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一 部位類

2. 寸口

十二經皆有動脈,獨取寸口,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,何謂也?然寸口者,脈之大會,手太陰之脈動也。人一呼,脈行三寸;一吸,脈行三寸;呼吸定息,脈行六寸。一日一夜,一萬三千五百息,漏水下百刻,榮衛行陽二十五度,行陰亦二十五度,為一周也,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。寸口者,五臟六腑之所終始,故取法於寸口也。(《難經》)

此越人發明《內經》診脈之正法也。《內經》診法,有專取寸口者,有兼取人迎者,有遍取身之上中下者。至仲景書,則趺陽、寸口並重,而又間稱少陰。少陰者,太谿也。人迎、趺陽以候胃氣,太谿以候腎氣,不似寸口能決五臟六腑之吉凶也。後世或議越人獨取寸口之法,為違《內經》之旨,亦未之思也。

此寸口,統寸關尺三部言,一曰氣口,一曰脈口,亦有徑稱寸。稱寸脈者,均與關前同名。榮衛行度,詳見《靈樞》「脈度篇」、「五十營篇」、「衛氣行篇」。(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,發明氣口成寸以決死生,即太陰為脈大會之義也。文繁不錄。)

《難經·八難》曰:寸口脈平而死。徐靈胎詆之曰:如此,則寸口何以決五臟六腑之吉凶哉?不知其形雖平,其神必敗。此正教人察脈貴在察神,不可泥形也。如「十八難」曰:假令外有痼疾,脈不浮結。內有積聚,脈不結。伏脈不應病,是為死病也。張石頑曰:常有變證多端,而脈見小弱,指下微和,似有可愈之機。

此元氣與病氣俱脫,反無病象發見。此脈不應病之候,非小則病退之比。慎柔和尚曰:凡久病人,脈大小洪細浮沉弦滑,或寸浮尺沉,或寸沉尺浮,但有病脈,反屬可治。如久病,浮中沉俱和緩體倦者,決死。諸家之論,皆與經旨相發,徐氏特未致思耳。至於所以察神之法,則滑氏所謂「上、下、去、來、至、止」六字者得之矣。

詳見後篇。開章即揭出「神」字,為全書宗旨。

白話文:

內容如下:

所有的十二經絡都有動脈,但為什麼我們特別選擇寸口來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凶呢?其實,寸口是所有脈搏的交匯點,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所在。每當人呼吸一次,脈搏就跳動六寸,其中一呼脈行三寸,一吸脈行三寸。一天一夜,人的呼吸次數約有一萬三千五百次,也就是說,脈搏會跳動八丈一尺。如果把一天一夜的時間分為一百刻,那麼血液和衛氣在體內循環一週,也就是經過陽經二十五度,再經過陰經二十五度,然後回到手太陰肺經,也就是回到了寸口。因此,寸口可以看作是五臟六腑活動的起點和終點,所以我們用寸口來判斷身體的健康狀況。

這是扁鵲對《黃帝內經》診脈法的發揚光大。在《黃帝內經》中,診脈的方法有很多種,有的專門使用寸口,有的同時使用人迎脈,有的則全面檢查身體的上中下三部分。到了張仲景的書籍中,他更注重趺陽脈和寸口脈,偶爾也會提到少陰脈。少陰脈,也就是太溪脈,可以檢測腎臟的氣血狀況。然而,它不如寸口脈那樣,能判斷五臟六腑的吉凶。後世有人批評扁鵲只使用寸口脈的診法,認為這違背了《黃帝內經》的原意,但這種批評未必合理。

寸口實際上包含了寸、關、尺三個部位,又叫氣口、脈口,或者簡稱為寸。當我們提到寸脈時,通常指的是寸關前的部位。對於榮衛的運行程度,可以參考《靈樞》中的「脈度篇」、「五十營篇」、「衛氣行篇」。

《難經》第八章說到,如果寸口脈平靜,人可能已經死亡。徐靈胎曾對此表示質疑,他問道:如果這樣的話,寸口脈又如何能判斷五臟六腑的吉凶呢?但事實上,雖然寸口脈看似平靜,但其脈象的神韻已經消失。這正是在教導人們,診脈時最重要的是要觀察脈象的神韻,不能僅憑外觀來判斷。例如,在《難經》第十八章中提到,即使外表有嚴重的疾病,但如果脈象不浮結;即使內部有積聚,但如果脈象不結實;即使潛藏的脈象不符合病情,這都是死亡的徵兆。張石頑則指出,有些病症表現出各種各樣的症狀,但脈象卻顯得微弱,觸摸起來溫和,似乎有康復的可能。

這種情況下,人體的元氣和病氣都已經耗盡,反而沒有明顯的病態表現。這是脈象不符合病情的徵兆,與病情輕微的情況完全不同。慎柔和尚說,對於長期患病的人來說,如果脈象呈現出大小、洪細、浮沉、弦滑等多種病態,或者寸脈浮而尺脈沉,或者寸脈沉而尺脈浮,只要有這些病態的脈象,就還有治療的可能性。然而,如果長病患者,無論是在浮脈、中脈還是沉脈中,都顯示出和緩疲憊的狀態,那就是死亡的預兆。各家的理論,都與古籍的原意相呼應,只是徐靈胎沒有深入思考而已。至於如何觀察脈象的神韻,滑氏提出的「上、下、去、來、至、止」六個字就是最好的方法。

詳細的解釋請參閱後面的篇章。本書從開篇就揭示了「神」字的重要性,這也是全書的核心理念。

3. 寸關尺

脈有尺寸,何謂也?然尺寸者,脈之大要會也。從關至尺,是尺內,陰之所治也;從關至魚際,是寸口內,陽之所治也。故分寸為尺,分尺為寸,陰得尺內一寸,陽得寸內九分。尺寸終始,一寸九分,故曰尺寸也。《難經》

寸後尺前,名曰關。陽出陰入,以關為界。陽出三分,陰入三分,故曰三陰三陽。陽生於尺,動於寸;陰生於寸,動於尺。《脈經》

魚際至高骨為一寸,內取九分。高骨至尺澤為一尺,內取一寸。凡一寸九分,寸關尺三部,各得六分。其一分,則關之極中,陰陽之界也。或曰:關前左為人迎,右為氣口者,即此。魚際者,掌後橫約紋。尺澤者,肘曲橫約紋也。王啟玄謂三世脈法,皆以三寸為寸關尺之部。

蓋古者布指知寸,三寸正當三指也,與一寸九分之法,言異而數實同。三世,舊謂《神農本草》、《黃帝針灸》、《素女脈訣》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脈學中的「寸關尺」部位。內容如下:

什麼叫脈有「寸關尺」呢?其實,寸關尺是脈象的重要部位。從關到尺,也就是尺脈的範圍,是陰氣的管轄範圍;從關到魚際,也就是寸口的位置,是陽氣的管轄範圍。因此,我們把寸口分為尺和寸,尺脈佔一寸,寸脈佔九分。所以,寸關尺的總長度就是一寸九分,這就是為什麼稱為「寸關尺」。

「寸」後、「尺」前的部位叫做「關」。陽氣從這裡出,陰氣從這裡入,所以「關」可以作為陽陰的分界。陽氣佔三分,陰氣也佔三分,因此有「三陰三陽」的說法。陽氣在尺脈生成,活動在寸脈;陰氣在寸脈生成,活動在尺脈。

從魚際到手腕高骨為一寸,其中取九分;從高骨到肘部尺澤為一尺,其中取一寸。所以總長度為一寸九分,寸關尺三個部位,各佔六分。剩下的那一分,就在關的最中間,是陰陽的交界處。有人說,關前面左手邊的人迎脈,右手邊的氣口脈,就是在這個位置。魚際指的是手掌後方的橫向紋路,尺澤指的是肘彎的橫向紋路。王啟玄認為,三世脈法都把三寸作為寸關尺的區別。

因為古時候,人們用手指來測量寸,三寸剛好是三根手指的寬度,與一寸九分的規則,雖然說法不同,但實際數值是一樣的。三世,通常是指《神農本草》、《黃帝針灸》、《素女脈訣》等古籍。

4. 三部九候

三部者,寸關尺也。九候者,浮中沉也。《難經》

此亦發明《內經》診脈之正法也。「脈要精微論」,略見此義,而未明言者,蓋當時相習,以為常法,不待縷敘,而又其時,重在針刺,故著「三部九候論」,以人身分上、中、下三部,每部分天、地、人三候,以明針刺察病取穴之法,非以明診脈之法也。後世乃執此以詆越人。

試思《內經》察脈決病,用「三部九候論」之法者有幾耶?況人迎、趺陽、太谿要脈之必診者也。而不列於其中,抑又何耶?寸關尺三部,每部有浮中沉三候,三而三之,故曰九候。《刊誤》曰:浮以候腑,沉以候臟,中以候胃氣。又有謂浮候經,中候腑,沉候臟者,皆不必拘。

大概寸關尺,候身之上中下;浮中沉,候經絡臟腑之表裡;而上下去來,候陰陽血氣之升降噓吸者也。詳見第二卷陰陽臟腑兩篇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脈學中的「三部九候」。所謂的「三部」,就是指脈象中的寸、關、尺三個部位。而「九候」,則是脈象中的浮、中、沉三個層次,每個部位都有三個層次,合計起來就是九候。

這些理論在《難經》中有詳細闡述,它實際上是發展自《黃帝內經》中的脈診正確方法。在《脈要精微論》中,僅能略窺一二,但並沒有明確的說明,主要是因為當時人們普遍熟悉這種診脈方法,不需要再細細描述。另外,當時更重視針灸治療,因此《內經》中著重於「三部九候論」,即把人體分為上、中、下三部分,每一部分又分為天、地、人三候,以此來明確針灸療法中選穴和觀察病情的方法,並非專門用於診脈。

後世有些人過度解釋此理論,認為這是診斷脈象的唯一方法,其實不然。《黃帝內經》中使用「三部九候論」來判斷病情的情況並不多。而且,人迎、趺陽、太谿等重要的脈位,並未列在此理論中,這又是為什麼呢?

寸、關、尺三部,每一部都包括浮、中、沉三個層次。根據《刊誤》的說法,浮脈可以反映腑的狀況,沉脈反映臟的狀況,中脈反映胃氣的狀況。也有其他觀點認為,浮脈反映經絡的狀況,中脈反映腑的狀況,沉脈反映臟的狀況,但這些並非絕對。

大體來說,寸、關、尺三部可以反映身體上、中、下三部分的狀況;浮、中、沉三候可以反映經絡、臟腑的表裡關係;而脈象的上下、去來,則可以反映陰陽血氣的升降和呼吸狀態。關於陰陽、臟腑的詳細內容,請參閱第二卷的相關篇章。

5. 三部分配臟腑

肝心出左,脾肺出右,腎與命門,俱出尺部。《脈經》

玩腎與命門俱出尺部,是兩尺俱候腎,俱候命門矣。蓋命門為元陽與真精所聚,水火同居,渾一太極也。火之體陰,其在下也,動於右;水之體陽,其在下也,動於左。故《難經》曰:右為命門。又曰:其氣與腎通。

心部,在左手關前寸口是也,手少陰經也。與手太陽為表裡,以小腸合為腑,合於上焦。

肝部,在左手關上是也,足厥陰經也。與足少陽為表裡,以膽合為腑,合於中焦。

腎部,在左手關後尺中是也,足少陰經也。與足太陽為表裡,以膀胱合為腑,合於下焦,在關元左。

肺部,在右手關前寸口是也,手太陰經也。與手陽明為表裡,以大腸合為腑,合於上焦。

脾部,在右手關上是也,足太陰經也。與足陽明為表裡,以胃合為腑,合於中焦。

腎部,在右手關後尺中是也,足少陰經也。與足太陽為表裡,以膀胱合為腑,合於下焦,在關元右。左屬腎,右為子戶,名曰三焦。《脈經》

此臟腑分配不易之定法也。三焦既分配於兩手之三部矣,復於右尺名曰三焦者,蓋三焦有腑有經,候腑於三部,候經於右尺也。經候右尺者,以其稟氣於命門;候手少陽之經氣,實候命門之原氣也。詳見命門三焦說。兩尺,以形之虛實候腎水,以勢之盛衰候命火。此至精至確,聖人復起而不易者也。

白話文:

[三部分配臟腑]

《脈經》指出,肝臟和心臟的脈象出現在左手,脾臟和肺臟的脈象出現在右手,而腎臟和命門的脈象則都出現在雙手的尺部。這表示,我們在診斷時,會在兩手的尺部來觀察腎臟和命門的健康狀況。命門是身體元氣和精華聚集的地方,水火同在,是渾然一體的太極。火的能量在身體下方時,會向右移動;水的能量在身體下方時,則會向左移動。因此,《難經》提到,右手的尺部代表命門。又說,命門的氣息與腎臟相通。

心臟的脈象出現在左手關前的寸口,這是手少陰經的位置,與手太陽經互為表裡,小腸是其相應的腑臟,與上焦相應。

肝臟的脈象出現在左手關上的位置,這是足厥陰經的位置,與足少陽經互為表裡,膽囊是其相應的腑臟,與中焦相應。

腎臟的脈象出現在左手關後的尺中位置,這是足少陰經的位置,與足太陽經互為表裡,膀胱是其相應的腑臟,與下焦相應,且位於關元穴的左側。

肺臟的脈象出現在右手關前的寸口,這是手太陰經的位置,與手陽明經互為表裡,大腸是其相應的腑臟,與上焦相應。

脾臟的脈象出現在右手關上的位置,這是足太陰經的位置,與足陽明經互為表裡,胃是其相應的腑臟,與中焦相應。

腎臟的脈象出現在右手關後的尺中位置,這是足少陰經的位置,與足太陽經互為表裡,膀胱是其相應的腑臟,與下焦相應,且位於關元穴的右側。左手代表腎臟,右手代表子宮,這個區域被稱為三焦。《脈經》

這種臟腑和脈象的分配方式是固定不變的。三焦已經在兩手的三個部位進行了分配,但在右手的尺部又被命名為三焦,因為三焦同時有腑臟和經絡,可以在三個部位診察腑臟,在右手的尺部診察經絡。經絡在右手尺部的診察,是因為它從命門獲得氣息;診察手少陽經的氣息,實際上是診察命門的原始氣息。詳細解釋請參閱命門和三焦的說明。在兩手的尺部,可以通過脈象的虛實來觀察腎臟的情況,通過脈象的強弱來觀察命門的火氣。這是極其精確的診斷方法,即使聖人再次出現,也不會改變這種診斷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