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王序

回本書目錄

王序

1. 王序

昔人謂脈之理,微如窺深淵而迎浮雲,診之道不誠難矣哉?軒、岐、倉、扁、仲景、元化諸聖,發明脈理,雖散見於諸書,而迄無專帙以昭示來許,亦醫林中大缺陷也。晉太醫叔和王氏獨出手眼,著《脈經》十卷,條分縷析,洵為醫學津梁。詎六朝高陽生託名叔和著為《脈訣》,由是家弦戶誦,只知偽訣,而叔和真本遂晦。

白話文:

過去的人說診脈的原理,就像在深淵中窺探浮雲一樣微妙。診脈的方法如果不誠懇,就難以精通。軒轅、岐伯、倉公、扁鵲、仲景、元化等醫學聖人,雖然發明瞭脈理,但它們散見於各本醫書中,一直沒有專門的書籍來闡明它們,這也是醫學中的一大缺憾。晉朝太醫叔和王叔和獨具慧眼,寫成了《脈經》十卷,條理分明,分析透徹,實在是醫學界的橋樑。可是六朝時期的高陽生冒用叔和的名義,撰寫了《脈訣》,從此家喻戶曉,人們只知道偽造的《脈訣》,而叔和的真本卻被埋沒了。

明代李瀕湖因復著《脈學》,其大旨本之《脈經》,參以己見,編成詩歌,以便記誦,亦未始非濟世之苦心。第其所載,褊淺簡略,遺漏頗多,童年習之又幾,祗知有《脈學》,不知有《脈經》,而叔和真本愈晦。非斯世斯民之厄運乎?步蟾壯年,搜輯叔和佚書,手錄數過,即思付梓行世,奈未窺全豹,加以阮囊羞澀,心長力短,迄今墓木已拱,壯志愈墮,自分此生無復余望。

白話文:

明朝的李瀕湖根據《脈經》編成《脈學》,其中融合了自己的見解,用詩歌的形式呈現,方便記憶,也是他救世濟人的苦心。但書中記載簡略粗淺,有許多遺漏,年幼時學習這本書,大概只知道《脈學》,不知道《脈經》,而王叔和的真本就更不受人重視了。這難道不是這個時代和百姓的不幸嗎?步蟾在壯年時蒐集王叔和佚失的著作,手抄了好幾遍,打算付梓刊行,讓世人得見,但遺憾的是還沒有看到全豹,加上囊中羞澀,心有餘而力不足,至今已入土為安,壯志難酬,料想這輩子再也沒有希望了。

壬辰秋末,路過袁江,獲睹澄之司馬於官寓,喜談醫理,而尤精於脈,滔滔汨汨,口若懸河,於羲軒後數百家言,如指諸掌。既不惜重資,將叔和《脈經》原本,既唐宋元諸名家醫籍世無傳本者,次第付梓,公諸海內矣。又復擷前賢數十家脈學之精華,參以己所閱歷者,細心討論,輯成《脈簡》八卷,窮源竟委,無美不臻,索隱鉤深,無疑不析。蓋其藏書既富,而精神學力又足以赴之,其以一片婆心而為渡世之慈舫。

白話文:

壬辰年秋季末,我在袁江路上經過,遇到了澄之司馬在官吏的寓所中,很高興地談論醫理,而尤為精通於脈學。他侃侃而談,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,對於軒轅黃帝之後的數百家脈學言論,都瞭若指掌。他毫不吝惜巨資,將叔和的《脈經》原著以及唐宋元朝許多名醫的醫書都刊印出來,公諸於世。

此外,他又擷取了前人幾十家脈學的精華,融入了自己的見解,經過仔細的討論,編撰成《脈簡》八卷。書中追溯脈學的源頭,探究其究竟,沒有什麼遺漏,挖掘隱藏的奧祕,沒有什麼疑點不予分析。這和他藏書豐富,又有相當的學識和能力分不開。他以一片仁慈之心,為人指引正確的醫學道路。

公殆叔和之後身歟!夫公以閥閱世家,少年高第,文章名貴臺閣,風裁世俗風塵一毫不染,而獨究心於醫。每遇大證,群醫束手,輒一二劑起死回生。孫真人、狄梁公一流人物,今何幸及身見之!異日調和鼎鼐,燮理陰陽。其痌瘝乃身之心,臻一世於太和,所謂上醫活國者,將為公預卜焉?步蟾鴻爪印泥,行李匆匆,聊弁裡言以志欽慕之忱云爾。

白話文:

恐怕您就是繼承孫思邈、狄仁傑這些人之後的人吧!您出身名門世家,年少高中,文章寫得精妙絕倫,風度超凡脫俗,卻偏偏鑽研醫學。每當遇到疑難雜症,其他醫生束手無策時,您總能用一兩劑藥就能起死回生。像孫思邈、狄仁傑這樣的人物,我今天何其有幸就能見到!將來您一定能治理國家,調理陰陽。您的醫術一定能讓世人遠離疾病,達到太和的境界。所謂上等的醫生可以醫治國家,我敢為您預言,您一定能做到。雖然匆匆一別,但特在此留下這番話語,表達我的欽佩之情。

光緒壬辰秋九月下浣海鹽懶間居士秋圃王步蟾拜識時年七十有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