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義簡摩》~ 卷八 兒科診略 (17)
卷八 兒科診略 (17)
1. 小兒五臟證治
《內經》曰: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兒之初生,知覺未開,見聞易動,故神怯而易生驚也。錢氏云:心主驚,實則叫哭發熱,飲水而搐;虛則困臥,悸動不安,此心病之證也。心主血脈,色者血之華,脈者心之合也。如色見紅潤,脈來大數者,此心氣有餘之象,其兒易養;如色見昏黯,脈來沉細者,此為不足,其兒多病難養。此觀其形色脈,以知其心中之虛實也。
心惡熱,與風相搏則發搐,故肝生風,得心熱則搐也。心屬火,火盛則津液干而病渴。心藏神,熱則神亂而臥不安。喜合面臥者,心氣熱則胸中亦熱,欲言不能,而有就冷之意,故合面臥。此為虛熱。心氣實則氣上下行澀,合則氣不通,故喜仰臥。有弩其身而直伸者,謂之上竄,亦心熱也。
此為實熱。舌者心之苗,熱則舌破成瘡。又有重舌、木舌、舌長出不收之病。《內經》曰:諸痛癢瘡瘍,皆屬於心火。兒病瘤、丹、癍疹、蛇纏虎帶、蟲疥、瘭瘡,皆心火之病也。心病。按:所謂心火之病者,心主血,血熱而津液灼燥也。
錢氏治心熱病,以導赤散。夫導赤乃瀉小腸之藥也,心為君主,不可犯之,瀉其腑者以避嫌也。心虛則主不安,故以安神丸補其臟也。心為火臟,常苦緩散而不收。孫真人立生脈散夏月服之,以五味子之酸,能收耗散之氣也。此非夏月可通服也。凡勞心苦思,早起宴罷,有虛熱,神不安者,宜之。
治兒心病者,擴而充之可也。故心熱病生於內者,宜導赤散、瀉心湯、東垣安神丸之類;生於外者,如口舌生瘡,洗心散主之。心氣虛者,錢氏安神丸。虛易驚者,琥珀抱龍丸。《內經》曰以苦瀉之,黃連是也;以咸補之,澤瀉、車前子是也。神氣浮越,多驚悸者,宜硃砂、赤石脂、龍骨以鎮之。
心治。
如心病久,汗出發潤,或舌出不收,或暴啞不語,或神昏憒亂,或癍疹變黑,此皆心絕之候也。心不治。
《內經》曰脾胃者,倉廩之官,謂為水穀之所聚也。兒之初生,脾薄而弱,乳食易傷,故曰脾常不足也。錢氏云:脾主困,實則困睡,身熱飲水,虛則吐瀉生風,此脾病之證也。脾屬土,其體靜,故脾病喜困。土主濕,濕傷則為腫,為脹,為黃,為吐瀉不止,則成慢驚風。《內經》曰:土位之下,木氣承之。
土為坤,坤為腹,故脾病則腹中痛,脾疳則肚大青筋也。脾之竅在口唇,脾有風則口喎唇動,熱則口臭唇瘡,寒則口角流涎,謂之滯頤,氣不和則口頻撮。脾主舌本,熱則弄舌吐舌。脾主肉,虛則瘦,大肉折。脾主味,虛則不欲食,熱則食不作肌膚,傷於食則成積聚,久則成癖。
脾主津液,熱則口乾引飲,虛則津液不生而成疳也。脾病。
脾胃不同,蓋胃受谷,脾消穀者也。調其脾胃者,當適其寒溫,節其飲食也。故飽則傷胃,飢則傷脾,當云:飢則傷胃,飽則傷脾。熱則傷胃,寒則傷脾,又燥則傷胃,濕則傷脾也。脾喜溫而惡寒,胃喜清涼而惡熱。喜惡不同,故難拘一法也。脾胃屬土,居中以應四傍。其立法也,必四氣俱備,五味調和而後可。
白話文:
小兒五臟證治
心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心,是君主一樣的器官,精神意識由此產生。」小孩子剛出生時,知覺還沒發育完全,容易被外在事物影響,所以精神較為脆弱,容易受到驚嚇。錢乙說:「心主管驚嚇,實證時會哭鬧發熱,喝水後抽搐;虛證時會疲倦嗜睡,心悸不安,這些都是心臟有問題的表現。」心臟主管血液循環,氣色是血液的外在表現,脈搏是心臟的訊息。如果氣色紅潤,脈搏強而快,代表心氣充足,孩子容易養育;如果氣色暗沉,脈搏沉細,代表心氣不足,孩子多病難養。觀察氣色和脈搏,可以知道孩子心臟的虛實情況。
心臟不喜歡熱,如果熱和風邪相結合,就會引起抽搐,所以肝臟產生風邪,又遇到心臟的熱,就會導致抽搐。心屬火,火太旺盛,津液就會乾涸而口渴。心臟儲藏精神,有熱就會精神紊亂,睡不安穩。喜歡趴著睡的孩子,是因為心臟有熱,胸口也感到熱,想說又說不出來,想藉由趴睡來涼快一下,這屬於虛熱。心氣充足的人,氣在身體上下運行順暢,如果趴睡,氣就不能流通,所以喜歡仰睡。有時孩子會身體往後彎曲伸直,稱為「上竄」,也是因為心熱。
這是實熱的表現。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,有熱舌頭會破裂長瘡。還有重舌、木舌、舌頭伸出縮不回來的疾病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各種疼痛、癢、瘡瘍,都屬於心火。」小兒的瘤、丹毒、斑疹、蛇纏腰、蟲疥、瘭瘡等,都是心火引起的疾病。所謂心火的疾病,是因為心臟主管血液,血液有熱,津液就會被灼傷乾燥。
錢乙治療心熱的疾病,使用導赤散。導赤散是瀉小腸的藥,心是君主之官,不可以直接瀉它,所以瀉小腸是為了避免直接瀉心臟。心虛則心神不安,所以用安神丸來補心。心臟屬火,常容易耗散而不能收斂。孫思邈設立生脈散,在夏天服用,用五味子的酸味來收斂耗散的氣。這不是夏天隨時可用的藥。凡是勞心苦思、早起宴客後有虛熱、心神不安的人,都適合服用。
治療小兒心病,要擴充加強心臟的功能。心熱病如果從內而生,適合用導赤散、瀉心湯、東垣安神丸等藥;如果從外而生,像是口舌生瘡,適合用洗心散。心氣虛弱,適合用錢乙的安神丸。虛弱容易驚嚇,適合用琥珀抱龍丸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用苦味的藥來瀉心火,黃連就是;用鹹味的藥來補心,澤瀉、車前子就是。」如果心神浮動,容易驚悸,適合用硃砂、赤石脂、龍骨來鎮定。
以上是關於心臟的治療。
如果心臟的疾病拖延很久,出現汗多、身體潮濕、舌頭伸出縮不回、突然失聲說不出話、神智不清、斑疹變成黑色等症狀,都是心氣將絕的徵兆。這種情況心臟就無法醫治了。
脾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脾胃是儲存糧食的倉庫。」指的是水穀精微聚集的地方。小孩子剛出生時,脾臟很薄弱,容易因飲食而受損,所以說脾常不足。錢乙說:「脾主管困倦,實證時會疲倦嗜睡,身體發熱想喝水;虛證時會吐瀉生風,這些都是脾臟有問題的表現。」脾屬土,性質安定,所以脾虛的人喜歡睡覺。土主濕,濕邪侵犯身體會導致腫脹、腹脹、臉色發黃、吐瀉不止,最後變成慢驚風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土在下位,木氣承接它。」
土對應坤卦,坤卦對應腹部,所以脾臟有病,肚子會痛,脾疳(營養不良)會導致肚子大,青筋暴露。脾臟的通道在嘴唇,脾臟有風,嘴歪唇動,有熱嘴巴發臭長瘡,有寒嘴角流口水,稱為「滯頤」,氣不順,嘴巴會頻繁地噘起。脾臟主管舌根,有熱會伸舌頭、吐舌頭。脾臟主管肌肉,虛弱會消瘦,肌肉鬆弛。脾臟主管味覺,虛弱會不想吃東西,有熱吃東西卻長不了肌肉,飲食不節制會積聚成塊,時間久了會形成癥瘕(腫塊)。
脾臟主管津液,有熱會口乾想喝水,虛弱會津液不足,形成疳證(營養不良)。以上是關於脾臟的疾病。
脾和胃不同,胃是接受食物的,脾是消化食物的。要調理脾胃,應該注意飲食的寒溫,節制飲食。所以吃太飽會傷胃,餓太久會傷脾,應該說,餓太久會傷胃,吃太飽會傷脾。有熱會傷胃,寒冷會傷脾,乾燥會傷胃,潮濕會傷脾。脾臟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,胃喜歡清涼而討厭熱。因為喜好不同,所以不能用固定的方法來治療。脾胃屬土,位於身體中間,應對四方。所以治療的法則,必須四氣俱全,五味調和,才能達到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