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義簡摩》~ 卷七 婦科診略 (30)
卷七 婦科診略 (30)
1. 乳癰肺痿肺癰腸癰胃癰脈證
在下未疑誤多,經候不勻,令陰掣痛,少腹惡寒;或引腰脊,下根氣街,氣衝急痛,膝脛疼煩;奄忽眩冒,狀如厥癲;或有憂慘,悲傷多嗔;此皆帶下,非有鬼神,久則羸瘦,脈虛多寒。三十六病,千變萬端,審脈陰陽,虛實緊弦,行其針藥,治危得安。其雖同病,脈各異源,子當辨記,勿謂不然。
上《金匱》。
此節有肺癰、寒疝、腸癰、陰痛、臟燥諸病在內,宜詳味之。未多,當是來多。
問曰:病咳逆,脈之,何以知此為肺癰?當有膿血,吐之則死,後竟吐膿死,其脈何類?師曰:寸口脈微而數,微則為風,數則為熱;微則汗出,數則惡寒。風中於衛,呼吸吸,一作氣。不入,熱過於榮,吸而不出。風傷皮毛,熱傷血脈。風舍於肺,其人則咳,口乾喘滿,咽燥不渴,多唾濁沫,時時振寒;熱之所過,血為凝滯,蓄結癰膿,吐如米粥。始萌可救,膿成則死。
咳而胸滿,振寒,脈數,咽乾不渴,時時出濁唾腥臭,久久吐膿如粳米粥者,為肺癰,桔梗湯主之。
肺癰,胸滿脹,一身面目浮腫,鼻塞,清涕出,不聞香臭酸辛,咳逆上氣,喘鳴迫塞,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。
寸口脈數,趺陽脈緊,寒熱相搏,故振寒而咳。趺陽脈浮緩,胃氣如經,此為肺癰。
問曰:振寒發熱,寸口脈滑而數,其人飲食起居如故,此肺癰腫病。醫反不知,而以傷寒治之,應不愈也。何以知有膿?膿之所在?何以別知其處?曰:假令痛在胸中者,為肺癰,其人脈數,咳唾有膿血。設膿未成,其脈自緊數。緊去但數,膿為已成也。
脈數,身無熱,為內有癰也,薏苡附子敗醬湯主之。上並《脈經》。
丹溪曰:內癰者,在腔子里向,非干腸胃也。以其視之不見,故名之曰內。
肝脈大甚,為內癰。脾脈微大,腹裡大,膿血在腸胃之外,澀甚,為腸潰。《脈經》作「㿉」。微澀,為內㿉,《脈經》作「潰」。多下膿血。腎脈澀甚,為大癰。《靈樞·邪氣臟腑形篇》澀者,膿血已出之脈也。
諸浮數脈,當發熱;反灑淅惡寒,若有痛處,當發其癰。
「其」字,即指痛處也。
脈微而數,必發熱;弱而數,為振寒,當發癰腫。
脈浮數,身無熱,其形默默,胸中微燥,不知痛之所在,此當發癰腫。其形默默,有血熱歸心,發癰者。
問曰:官羽林婦病,醫脈之,何以知其人腸中有膿,為下之則愈?師曰:寸口脈滑而數,滑則為實,數則為熱。滑則為榮,數則為衛,衛數下降,榮滑上升,榮衛相干,血為濁敗。少腹痞堅,小便或澀,或時汗出,或復惡寒,膿為已成。設脈遲緊,聚為瘀血,下之則愈。
腸癰之為病,其身體甲錯,腹皮急,按之濡,如腫狀。
腸癰者,少腹腫,按之則痛,小便數,如淋,時時發熱,自汗出,復惡寒,其脈遲緊者,膿未成,可下之,當有血。脈洪數者,膿已成,不可下也,大黃牡丹湯主之。上並見《脈經》。
白話文:
乳癰肺痿肺癰腸癰胃癰脈證
我先前診斷時,可能沒有仔細考慮到各種情況,導致月經週期不規律,引起陰部牽拉疼痛,小腹發冷;有時會牽引到腰部和脊椎,甚至向下到腿根部氣街穴,出現氣往上衝的劇烈疼痛,膝蓋和小腿也感到疼痛煩躁;有時會突然暈眩,像癲癇發作一樣;有時又會感到憂愁悲傷,容易發怒;這些都是因為帶下病所引起的,並非鬼神作祟。時間久了,就會變得身體虛弱消瘦,脈象虛弱,體內寒氣多。疾病有三十六種,變化多端,診斷時要仔細辨別脈象的陰陽、虛實、緊緩等情況,再使用針灸或藥物治療,就能夠將危險的病情轉為平安。即使是相同的疾病,脈象的來源也各有不同,你們要好好辨別記錄,不要以為都一樣。
以上內容出自《金匱要略》。
這段文字包含肺癰、寒疝、腸癰、陰部疼痛、臟燥等疾病,應該仔細體會其中的含義。所謂的「未多」,應該是「來多」的意思。
有人問:病人咳嗽氣逆,診脈時,如何判斷這是肺癰呢?如果病患有膿血,吐出來就會死亡,後來果然吐出膿液而死,這種脈象是什麼樣的?醫生回答:寸口脈微弱而數快,微弱代表是受到風邪侵襲,數快代表體內有熱;微弱就會出汗,數快就會怕冷。風邪侵入體表衛氣,呼吸時,氣吸不進去;熱邪侵入體內營氣,吸氣後氣出不來。風邪傷了皮膚毛髮,熱邪傷了血脈。風邪停留在肺部,病人就會咳嗽,口乾氣喘胸悶,咽喉乾燥但不口渴,吐出很多渾濁的痰沫,時常感到發冷;熱邪侵襲的地方,血液凝結停滯,積聚成膿瘍,吐出來的樣子像米粥。剛開始發病時還可以救治,等到膿瘍形成就難以醫治了。
咳嗽而胸部脹滿,發冷戰慄,脈象快,咽喉乾燥不口渴,時常吐出渾濁腥臭的痰液,久而久之吐出像粳米粥一樣的膿液,這就是肺癰,用桔梗湯來治療。
肺癰會導致胸部脹滿,全身和臉部浮腫,鼻塞,流清鼻涕,聞不到香臭酸辛的味道,咳嗽氣逆,呼吸時有喘鳴聲,感到胸悶阻塞,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來治療。
寸口脈快,趺陽脈緊,寒熱在體內交戰,所以會有發冷戰慄和咳嗽的症狀。如果趺陽脈呈現浮緩的狀態,胃氣像平常一樣,這也是肺癰。
有人問:發冷戰慄,發熱,寸口脈滑而快,但是病人的飲食起居跟平常一樣,這也是肺癰腫病。醫生如果不知道,反而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醫治,應該不會好轉。如何知道有膿?膿的位置在哪裡?如何判斷它的位置?醫生說:假設疼痛在胸部,那就是肺癰,病人的脈象快,咳嗽吐出的痰液有膿血。如果膿瘍還沒形成,脈象會呈現緊而快;緊的脈象消失,只剩下快的脈象,就代表膿瘍已經形成了。
脈象快,但是身體沒有發熱,表示體內有膿瘍,用薏苡附子敗醬湯來治療。以上內容都出自《脈經》。
丹溪說:所謂的內癰,是指在身體腔內向的膿瘍,不是在腸胃裡面。因為從外面看不到,所以稱為「內」。
肝脈過於洪大,表示有內癰。脾脈稍微洪大,腹部腫大,膿血在腸胃之外,脈象很澀,表示腸子潰爛。脈象稍微澀,代表是內潰爛,會有許多膿血排出。腎脈很澀,代表是大癰。《靈樞·邪氣臟腑形篇》說,脈象澀表示膿血已經排出了。
各種浮數的脈象,應該會發熱;如果反而發冷怕寒,而且有疼痛的地方,應該是快要發癰了。
這裡的「其」字,是指疼痛的地方。
脈象微弱而快,一定會發熱;脈象虛弱而快,表示發冷顫抖,應該是快要發癰腫了。
脈象浮而快,身體沒有發熱,外表看起來沒有什麼異狀,只有胸部微微乾燥,不知道疼痛的地方在哪裡,這應該是要發癰腫了。外表看起來沒有什麼異狀,是有血熱歸心,即將發癰。
有人問:皇宮的羽林軍婦女得病,醫生診脈後,如何知道她腸中有膿,需要用瀉下的方法才能治好?醫生回答:寸口脈滑而快,滑代表是實證,快代表是熱證。滑代表營氣旺盛,快代表衛氣旺盛,衛氣下降,營氣上升,營衛之氣互相干擾,血液變得渾濁敗壞。小腹脹滿堅硬,小便可能澀滯不暢,或者有時會出汗,有時又會怕冷,這代表膿瘍已經形成。如果脈象遲緩而緊,代表是瘀血積聚,用瀉下的方法就可以治好。
腸癰的病症,身體皮膚乾燥粗糙,腹皮繃緊,按下去卻柔軟,像腫脹一樣。
患有腸癰的人,小腹會腫脹,按壓時會感到疼痛,小便頻繁像淋病一樣,時常發熱,自己會出汗,然後又會怕冷,如果脈象遲緩而緊,表示膿瘍還沒有形成,可以瀉下,會有血排出。如果脈象洪大而快,表示膿瘍已經形成,不可以瀉下,用大黃牡丹湯來治療。以上內容都出自《脈經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