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卷三 形象類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形象類 (2)

1. 五臟平脈變脈

《中藏經》曰:假令心病入肝,子不合傳母之逆也。病即難差。出《內照法》。《內經·玉版要論》又曰:行其所勝曰從,行所不勝曰逆。是反侮也。

「平脈」曰:水行乘火,金行乘木,名曰縱。火行乘水,木行乘金,名曰橫。水行乘金,火行乘木,名曰逆。金行乘水,木行乘火,名曰順。

「五運行論」曰:氣有餘,則制己所勝,而侮所不勝;其不及,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,己所勝輕而侮之。侮反受邪,侮而受邪,寡於畏也。王冰注曰:或以己強盛,或遇彼衰微,不度卑弱,妄行凌忽,捨己宮觀適他鄉邦,外強中乾,邪盛真弱,寡於敬畏,由是納邪。竊謂侮反受邪者,郁者,必發勝者,必復。

氣之升降,不能相無也。《易》曰:剝窮上反下,《內經》曰:亢則害,承乃制,其義一也。

又,不問何部,凡弦皆肝,凡洪皆心,凡緩皆脾,凡毛皆肺,凡石皆腎也。若見於一二部,或見於一手,當隨其部位之生克以斷順逆。若六脈皆同,是純臟之氣,邪氣混一不分也。至於本位本證,而無本脈,又不合時,是為脈不應病。俱為凶兆。若見他臟之脈,是本臟氣衰,而他臟之氣乘之也。

又如火剋金,必肺脈與心脈桴鼓相應,兩相互勘,自有影響,可憑且參以證。凡先見心火之證,而後有肺火之證,即為相剋。此本臟實而傳於所勝也。若本臟虛,則所不勝乘之。《靈樞·五色》曰:腎乘心,心先病。腎為應,色皆如是。夫脈亦如是也。若無心火之脈,與心火之證,或由脾胃積熱,或由肝腎相火,或是本經鬱熱,即與心無涉。

但凡此臟傳來,必有此臟之脈與此臟之證可考。細察之,自了然矣。上汪石山。

白話文:

五臟平脈變脈

《中藏經》說:假設心臟的疾病傳到肝臟,這是不符合「子不應該反過來影響母親」的原則,這樣病就很難治好。這出自《內照法》。《內經·玉版要論》又說:順著五行相勝的關係運行叫做「從」,反著五行相勝的關係運行叫做「逆」,這就屬於反過來欺侮。

「平脈」的說法是:水行可以制約火,金行可以制約木,這叫做「縱」。火行可以制約水,木行可以制約金,這叫做「橫」。水行可以制約金,火行可以制約木,這叫做「逆」。金行可以制約水,木行可以制約火,這叫做「順」。

「五運行論」說:氣有餘,就會制約自己所能制約的(五行相剋關係中被克的),反而欺侮自己不能制約的(五行相剋關係中克自己的);氣不足,就會被自己不能制約的(五行相剋關係中克自己的)欺侮和侵入,自己所能制約的(五行相剋關係中被克的)也會輕視自己。欺侮反而會招來邪氣,是因為缺少敬畏之心。王冰解釋說:有的因為自己強盛,或遇到對方衰弱,不考慮自己的弱勢,就胡亂地欺凌,離開自己所屬的方位跑到別人的地盤,表面強大內裡空虛,邪氣旺盛正氣衰弱,就是因為缺少敬畏之心,才會招來邪氣。我認為「欺侮反而招來邪氣」的意思是:被壓抑的,一定會爆發;強盛的,一定會衰退。

氣的上升和下降是相互關聯、不可或缺的。《易經》說:剝卦到了極點就會反轉,《內經》說:過於亢奮就會造成傷害,順應其勢才能控制它,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。

此外,不論哪個部位的脈象,凡是弦脈都屬於肝,凡是洪脈都屬於心,凡是緩脈都屬於脾,凡是毛脈都屬於肺,凡是石脈都屬於腎。如果只在一個或兩個部位出現,或者只在一隻手出現,就應該根據其所在部位的五行相生相剋關係來判斷是順還是逆。如果六個脈象都相同,那就是純粹的臟腑之氣,邪氣混雜而無法分辨。如果病在本臟本證,卻沒有本臟應有的脈象,又不符合時令,這就是脈象與病情不符,都是不好的徵兆。如果出現其他臟腑的脈象,那就是本臟的氣衰弱了,而其他臟腑的氣侵入進來了。

又例如火剋金,肺脈和心脈一定會像鼓聲一樣互相呼應,兩相互比對,自然會有影響,可以據此參照驗證。凡是先出現心火的症狀,然後再有肺火的症狀,那就是相剋。這是本臟實證而傳給所克的臟腑。如果本臟虛弱,就會被所不能克的臟腑侵入。《靈樞·五色》說:腎侵犯心,是心先病,腎作為反應,臉色都會如此。脈象也是一樣。如果沒有心火的脈象,也沒有心火的症狀,有可能是脾胃積熱,或者是肝腎相火,或者是本經鬱熱,就與心沒有關係。

但凡是這個臟腑傳來的疾病,一定會有這個臟腑的脈象和這個臟腑的症狀可以驗證。仔細觀察,自然就能明白。以上是汪石山所說。

2. 四時平脈變脈

黃帝曰:春脈如弦,何如而弦?岐伯曰:春脈肝也,東方木也,萬物之所以始生也。故其氣來濡弱,輕虛以滑,端直以長,故曰弦。反此者病。其氣來實而強,為太過,病在外;不實而微,為不及,病在中。

夏脈如鉤,何如而鉤?岐伯曰:夏脈心也,南方火也,萬物之所以盛長也。其氣來盛去衰,故曰鉤。反此者病。其氣來盛去亦盛,為太過,病在外;來不盛去反盛,為不及,病在中。

秋脈如浮,何如而浮?岐伯曰:秋脈,肺也,西方金也,萬物之所以收成也。其氣來輕虛而浮,來急去散,故曰浮。反此者病。其氣來毛而中央堅,兩旁虛,為太過,病在外;毛而微,為不及,病在中。

冬脈如營,何如而營?岐伯曰:冬脈腎也,北方水也,萬物之所以含藏也。其氣來沉而搏,故曰營。反此者病。其氣來如彈石,為太過,病在外;其去如數,為不及,病在中。

脾脈獨何主?岐伯曰:脾者土也,孤臟以灌四旁者也。善者不可得見,惡者可見。其來如水之流,為太過,病在外;如鳥之喙,為不及,病在中。「玉機真臟論」

春胃微弦曰平,弦多胃少曰肝病,但弦無胃曰死,有胃而毛曰秋病,毛甚曰今病。

夏胃微鉤曰平,鉤多胃少曰心病,但鉤無胃曰死,有胃而石曰冬病,石甚曰今病。

長夏胃微濡弱曰平,弱多胃少曰脾病,但弱無胃曰死,濡弱有石曰冬病,石甚曰今病。

秋胃微毛曰平,毛多胃少曰肺病,但毛無胃曰死,毛而有弦曰春病,弦甚曰今病。

冬胃微石曰平,石多胃少曰腎病,但石無胃曰死,石而有鉤曰夏病,鉤甚曰今病。「平人氣象論」

春言毛,夏言石者,是見勝己之脈;長夏言石,秋言弦,冬言鉤者,是見己所勝之脈。此互文以見意也。經謂脈不得胃氣者,肝不弦,腎不石也,正謂此也。本臟氣衰,而他臟之氣乘之也。

《脈如》曰:經曰如弦,又曰微弦,則非過弦可知,通指六脈而言,非單指左關也。余仿此。

又曰:經言春得肺脈,夏得腎脈,秋得心脈,冬得脾脈,其至皆懸絕沉澀者,命曰逆。四時未有臟形,於春夏而脈沉澀,秋冬而脈浮大,命曰逆四時也。夫脈與時違,無病得此,誠為可慮?若因病至,不過難治,如秋月病熱,脈得浮洪,乃脈證相宜,豈可斷為必死乎?余可類推。

竊按經必曰「懸絕沉澀」,又曰「未有臟形」,著語自有斟酌,而《脈如》所論,亦是實理實事,可互發也。經本「玉機真臟論」。懸絕者,迥殊於平脈也。

未至而至,此謂太過。則薄所不勝,而乘所勝也,命曰氣淫。至而不至,此謂不及。則所勝妄行,所生受病,所不勝薄之也,命曰氣迫。何謂所勝?曰:春勝長夏,長夏勝冬,冬勝夏,夏勝秋,秋勝春。「六節臟象論」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春天的脈象像弦一樣,這是怎麼個弦法呢?岐伯回答:春天的脈象與肝臟相關,肝屬東方木,是萬物開始生長的季節。所以,春天的氣血運行狀態是柔和且帶有輕微的虛滑感,脈象直且長,因此被稱作弦脈。如果出現與這些特徵相反的脈象,就表明可能有疾病。如果氣血運行過於實且強,這叫做太過,疾病可能出現在身體外部;如果氣血運行不實且微弱,這叫做不及,疾病可能出現在身體內部。

夏天的脈象像鉤一樣,這是怎麼個鉤法呢?岐伯解釋:夏天的脈象與心臟相關,心屬南方火,是萬物蓬勃生長的季節。夏季的氣血運行是先盛後衰,因此被稱為鉤脈。如果脈象與這些特徵相反,就表明可能有疾病。如果氣血運行始終保持旺盛,這叫做太過,疾病可能出現在身體外部;如果氣血運行初始不旺盛,後期反而強盛,這叫做不及,疾病可能出現在身體內部。

秋天的脈象像浮一樣,這是怎麼個浮法呢?岐伯回答:秋天的脈象與肺臟相關,肺屬西方金,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。秋天的氣血運行輕虛而浮,來勢急促,去勢分散,因此被稱為浮脈。如果脈象與這些特徵相反,就表明可能有疾病。如果氣血運行表面輕薄,中間堅實,兩側虛弱,這叫做太過,疾病可能出現在身體外部;如果氣血運行表面輕薄且微弱,這叫做不及,疾病可能出現在身體內部。

冬天的脈象像營一樣,這是怎麼個營法呢?岐伯解釋:冬天的脈象與腎臟相關,腎屬北方水,是萬物儲藏能量的季節。冬天的氣血運行深沉且有力,因此被稱為營脈。如果脈象與這些特徵相反,就表明可能有疾病。如果氣血運行像彈石一樣堅硬,這叫做太過,疾病可能出現在身體外部;如果氣血運行去勢急促,這叫做不及,疾病可能出現在身體內部。

脾臟的脈象主要反映什麼呢?岐伯回答:脾臟屬土,是孤立的臟器,用以滋養四周的臟器。健康狀況良好時,脾臟的脈象不容易觀察到,只有當健康狀況不佳時,纔能夠觀察到。如果脾臟的氣血運行像流水一樣順暢,這叫做太過,疾病可能出現在身體外部;如果脾臟的氣血運行像鳥嘴一樣尖銳,這叫做不及,疾病可能出現在身體內部。

對於春季的脈象,如果胃氣稍顯弦狀,則視為正常。如果弦脈過多,胃氣不足,則表示肝臟有問題;如果只有弦脈,沒有胃氣,則表示病情嚴重;如果既有胃氣又有毛脈,則表示秋季可能會有疾病;如果毛脈很明顯,則表示當下就有疾病。

對於夏季的脈象,如果胃氣稍顯鉤狀,則視為正常。如果鉤脈過多,胃氣不足,則表示心臟有問題;如果只有鉤脈,沒有胃氣,則表示病情嚴重;如果既有胃氣又有石脈,則表示冬季可能會有疾病;如果石脈很明顯,則表示當下就有疾病。

對於長夏的脈象,如果胃氣稍顯濡弱,則視為正常。如果濡弱過多,胃氣不足,則表示脾臟有問題;如果只有濡弱,沒有胃氣,則表示病情嚴重;如果既有胃氣又有石脈,則表示冬季可能會有疾病;如果石脈很明顯,則表示當下就有疾病。

對於秋季的脈象,如果胃氣稍顯毛狀,則視為正常。如果毛脈過多,胃氣不足,則表示肺臟有問題;如果只有毛脈,沒有胃氣,則表示病情嚴重;如果既有胃氣又有弦脈,則表示春季可能會有疾病;如果弦脈很明顯,則表示當下就有疾病。

對於冬季的脈象,如果胃氣稍顯石狀,則視為正常。如果石脈過多,胃氣不足,則表示腎臟有問題;如果只有石脈,沒有胃氣,則表示病情嚴重;如果既有胃氣又有鉤脈,則表示夏季可能會有疾病;如果鉤脈很明顯,則表示當下就有疾病。

如果春季出現肺脈,夏季出現腎脈,秋季出現心脈,冬季出現脾脈,且脈象呈現懸絕沉澀的情況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逆」。在四時未有臟器特徵的情況下,如果在春夏出現沉澀脈象,或在秋冬出現浮大脈象,也被稱為「逆四時」。脈象與季節不符,即使身體無病,出現這種脈象確實值得擔憂。然而,如果這種脈象是因為疾病導致的,那只是表示病情難以治療,例如秋季發熱,脈象浮洪,這是脈象與症狀相符,不能直接判斷為必死無疑。其他情況可以類推。

私下認為,經典中提到的「懸絕沉澀」、「未有臟形」等描述,是有其考量的。而《脈如》中的論述,也是實事求是的,可以互相印證。經典本來就是「玉機真臟論」。所謂「懸絕」,是指與正常的脈象截然不同。

如果脈象提前出現,這叫做太過。這表示脈象壓制了它所不能剋制的臟器,同時又佔據了它能剋制的臟器的位置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氣淫」。如果脈象應該出現卻沒有出現,這叫做不及。這表示被脈象剋制的臟器任意妄行,由脈象生成的臟器受到影響,被脈象不能剋制的臟器所壓制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氣迫」。什麼叫做「所勝」呢?春季剋制長夏,長夏剋制冬季,冬季剋制夏季,夏季剋制秋季,秋季剋制春季。

如果春季脈象不沉,夏季脈象不弦,秋季脈象不數,冬季脈象不澀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四塞」。如果脈象沉、弦、數、澀的情況非常嚴重,則表示有疾病。如果在三個季節內出現這種脈象,或者在同一季節內多次出現這種脈象,或者脈象應該消失卻沒有消失,或者脈象消失後又再次出現,都表示有疾病。如果脈象與正常脈象相反,則表示病情危急。「至真要大論」

這一理論非常精闢。可以看出,四季和五臟之間的氣血循環是相互協調的。例如,在冬季末期,木氣已經開始萌動,脈象應該出現弦脈;而在春季初期,水氣依然存在,脈象仍然應該包含沉脈。如果進入春季後只出現弦脈而不伴有沉脈,或者進入夏季後只出現洪脈而不伴有弦脈,這表示前面的臟器氣血虛弱,後面的臟器氣血旺盛,母親的臟器被兒子的臟器所壓制。「六節臟象論」中提到:如果氣血不能順利流通,這叫做「非常」,「非常」就會導致變化。這正是所描述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