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卷八 兒科診略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兒科診略 (20)

1. 小兒五臟證治

如二便不通,吐瀉不止,咽喉腫痛,飲食不入,或心腹厥痛之類,雖後得之,當先治之。故曰急則治其標也。如無急證,只從先得之病治之,以後病之藥,隨其證而加佐之,所謂緩則治其本也。五臟相乘證治。

胃主納穀,脾主消穀。小兒之病,所以多由脾胃者,或過於飽,或飢飽不時,或母有氣實形壯者,其乳必多,求兒不哭,縱飲乳之,乃傷於乳也。母有氣弱形瘦者,其乳必少,恐兒之哭,必取穀肉糕果以嚼而哺之,乃傷於食也。五臟以胃氣為本。中和之氣,五臟所賴以滋養者也。

如五臟有病,或補或瀉,慎勿犯其胃氣。胃氣若傷,則不食而瘦,或善食而瘦,疳病成矣。經曰:全谷則昌,失谷則亡。誠醫林之金鑑也。申論脾胃,小兒傷乳,或乳食夾滯,最難治,久則成疳。古人多用硇砂、巴豆攻之。以乳屬血質,沾滯腸胃,非此不化。今人不敢用,每致虛寒者泄瀉臌脹,實熱者腸胃癰腐而死。

白話文:

如果小孩有大小便不通暢、持續嘔吐腹瀉、咽喉腫痛、吃不下東西,或是心腹突然劇烈疼痛等情況,即使這些症狀是後來才發生的,也應該先處理這些緊急的症狀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急則治標」。如果沒有緊急的症狀,就從先發生的疾病開始治療,之後發生的疾病,就根據其症狀來調整用藥,這就是所謂的「緩則治本」。

五臟之間會互相影響,因此要根據情況來治療。

胃負責接納食物,脾負責消化食物。小孩的疾病,多半是由於脾胃功能失調所引起的。可能是因為吃得太飽、或是飢餓與飽食的時間不規律。如果母親體質強壯,乳汁分泌就會比較多,為了不讓小孩哭鬧,就放任他一直喝奶,反而會傷害到小孩的脾胃。如果母親體質虛弱,乳汁分泌就會比較少,怕小孩哭鬧,就會把穀物、肉類、糕點等食物嚼爛了餵給小孩吃,反而會傷害到小孩的脾胃。五臟的根本在於胃氣,中和的胃氣是五臟賴以滋養的基礎。

如果五臟有疾病,不論是需要補還是瀉,都要小心不要傷到胃氣。如果胃氣受損,就會出現不吃東西而消瘦,或是能吃卻仍然消瘦的情況,這樣就會形成疳病。經典上說:「能正常攝取穀物就能身體健康,失去穀物就容易死亡。」這真是醫學界的金科玉律。

進一步討論脾胃,小孩因為喝奶或乳食積滯引起的疾病,最難治療,時間久了就容易變成疳病。古人多用硇砂、巴豆等藥物來攻瀉。因為乳汁屬於血的性質,容易黏膩停滯在腸胃中,不用猛烈的藥物就難以消化。現在的人不敢使用這些藥物,導致虛寒體質的小孩出現腹瀉、腹脹,實熱體質的小孩則容易發生腸胃潰爛而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