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卷四 主病類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主病類 (5)

1. 緩脈

緩為脾脈,主乎中,應乎肌肉。陽寸陰尺,上下同等,不浮不沉,不大不小,不徐不疾,不微不弱,和緩有力,鼓指有神,如絲在經,不卷其軸。又如微風輕颭柳梢。蔡西山曰:意思忻忻,難以名狀。四時五臟,得此為有胃氣。其體屬天地之交,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,臟司脾,時應長夏,運主季土也。

白話文:

脈搏緩慢而有力,這是脾臟的脈象,屬於中焦,影響著肌肉。陽性的脈象出現在寸口部位,陰性的脈象出現在尺脈部位,脈搏上下勻稱,既不浮也不沉,既不大也不小,既不緩慢也不急促,既不微弱也不衰退,和緩有力。觸摸手指時有明顯的脈搏跳動,就像絲線在經脈中運行一般,不會捲起脈搏的中心。又像微風輕拂柳梢。蔡西山說:這種脈象的感覺欣欣然,難以用言語形容。四季五臟,得到這種脈象,就可以說是胃氣旺盛。它的特點是陰陽平衡,臟器主脾,時間對應長夏,運化屬性為季土。

不分男女老弱,人身得此,氣和神暢,百病得此,不治自愈。然緩有二:此乃有胃氣雍容和緩之緩也;又有緩遲之緩,緩縱之緩,緩弱之緩。緩遲者傷濕也,緩縱者風熱也,緩弱者氣虛也,緩而兼澀者血虛也,浮緩者風傷經絡,沉緩者濕傷臟腑,洪緩者濕熱,細緩者寒濕。是皆有病之脈,非真緩脈也。

白話文:

無論男女老幼,人體具備這個脈象,氣血運行順暢,精神愉悅,疾病都能自行痊癒。但是「緩」脈有兩種:

緩有二:

  • **和緩之緩:**這是胃氣和順,運行通暢的「緩」。
  • **緩遲之緩、緩縱之緩、緩弱之緩:**這是由於病理因素導致的「緩」。

緩遲: 是濕邪損傷身體引起的。 緩縱: 是風熱損傷身體引起的。 緩弱: 是氣虛引起的。 緩而兼澀: 是血虛引起的。 浮緩: 是風邪損傷經絡引起的。 沉緩: 是濕邪損傷臟腑引起的。 洪緩: 是濕熱合邪引起的。 細緩: 是寒濕合邪引起的。

以上這些都是疾病導致的脈象,並非真正的緩脈。

尚有陰虛浮洪無力而緩,陽虛沉細無力而緩。是僅肖緩之體,而非得緩之神也。若弦居土位,緩臨水宮,蓋克脈也。看此緩脈,要察胃氣多少,鼓擊高下,去來遲速,便得真確。悟從心解,未可一診了事也。《脈法》云:右寸浮緩,風邪所居。左寸澀緩,少陰血虛。左關浮緩,肝風內鼓。

白話文:

還有陰虛的人,脈象會浮大無力而緩慢;陽虛的人,脈象會沉細無力而緩慢。這只是脈象外觀的緩慢,而不是真正具備緩慢的脈象精髓。

如果脈象弦緊而又居於土位(肺),緩慢而又位於水宮(腎),這是指脈象受到其他脈象的剋制。觀察這種緩慢的脈象,要仔細察看胃氣的多少、鼓動的高低、往來的遲速,才能得到準確的診斷。要領悟出其中的道理,不能只診脈一次就下結論。

《脈法》中說:右手寸口脈浮緩,是風邪停留。左手寸口脈澀緩,是少陰血虛。左手關脈浮緩,是肝風內動。

右關沉緩,土弱濕侵。左尺緩澀,精宮不及。右尺緩細,真陽衰極。通一子云:緩脈有三:從容和緩,浮沉得中,此平人之正脈。若緩而滑大有力者多實熱,如《內經》所言者是也。為煩熱,為口臭,為腹滿,為癰瘍,為二便不利,或傷寒溫瘧初愈,而邪熱未清者,多有此脈。緩而遲細者多虛寒,即諸家所言是也。

白話文:

右手關脈沉緩,表示脾胃虛弱,寒濕侵犯。左手尺脈緩澀,表示腎氣不足。右手尺脈緩細,表示陽氣極度衰弱。

「通一子」說:緩脈有以下三種:

  1. 平穩緩和,浮沉適中,這是健康人的正常脈象。

  2. 緩而滑,脈身大且有力,多見於實熱證,如《內經》所說:「滑大有力,熱氣在裡」。此類人常有煩熱、口臭、腹脹、癰瘍、二便不利等症狀,或傷寒、溫瘧初愈但邪熱未清者。

  3. 緩而遲細,多見於虛寒證,與諸家所說相符。

為陽虛,為胃寒,為氣怯,為疼痛,為暈眩,為脾弱,為痿厥,為怔忡健忘,為飲食不化,為鶩溏飧泄,為精寒腎冷,為小便頻數,女子為經遲血少,為失血下血。凡諸瘡毒外證,及中風產後,但得脈緩者,皆易愈。

白話文:

症狀為陽氣虛弱、胃中寒氣、膽氣怯弱、身體疼痛、頭暈目眩、脾臟虛弱、四肢麻痺寒冷、心神失調健忘、食物消化不良、大便稀溏、精氣衰弱腎臟冰冷、小便頻繁、女性月經延後或血量減少、失血或便血。凡是各種外傷毒害的症狀,以及中風、產後的情況,只要脈搏緩慢,都比較容易治癒。

張石頑曰:傷寒以尺寸俱微緩者,為厥陰受病。厥陰為陰盡復陽之界,故凡病後得之,咸為相宜。其太陽病,發熱頭痛自汗,脈浮緩者,為風傷衛證。以其自汗體疏,自不能緊急也。又脾為濕土之經,緩為本脈,病主多濕。以土濕則軟也。然必和緩有神,方為脾氣之充。今日緩,則非不緊不緩之中和矣。蓋凡有可名者,即非中和,即為病脈也。

白話文:

張石頑說:傷寒中,如果脈象又細又緩,是厥陰受到疾病侵犯。厥陰是陰盡而陽復的界線,所以凡是病後得此病症,都很合適。如果是太陽病,發熱頭痛但自汗,脈象浮緩,這是風邪傷衛的表現。因為自汗表明身體鬆弛,不能拘束緊密。另外,脾經屬於濕土,脈象緩是它的本脈,因此患病主要是濕氣過多。因為土濕則柔軟。然而,必須和緩有神,纔算是脾氣充裕。如果脈象緩弱,就不是不緊不慢的中和之脈了。凡是可以命名的脈象,就不是中和,就是病脈。

《正眼》曰:緩以脈形之寬緩得名,遲以至數之不及為義。故緩脈四至,寬緩和平。遲脈三至,遲滯不同。二脈各別,安足混哉?李瀕湖亦曰:小駛於遲,是千慮之一失也。

白話文:

《正眼》中提到:脈搏緩慢,是根據脈形的寬大鬆弛而得名;脈搏遲鈍,是指脈搏到來的次數少於正常。所以脈搏緩慢的,每分鐘跳四次,寬大鬆弛而平和;脈搏遲鈍的,每分鐘跳三次,遲滯的程度也不同。兩者的脈象各不相同,怎麼能混為一談呢?李瀕湖也說:把緩脈說成是遲脈,是小疏忽之一。

2. 洪脈

洪脈指下極大,來盛去衰。體為陽,臟司心,時屬夏,運主火也。主病為腹滿煩渴,為狂躁,為斑疹,為頭痛面熱,為咽乾喉痛,為口瘡癰腫,為大小便不通,為動血。浮洪為表熱,沉洪為裡熱,皆陽盛陰虛之病。若逢炎夏,診有胃氣,乃應時之脈也。若泄痢、失血、久嗽及痞滿反胃,見之增劇難瘥,或沉兼弦澀,主痰紅火熾之證。

白話文:

洪脈在把脈時摸起來很寬大,脈搏來得快,去得慢。這種脈象屬於陽脈,對應的臟腑是心臟,時令是夏季,主導功能是火。

洪脈主治的疾病包括:腹脹口渴、狂躁、斑疹、頭痛臉紅、咽喉乾痛、口腔潰瘍、腫脹、大小便不通、出血。

浮洪脈主治表熱,沉洪脈主治裡熱,都是陽氣旺盛、陰氣虛弱的病症。如果在炎熱的夏季,把脈摸到洪脈伴有胃氣,這是正常的季節性脈象。

如果出現腹瀉、失血、久咳、痞滿反胃等症狀,遇到洪脈會加重病情,難以痊癒。或者沉洪脈同時伴有弦脈、澀脈,主治痰紅火熾之證。

經曰:形瘦脈大,胸中多氣者死。謂其與證不合也。又曰:大則病進,若春秋冬月見之,治主升陽散火。若洪而有力,乃實脈,非洪脈,須投寒涼。此相類,宜細別耳。此數語未晰,實脈非洪而有力之謂也。實以形體之厚言,有寒實,有熱實,不必盡宜寒涼也。洪以來勢之盛言,有實熱,有虛熱,有內熱外寒,內寒外熱,有濕熱,有風熱,大致偏主於熱。郁者宣之,熾者泄之,虛者補之,實者攻之。

白話文:

古籍中記載:如果一個人身體瘦弱,脈搏卻很大,而且胸腔中有許多氣,則這個人會死亡。這是因為這種脈象與症狀不符。又記載:脈搏大,則病情加重,如果在春秋冬三季出現,主要是治療升陽散火。如果脈搏洪大有力,那就是實脈,不是洪脈,需要使用寒涼藥物。上面這兩段話比較相似,需要仔細區分。這幾句話並未說明清楚,實脈指的是有力而非洪大的脈搏。實脈實際上指的是體格強壯,實脈有寒實和熱實之分,不一定都適宜使用寒涼藥物。洪脈指的是脈勢強盛,有實熱、虛熱、內熱外寒、內寒外熱、濕熱、風熱之分,總的來說主要是偏向於熱證。對於氣鬱結者,應當疏散之;氣血旺盛者,應當瀉下之;虛弱者,應當補益之;實證者,應當攻伐之。

又有如洪之脈,乃陰虛假熱,陽虛暴證,脈雖洪大,按而無力。當云:應指無力。此又不得投以涼劑,致敗胃氣。又人臨死,從陽散而絕者,陰氣先絕,陽氣後絕,則絕脈絕證,均見於陽。陽氣先絕,陰氣後絕,則絕脈絕證,均見於陰。脈必先見洪大滑盛,乃真氣盡脫於外也。

白話文:

還有一種脈相像洪水般(大而急),這是陰虛而陽氣衰微、虛不受補的脈象。雖然脈象洪大,但按壓後卻感覺無力。因此可以說:應該指脈象無力。這種情況不能用涼藥,否則會損傷胃氣。另外,人臨近死亡時,陽氣由外而散盡,說明陰氣先衰竭,陽氣後衰竭,那麼脈象的衰竭以及其他症狀,都會出現在陽氣方面。反之,陽氣先衰竭,陰氣後衰竭,那麼脈象的衰竭以及其他症狀,都會出現在陰氣方面。脈象一定先是洪大、急速,然後纔是真氣完全脫離身體。

不可不察。如湧泉沸湯,有出無入也。至於洪大至極,甚至四倍以上者,是即陰陽離絕,關格之脈也,不可治矣。《匯補》云:浮大之脈陰必傷,弦洪之脈胃必損,讀此二語,可不顧慮元氣乎?

白話文:

不可不仔細觀察。如果脈象像湧泉水沸騰一樣,表示有出無入。假如脈象非常洪大,甚至超過四倍,那是陰陽分離,阻隔脈絡的狀態,這種情況無法醫治。《匯補》上說:浮大脈絡,必定是陰氣受傷;弦洪脈絡,必定是胃氣受損。讀到這些話,能不考慮元氣的狀態嗎?

張石頑曰:仲景有服桂枝湯,大汗出,大渴煩,不解,脈洪,為溫病。溫病乃冬時伏氣所發。發於春者為溫病,發於夏者為熱病。其邪伏藏於內而發出於表,脈多浮洪,而混混不清,每多盛於右手。《寒溫條辨》亦云:溫病脈必右盛於左。若溫熱時行,脈反細小弱者,陽病陰脈也。

白話文:

張石頑說:仲景描述過服用桂枝湯後,大量出汗、口渴煩熱卻不退,脈搏洪大,這是溫病。溫病是冬天潛伏的病氣所引起。春天發作的是溫病,夏天發作的是熱病。這種病氣潛伏在體內,從體表發出,脈搏大多浮洪,且混濁不清,右手脈象往往更盛。《寒溫條辨》中也說:溫病的脈象必定右邊比左邊更盛。如果流行溫熱疾病,脈象卻反而細小無力,這是陽氣不足、陰氣過盛導致的。

有陽熱亢極,而足冷尺弱者,為下虛之證,皆不可治。又屢下而熱勢不減,洪脈如初,謂之壞病,多不可救。洪為陽氣滿溢,陰氣垂絕之象。故藹藹如車蓋者,為陽結。脈浮而洪,身汗如油,為肺絕。即雜病洪脈,皆火氣亢甚之兆。若虛勞失血,久病虛羸,泄瀉脫元,而見洪盛之脈,尤非所宜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陽熱過盛,但腳部卻冰冷無力,這是身體虛弱的證據,不能再進行治療。如果多次瀉下後,體熱依然不減,脈象仍然洪大,稱之為「壞病」,大多數情況下無法挽救。

洪脈表示陽氣過盛,陰氣極度衰弱。所以就像車蓋一樣瀰漫的熱氣,是陽氣凝聚的表現。脈搏浮而洪大,全身出汗如油,是肺氣耗竭的徵兆。

即使是一般疾病出現洪脈,也是火氣過旺的表現。如果出現虛弱、失血、長期疾病虛弱、腹瀉脫水等情況,卻呈現洪脈,更是異常的。

張景岳曰:外感寒邪,脈大者必病進,以邪氣日盛也。然必大而兼緊,方為病進。若先小而後大,及漸大漸緩者,此以陰轉陽,為胃氣漸復,將解之兆也。

白話文:

張景嶽說:外感寒邪後,脈搏強大的人病情一定會加重,因為邪氣逐漸增盛。但是必須脈搏既強大又緊繃,才表示病情加重。如果脈搏一開始微弱,後來才逐漸強大,而且逐漸強大且緩和,這是陰轉陽的徵兆,表示胃氣逐漸恢復,即將要痊癒的現象。

按古無洪脈之名也,以大賅之矣。蓋有形體之大,有來勢之大。陳修園別大於洪,義以此也。然凡脈皆當以形勢兩察之,正不必多立名色,使人目眩。

白話文:

古代沒有「洪脈」這個名稱,因為它包含在「大脈」之中。所謂「大」,可以指脈象的體積大,也可以指脈勢強盛。陳修園將大脈區分為洪脈和普通的大脈,就是基於這個道理。但是,我們在診脈時應該同時觀察脈象的形狀和勢頭,不必過於注重名稱的區分,以免混淆視聽。

3. 細脈

細脈似微而常有,細直而軟,若絲線之應指。宜於秋冬老弱,為血氣兩衰之象。或傷精泄汗,或濕氣下侵,或泄利脫陰,或丹田虛冷,或胃虛腹脹,或目眩筋痿。《脈經》云:細為血氣衰。有此證則順,否則逆。故吐衄脈沉細者生。憂勞過度者脈亦細,治須溫補。春夏少壯,俱忌細脈,謂其與時不合,與形不合也。

白話文:

細脈摸起來很弱,但是一直存在,細直且軟,就像絲線觸碰到手指那樣。這種脈象適合在秋冬季節的老年人,是氣血兩虛的徵兆。或者是由於傷精耗汗、濕氣侵襲、泄瀉損傷陰液、小腹虛寒、胃氣虛弱導致腹脹、頭暈眼花、筋脈無力。《脈經》中說:細脈表示氣血衰弱。如果出現這種證狀,那就是順應自然;如果不是,那就是違背自然。所以說,吐血、流鼻血脈象沉細的人可以活下來。憂慮勞累過度的人脈象也會變細,治療時需要溫補。在春夏季節的年輕人,脈象不應該細,因為這與季節和身體狀況不符。

至有如細之脈,或因暴受寒冷,極痛,壅塞經絡,致脈沉細,不得宣達。是細不得概言虛,而誤施溫補,固結邪氣也。又有勞怯困殆,脈見弦細而數。蓋弦主氣衰,細主血少,數主虛火煎熬,奄奄將弊。醫於此時,尚欲清之平之,良可慨矣。高鼓峰曰:細脈必沉,但得見滑,即是正脈,平人多有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脈象極細如絲,可能是因為突然受寒,導致劇烈疼痛,經絡阻塞,使脈象深沉細弱,無法正常疏通。這種脈象的細弱不能一概而論為氣血虛弱,而誤用溫補的方法,這樣會固結邪氣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勞累、恐懼、睏倦、疲憊,脈象出現細弦而頻數。弦脈主氣衰弱,細脈主血氣不足,頻數脈主虛火旺盛,身體虛弱不堪。醫生在這種情況下,還想用清熱或平補的方法來治療,實在令人扼腕嘆息。

高鼓峯說:細脈一定伴隨沉脈,如果還能看到脈象滑利,那就是正常脈象,一般人多有這種脈象。

若見弦數,即是枯脈,六腑內絕,不治。《脈法》云:細主氣衰,諸虛勞損。細居左寸,怔忡不寢。細居右寸,嘔吐氣怯。細入左關,肝陰枯竭。細入右關,胃虛脹滿。左尺見細,泄利遺精。右尺見細,下元冷憊。沉細而遲,主寒濕,治宜溫中散寒,忌汗下。見《金匱要略》。

白話文:

  • 如果發現脈象像琴絃一樣細,說明是枯竭的脈象,六腑內臟已經衰竭,無法治療。《脈法》中說:細脈主氣血衰弱,身體虛弱損傷。
  • 細脈出現於左寸口脈,會出現心悸失眠。細脈出現於右寸口脈,會出現嘔吐氣短。
  • 細脈進入左關脈,代表肝陰耗損。細脈進入右關脈,代表胃虛脹滿。
  • 左尺脈出現細脈,會出現腹瀉和遺精。右尺脈出現細脈,代表下半身虛冷衰弱。
  • 脈象又細又沉又遲,說明有寒濕,治療時應溫中散寒,避免出汗。這記載於《金匱要略》中。

張石頑曰:傷寒以尺寸俱沉細,為太陰受病。太陰職司敷化之權,今為熱邪所傳,榮衛之氣,不能條暢百脈,所以尺寸皆沉細。不獨太陰為然,即少陰之脈亦多沉細,故仲景有少陰病,脈沉細數,不可發汗之禁。此皆外陰內陽,非若嚴冬卒中暴寒,盛夏暑風卒倒,內外皆陰之比。義理未見瑩澈。

白話文:

張石頑說:傷寒病症,如果脈象寸口和關脈都沉細,說明太陰臟腑受寒。太陰主司敷化氣血的作用,現在受到熱邪侵襲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所以寸口和關脈都沉細。不僅太陰脈如此,少陰脈也多數沉細,所以仲景有治療少陰病時,脈象沉細且數,不可發汗的禁忌。這些情況都是外陰內陽,與隆冬時節突然受寒,盛夏時節暑風中暑後倒地,體內外都陰寒的情況不同。這些情況的道理還不甚明朗。

《三昧》曰:《內經》細脈諸條,如細則少氣,細而附骨者積也,尺寒脈細謂之後泄,頭痛脈細而緩為中濕種種,皆陰邪為患,故胃虛少食,冷涎泛逆,便泄腹痛,自汗失精,皆有細脈。且以兼浮兼沉,在尺在寸,分別裁決。如平人,脈來細弱,皆憂思過度,內戕真元所致。若形盛脈細,少氣不足以息,及病熱脈細,神昏不能自持,皆脈不應病。法在不治。

白話文:

《三昧》中說:《內經》中記載,脈搏細弱表示氣血不足;脈搏細弱且緊貼在骨頭上表示有積滯;尺脈(手腕內側)寒涼而脈搏細弱的是大便後遺留的病症;頭痛時脈搏細弱而緩慢的是體內濕氣所致;以上這些情況都是陰邪所造成的,所以胃虛少食、冷涎上逆、腹瀉腹痛、自汗、遺精等症狀都伴有脈搏細弱。

根據脈搏的浮沉、在尺脈還是寸脈上的情況,進行具體分析和判斷。比如健康人脈搏細弱無力,大多是憂思過度,損傷了體內的元氣所致。如果是體格強壯而脈搏細弱,說明氣息不足以維持呼吸;或者疾病發熱時脈搏細弱,神志昏迷不能自持,這些都是脈象與病情不符的情況。這種情況應當放棄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