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義簡摩》~ 卷七 婦科診略 (31)
卷七 婦科診略 (31)
1. 乳癰肺痿肺癰腸癰胃癰脈證
腸癰,腹如積聚,按之痛,如淋,小便自調,甚則腹脹大,轉側聞水聲,或繞臍生瘡,或膿從臍出。《千金方》
黃帝問曰:人病胃脘癰者,診當何如?岐伯曰:診此者,當候胃脈,其脈當沉細。沉細者,氣逆。此指氣口右關胃脈。逆者,人迎甚盛,甚盛則熱。人迎者,胃脈也。此指結喉兩旁。逆而盛,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,故胃脘為癰也。《素問·病能論》
病有少腹盛,上下左右皆有根,此為何病?可治不?岐伯曰:病名伏梁,裹大膿血,居腸胃之外,不可治。治之,每切按之致死。此下則因陰,必下膿血;上則迫胃脘,出膈,俠胃脘內癰,此久病也,難治。居臍上為逆,居臍下為順,勿動亟奪。
人有身體髀股胻皆腫,環臍而痛,是為何病?岐伯曰:病名伏梁,此風根也。其氣溢於大腸,而著於肓,肓之原在臍下,故環臍而痛也。不可動之,動之為水溺澀之病。《素問·腹中論》
凡人無病,忽大渴,飲水無厭者,三年內當發癰疽。又常默默不樂,多嗔少喜,時或煩躁者,當發大癰疽也,皆由血菀熱極之故。凡腸癰之病,其外證必有一足不得曲伸,內引極痛。
此篇惟乳癰為婦人專病,其諸癰乃連類及之。他如胃痛,氣厥,吐血,黃疸,黃汗,亦婦人所常患也,不能具錄。喻氏《寓意草》有妊娠肺癰案。《洄溪醫案》有產後腸癰案。
婦人診候治療之法,當以《金匱要略》、《千金方》、《翼方》為準。後來各家可信者甚少,議論陳陳相因,率皆敷淺,治法或攻消,或滋補,總非真正法門。所尤怪者,胎前產後,無論何病,必以四物加味,傳為妙訣,真殺人不用刃也。陳修園謂婦科自古無善書,誠不誣矣!此編多取史載之書者,以其言脈獨詳,但繁雜無緒,是隨時據所診而記也,讀者須細心辨其主客,乃可。
再婦人大病,多關奇經,《脈經》有「奇經篇」及末卷「手檢圖」,論之甚詳,集隘不收,讀者當討論及之。
白話文:
乳癰、肺痿、肺癰、腸癰、胃癰的脈象與病症
腸癰:腹部摸起來像有腫塊,按壓會疼痛,小便時像淋病一樣不順暢,但小便本身是正常的。嚴重的話,腹部會脹大,身體翻動時能聽到腹部有水聲。有時會在肚臍周圍長瘡,或有膿液從肚臍流出。《千金方》記載。
黃帝問道:人患有胃脘部的癰(腫瘍),診斷時應如何判斷?岐伯回答說:診斷這類疾病,應觀察胃脈的情況,胃脈的脈象應是沉而細的。沉細的脈象表示氣機運行不順暢。這裡指的是氣口右關的胃脈。氣機逆亂時,人迎脈會非常強盛,強盛就表示有熱。人迎脈就是胃脈。這裡指的是喉結兩旁的脈搏。脈象逆亂又強盛,代表熱邪聚集在胃口而無法散去,因此胃脘才會形成癰(腫瘍)。《素問·病能論》
有一種疾病,少腹部隆起,上下左右都有根,請問這是什麼病?可以治療嗎?岐伯回答說:這種病叫伏梁,裡面包裹著大量的膿血,位於腸胃之外,無法治療。如果去治療,每次按壓都會導致死亡。如果病邪向下走,就會從陰部流出膿血;如果病邪向上走,就會壓迫胃脘部,穿過膈膜,形成夾在胃脘內部的癰(腫瘍),這是長期的疾病,很難治療。病灶位於肚臍上方為逆,位於肚臍下方為順,不要輕易地去碰觸它,否則會加速病情惡化。
有人身體的臀部、大腿、小腿都腫脹,並且肚臍周圍疼痛,這是什麼病?岐伯回答說:這種病叫伏梁,是風邪引起的。它的氣瀰漫到大腸,然後停留在肓部,肓部的位置在肚臍下方,所以肚臍周圍才會疼痛。這種病不能隨便觸動,觸動會導致小便不順暢。《素問·腹中論》
一般來說,沒有疾病的人,突然感到口渴難耐,不停地喝水都無法滿足,三年內可能會長癰疽(一種皮膚膿腫)。另外,經常沉默寡言、不高興、容易發怒、很少高興、時常煩躁不安的人,也可能會長大癰疽,這些都是由於體內血熱過盛導致的。凡是得了腸癰的人,外在的症狀必然有一隻腳無法彎曲伸直,內部會引起劇烈的疼痛。
這篇文章中只有乳癰是婦女特有的疾病,其他的癰腫都是連帶提及。其他像胃痛、氣厥、吐血、黃疸、黃汗等也是婦女常見的疾病,這裡無法一一列舉。喻昌的《寓意草》中有一個懷孕期間患肺癰的案例,《洄溪醫案》中有一個產後患腸癰的案例。
婦女診斷治療疾病的方法,應該以《金匱要略》、《千金方》、《翼方》為準。後世醫家的著作可信的很少,他們的議論都是互相抄襲、淺顯膚淺,治療方法不是攻伐消散,就是滋補,都不是真正有效的治療方法。最奇怪的是,懷孕前或產後,無論得了什麼病,都一定要用四物湯加減來治療,還被傳為妙方,這真是殺人於無形啊。陳修園說婦科自古以來就沒有好書,這話一點都沒錯!這篇文章多引用史書的記載,因為史書在脈象方面描述得很詳細,只是內容繁雜沒有條理,是因為隨時記錄所診斷到的情況。讀者需要仔細分辨主次,才能理解其意。
再者,婦女的大病,大多與奇經八脈有關,《脈經》有「奇經篇」和最後的「手檢圖」,論述非常詳細,但因篇幅所限,這裡無法收錄,讀者應當研究並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