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七 婦科診略

2. 婦人常脈

凡婦人脈,常欲濡弱於丈夫也。《千金翼方》

脈之大小緩急,根於性氣者也。女脈弦長多悍;洪滑多淫。右尺洪數,與左寸相應,或左關長出寸口,氣來上擊者,恆主多欲未遂。大率女子體靜氣陰,脈宜略沉而靜,其形柔軟為佳。若有一部獨乖,本於稟賦者,即非美質。《脈如》曰:乍浮乍沉,乍遲乍疾,稍兼虛散而數者,問無別證,即與人期約私會也。是未必然。

男子脈在關上,女子脈在關下,故男子尺脈恆弱,女子尺脈恆盛,是其常也。反者,男得女脈為不足,病在內;女得男脈為有餘,病在四肢。左得之,病在左;右得之,病在右,隨脈言之。此之謂也。《難經·十九》

魂魄穀神,皆見寸口。左主司官,右主司府。左大順男,右大順女。《脈經》

經曰: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。左為陽,右為陰。男脈左大,女脈右大,夫復何疑?然他書多言左主血右主氣,女血盛,故左大,男氣盛,故右大者,何也?蓋男右女左者,以血氣之本體言之,即以脈之形狀言之也。男左女右者,以陰陽之升降言之,即以脈之來去言之也。

故《脈經》專取寸口言之,來去之盛衰最顯於寸部也;他書蓋取尺中言之,形體之虛實最重於尺部也。丹溪於《脈經》不得其解,以醫者之左右手釋之,豈非離遁之詞耶?又有以妊娠之男女言者,於本文上下亦乖。

張石頑曰:古人雖有女子右脈常盛,及女脈在關下之說,要非定論。何夢瑤曰:古謂女脈左大於右,驗之不然。蓋人右手比左手略大,故脈亦應之而右大於左也。按:右大於左者,因人右手常勞於左,故其氣強於左也。即女尺恆盛,亦不過尺寸平等,不似男脈尺弱於寸耳,非能更盛於寸也。

白話文:

【婦女的常態脈象】

一般來說,婦女的脈象應該較男性為柔和弱細,這在《千金翼方》中有記載。脈象的大小、快慢,通常與個人的體質和性情有關。女性的脈象如果呈現弦長,可能代表她情緒較易激動;如果洪滑,則可能代表她比較熱情。若右側的尺脈呈現洪數,且與左側寸脈相呼應,或者左關的脈象長過寸口,脈力上衝,常常顯示此人慾望較高。通常而言,女性身體本質靜態且氣質偏陰,脈象應該略為深沉且安靜,柔軟為好。但若某一類型的脈象特異,若是從出生就如此,這就不算好的體質。《脈如》一書提到,脈象忽浮忽沉,忽快忽慢,稍微呈現虛散且快速,如果沒有其他症狀,可能是與人有私下的約會。但這種說法並不一定正確。

通常男性的脈象主要在關脈之上,女性的脈象主要在關脈之下,所以男性的尺脈通常較弱,女性的尺脈通常較強,這是正常情況。反之,男性出現女性的脈象,代表體內氣血不足,疾病在內臟;女性出現男性的脈象,代表體內氣血過剩,疾病在四肢。左側出現異常,表示左側有問題;右側出現異常,表示右側有問題,可以根據脈象的位置來判斷。這就是《難經·十九》所說的。

《脈經》記載,魂魄、穀神等,都能在寸口脈象中看出。左側掌管臟器,右側掌管腑器。左側脈象壯大對男性有利,右側脈象壯大對女性有利。

經典中提到,左和右,是陰和陽的道路。左側為陽,右側為陰。男性左脈較大,女性右脈較大,這還有什麼疑問呢?然而,其他的書籍多認為左側掌管血液,右側掌管氣息,女性血液旺盛,所以左脈較大,男性氣息旺盛,所以右脈較大。這是從血氣本質來看,也是從脈象形狀來看。而以陰陽升降來看,以及脈象的來去方向來看,男性左脈較大,女性右脈較大。

因此,《脈經》專門從寸口來討論,因為脈象的盛衰在寸部最為明顯;其他書籍則從尺脈來討論,因為身體的虛實在尺部最為重要。丹溪對於《脈經》的理解有所偏差,用醫生的左右手來解釋,這不是一種合理的解釋。另外,有人從懷孕的性別來解釋,這和本文的主題有些不符。

張石頑曾說,古人雖然有女性右脈較大的說法,以及女性脈象在關脈之下的理論,但這些並非定論。何夢瑤也說,古人認為女性左脈較大,但實際驗證並非如此。一般來說,人的右手比左手大,所以脈象也應當右手較大。這是因為人的右手通常比左手使用得多,所以右手的氣力較左手強。即使女性的尺脈通常較強,也只是和男性相比,其尺脈並未強過寸脈,並非真的超過寸脈。

3. 經月不調雜病脈證

婦人左關尺忽洪大於右手者,口不苦,身不熱,腹不脹,此經將至之時也。《醫存》

月事不來者,胞脈閉也。胞脈者,屬心而絡於胞中。今氣上迫肺,心氣不得下通,故月事不來也。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

此外熱邪風所灼也,宜滋養心液,清降肺氣。

二陽之病發心脾,有不得隱曲,女子不月,其傳為風消,其傳為息賁者,死不治。「陰陽別論」

此憂思鬱結所致也。前節為外因,此節為內因。二陽,胃及大腸也。病者,胃不容納,大腸秘結也。發心脾者,發原於心脾也。有不得隱曲者,憂思之鬱結也。憂愁思慮,傷於心脾,則三焦不通,故上拒於納,下艱於出也。若在女子,則為不月矣。風消,所謂乾血癆也。息賁,胸膈氣結而喘,如肺積也。

腎脈微澀為不月。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篇》,微,未甚也。

尺脈滑,血氣實,婦人經脈不利,男子溺血,宜服朴硝煎、大黃湯,下去經血。前節為虛閉,此節為實閉。

《內經》曰:緩而滑曰熱中。《脈經》曰:尺脈滑而疾,血虛。《慎柔五書》曰:脾經濕熱盛,則克腎水。尺脈滑者,土厚而水壅也,故以朴硝、大黃下之。已上四節,病因與脈,大概盡矣。

左手關後尺中陽絕者,無膀胱脈也,苦逆冷,婦人月使不調,王月則閉;男子失精,尿有餘瀝。刺足少陰經,治陰。右手關後尺中陽絕者,無子戶脈也,苦足逆寒,絕產,帶下,無子,陰中寒。刺足少陰經,治陰。王月,膀胱寒水;王月,是仲冬也。

左手關上脈陰虛者,足厥陰經也。病苦脅下堅,寒熱,腹滿,不欲飲食,腹脹,悒悒不樂,婦人月經不利,腰腹痛。

從寸口邪入上者,名曰解脈來至,狀如琴絃,苦少腹痛。女子經月不利,孔竅生瘡;男子病痔,左右脅下有瘡。《脈經》

有病胸脅支滿者,妨於食,病至則先聞腥臊臭,出清液,先唾血,四肢清,目眩,時時前後血,病名為何?何以得之?岐伯曰:病名血枯,此得之年少時,有所大脫血。若醉入房,中氣竭,肝傷,故月事衰少不來也。治之奈何?曰:以四烏鰂骨一藘茹二物併合之,丸以雀卵,大如小豆。以五丸為後飯,飲以鮑魚汁,利傷中一作腸中及傷肝也。《素問·腹中論》

此與下節,病證略同而更重。下為墜墮而畜血,屬於實,故肝脈浮沉皆急。此為大脫血,屬於虛。觀於中氣竭、肝傷,是損及血分,肝脈虛散可知也。男女破身太早,有患此者。

肝脈沉之而急,浮之亦然,苦脅下痛,有氣支滿引少腹而痛,時小便難,苦目眩頭痛,腰背痛,足逆寒,時癃,女子月信不來,時無時有,得之少時有所墜墮。

脾脈沉之而濡,浮之而虛,苦腹脹煩滿,胃中有熱,不嗜食,食而不化,大便難,四肢苦痹,時不仁,得之房內,月使不來,來而頻並。《脈經》

來而頻並,無定期也。脾主信,脾虛故爾。

婦人脈,寸關調如故,而尺脈絕不至者,月經不利。當患少腹引腰絞痛,氣積聚,上叉胸脅也。巢氏

統觀諸文,凡月事不調,未有不胸脅支滿,腰腹脹痛,目眩,頭痛者,大概實者多痛,虛者多脹也。

已上諸文,率推原月使不調之因。竊嘗深維其義,病之處所,在於肝腎;病之根原,在於心脾;而旋轉之樞紐,則全在肺也。繆仲醇謂:白微為調經聖藥。白微,清降肺氣者也,氣逆,降而降之;氣陷,宣而降之;血實,決而降之;血虛,補而降之;血寒,溫而降之;血熱,清而降之。未有肺氣調而月使不調者也,未有肺氣不調而月使調者也。

昔人或注意腎,或注意脾,雖皆屬吃緊,而不理肺氣,仍是無效。肺氣不調,半由肝熱,半由脾濕也。

脈微而澀,血氣俱虛。年少者,亡血也。乳子下利為可。不者,此為居經,三月一來。《脈經》,下並同。

寸口脈,衛浮而大,榮反而弱,浮大則氣強,反弱則少血。孤陽獨呼,陰不能吸,二氣不停,不停勻也。衛降榮竭。陰為積寒,陽為聚熱,陽盛不潤,經絡不足,陰虛陽往,故令少血。時發灑淅,咽燥汗出,或溲稠數,多唾涎沫,此令重虛。津液漏泄,故知非軀。畜煩滿洫,月稟一經。三月一來,陰盛則瀉,名曰居經。「畜煩」二字未曉。

寸口脈,微而澀,微則衛氣不足,澀則血氣無餘。衛不足,其息短,其形燥;血不足,其形逆;營衛俱虛,言語謬誤。趺陽脈微而澀,微則胃氣虛,虛則短氣,咽燥而口苦,胃熱;澀則失液。少陰脈,微而遲,微則無精,遲則陰中寒,澀則血不行,此為居經,三月一來。

婦人經一月再來者,經來,其脈欲自如常,而反微,不利,不汗出者,其經二月必來。謂必,間月,至第二月始能來也。

《醫存》曰:婦人脈軟如常,雖經水或前或後,或多或少,或一月未來,皆不成經病。又曰:婦人有兩月而經一行者,有三月而一行者,有一生不行經者,皆由稟賦,無妨生育。又有懷孕後,逐月行經者,亦稟賦然也。夫兩三月而經一行及一生不行經者,凡病,不宜過涼其血及破其血。

孕後逐月行經者,凡病,皆宜清血熱、兼固中氣。又有倒行經者,每月依期鼻衄,而不下行,多由血熱而下有寒濕也。多行者,肝不攝、脾不舉也。逆行者,腎不納、肺不降也。

婦人來脈,反得微澀,法當吐。若下利,而言不,因言夫人年幾何,夫人年七七四十九,經水當斷,反至今不止,以故致此虛也。

婦人來診,言經少不如前者,何也?曰:曾更下利。若汗出,小便利者,可,何以故?曰:亡其津液,故令經少。設經下反多於前者,當所困苦,當言恐大便難,身無復汗也。

脈浮,汗出者,必閉。

《寓意草》曰:楊季登長女及笄,經閉逾年,發熱,食少,肌削,多汗。嘉言診之曰:此證可療處,全在有汗,汗亦血也。設無汗而血不流,則皮毛槁,死矣。宜用極苦藥斂血入內,下通衝脈,於是以龍薈丸,兩月而經水大至,諸證全瘳。次女亦病,多汗,食減,骨削。診時手間筋掣肉顫,始以為大驚大虛之候,治以溫補,略無增減。

繼見面色時赤時黃無定,知有邪祟,附入臟腑,於是以犀角、羚羊角、龍齒、虎威骨、牡蠣粉、鹿角霜、人參、黃耆合末,以羊肉半斤煎濃汁,調末,一次盡服之,竟愈。

婦人常嘔吐而胃反,若常喘,一作多唾。其經必斷。設來者,必少。

婦人血下,咽乾而不渴,其經必斷。此榮不足,本有微寒,故不引飲。渴而引飲者,津液得通,榮衛自和,其經復下。上並出《脈經》。

肝心脈弦緊而疾,肺脈浮而大,尺澤鬱郁不散,月候不通,大腑秘熱,兩足痛不能行,肌肉消瘦,漸如馬藍節。

六脈弦緊而長,心脈洪大而實,尺脈結,月經不通,時常淤怒,不得安處,淤怒,即鬱怒也。忽忽似癲狂,夜不睡,小便赤,大腑如常,或下鴨溏。

肝脈虛弦而長,按之無骨力,心脈動而疾,肝邪傳心,日夜煩躁,或如癲狂,不得眠睡。肝主疏泄,肝邪傳心,疏泄太過,故見諸證。

六脈大而沉,肝脈橫,肺脈浮,主婦人血熱,血候行少,背上非時有一片發熱,口無津液,或兩三月一次,或半年不行,或止些小黑血。

六脈沉而洪大,重手取之,其深至骨,隱隱然應指有骨力,來疾去遲,至數與常人無異,但胃脈亦洪大,上隔有伏涎,此為血澀生積。當經候不快,或不行,腰痹,口乾而渴,背迸,脹也。眼睛迸,兩臂重,缺盆迸,大腑秘,心憎,煩也,夜不得眠。

六脈疾大虛急者,大為風,浮血溢,急為尺澤有寒。或因經候行時,或因產後吃生冷不相當之物,或產後早起傷風,血氣俱病,臨經行時,忽先氣痛,或小腹急痛。

心脈芤,肝脈虛,尺澤微細,血海虛損,經候過多,或成片流下,不可禁止。

六脈皆沉,肝脈弱而虛,尺澤細細如縷,又帶澀而遲,肝腎多感寒,伏在子宮,血海虛損,經候過多,小便白濁如米泔,少陰腎脈貫脊而行,背上忽有一片寒冷,口中即吐清水。

六脈疾大而浮,腎脈急而浮,心脈差洪,血風頭痛,口乾吐痰。痰,當作沫。

六脈弦大,肝心脈澀而短,尺脈急沉而搏,緣使性多瘀怒,傷損肝心正氣,因而積涎。怒則氣逆,涎隨氣上,其狀聞得心前昏悶,潰亂不快,聞,猶覺也。遂有一塊之物,上觸到咽喉,即手足俱冷,口噤不開,不省人事。即所謂中氣也。

六脈弦大而疾,尺脈亦弦而動,泛泛不絕,經候過多,七八日不止,皆下鮮血。此非虛,不可補,止可涼風。血緣風盛血散。然久而不止,即肝氣脫血。上並出史載之。

婦人月經不利,脈絕小,實者生,浮虛者死。

凡血熱者,經多先期而至,然須察其虛實,不可以假火作真火也。若形證無火而經早者,乃心脾氣虛,不能固攝而然。若一月二三至而無定期者,此氣血敗亂之證,當隨其寒熱而調治。

凡血寒者,多後期而至,然常有陰火內爍,血本熱而亦過期者,此水虧血少,燥澀而然,治宜清火滋陰。

又有以血質之濃淡分寒熱者,較以先期、後期分者略為有準。大抵血濃,卻勻淨,不成衃,色鮮妍,臨期無腰痛、腹痛諸證者,氣血俱調之婦也。若下過多者,血熱也。血濃,成衃,帶紫色,下多者,此血實氣虛也。氣不健運,故血多而成衃也。成衃,帶紫黑色,下少者,此血熱氣寒也。

因寒束於外,熱鬱於內,血不得行,為熱煎熬,故成衃帶黑,又下少也。色深黑成衃而下少者,血敗氣虛也。色略淡而下多,不成衃者,有水氣也。若下過少者,血虛也。色淡中帶黑衃,下少者,氣血俱寒也。色極淡如屋漏水者,虛寒之極也。故以多少定虛實,以濃淡定寒熱,往往可信。

凡經有不調而證見不足者,皆不可妄行克削及寒涼等劑,再傷脾腎,以伐生氣。

經行腹痛,證有虛實。實者,或因寒滯,或因血滯,或因氣滯,或因熱滯。虛者,有因血虛,有因氣虛。然實痛者,多痛於未行之前,經通而痛自減。虛痛者,多痛於既行之後,血去而痛未止,或痛益甚。大都可按可揉者為虛,亦為熱。拒按拒揉者為實,亦為寒。有滯無滯於此可察。

但實中有虛,虛中有實,全虛全實不多見也,當於形氣稟質兼而辨之。上並出景岳。

有初按快,久按不快;輕按快,重按不快者,即虛實兼證也。《難經》曰:內痛外快,為內實外虛;外痛內快,為外實內虛。

前謂調經,重在理肺,是指月水不來也。若來常先期,或一月兩行者,則又由肝氣之疏泄太過也。疏泄太過,有由土濕木鬱,有由土虛木陷,有由水枯木散,有由水寒木沉,治之或宣、或舉、或溫養,各視其本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