肺鳴咯咯。左關血滯,右關食滯。左尺遺精,右尺熱灼。此因部位以察病也。
張石頑曰:促為陽邪內陷之象。經云:寸口脈,中手促上擊者,肩背痛。觀「上擊」二字,則脈來搏指,熱盛於經之義,朗然心目矣。而仲景太陽例,有下之後,脈促胸滿者;有下之,利遂不止而脈促者;有下之,脈促不結胸者;有脈促,手足厥冷者。上四條,一為表未盡,一為併入陽明,一為邪去欲解,一為轉次厥陰,總以促為陽,里不服邪之明驗。雖證見厥逆,祗宜用灸以通陽,不宜四逆以回陽。
明非虛寒之理,具見言外,所以溫熱發斑,瘀血發狂,及痰食凝滯,暴怒氣逆,皆令脈促。設中虛無凝,必無歇止之脈也。按:所引《傷寒論》諸促脈,皆主上擊之義,非必有止也。
《正眼》曰:燕都王湛六,以脾泄求治。神疲色瘁,診得促脈,或十四五至得一止,或十七八至得一止。余謂法在不治。而醫者爭之,此非代脈,不過促耳。余曰:是真元敗壞,陰陽交窮,而促脈呈形,與稽留凝滯而見促者,不相侔也。果一月而歿。又曰:善化令黃桂嚴,年高心痛奪食,脈三動一止,良久不還,因思痛甚者,脈多代。
少得代者死,老得代者生。治之兩旬而起。按:見促而死,得代而生,全在細察形證。然非深明道妙者,到此鮮不心迷意惑?
白話文:
[促脈]
促脈指的是脈搏在正常頻率中突然停止一次。這種脈象顯示了身體陽氣過剩,陰氣耗損的情況,主因可能是痰液堵塞在陰經,或是胃部積聚,也可能代表三焦鬱火旺盛,或是出現精神失常、皮膚斑疹,或是生成惡性腫瘤。當五種積滯(血、氣、痰、飲、食)停留在體內,脈搏因此受阻,尤其在病後出現這種脈象,非常危險。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,將會有生命危險。這五種積滯指的是血液、氣息、痰液、飲水和食物。然而,對於新發疾病的人來說,如果元氣尚未衰竭,就不需要過度擔憂。但若是長期病患在瀕臨死亡時出現促脈,或是促脈逐漸顯現,這可能是死亡的預兆。
有些時候,促脈可能突然在驚恐時出現,但隨後氣息恢復,脈象也會恢復正常。然而,若是脫離陰氣後出現促脈,並非好徵兆。若是在腫脹的情況下出現促脈,也同樣不是好事,甚至可能會導致死亡。根據《脈法》所述,左寸見促脈代表心火旺盛,右寸見促脈代表肺部有問題,左關見促脈表示血液瘀滯,右關見促脈表示食物滯留,左尺見促脈可能有遺精的問題,右尺見促脈表示體內有熱。
張石頑說,促脈象徵著體內陽邪內陷。根據經典記載,當寸口脈搏突然加快,然後又減緩,可能代表肩背疼痛。由此可見,脈搏快速跳動代表體內熱氣過盛。而在《傷寒論》中,也有提到下後脈促胸滿,下利不止脈促,下後脈促不結胸,以及脈促手足厥冷等情況。這些脈象都顯示了體內陽氣過剩,裡部無法承受邪氣的情況。即便出現四肢冰冷的情況,也應使用灸法以通陽,而不應使用四逆湯以回陽。
由此可知,促脈可能由溫熱發斑、瘀血發狂、痰食凝滯、暴怒氣逆等原因引起。如果體內中虛無凝,就不會出現歇止的脈象。根據《傷寒論》中的描述,促脈主要指的是脈搏突然加速的情況,不一定會出現歇止。
根據《正眼》所述,有一名叫王湛六的患者,因脾臟問題導致腹瀉,面色憔悴,脈搏出現促脈。脈搏每十四到十五次會停一次,或是每十七到十八次會停一次。醫生認為無法治療,但其他醫生認為這只是促脈,而非歇止脈。然而,這位醫生認為這是真元敗壞,陰陽兩虛的表現,最終患者在一個月後去世。另一個案例是善化縣令黃桂嚴,年紀大且有心痛的問題,脈搏每三次跳動就會停一次,很久才會恢復。他認為嚴重的心痛通常會出現歇止脈,而輕微的歇止脈代表死亡,嚴重的歇止脈代表存活。經過兩周的治療後,他康復了。
總的來說,促脈的出現可能是致命的,但也可能是正常的反應,關鍵在於詳細觀察患者的症狀。然而,除非對醫學有深入的理解,否則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感到困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