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義簡摩》~ 卷六 名論彙編 (5)
卷六 名論彙編 (5)
1. 戴同甫審脈分合偶比類五法
類者,《易》曰:本乎天者親上,本乎地者親下。則各從其類也。如大浮數動滑,陽之類也;沉澀弱弦微,陰之類也。
滑伯仁曰:浮為陽,輕手而得之。而芤洪散大長濡弦,皆浮之類也。沉為陰,重手而得之。而伏石短細牢實,皆沉之類也。遲者,減於平脈。而緩結微弱,皆遲之類也。數者,增於平脈。而促疾躁喘,皆數之類也。此又於不似之中,而會其異中之同也。此篇與原文不同處,皆據鄙意增損者也。
白話文:
所謂「類」的概念,《易經》說:「根源於天的就向上靠攏,根源於地的就向下靠攏。」意思是說,各自會歸屬於自己的類別。例如,洪大、浮取、數快、動滑的脈象,都屬於陽性;沉取、澀滯、虛弱、弦緊、微弱的脈象,都屬於陰性。
滑伯仁說:「浮脈屬於陽,輕輕一按就能摸到。而芤脈、洪脈、散脈、大脈、長脈、濡脈、弦脈,都屬於浮脈這一類。」「沉脈屬於陰,重重一按才能摸到。而伏脈、石脈、短脈、細脈、牢脈、實脈,都屬於沉脈這一類。」遲脈是比正常脈搏慢的。而緩脈、結脈、微脈、弱脈,都屬於遲脈這一類。」數脈是比正常脈搏快的。而促脈、疾脈、躁脈、喘脈,都屬於數脈這一類。」這也是在看似不同之處,找出它們相同之處的道理。這篇文章與原文不同的地方,都是我根據自己的理解增刪修改的。
2. 脈神非從跡象上苦思不能悟入
李士材曰:脈之理微,自古記之。昔在黃帝,生而神靈,猶曰若窺深淵,而迎浮雲。許叔微曰:脈之理幽而難明,吾意所解,口莫能宣也。凡可以筆墨載口舌傳者,皆跡象也。至於神理,非心領神會,烏能盡其玄微?如古人形容胃氣之脈,而曰不浮不沉,此跡象也,可以中候求也。不疾不徐,此跡象也,可以至數求也。
獨所謂意思忻忻,悠悠揚揚,難以名狀,非古人秘而不言,欲名狀之而不可得。姑引而不發,躍如於言詞之表,以待能者之自從耳。東垣至此,亦窮於詞說,而但言脈貴有神,惟其神也,故不可以跡象求言語告也。又如形容滑脈,而曰替替然如珠之圓轉;形容澀脈,而曰如雨沾沙;形容緊脈,而曰如切繩轉索;形容散脈,而曰如楊花散漫;形容任脈,而曰寸口丸丸。此皆跡象之外,別有神理。
就其所言之狀,正惟窮於言語,始借形似以擬議之耳。蓋悟理雖極微之事,然跡象未明,從何處悟入?思境未苦,從何處悟出?必於四言之訣,二十七字之法,誦之極其熟,思之極其苦,夫然後靈明自動,神鬼來通。王啟玄曰:欲登泰岱,非徑奚從。欲詣扶桑,無舟莫適。其是之謂乎?觀於此篇,知士材之功深矣。
白話文:
李士材說:脈象的道理十分微妙,自古以來都有紀錄。即使是黃帝這樣出生便擁有神靈般智慧的人,也曾表示研究脈學就像是在探視深淵、迎接浮雲,充滿挑戰。許叔微則認為:脈象的道理深奧且難以明確表達,就算我自己理解了,也難以用語言去完整描述。所有能夠用筆墨寫下或口頭傳授的,都只是表面的跡象。至於那些深層的神妙道理,如果不是用心去感受和領悟,怎麼可能完全掌握其中的精微?
例如古人描述胃氣脈象時,說它既不浮也不沉,這只是一個外在的跡象,我們可以在中間部位去找尋。又說它既不快也不慢,這同樣是外在的跡象,我們可以通過計算脈搏的頻率來瞭解。然而,那種被稱為「意思忻忻,悠悠揚揚」的感覺,卻無法用語言來描述,這並非古人故意隱瞞不說,而是他們想描述卻無法找到合適的詞語。他們只能點到即止,在語言的邊緣跳躍,等待有能力的人自己去體會。到了東垣這裡,他對於詞語的使用也感到無力,只說脈象的價值在於有神,因為有了神,所以無法用表面的跡象去尋找或用語言來告知。
再比如描述滑脈,說它像珠子一樣圓滑流轉;描述澀脈,說它像雨水沾濕沙子;描述緊脈,說它像切割繩索;描述散脈,說它像楊花隨風飄散;描述任脈,說它在寸口位置像是小球。這些都是在表面跡象之外,另有一番神妙的道理。
根據他們所描述的狀態,正是因為語言的侷限性,才借用類似的形態來模擬和討論。事實上,無論多麼細微的事物,如果表面的跡象還不清楚,我們又該如何開始領悟呢?如果思考的深度不夠,我們又該如何得到啟示呢?只有對那四句口訣,以及二十七個字的方法,反覆研讀直到滾瓜爛熟,反覆思考直到苦惱不堪,然後靈感才會自然產生,神明似乎也會來與你溝通。
王啟玄說:想要攀登泰山,如果不走正確的道路,該如何前進呢?想要到達扶桑,沒有船隻,又怎能抵達呢?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?從這篇文章看來,可知李士材在這方面的功夫已經很深了。
3. 韻伯論讀脈五法
柯韻伯曰:脈有十種,陰陽兩分,即具五法。浮沉是脈體,大弱是脈勢,滑澀是脈氣,動弦是脈形,遲數是脈息,總是病脈,非平脈也。脈有對看法,有正看法,有反看法,有平看法,有互看法,有徹底看法。如有浮即有沉,有大即有弱,有滑即有澀,有數即有遲。合之於病,則浮為在表,沉為在裡;大為有餘,弱為不足,滑為血多,澀為氣少;動為搏陽,弦為搏陰;數為在腑,遲為在臟:此對看法也。
如浮大滑動數,脈氣之有餘者名陽,當知其中有陽勝陰病之機;沉弱澀弦遲,脈氣之不足者名陰,當知其中有陰勝陽病之機:此正看法也。夫陰陽之在天地間也,有餘而往,不足隨之,不足而往,有餘從之,知從知隨,氣可與期。
故其始為浮、為大、為滑、為動、為數,其繼反沉、反弱、反澀、反弦、反遲者,是陽消陰長之機,其病為進;其始為沉、為弱、為澀、為弦、為遲,其繼微浮、微大、微滑、微動、微數者,是陽進陰退之機,其病為欲愈:此反看法也。浮為陽,如更兼大、動、滑、數之陽脈,是為純陽,必陽盛陰虛之病矣;沉為陰,而更兼弱、澀、弦、遲之陰脈,是為重陰,必陰盛陽虛之病矣:此為平看法。
如浮而兼弱、兼澀、兼弦、兼遲者,此陽中有陰,其人陽虛,而陰氣早伏於陽脈中也,將有亡陽之變,當以扶陽為急務矣;如沉而兼大、兼滑、兼動、兼數者,此陰中有陽,其人陰虛,而陽邪下陷於陰脈中也,將有陰竭之患,當以存陰為深慮矣!此為互看法。
如浮、大、滑、動、數之脈體雖不變,然始為有力之強陽,終為無力之微陽,知陽將絕矣;沉、弱、澀、弦、遲之脈雖喜變而為陽,如忽然暴見浮、大、滑、動、數之狀,是陰極似陽,知返照之不長,餘燼之易滅也:是謂徹底看法。更有真陰真陽之看法。所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,脈有胃氣,是知不死;所謂陰者,真臟之陰也,脈見真臟者死。
然邪氣來也緊而疾,穀氣來也徐而和,此又不得以遲數定陰陽矣。
白話文:
柯韻伯表示:脈象共有十種,分別歸屬於陰與陽兩類,而這兩類就涵蓋了五種判讀脈象的方法。浮與沉代表脈象的體態,大與弱顯示脈象的力度,滑與澀反映脈象的氣質,動與弦呈現脈象的型態,遲與數則是脈象的節奏。這些都是病態脈象,而非正常脈象。
脈象有五種判讀方式:對看、正看、反看、平看、互看以及徹底看。比如有浮脈就有沉脈,有大脈就有弱脈,有滑脈就有澀脈,有數脈就有遲脈。結合病徵判斷,浮脈表示病在體表,沉脈表示病在體內;大脈表示病勢強盛,弱脈表示病勢衰弱;滑脈表示血液充足,澀脈表示氣血不足;動脈表示陽氣旺盛,弦脈表示陰氣旺盛;數脈表示病在腑部,遲脈表示病在臟器:這是對看。
如果脈象出現浮大滑動數,代表脈象的氣質過剩,這種屬陽,需知道其中藏有陽氣過盛導致陰虛的機制;若脈象出現沉弱澀弦遲,代表脈象的氣質不足,這種屬陰,需知道其中藏有陰氣過盛導致陽虛的機制:這是正看。
陰陽在人體中,過剩的會先行動,不足的隨後跟上;不足的會先行動,過剩的隨後追上。瞭解這一點,就能預測病情發展。
開始時若是浮脈、大脈、滑脈、動脈、數脈,之後轉為沉脈、弱脈、澀脈、弦脈、遲脈,這是陽氣逐漸衰退、陰氣逐漸增強的跡象,病情可能惡化;開始時若是沉脈、弱脈、澀脈、弦脈、遲脈,之後轉為微浮脈、微大脈、微滑脈、微動脈、微數脈,這是陽氣逐漸增強、陰氣逐漸衰退的跡象,病情可能好轉:這是反看。
浮脈屬陽,若再伴有大脈、動脈、滑脈、數脈等陽性脈象,這表示純陽脈象,可能是陽氣過剩導致陰虛的病症;沉脈屬陰,若再伴有弱脈、澀脈、弦脈、遲脈等陰性脈象,這表示純陰脈象,可能是陰氣過剩導致陽虛的病症:這是平看。
如果浮脈還伴隨弱脈、澀脈、弦脈、遲脈,表示陽中帶陰,此人可能是陽氣虛弱,且陰氣已潛藏在陽脈之中,可能將出現陽氣耗盡的變化,應該緊急補充陽氣;如果沉脈還伴隨大脈、滑脈、動脈、數脈,表示陰中帶陽,此人可能是陰氣虛弱,且陽氣已下陷在陰脈之中,可能將出現陰氣枯竭的問題,應該努力保存陰氣!這是互看。
如果浮脈、大脈、滑脈、動脈、數脈的體態未改變,但開始時強壯有力,最終變得無力,可推測陽氣將要耗盡;如果沉脈、弱脈、澀脈、弦脈、遲脈轉為陽性脈象,如突然出現浮脈、大脈、滑脈、動脈、數脈的現象,這是陰氣極度虛弱時表現出的陽性脈象,可推測迴光返照的時間不會太長,餘火容易熄滅:這是徹底看。
此外,還有判斷真陰、真陽脈象的方式。所謂的陽,指的是胃脘中的陽氣,脈象中若有胃氣,就表示尚未到達生命盡頭;所謂的陰,指的是臟腑中的陰氣,如果脈象中出現真臟脈象,就表示生命即將終結。
然而,邪氣來襲時脈象會緊張且快速,穀氣來臨時脈象會緩慢且和諧,因此不能單以遲脈、數脈來判定陰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