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卷一 部位類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部位類 (1)

1. 卷一 部位類

2. 寸口

十二經皆有動脈,獨取寸口,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,何謂也?然寸口者,脈之大會,手太陰之脈動也。人一呼,脈行三寸;一吸,脈行三寸;呼吸定息,脈行六寸。一日一夜,一萬三千五百息,漏水下百刻,榮衛行陽二十五度,行陰亦二十五度,為一周也,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。寸口者,五臟六腑之所終始,故取法於寸口也。(《難經》)

此越人發明《內經》診脈之正法也。《內經》診法,有專取寸口者,有兼取人迎者,有遍取身之上中下者。至仲景書,則趺陽、寸口並重,而又間稱少陰。少陰者,太谿也。人迎、趺陽以候胃氣,太谿以候腎氣,不似寸口能決五臟六腑之吉凶也。後世或議越人獨取寸口之法,為違《內經》之旨,亦未之思也。

此寸口,統寸關尺三部言,一曰氣口,一曰脈口,亦有徑稱寸。稱寸脈者,均與關前同名。榮衛行度,詳見《靈樞》「脈度篇」、「五十營篇」、「衛氣行篇」。(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,發明氣口成寸以決死生,即太陰為脈大會之義也。文繁不錄。)

《難經·八難》曰:寸口脈平而死。徐靈胎詆之曰:如此,則寸口何以決五臟六腑之吉凶哉?不知其形雖平,其神必敗。此正教人察脈貴在察神,不可泥形也。如「十八難」曰:假令外有痼疾,脈不浮結。內有積聚,脈不結。伏脈不應病,是為死病也。張石頑曰:常有變證多端,而脈見小弱,指下微和,似有可愈之機。

此元氣與病氣俱脫,反無病象發見。此脈不應病之候,非小則病退之比。慎柔和尚曰:凡久病人,脈大小洪細浮沉弦滑,或寸浮尺沉,或寸沉尺浮,但有病脈,反屬可治。如久病,浮中沉俱和緩體倦者,決死。諸家之論,皆與經旨相發,徐氏特未致思耳。至於所以察神之法,則滑氏所謂「上、下、去、來、至、止」六字者得之矣。

詳見後篇。開章即揭出「神」字,為全書宗旨。

白話文:

內容如下:

所有的十二經絡都有動脈,但為什麼我們特別選擇寸口來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凶呢?其實,寸口是所有脈搏的交匯點,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所在。每當人呼吸一次,脈搏就跳動六寸,其中一呼脈行三寸,一吸脈行三寸。一天一夜,人的呼吸次數約有一萬三千五百次,也就是說,脈搏會跳動八丈一尺。如果把一天一夜的時間分為一百刻,那麼血液和衛氣在體內循環一週,也就是經過陽經二十五度,再經過陰經二十五度,然後回到手太陰肺經,也就是回到了寸口。因此,寸口可以看作是五臟六腑活動的起點和終點,所以我們用寸口來判斷身體的健康狀況。

這是扁鵲對《黃帝內經》診脈法的發揚光大。在《黃帝內經》中,診脈的方法有很多種,有的專門使用寸口,有的同時使用人迎脈,有的則全面檢查身體的上中下三部分。到了張仲景的書籍中,他更注重趺陽脈和寸口脈,偶爾也會提到少陰脈。少陰脈,也就是太溪脈,可以檢測腎臟的氣血狀況。然而,它不如寸口脈那樣,能判斷五臟六腑的吉凶。後世有人批評扁鵲只使用寸口脈的診法,認為這違背了《黃帝內經》的原意,但這種批評未必合理。

寸口實際上包含了寸、關、尺三個部位,又叫氣口、脈口,或者簡稱為寸。當我們提到寸脈時,通常指的是寸關前的部位。對於榮衛的運行程度,可以參考《靈樞》中的「脈度篇」、「五十營篇」、「衛氣行篇」。

《難經》第八章說到,如果寸口脈平靜,人可能已經死亡。徐靈胎曾對此表示質疑,他問道:如果這樣的話,寸口脈又如何能判斷五臟六腑的吉凶呢?但事實上,雖然寸口脈看似平靜,但其脈象的神韻已經消失。這正是在教導人們,診脈時最重要的是要觀察脈象的神韻,不能僅憑外觀來判斷。例如,在《難經》第十八章中提到,即使外表有嚴重的疾病,但如果脈象不浮結;即使內部有積聚,但如果脈象不結實;即使潛藏的脈象不符合病情,這都是死亡的徵兆。張石頑則指出,有些病症表現出各種各樣的症狀,但脈象卻顯得微弱,觸摸起來溫和,似乎有康復的可能。

這種情況下,人體的元氣和病氣都已經耗盡,反而沒有明顯的病態表現。這是脈象不符合病情的徵兆,與病情輕微的情況完全不同。慎柔和尚說,對於長期患病的人來說,如果脈象呈現出大小、洪細、浮沉、弦滑等多種病態,或者寸脈浮而尺脈沉,或者寸脈沉而尺脈浮,只要有這些病態的脈象,就還有治療的可能性。然而,如果長病患者,無論是在浮脈、中脈還是沉脈中,都顯示出和緩疲憊的狀態,那就是死亡的預兆。各家的理論,都與古籍的原意相呼應,只是徐靈胎沒有深入思考而已。至於如何觀察脈象的神韻,滑氏提出的「上、下、去、來、至、止」六個字就是最好的方法。

詳細的解釋請參閱後面的篇章。本書從開篇就揭示了「神」字的重要性,這也是全書的核心理念。

3. 寸關尺

脈有尺寸,何謂也?然尺寸者,脈之大要會也。從關至尺,是尺內,陰之所治也;從關至魚際,是寸口內,陽之所治也。故分寸為尺,分尺為寸,陰得尺內一寸,陽得寸內九分。尺寸終始,一寸九分,故曰尺寸也。《難經》

寸後尺前,名曰關。陽出陰入,以關為界。陽出三分,陰入三分,故曰三陰三陽。陽生於尺,動於寸;陰生於寸,動於尺。《脈經》

魚際至高骨為一寸,內取九分。高骨至尺澤為一尺,內取一寸。凡一寸九分,寸關尺三部,各得六分。其一分,則關之極中,陰陽之界也。或曰:關前左為人迎,右為氣口者,即此。魚際者,掌後橫約紋。尺澤者,肘曲橫約紋也。王啟玄謂三世脈法,皆以三寸為寸關尺之部。

蓋古者布指知寸,三寸正當三指也,與一寸九分之法,言異而數實同。三世,舊謂《神農本草》、《黃帝針灸》、《素女脈訣》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脈學中的「寸關尺」部位。內容如下:

什麼叫脈有「寸關尺」呢?其實,寸關尺是脈象的重要部位。從關到尺,也就是尺脈的範圍,是陰氣的管轄範圍;從關到魚際,也就是寸口的位置,是陽氣的管轄範圍。因此,我們把寸口分為尺和寸,尺脈佔一寸,寸脈佔九分。所以,寸關尺的總長度就是一寸九分,這就是為什麼稱為「寸關尺」。

「寸」後、「尺」前的部位叫做「關」。陽氣從這裡出,陰氣從這裡入,所以「關」可以作為陽陰的分界。陽氣佔三分,陰氣也佔三分,因此有「三陰三陽」的說法。陽氣在尺脈生成,活動在寸脈;陰氣在寸脈生成,活動在尺脈。

從魚際到手腕高骨為一寸,其中取九分;從高骨到肘部尺澤為一尺,其中取一寸。所以總長度為一寸九分,寸關尺三個部位,各佔六分。剩下的那一分,就在關的最中間,是陰陽的交界處。有人說,關前面左手邊的人迎脈,右手邊的氣口脈,就是在這個位置。魚際指的是手掌後方的橫向紋路,尺澤指的是肘彎的橫向紋路。王啟玄認為,三世脈法都把三寸作為寸關尺的區別。

因為古時候,人們用手指來測量寸,三寸剛好是三根手指的寬度,與一寸九分的規則,雖然說法不同,但實際數值是一樣的。三世,通常是指《神農本草》、《黃帝針灸》、《素女脈訣》等古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