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卷四 主病類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主病類 (6)

1. 長脈

長脈不大不小,迢迢自若,如循長竿末梢,為平。如引繩,如循長竿,為病。長有三部之長,有一部之長,此以形體言也。有來往之長,謂來有餘韻也。心脈長,神強氣壯。腎脈長,蒂固根深。經云:長則氣治,短則氣病。長主於肝,應主於胃。短主於肺,皆平脈也。反此則為有餘之病。

白話文:

平穩的脈象:

  • 脈象長度適中,不快不慢。
  • 脈搏流動平穩,像循著長竿末梢一樣。

異常的脈象:

  • 脈象過長,像一條拉長的線。
  • 脈象像循著長竿一樣,有拉扯感。

從脈象長度來看:

  • 有三部以上的長度。
  • 有一部的長度。

從脈象流動來看:

  • 來去有餘韻,有迴音感。

平穩的脈象:

  • 心脈長,說明精神強健,氣血旺盛。
  • 腎脈長,說明腎氣充足,根基深厚。

中醫典籍記載:

  • 脈象長則氣血調和,脈象短則氣血不足。
  • 肝脈與脈象長相關,胃脈與脈象應相關。
  • 肺脈與脈象短相關,都是平穩的脈象。
  • 與此相反的脈象,則表明有餘之病。

非陽毒癲癇,則陽明熱深。若長而緩,百病皆愈。大概雖主乎病,亦屬輕淺之證。其有如長之脈,或鰥寡思色不遂,心肝兩部,則洪長而溢魚際。此是七情為患,而非有邪之脈也。或頹疝而左尺偏長,是又宿疾留經,而非無病之脈也。或寒入經腑,六部細長不鼓,此非投以辛熱,不能蠲除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不是陽毒導致的癲癇,那麼是陽明熱症較為嚴重。如果病程較長且病勢較緩,各種疾病都會好轉。這種情況雖然主要表現為疾病,但屬於較輕微的證候。如果脈象像長弦一樣,或者單身寡居的人思慮過度、性慾不得到滿足,導致心肝兩臟受傷,脈象就會洪大且溢出魚際穴。這是由於七情因素影響,而不是邪氣導致的脈象。或者患有疝氣,左尺脈偏長,這又是由於宿疾留滯經絡,而不是沒有疾病的脈象。或者寒邪進入經腑,六部脈象細長但不鼓,如果不使用溫熱的藥物,疾病無法去除。

若細長而鼓,又須清解,靈變在人耳。看得長脈,多有兼見,不得偏執為悉無病。但病得此,終非死脈。老人兩尺脈沉長滑實,壽可期頤,且徵瓜瓞之盛。若短脈不及本位,應指而回,不能滿部,主病為內虛,為喘滿氣促,為胃氣弱,為頭腹疼,諸病見短難治,為真氣不足,是又與長為霄壤之判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脈象細長而有鼓動感,又需要清熱化痰。脈象的變化與病人的體質相關。看到脈象細長,通常會伴隨其他證狀,不能片面認為沒有疾病。但是出現這種脈象,一般不是死亡的脈象。老人兩尺脈沉穩有力且細長,預示著長壽,同時表明子孫興旺。如果脈象短促,達不到正常的範圍,按壓手指後馬上恢復,不能充滿整條脈位,說明患者內虛,會有氣喘、氣促、胃氣虛弱、頭疼、腹痛等症狀。脈象短促難以治療,表示真氣不足,和脈象細長的預後截然不同。

《正眼》曰:舊說長脈過於本位,久久審度,而知其必不然也。寸而上過則為溢,尺而下過則為覆,關而上過即寸。下過即尺,故過於本位,義之所不安也。惟其狀如長竿,齊起齊落,首尾相應,非若他脈之上下參差,首尾不勻也。但其形緩,不似弦脈之勁急耳。

白話文:

《正眼》一書中說:過去的說法認為,脈象過於本位的位置,經過長時間觀察,會發現這種說法並不正確。寸脈往上超越本位,就叫做「溢」;尺脈往下超越本位,就叫做「覆」;關脈往上超越本位,就變成寸脈;關脈往下超越本位,就變成尺脈。所以,脈象超越本位,從道理上來說是站不住腳的。

但是,這種脈象的形狀就像一根長竿,上下起落整齊,首尾相應,不像其他脈象那樣上下參差,首尾不勻。只是它的形狀比較緩和,不像弦脈那樣勁急罷了。

又曰:弦為初春之象,陽中之陰,天氣猶寒,故如琴絃之端直以長,而挺然稍帶一分之緊急也。長為暮春之象,純屬於陽,絕無寒意,故如木干之迢直以長,純是發生之氣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:弦代表初春的景象,是陽氣中的陰氣,天氣仍然寒冷,所以像琴絃一樣筆直且長,稍帶一點緊張的感覺。長代表暮春的景象,完全屬於陽氣,沒有寒意,所以像樹木的枝幹一樣筆直且長,完全是生長旺盛的氣息。

按弦與長之異者,弦則夾陰,長則純陽。弦以形之斂直勁急言,長以氣之充滿條暢言也。

2. 短脈

短脈尺寸俱短,而不及本位。不似小脈之三部皆小弱不振,伏脈之一部獨伏匿不前也。經曰:短則氣病,良由腎氣阨塞,不能條暢百脈,腎氣,命門之元氣也。或因痰氣食積阻礙氣道,所以脈見短澀促結之狀。亦有陽氣不充而脈短者。所謂寸口脈中手短者,曰頭痛是也。仲景曰:汗多重發汗,亡陽譫語,脈短者死,脈自和者不死。

白話文:

脈搏短小,所有的部位都短,而且不及原本的位置。這與脈搏細小時三部都小而無力不同,也與脈搏隱伏時只有一部隱藏著不同。經上記述:「脈搏短代表有氣血問題」,這是因為腎氣受到阻滯,無法暢通全身各處脈絡,而腎氣是生命之源。或者是因為痰氣、食物堆積阻塞氣道,因此脈搏會表現出短澀、緊促、結聚的狀態。也有可能是陽氣不足導致脈搏短小。所謂的寸口脈中間部位短小,表示患者頭痛。仲景說:「過度流汗卻再三讓患者發汗,會耗損陽氣導致胡言亂語,如果脈搏短小的話會死亡,脈搏正常的話就不會死亡。」

又少陰脈不至,腎氣絕,為屍厥。又傷寒六七日,大下後,寸脈沉而遲,手足厥冷,下部脈不至,咽喉不利,唾膿血者,難治。戴同甫曰:短脈只當責之於尺寸。若關中見短,是上不通寸為陽絕,下不通尺為陰絕矣。曷知關部從無見短之理?昔人有以六部分隸而言者,失之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少陰脈絡不通暢,腎臟之氣衰弱,就會導致屍厥。此外,患有傷寒六七天後,大量腹瀉後,寸脈微弱而緩慢,手腳冰冷,下部脈絡不通暢,咽喉不適,吐出膿血,則難以治療。戴同甫說:短脈只應歸咎於寸和尺。如果關脈出現短脈,表示上不通寸脈,為陽氣絕;下不通尺脈,為陰氣絕。怎麼會認為關部脈沒有短脈的道理?以前有人用六部分來區分脈象,這是錯誤的。

《正眼》曰:舊說短脈為不及本位,非也。戴同甫謂短脈止見尺寸,若見關中,是陰陽兩絕矣。然尺寸可短,依然陰絕陽絕矣。豈知非兩頭斷絕也?特兩頭俯而沉下,中間突起,其實仍自貫通者也。

白話文:

《正眼》中說:以前說脈搏短就是沒到達本位,這是錯的。戴同甫認為脈搏短只是見於寸脈和尺脈,如果見於關脈,那就是陰陽兩絕了。而寸脈和尺脈可以短,陰絕和陽絕依然成立,難道不是因為兩端沒有阻斷嗎?只是兩端低沉,中間隆起,實際上依然貫通的。

按李說似矣,仍未協也。蓋兩頭俯,中間起,指下雖覺其短,脈體仍自通長。經既云短,必實是脈體之短也。夫脈體何以短也?脈之動者,氣也,氣充滿於脈管之中,則首尾齊起齊落,故形見長。氣虛不能充貫於脈,則氣來之頭,鼓指有力,氣過之尾,衰弱不能應指矣。故其形似斷非斷而見短也。

白話文:

李某的說法看似合理,但仍有疏漏之處。兩頭脈勢低沉,中間脈勢高起,手指觸按時雖然感覺脈搏短促,但脈管本身依然是連通的。經文既說脈搏短促,那麼必定是脈管本身短促。那麼,脈管為何會短促呢?脈搏跳動是由氣推動的,氣充滿在脈管之中,脈搏就會首尾同時出現並同時消失,所以看起來較長。氣虛不能充滿脈管,那麼氣在脈管的頭端流動時,手指會感覺有力,氣流過脈管的尾端時,脈搏就會衰弱無力,手指觸不到脈搏。所以這種脈象看起來像是斷了一樣,但實際上脈管並沒有斷,只是變短了。

經曰短則氣病,於此益明。《靈樞·終始》曰:上下相應,而俱往來也。六經之脈,不結動也。此即言尺寸首尾之齊起齊落也。結動皆短之類也。

白話文:

經典說寸脈短促則氣有疾病,在這裡更加明顯。《靈樞·終始》篇說:寸脈與尺脈相呼應,同時往來。六經脈絡,不會出現結脈和動脈。這句話就是說寸脈、尺脈的首尾要同時出現,同時消失。結脈和動脈都是脈搏短促的類型。

3. 緊脈

緊脈形如轉索無常,左右彈人手也。又如切繩,乃熱為寒束之脈,故急而不甚鼓。暴病見之,為腹痛身疼,寒客太陽,或主風痙癇證。在尺陰冷腹疝,在關心腹沉痛。在左緊盛傷寒,在右緊盛傷食。急而緊者是遁屍,數而緊者主鬼擊。緊數在表,為傷寒發熱,為渾身筋骨疼痛,頭痛項強,為咳嗽鼻塞,為瘴瘧。

白話文:

緊脈的形狀就像不斷轉動的繩子,左右彈動著脈診者的指頭。如果有像切斷的繩子的脈象,那表示是熱證因寒邪束縛而形成的,所以脈搏雖然急促,但並不明顯。這種脈象如果出現在急性病症中,表示患者有腹痛、全身疼痛的症狀,寒邪侵犯太陽經,或者主症為風痙癇證。如果這種脈象出現在寸口陰脈,表示有腹疝;出現在關脈,表示心腹沉痛;出現在左側,而且比較緊盛,表示傷寒;出現在右側,而且比較緊盛,表示傷食。急促而且緊的脈象是「遁屍脈」,數次而且緊的脈象表示「鬼擊脈」。緊數的脈象如果出現在表證,表示傷寒導致發燒、全身筋骨疼痛、頭痛脖子僵硬、咳嗽鼻塞,或者瘴瘧。

沉緊在裡,為心腹疼,為胸腹脹滿,為中寒逆冷,吐逆出食,為風痛反張,為痃癖,為瀉利,為陰疝。女子為氣逆經滯,小兒為驚風抽搐。若中惡浮緊,咳嗽沉緊,皆主死。此證與脈反也。又有如緊之脈,乃傷寒陰證絕陽,七日九日之間,得此脈。仲景曰:脈見轉索者即日死。

白話文:

脈搏沉實有力,出現在腹部時,表示心腹疼痛、胸腹脹滿、受寒逆冷、嘔吐食物;如果脈搏浮緊,表示風痛發作、外拘內結、腹瀉、陰囊腫痛。女性則表示氣血逆行,導致經血不調;兒童則表示驚風、抽搐。若中風時脈搏浮緊,或咳嗽時脈搏沉實有力,都預示著死亡。這些症狀與脈象相違背。還有一種脈搏緊實的情況,是傷寒的陰證絕陽,在發病七至九天時出現。張仲景說:脈象出現轉索,當天就會死亡。

蓋緊本屬病脈,而非死脈。但有新久之異,便有生死之分,不可不察。既云:熱為寒束,當作急而甚鼓。「不」字疑衍。

白話文:

蓋緊本是病脈,不是死脈。不過,有新舊之分,所以就有生死之別,不可不仔細辨別。既然說:熱氣被寒氣束縛,應該表現為脈搏急促有力。「不」字可能多餘。

張石頑曰:緊為諸寒收引之象,亦有熱因寒束,而煩熱拘急疼痛者,如太陽寒傷營證是也。然必人迎浮緊,乃為表證之確候。若氣口盛緊,又為內傷飲食之兆。《金匱》所謂脈緊頭痛,風寒,腹中有宿食也。而少陰經中,又有病人脈陰傷俱緊,反汗出者,亡陽也。此屬少陰,法當咽痛而復吐利,是為緊反入里之徵驗。

白話文:

張石頑說:脈搏緊繃是諸寒收縮的徵象,也可能是有熱因寒氣而阻塞,導致煩熱、拘急、疼痛,像太陽經受寒傷營分的證候就是這樣。但一定要搭配人迎脈浮緊,纔算是表證確定的依據。如果氣口脈盛緊,又代表內傷飲食所致。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的脈緊頭痛,是因為風寒,且肚子有宿食。而少陰經中的病人,還有脈象陰陽都緊,反而出汗的,是陽氣衰敗的表現。這屬於少陰病,病情應當是咽喉疼痛,接著出現嘔吐腹瀉,這是脈緊反入裡證的徵兆。

又少陰病,脈緊,至七八日,下利而脈暴微,手足反溫,脈緊又去,為欲解也。雖煩熱下利,必自愈。此即緊去人安之互辭。不可下脈證中,則有脈來陰陽俱緊,惡寒發熱,則脈欲厥。厥者,脈初來大,漸漸小,更來漸漸大,是其候也。此亦緊反入里之互辭。因誤下而陽邪內陷,欲出不出,有此厥逆進退之象,故言欲厥。

白話文:

另外,少陰病症狀,脈搏緊繃,到了病情發作的第七、八天時,會腹瀉,脈搏變得又微又弱,手腳反而變溫暖,脈搏緊繃的情況也消失了,這是解病的徵兆。即使有發燒、腹瀉等症狀,也一定會自行康復。這句話中的「緊去人安」和「欲厥」是相對應的說法。不可混淆。

在脈搏證候中,有一種情況是脈搏既緊又細,同時伴有怕冷、發熱的症狀,此時脈搏會逐漸虛弱。虛弱脈搏的徵兆是:脈搏一開始很強勁,逐漸變細弱,隨後又逐漸變強勁。這也是脈搏緊繃與虛弱相互轉化的說法。

當誤用瀉藥後,陽邪就會深入體內,想要出來又出不來,因此會出現進退之間的厥逆現象,所以才說「欲厥」。

脈變而緊狀依然,非營衛離散乍大乍小之比。而脈法中,復有寸口脈微,尺緊,其人虛損多汗,知陰常在,絕不見陽之例。可見緊之所在,皆陽氣不到之處,故有是象。夫脈按之緊,如弦直上下行者,痙;若伏堅者,為陰疝。總皆經脈拘急,故有此象。若脈至如轉索,而強急不和,是但緊無胃氣也。

白話文:

脈搏發生變化後,仍然緊繃,不像營衛氣血離散時忽大忽小的情況。在脈法中,又有一種寸口脈微弱,尺脈緊繃的現象,這是由於這個人身體虛弱、多汗,表示陰氣依然存在,從未見過陽氣過盛的情況。由此可見,脈搏緊繃的位置都是陽氣不足的地方,所以才會出現這種徵兆。

如果按脈時感覺緊繃,像琴絃一樣上下直行,這是痙攣的徵兆;如果摸起來又緊又硬,是陰疝氣的徵兆。這都是經絡拘緊不通造成的現象。如果脈搏跳動時像搓麻繩一樣,而且強硬不調和,只是緊繃而沒有胃氣。

豈堪尚引日乎?

「平脈」曰:緊脈從何而來?假令亡汗若吐,以肺裡寒,故令脈緊也;假令咳者,坐飲冷水,故令脈緊也;假令下利,以胃中虛冷,故令脈緊也。此緊之正脈也。其來如轉索,左右彈手者,乃兼洪,非正緊脈也。

白話文:

譯文:

關於「脈緊」:脈緊是由於什麼原因造成的?

比如說:

  • 出汗或嘔吐後,由於肺中受寒,因此導致脈緊。
  • 咳嗽的人喝了冷水,也會導致脈緊。
  • 腹瀉的人,由於胃中虛寒,因此導致脈緊。

這些都是脈緊的正常原因。

如果脈搏就像轉動的繩索,左右跳動,這不僅是脈緊,而且還伴隨著脈洪,就不是正常的脈緊。

張景岳曰:寒邪未解,脈息緊而無力者,無愈期也。何也?蓋緊者邪氣也,力者元氣也。緊而無力,則邪氣有餘而元氣不足也。元氣不足,何以逐邪?臨此證者,必能使元陽漸充,則脈漸有力,自小而大,自虛而實,漸至洪滑,則陽氣漸達,表將解矣。若日漸無力而緊數,日進則危亡之兆也。緊無甚力,人多誤為有胃氣。先生此論,可謂獨具慧眼矣。

白話文:

張景嶽說:寒邪尚未化解,脈搏緊繃但無力,這樣的人沒有治癒的希望。為什麼呢?因為緊繃代表邪氣,有力代表元氣。緊繃而無力的話,表示邪氣過剩而元氣不足。元氣不足,怎麼驅逐邪氣呢?遇到這種情況,一定要讓元陽逐漸充盈,脈搏才會逐漸有力,從虛弱變強,從無力變充實,逐漸變得順暢,這樣陽氣才會慢慢到達身體表面,表邪才會化解。如果脈搏越來越無力且緊數,那就表示病情越來越危急。脈搏緊繃但沒有多少力氣,很多人會誤以為是胃氣造成的。張景嶽先生的這個論點,可說是獨具慧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