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卷四 主病類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主病類 (10)

1. 細脈

細脈似微而常有,細直而軟,若絲線之應指。宜於秋冬老弱,為血氣兩衰之象。或傷精泄汗,或濕氣下侵,或泄利脫陰,或丹田虛冷,或胃虛腹脹,或目眩筋痿。《脈經》云:細為血氣衰。有此證則順,否則逆。故吐衄脈沉細者生。憂勞過度者脈亦細,治須溫補。春夏少壯,俱忌細脈,謂其與時不合,與形不合也。

至有如細之脈,或因暴受寒冷,極痛,壅塞經絡,致脈沉細,不得宣達。是細不得概言虛,而誤施溫補,固結邪氣也。又有勞怯困殆,脈見弦細而數。蓋弦主氣衰,細主血少,數主虛火煎熬,奄奄將弊。醫於此時,尚欲清之平之,良可慨矣。高鼓峰曰:細脈必沉,但得見滑,即是正脈,平人多有之。

若見弦數,即是枯脈,六腑內絕,不治。《脈法》云:細主氣衰,諸虛勞損。細居左寸,怔忡不寢。細居右寸,嘔吐氣怯。細入左關,肝陰枯竭。細入右關,胃虛脹滿。左尺見細,泄利遺精。右尺見細,下元冷憊。沉細而遲,主寒濕,治宜溫中散寒,忌汗下。見《金匱要略》。

張石頑曰:傷寒以尺寸俱沉細,為太陰受病。太陰職司敷化之權,今為熱邪所傳,榮衛之氣,不能條暢百脈,所以尺寸皆沉細。不獨太陰為然,即少陰之脈亦多沉細,故仲景有少陰病,脈沉細數,不可發汗之禁。此皆外陰內陽,非若嚴冬卒中暴寒,盛夏暑風卒倒,內外皆陰之比。義理未見瑩澈。

《三昧》曰:《內經》細脈諸條,如細則少氣,細而附骨者積也,尺寒脈細謂之後泄,頭痛脈細而緩為中濕種種,皆陰邪為患,故胃虛少食,冷涎泛逆,便泄腹痛,自汗失精,皆有細脈。且以兼浮兼沉,在尺在寸,分別裁決。如平人,脈來細弱,皆憂思過度,內戕真元所致。若形盛脈細,少氣不足以息,及病熱脈細,神昏不能自持,皆脈不應病。法在不治。

白話文:

[細脈]的內容如下:

細脈看似微弱但一直存在,它細長而柔軟,就像絲線般觸感。這種脈象適合在秋冬季節或是年老體弱的人身上出現,因為這代表血液和氣力都在衰退。或者可能是因為過度耗損精神、大量出汗、濕氣下注、脫水、腎虛、胃虛導致腹脹、視力模糊、肌肉無力等症狀。根據《脈經》記載:細脈象代表血液和氣力都在衰退。如果患者有上述症狀,那麼這種脈象是正常的;若沒有,則可能有問題。因此,如果嘔血或鼻出血的患者,脈象沉細,那他還有可能康復。如果一個人過度勞累,他的脈象也會變得細弱,治療應該從溫補入手。在春夏兩季,年輕人和壯年人的脈象都不應該是細弱的,因為這與季節和身體狀況不符。

然而,有些情況下,脈象會突然變得細弱,可能是因為突然遭受寒冷、劇烈疼痛或經絡堵塞,導致脈象沉細,無法正常運作。這種情況下,細脈並不能簡單地歸咎於虛弱,若隨意使用溫補方法,可能會使邪氣更加牢固。另外,有些人因勞累過度,脈象呈現弦細且快速。弦脈通常代表氣力衰弱,細脈代表血量不足,快速脈象代表虛火煎熬,患者可能已經瀕臨死亡。在這種情況下,醫生仍然想要進行清熱或調節,這是令人感到遺憾的。高鼓峯曾說:細脈必然伴隨著沉脈,只要看到滑脈,就是正常的脈象,健康的人常有這種現象。

若出現弦脈和快脈,那就是枯脈,表示五臟六腑功能已經停止,無法治療。根據《脈法》記載:細脈象代表氣力衰弱,所有虛弱和勞損的疾病都可能出現這種脈象。左寸部位的細脈象代表心悸失眠;右寸部位的細脈象代表噁心嘔吐、膽小畏寒;左關部位的細脈象代表肝陰枯竭;右關部位的細脈象代表胃虛脹滿;左尺部位的細脈象代表泄利遺精;右尺部位的細脈象代表下焦虛寒。如果脈象沉細且慢,可能代表有寒濕,治療應該從溫中散寒入手,避免出汗和下瀉。這些信息可以在《金匱要略》找到。

張石頑曾說:在傷寒病中,如果尺寸部位都出現沉細脈象,那代表太陰經受到感染。太陰經負責調節體內功能,現在被熱邪侵犯,營養和衛氣無法正常運行,所以尺寸部位都出現沉細脈象。不只是太陰經如此,即使少陰經的脈象也常常是沉細的,因此仲景有規定:如果少陰病患者的脈象沉細且快速,就不能發汗。這是因為體內有陰,體外有陽,不像冬天突然遭遇寒冷或夏天突然中暑,體內外都是陰的狀態。這個道理尚未完全清楚。

《三昧》提到,《內經》中的細脈條目,例如細脈象代表氣力衰弱、細脈象靠近骨頭代表有積聚、尺部脈象寒冷且細代表後泄、頭痛且脈象細緩代表濕氣等,都是陰邪造成的問題。因此,胃虛、食慾不佳、冷涎上逆、腹瀉、腹痛、自汗、失精等症狀,都可能出現細脈象。此外,還需考慮脈象是否同時浮或沉,以及是在尺部還是寸部,才能做出判斷。對於健康的人來說,如果脈象細弱,可能是因為過度憂慮,傷害了真正的生命力。如果體型健壯但脈象細弱,呼吸短淺,或者疾病導致的熱症卻出現細脈象,意識不清,都表示脈象與病情不符,按照治療原則,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