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義簡摩》~ 卷四 主病類 (11)
卷四 主病類 (11)
1. 長脈
長脈不大不小,迢迢自若,如循長竿末梢,為平。如引繩,如循長竿,為病。長有三部之長,有一部之長,此以形體言也。有來往之長,謂來有餘韻也。心脈長,神強氣壯。腎脈長,蒂固根深。經云:長則氣治,短則氣病。長主於肝,應主於胃。短主於肺,皆平脈也。反此則為有餘之病。
非陽毒癲癇,則陽明熱深。若長而緩,百病皆愈。大概雖主乎病,亦屬輕淺之證。其有如長之脈,或鰥寡思色不遂,心肝兩部,則洪長而溢魚際。此是七情為患,而非有邪之脈也。或頹疝而左尺偏長,是又宿疾留經,而非無病之脈也。或寒入經腑,六部細長不鼓,此非投以辛熱,不能蠲除也。
若細長而鼓,又須清解,靈變在人耳。看得長脈,多有兼見,不得偏執為悉無病。但病得此,終非死脈。老人兩尺脈沉長滑實,壽可期頤,且徵瓜瓞之盛。若短脈不及本位,應指而回,不能滿部,主病為內虛,為喘滿氣促,為胃氣弱,為頭腹疼,諸病見短難治,為真氣不足,是又與長為霄壤之判矣。
《正眼》曰:舊說長脈過於本位,久久審度,而知其必不然也。寸而上過則為溢,尺而下過則為覆,關而上過即寸。下過即尺,故過於本位,義之所不安也。惟其狀如長竿,齊起齊落,首尾相應,非若他脈之上下參差,首尾不勻也。但其形緩,不似弦脈之勁急耳。
又曰:弦為初春之象,陽中之陰,天氣猶寒,故如琴絃之端直以長,而挺然稍帶一分之緊急也。長為暮春之象,純屬於陽,絕無寒意,故如木干之迢直以長,純是發生之氣也。
按弦與長之異者,弦則夾陰,長則純陽。弦以形之斂直勁急言,長以氣之充滿條暢言也。
白話文:
[長脈]
長脈的脈象不大不小,流暢自然,如同沿著長竿的末端循行,這是正常的脈象。但如果像拉繩子,或是像沿著長竿走,這就是病態了。長脈可以分為三部位的長,也可以是一部位的長,這都是從形態上來描述的。有來去的長,指的是來時有餘韻。心脈長,表示精神強健、氣血旺盛。腎脈長,表示根基穩固、生命力強。經典中說:長脈表示氣血調和,短脈表示氣血失調。長脈主要與肝臟相關,而胃氣的反應也與之相應。短脈則主要與肺部相關,這些都是正常脈象。如果反常,就表示可能有氣血過剩的問題。
如果不是陽毒癲癇,就是陽明經熱度過高。如果長脈且緩慢,各種疾病都能好轉。大體來說,雖然長脈可能伴隨病症,但通常屬於輕微的情況。有時候會看到類似長脈的脈象,可能是因為孤獨或是情慾未得到滿足,心臟和肝臟部位的脈象會變得洪大且超過正常範圍。這是由情緒問題引起的,並非由病邪導致。或者有長期疾病留下的影響,使得左手脈象特別長,這也不是完全沒有疾病的脈象。或者寒冷侵襲經絡和腑臟,六脈都細長而不鼓動,這種情況除非用辛辣熱性的藥物,否則無法解決。
如果脈象細長且鼓動,那就需要清熱解毒,如何處理取決於醫生的判斷。觀察長脈時,經常會發現其他脈象同時存在,不能片面認為就完全沒有疾病。但若是生病時出現長脈,終究不是死亡的脈象。老年人兩手脈象沉長滑實,預示壽命長久,且子孫繁衍興旺。若是脈象短小,無法達到原本的位置,一觸即回,無法充滿整段脈象,表示內部虛弱、呼吸困難、胃氣弱、頭痛腹痛等症狀,各類疾病遇到短脈就難以治療,表示體內真氣不足,這與長脈的差別就像天壤之別。
《正眼》一書中提到:舊說認為長脈超過正常位置,但仔細研究後,發現這種說法未必正確。如果脈象在寸口向上超過正常範圍,稱為「溢」;在尺口向下超過正常範圍,稱為「覆」;在關節處向上超過即為寸口,向下超過即為尺口,因此,脈象超過正常範圍,從定義上來看是不合理的。長脈的特徵是像長竿一樣,一起一落,首尾呼應,不像其他脈象那樣起伏不均,首尾不協調。只是長脈的脈象較緩,不像弦脈那樣緊急。
此外,《正眼》還指出:弦脈象徵初春,屬陽中的陰,天氣尚寒,所以像琴絃一樣直而長,稍微帶有些許緊急感。長脈象徵晚春,純粹屬於陽,毫無寒意,所以像樹幹一樣直而長,充滿生機。
總結弦脈與長脈的區別,弦脈夾雜陰性,長脈純屬陽性。弦脈以脈象的緊直描述,長脈以氣血的充盈和流暢描述。
2. 短脈
短脈尺寸俱短,而不及本位。不似小脈之三部皆小弱不振,伏脈之一部獨伏匿不前也。經曰:短則氣病,良由腎氣阨塞,不能條暢百脈,腎氣,命門之元氣也。或因痰氣食積阻礙氣道,所以脈見短澀促結之狀。亦有陽氣不充而脈短者。所謂寸口脈中手短者,曰頭痛是也。仲景曰:汗多重發汗,亡陽譫語,脈短者死,脈自和者不死。
又少陰脈不至,腎氣絕,為屍厥。又傷寒六七日,大下後,寸脈沉而遲,手足厥冷,下部脈不至,咽喉不利,唾膿血者,難治。戴同甫曰:短脈只當責之於尺寸。若關中見短,是上不通寸為陽絕,下不通尺為陰絕矣。曷知關部從無見短之理?昔人有以六部分隸而言者,失之矣。
《正眼》曰:舊說短脈為不及本位,非也。戴同甫謂短脈止見尺寸,若見關中,是陰陽兩絕矣。然尺寸可短,依然陰絕陽絕矣。豈知非兩頭斷絕也?特兩頭俯而沉下,中間突起,其實仍自貫通者也。
按李說似矣,仍未協也。蓋兩頭俯,中間起,指下雖覺其短,脈體仍自通長。經既云短,必實是脈體之短也。夫脈體何以短也?脈之動者,氣也,氣充滿於脈管之中,則首尾齊起齊落,故形見長。氣虛不能充貫於脈,則氣來之頭,鼓指有力,氣過之尾,衰弱不能應指矣。故其形似斷非斷而見短也。
經曰短則氣病,於此益明。《靈樞·終始》曰:上下相應,而俱往來也。六經之脈,不結動也。此即言尺寸首尾之齊起齊落也。結動皆短之類也。
白話文:
[短脈]
短脈指的是脈搏在寸部和尺部都顯得較短,未達到正常的部位。這並不像小脈那樣,在三個部位都呈現出微弱且無法振作的狀態,或是像伏脈一樣,某一部位的脈象隱藏而未能前進。
經典上提到,脈象短代表氣的病變。這是因為腎氣受阻塞,無法順利地滋養全身的脈絡。腎氣,即是生命源頭的元氣。也可能因為痰、氣、食積等因素阻礙了氣道,導致脈象出現短、澀、促、結等現象。另外,也可能因為陽氣不足導致脈象短。
例如,寸口脈中如果手感短,通常表示有頭痛的情況。張仲景提到,如果病人大量出汗後再次強製出汗,導致陽氣消亡,出現妄言,脈象短的人會死亡,但若脈象平和的人則不會死亡。
此外,如果少陰脈沒有出現,可能代表腎氣完全消失,形成屍厥。再如,傷寒六七天後,經過大劑量瀉下治療,寸脈顯得沉且慢,手腳冰涼,下部脈象無法觸及,咽喉不適,吐出血塊,這種情況很難治療。
戴同甫認為,短脈主要出現在寸部和尺部。如果關部也出現短脈,代表上下不通,上不通寸為陽氣盡失,下不通尺為陰氣盡失。然而,關部並不會出現短脈,過去有人將六脈分別歸屬,這種說法是錯誤的。
《正眼》一書中提到,舊說認為短脈是未達到正常部位,這種說法是不對的。戴同甫認為,短脈只會出現在寸部和尺部,如果關部也出現,就代表陰陽兩絕。然而,即使寸部和尺部脈象可以短,但仍代表陰氣或陽氣盡失,並不表示兩端完全斷絕,只是兩端向下彎曲且深沉,中間部分突出,實際上仍然保持貫通。
按照李氏的說法,似乎有些道理,但仍有待商榷。因為兩端向下彎曲,中間部分突出,雖然手指下感覺脈象短,但脈象本身仍然是通長的。既然經典中提到脈象短,那麼脈象的實際長度必定是短的。脈象之所以短,是因為氣的原因。氣充滿脈管中,頭尾同時起落,因此脈象顯得長。如果氣虛,無法完全貫穿脈管,氣流到達脈頭時,力量足夠,但氣流過後,脈尾的力量衰弱,無法應對手指的按壓。因此,脈象看似斷裂卻未真正斷裂,只是看起來短。
經典中提到,脈象短代表氣病,這個觀點在此更加清楚。《靈樞·終始》中說,上下相互呼應,並且同步運行,六經的脈象不會結動。這正是描述寸部和尺部頭尾同時起落的現象。結動都屬於短脈的一種類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