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王序

回本書目錄

王序

1. 王序

昔人謂脈之理,微如窺深淵而迎浮雲,診之道不誠難矣哉?軒、岐、倉、扁、仲景、元化諸聖,發明脈理,雖散見於諸書,而迄無專帙以昭示來許,亦醫林中大缺陷也。晉太醫叔和王氏獨出手眼,著《脈經》十卷,條分縷析,洵為醫學津梁。詎六朝高陽生託名叔和著為《脈訣》,由是家弦戶誦,只知偽訣,而叔和真本遂晦。

明代李瀕湖因復著《脈學》,其大旨本之《脈經》,參以己見,編成詩歌,以便記誦,亦未始非濟世之苦心。第其所載,褊淺簡略,遺漏頗多,童年習之又幾,祗知有《脈學》,不知有《脈經》,而叔和真本愈晦。非斯世斯民之厄運乎?步蟾壯年,搜輯叔和佚書,手錄數過,即思付梓行世,奈未窺全豹,加以阮囊羞澀,心長力短,迄今墓木已拱,壯志愈墮,自分此生無復余望。

壬辰秋末,路過袁江,獲睹澄之司馬於官寓,喜談醫理,而尤精於脈,滔滔汨汨,口若懸河,於羲軒後數百家言,如指諸掌。既不惜重資,將叔和《脈經》原本,既唐宋元諸名家醫籍世無傳本者,次第付梓,公諸海內矣。又復擷前賢數十家脈學之精華,參以己所閱歷者,細心討論,輯成《脈簡》八卷,窮源竟委,無美不臻,索隱鉤深,無疑不析。蓋其藏書既富,而精神學力又足以赴之,其以一片婆心而為渡世之慈舫。

公殆叔和之後身歟!夫公以閥閱世家,少年高第,文章名貴臺閣,風裁世俗風塵一毫不染,而獨究心於醫。每遇大證,群醫束手,輒一二劑起死回生。孫真人、狄梁公一流人物,今何幸及身見之!異日調和鼎鼐,燮理陰陽。其痌瘝乃身之心,臻一世於太和,所謂上醫活國者,將為公預卜焉?步蟾鴻爪印泥,行李匆匆,聊弁裡言以志欽慕之忱云爾。

光緒壬辰秋九月下浣海鹽懶間居士秋圃王步蟾拜識時年七十有三

白話文:

過去有人說,理解脈象的原理,就像窺視深淵並迎接浮雲一樣微妙,診斷脈象的方法,確實不容易啊!黃帝、岐伯、倉公、扁鵲、張仲景、華佗等眾多醫聖,發明脈象理論,雖然在各種古籍中散見,但一直沒有專門的書籍來明確展示,這也是醫學界的一大缺憾。

只有晉代的太醫王叔和,以其獨到的眼光,撰寫了《脈經》十卷,他詳細地分析和歸類,確實為醫學界提供了重要的橋樑。然而,到了六朝時期,高陽生假借叔和之名,寫了《脈訣》,從此,家家戶戶都在朗讀,只知道偽造的訣竅,而叔和的真正著作卻被埋沒。

明代的李時珍再次撰寫《脈學》,他的主要理論來源於《脈經》,加上自己的見解,編成詩歌形式,方便記憶和吟誦,這無疑是他濟世救人的苦心。但是,他所記錄的內容狹隘、淺薄且簡略,遺漏許多內容,很多人在孩童時代學習的就是《脈學》,卻不知道有《脈經》的存在,叔和的真本越來越被埋沒。這不是這個時代和人民的不幸嗎?

步入壯年的我,開始蒐集叔和的失傳著作,親手抄錄了多次,就想要出版流傳於世,但因為未能全面瞭解,加上經濟拮据,有心無力,直到現在,墓碑上的樹已經高聳入雲,我的壯志卻越發消沉,自認為今生再無希望。

壬辰年秋季末尾,路過袁江,有幸在官邸見到澄之司馬,他熱衷於醫學理論的討論,尤其精通脈象,滔滔不絕,口若懸河,對於羲軒之後的數百家言論,他都瞭如指掌。他不惜投入巨資,將叔和的《脈經》原版,以及唐、宋、元各名家的醫學典籍,這些在世上已無傳本的珍貴資料,陸續出版,公開於海內外。同時,他又匯集前賢數十家的脈學精髓,結合自己的經驗,經過細心研究,編輯成了《脈簡》八卷,窮究源頭,盡善盡美,探討深奧,解答所有疑惑。他藏書豐富,精神學力足夠,用一片慈愛之心,為世人提供渡船。

他可能是叔和的轉世吧!他出身閥閱世家,年輕時就有高才,文章在朝廷中名聲顯赫,風度翩翩,世俗塵埃一點也沾不上他,但他卻獨自鑽研醫學。每次遇到重大疾病,眾多醫生束手無策,他總能用一兩劑藥起死回生。他是孫真人、狄梁公那樣的人物,現在我們有幸親眼見到!他日治理國家,調和陰陽,以百姓疾苦為己任,讓整個社會達到和諧,所謂的上醫治國,我將為他預測未來。我像鴻爪印泥,匆匆忙忙,只能在此留下一些話語,以表達我對他的敬仰之情。

這是光緒壬辰年秋季九月,來自海鹽懶間居士秋圃王步蟾的拜訪,當時他已是七十三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