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義簡摩》~ 卷八 兒科診略 (16)
卷八 兒科診略 (16)
1. 臟腑外應病證通義
肝,牡臟,陽中之少陽。其竅目。其應在面,為年壽,為左頰,為舌本。在身為筋,為爪,為兩脅,為卵。其動為呼,為語,為握。其情為怒。其變為嘔吐,為脅脹,為少腹兩旁脹,為驚駭瘛瘲。潛初新輯,俱本《內經》。
心,牡臟,陽中之太陽,其竅舌。一曰耳。其應在面,為額中,為山根,額中在眉心之上,經名闕上,本候咽喉也。山根經名下極。為舌本。在身為血,為脈,為缺盆。其動為笑,為噫。其情為喜。其變為擾,為善忘,為譫言,為不語。包絡同。
脾,牝臟,屬於至陰。其竅口。其應在面,為山根,為鼻準,為唇,為舌本。在身為肌肉,為四肢,為腹。其動為歌,為吞。其情為思。其變為恐,為脹滿,為痿,為水腫。
肺,牝臟,陰中之少陰。其竅鼻。其應在面,為眉心,眉心經名闕中。為右頰,為兩頰。在身為皮,為毛,為背。其動為哭,為咳。其情為悲。其變為喘喝,為寒熱。
腎,牝臟,陰中之太陰。其竅耳。一曰口,環口也。其應在面,為齒根,為下頦,為耳輪,為耳前,為兩顴,為發,為舌本。在身為骨,為腰,為二陰。其動為呻,為欠,為嚏。其情為恐。其變為慄,為厥。
膽,其竅舌下。其應在面,為年壽兩旁,年壽兩旁鼻柱兩壁也。為耳中,為眉。在身為爪。其變為嘔苦,為瘛瘲,為叫罵不休,為目不瞑,為恐如人捕之。
小腸,其竅目內眥。其應在面,為目下俠鼻兩傍。在身為皮膚,為臍腹。其變為小腹控睪衝心,為裡急後重。
胃,其竅目下胞。其應在面,為兩頰略下,為鼻準兩傍,兩頰略下,內直下齒處也,鼻準兩傍,即迎香是也。為唇內,為牙床。在身為肉䐃。其變為膈塞不通,為氣逆,為噦,為恐,為不欲食,為嘔吐。
大腸,其竅目外眥。其應在面,為兩顴直下。在身為皮膚,為腹,為後陰。其變為腹中常鳴,為下利不禁,為秘結。
膀胱,其竅目上胞。其應在面,為人中,為額兩角。在身為腠理毫毛,為前陰。其變為癃,為不約。三焦同。經曰:腎合三焦、膀胱,腠理毫毛其應。
臟腑之經,相為表裡,病證多同,可參觀也。大抵太陽、少陰行於背,凡病在身後者屬之;陽明、太陰行於胸腹,凡病在身前者屬之;少陽、厥陰行於兩側,凡病在身側者屬之。
白話文:
[臟腑外應病證通義]
肝:肝是一個陽性器官,屬於陽中的少陽。肝與眼睛相連,影響臉部,特別是年壽(鼻子正中)、左頰和舌根。身體的筋、指甲、兩側肋骨和睪丸都與肝有關。肝的動作表現為呼吸、說話和抓握。情緒上,肝與憤怒相關。肝的病變可能導致嘔吐、脅脹、下腹部兩側脹痛和驚嚇或抽搐。這些都是根據《內經》整理的新輯錄。
心:心是一個陽性器官,屬於陽中的太陽,心與舌頭相連,有說法認為也與耳朵相關。心影響臉部的額中和山根(兩眉之間),額中位於眉毛上方,被稱為闕上,主要影響咽喉。山根則影響舌根。心與血液、脈搏和缺盆(鎖骨上窩)相關。心的動作表現為笑和打嗝。情緒上,心與喜悅相關。心的病變可能導致煩亂、記憶力減退、胡言亂語和無法言語。包絡(心包)的影響與心相同。
脾:脾是一個陰性器官,與至陰相聯。脾與口相連,影響臉部的山根、鼻尖、嘴脣和舌根。脾與身體的肌肉、四肢和腹部相關。脾的動作表現為唱歌和吞嚥。情緒上,脾與思考相關。脾的病變可能導致恐懼、脹滿、萎縮和水腫。
肺:肺是一個陰性器官,屬於陰中的少陰。肺與鼻子相連,影響臉部的眉心和兩頰。肺與身體的皮膚、毛髮和背部相關。肺的動作表現為哭泣和咳嗽。情緒上,肺與悲傷相關。肺的病變可能導致喘息、感冒和發燒。
腎:腎是一個陰性器官,屬於陰中的太陰。腎與耳朵相連,有說法認為也與口周圍相關。腎影響臉部的牙齒根部、下頜、耳輪、耳前、兩頰、頭髮和舌根。腎與身體的骨骼、腰部和生殖器相關。腎的動作表現為呻吟、打哈欠和打噴嚏。情緒上,腎與恐懼相關。腎的病變可能導致戰慄和昏厥。
膽:膽與舌下相連,影響臉部的年壽兩旁(鼻樑兩側)、耳中和眉毛。膽與身體的指甲相關。膽的病變可能導致嘔吐、抽搐、不斷的叫罵、失眠和感到被人追捕的恐懼。
小腸:小腸與眼睛的內側眼角相連,影響臉部的鼻子兩側下方。小腸與身體的皮膚和肚臍區域相關。小腸的病變可能導致下腹部疼痛、緊張感和排便困難。
胃:胃與眼睛下方的眼袋相連,影響臉部的兩頰下方、鼻子兩側下方和牙牀。胃與身體的肉和臀部相關。胃的病變可能導致膈肌堵塞、氣逆、呃逆、恐懼、食慾不振和嘔吐。
大腸:大腸與眼睛的外側眼角相連,影響臉部的兩頰下方。大腸與身體的皮膚、腹部和肛門相關。大腸的病變可能導致腹部經常鳴響、下痢不止和便祕。
膀胱:膀胱與眼睛上方的眼袋相連,影響臉部的人中(上脣中央)和額頭兩側。膀胱與身體的毛孔和前陰相關。膀胱的病變可能導致尿瀦留和失禁。三焦(上焦、中焦、下焦)與膀胱的影響相同。經典中提到:腎與三焦和膀胱相合,毛孔和毛髮是其反應部位。
臟腑的經絡互為表裡,許多病證具有相似性,可以互相參考。大致上,太陽和少陰經絡行於背部,所以背部的病證歸屬於它們;陽明和太陰經絡行於胸部和腹部,所以前面的病證歸屬於它們;少陽和厥陰經絡行於身體兩側,所以側面的病證歸屬於它們。
2. 小兒五臟證治
(《萬氏育嬰家秘》五臟證治)
五臟平和,則病不生。或寒暑之違和,或飲食之失節,則風傷肝,暑傷心,寒傷肺,濕傷腎,飲食傷脾,而病生矣。語其色,則肝青心赤肺白腎黑脾黃也。語其脈,則肝弦心洪脾緩肺毛腎沉也。語其證,則肝主風心主驚脾主困肺主喘腎主虛也。語其治,則心脾肺三臟有補有瀉,肝則有瀉無補,腎則有補無瀉也。
色脈證治,本諸五臟,心中了了,謂之上工。「總論」
人皆曰:肝常有餘,脾常不足。予亦曰:心常有餘,肺常不足。有餘為實,不足為虛。此虛實非經所謂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也。蓋肝之有餘者,肝屬木,王於春,春乃少陽之氣,萬物之所資以發生者也。兒之初生,曰芽兒者,謂如草木之芽,受氣初生,其氣方盛,亦少陽之氣,方長未已,故曰肝有餘。有餘者,乃陽氣自然有餘也。
脾常不足者,脾司火氣,兒之初生,所飲食者乳耳,水穀未入,脾未用事,其氣尚弱,故曰不足。不足者,乃穀氣之自然不足也。心亦有餘者,心屬火,王於夏,所謂壯火之氣也。腎主虛者,此父母有生之後,稟氣不足之謂也。肺亦不足者,肺為嬌臟,難調而易傷也。脾肺皆屬太陰,天地之寒熱傷人也,感則肺先受之;水穀之飢飽傷人也,感則脾先受之。
故曰脾肺皆不足。論五臟有餘不足,即吾血多氣少之義也。
肝者,足厥陰風木也。錢氏云:肝主風,實則目直視,大叫,呵欠,煩悶,項急;虛則咬牙,多欠,氣熱則外生風,氣濕則內生風。此肝病之證也。肝開竅於目,故有病,常以目候之。如肝有風則目連劄;肝有熱,則目直視;肝疳,則白膜遮睛之類是也。又肝主筋,肝病則筋急,為項強,為搐搦牽引。
肝主怒,病則性急,大叫呼,甚則卵腫,俗呼氣卵是也。肝在下焦,熱則大小便難。肝藏魂,肝熱,手尋衣領,胡亂捻物,甚則捉空摸床,此喪魂之病也。肝病。
肝膽之病,從火治者,木中有火。燧人氏傳曰:知空有火麗,木則明,此其驗也。肝膽之火,水不能滅,寒不能勝,又謂之龍雷之火,惟甘溫之劑,如人參、甘草之輩,可以制之。故曰甘能瀉火也。《內經》曰:辛以散之。如川芎、防風之類。又曰:辛甘發散為陽。以辛甘之藥,合而用之,所謂火鬱則發之,當云木鬱則達之。
此治肝病之大略也。肝熱,以瀉青丸、當歸蘆薈丸瀉之。肝實同法。肝虛,以六味地黃丸補之。肝為腎子,虛則補母也。肝寒,以溫膽湯及吳茱萸、生薑之類。肝病,錢氏有瀉青丸一方,而無補者,謂其氣有餘也。然肝乃少陽之氣所以養生者,固不可過瀉,以伐生生之氣也。
肝治。
兒病,目視物不轉睛,或斜視不轉,或目合不開,目開不合,或哭無淚,或不哭淚自出者,皆肝絕也。肝不治。
白話文:
小兒五臟的疾病與治療(節錄自《萬氏育嬰家秘》)
五臟平和,身體就不會生病。如果氣候變化異常,或是飲食沒有節制,就會導致風邪傷害肝臟,暑熱傷害心臟,寒冷傷害肺臟,潮濕傷害腎臟,飲食不當傷害脾臟,各種疾病就因此產生。從氣色來看,肝臟對應青色,心臟對應紅色,肺臟對應白色,腎臟對應黑色,脾臟對應黃色。從脈象來看,肝脈像琴弦般繃緊,心脈洪大有力,脾脈和緩,肺脈輕浮,腎脈沉穩。從病症來看,肝臟主導風邪,心臟主導驚嚇,脾臟主導困倦,肺臟主導喘息,腎臟主導虛弱。從治療原則來看,心、脾、肺三臟的治療方法有補有瀉,肝臟則只有瀉法沒有補法,腎臟則只有補法沒有瀉法。
觀察氣色、脈象、病症,並對應五臟進行治療,心中明瞭這些道理,才能算是高明的醫生。
總論:
人們都說肝臟常常有多餘的能量,脾臟常常不足。我則認為,心臟也常常有多餘的能量,肺臟也常常不足。能量有餘就是實證,能量不足就是虛證。這裡說的虛實,並非經脈所說的「邪氣盛則為實,精氣耗損則為虛」。肝臟的能量有餘,是因為肝臟屬木,在春天最旺盛,春天是少陽之氣,萬物藉此生長。嬰兒剛出生時,被稱為「芽兒」,就像草木的嫩芽,剛開始吸收氣息生長,氣息正盛,也是少陽之氣,正在成長而未停止,所以說肝臟有餘。這種有餘,是陽氣自然旺盛的表現。
脾臟的能量常常不足,是因為脾臟負責消化食物,嬰兒剛出生時,只喝母乳,還沒有攝取其他食物,脾臟還沒開始運作,其能量尚弱,所以說不足。這種不足,是穀氣自然不足的表現。心臟也有能量多餘的情況,因為心臟屬火,在夏天最旺盛,屬於強盛的火氣。腎臟主導虛弱,是指父母在生育之後,嬰兒先天稟賦的氣不足。肺臟也常常不足,因為肺臟很嬌嫩,難以調養又容易受傷。脾臟和肺臟都屬於太陰,天地間的寒熱變化會傷害人體,感受到寒熱之氣,肺臟會先受到影響;飲食的飢餓或飽脹也會傷害人體,感受到飲食不當,脾臟會先受到影響。
所以說,脾臟和肺臟都常常不足。討論五臟的能量有餘或不足,就是說明人體氣血多少的道理。
肝臟:
肝臟屬足厥陰經,五行屬風木。錢乙說:肝臟主導風邪,實證時會出現眼睛直視、大聲叫喊、打呵欠、煩躁悶熱、脖子僵硬等症狀;虛證時會出現磨牙、頻頻打哈欠等症狀。體內有熱邪會向外生風,體內有濕邪會向內生風。這些是肝病的主要症狀。肝臟的開竅部位在眼睛,所以肝臟有病,常常從眼睛的變化來判斷。如果肝臟有風邪,眼睛會不停地眨動;如果肝臟有熱邪,眼睛會直視;如果罹患肝疳,眼睛會被白膜遮住。肝臟還主導筋,肝臟有病則筋會攣縮,導致脖子僵硬,抽搐痙攣。
肝臟主導怒氣,生病時容易發怒、大聲叫喊,嚴重時陰囊會腫脹(俗稱「氣卵」)。肝臟位於下焦,有熱邪時會導致大小便困難。肝臟藏魂,肝臟有熱邪,手會亂抓衣服,胡亂觸摸東西,嚴重時會出現抓空、摸床等失魂現象。
肝膽疾病,如果從火邪治療,是因為木中有火。燧人氏的傳說說:「知道空中有火存在,木才會有光明」,這就是證明。肝膽之火,用水無法撲滅,用寒涼之藥也無法制伏,又被稱為「龍雷之火」,只有用甘溫的藥物,例如人參、甘草之類的藥材,才能夠制伏。所以說「甘味能夠瀉火」。《內經》說:「用辛味來發散」,例如川芎、防風之類的藥材。又說:「辛甘味發散為陽」。用辛甘味的藥材配合使用,就是所謂的「火鬱則發之」,應該說「木鬱則達之」。
這些是治療肝病的大概原則。肝臟有熱邪,可以用瀉青丸、當歸蘆薈丸來瀉火。肝實證也用相同的方法。肝虛證,可以用六味地黃丸來滋補。肝臟是腎臟的兒子,虛證時要補養母親(腎臟)。肝寒證,可以用溫膽湯以及吳茱萸、生薑之類的藥材來溫散。治療肝病,錢乙有一個瀉青丸的方子,而沒有補藥的方子,是因為他認為肝氣有餘。然而肝臟是少陽之氣,是養生的重要能量,所以不應過度瀉火,以免損耗生長發育的能量。
肝臟疾病的治療。
如果嬰兒眼睛看東西時不會轉動,或是斜視不會轉動,或是眼睛閉上睜不開,或是眼睛睜開閉不上,或是哭不出眼淚,或是沒哭卻自己流淚,這些都是肝臟功能衰竭的表現。肝臟功能衰竭,無法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