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卷四 主病類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主病類 (15)

1. 動脈

此篇《三昧》之文,遠遜《正眼》。《脈如》僅引《三昧》,而又刪削太過。益以俗傳《太素》之語,甚無義理。今撮取《正眼》,附以鄙意,仍效《脈如》之體。

動之為義,以厥厥動搖急數有力而得名也。兩頭俯下,中間突起,極與短脈相類。但短脈為陰,不數不硬不滑也。主病為痛,為驚,俱由氣血不宣。為泄瀉,為亡精,為失血。虛者傾搖,勝者自安。《脈法》云:右寸得動,自汗無疑。左寸得動,驚悸可斷。左關拘攣,右關脾痛。

左尺亡精,右尺火迅。是可按部位以察病也。後世謂動脈獨診關部者,是泥於仲景脈見關上之文。殊不知仲景云陽動則汗出,明指左寸屬心,汗為心液,右寸屬肺,肺司皮毛,故主汗出也;陰動則發熱,明指左尺見動,真水不足,右尺見動,相火虛炎,故發熱也。且《素問》曰: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,妊子也。

夫手少陰,非隸於左寸者乎?龐安常強分關前關後,尤不足據矣。以上《正眼》,以下新撰。大抵動脈在諸脈中最為搏擊有力,是陰欲伏陽,而陽不肯伏,故為百病之善脈也。乃有如動之脈,指下散斷圓堅,有形無力,此真陽已熄,陰氣凝結,而大氣不能接續。如心脈之如循薏苡,如麻豆擊手,按之益躁疾,非心陽散歇而不返者乎?王叔和曰:左脈偏動,從寸至關,關至尺,處處動搖,各異不同,其病仲夏得之,是心氣不揚也。若早為善治,桃花落,陽氣伸,當不至死矣。

又如脾脈之如鳥喙、鳥距、屋漏、水溜,按之如覆杯,潔潔狀如搖,與胃精不足之脈至如丸泥,非肝挾寒水之邪,剋制脾陽而不復者乎?又如腎死臟之按之亂如丸,益下入尺中,非命門真火下脫乎?至於陰維如貫珠,男子脅實腰痛,女子陰痛如瘡狀,任脈橫寸口邊丸丸,苦腹中有氣上搶心,此又動之陰勝而陽未熄者。

觀其痛瘡見於下,非陽熱之下郁乎?腹中氣上搶,非陽氣之不肯下伏乎?夫動脈以滑而兼緊,滑為陽強,緊為陰實,故宜起伏暴跳鼓搏有力。若堅硬斷散不見起伏,此陰結無陽,雖與牢脈長短不同,而其事無以異矣。

《三昧》曰:陽動則汗出,陰動則發熱,是指人迎氣口言。然多有陰虛發熱之脈,動於尺內,陽虛自汗之脈,動於寸口者。《金匱》云:脈動而弱,動則為驚,弱則為悸。因其虛而王氣乘之也。傷寒以動為陽脈,是專主邪熱相搏而言,非虛勞體痛便溺崩淋脈動之比。

按:動脈乃滑之兼緊者,盛大有力,是有餘之象。其主病大略與滑相同,而有微甚淺深之殊也。凡陽氣乍為陰寒所伏,陽氣尚強,不受其制者,與陰寒之病,久服溫補,陽氣內復,欲透重陰者,又風寒濕熱,雜處膻中,以及氣寒血熱,陰陽易位而相激者,脈皆見動。故主病為濕熱成痰,為血盛有熱,及憂鬱膈噎關格吐逆,大小便不利諸證。

白話文:

這篇文章的標題為「動脈」,內容如下:

動脈這個名詞,指的是脈搏急促、有力、快速地跳動。它的特徵是兩端向下彎曲,中間部分向上突出,非常類似於短脈。但是,短脈屬於陰性,不會有快速、僵硬或光滑的特性。動脈主要反映的是疼痛和驚恐的情況,這些問題通常源於氣血運行不順。此外,它還與腹瀉、精液流失和出血等症狀相關。如果身體虛弱,脈搏會更加明顯地搖晃;若身體強壯,脈搏則較穩定。根據《脈法》所述,右手脈搏出現動脈,可能代表有自汗的現象;左手脈搏出現動脈,則可能顯示有驚恐的問題。左手關節拘縮,右手關節可能表示脾臟疼痛。

左手尺脈反映精液流失,右手尺脈可能代表火熱迅速。這些都可以通過對應的脈位來診斷疾病。後世有些學者認為,動脈只在關脈位置出現,這是基於張仲景的文獻中提到脈象在關脈上出現。然而,張仲景指出,當陽氣過剩時,會導致出汗,這明確指向左手寸脈與心臟相關,因為汗液是心臟的分泌物;右手寸脈與肺臟相關,肺臟掌管皮膚和毛髮,因此主導汗液的產生。當陰氣過剩時,會引起發熱,這表明左手尺脈出現動脈,表示腎水不足;右手尺脈出現動脈,代表虛火旺盛,所以會導致發熱。此外,《素問》提到,女性手少陰脈搏顯著跳動,可能表示懷孕。

手少陰脈,實際上就是指左手寸脈,龐安常試圖將關脈前後區分開來,這種做法並沒有足夠的依據。以上內容摘自《正眼》,以下部分為新撰寫。總體來說,動脈在所有脈象中是最有力的一種,這是因為陰氣想要抑制陽氣,但陽氣卻不甘屈服,因此成為許多疾病的徵兆。然而,有些脈象雖然像動脈,但在手指下感覺散亂、堅硬,外形完整但缺乏力量,這代表真陽已經消失,陰氣凝結,導致大氣無法接續。例如,心脈如同循環的薏苡仁,或者像麻豆一樣擊打手掌,進一步按壓會感到更加快速躁動,這難道不是心臟的陽氣散去不再回歸嗎?王叔和指出,左手脈搏單獨動脈,從寸脈到關脈,再到尺脈,每個位置都呈現不同的搖晃,這種情況在夏季中期出現,可能是心氣無法展現的表現。如果能及早妥善治療,等到桃花凋零,陽氣恢復,患者可能就不會死亡了。

再如脾臟脈象表現為鳥喙、鳥距、屋漏、水流等特徵,按壓下去像倒置的杯子,潔淨且呈搖晃狀,與胃精不足的脈象相似,這難道不是肝臟挾帶寒水邪氣,剋制脾臟陽氣無法恢復的跡象嗎?再如腎臟衰竭的脈象,按壓下去混亂如丸,深入尺脈中,這難道不是命門真火下陷的表現嗎?至於陰維脈象如同連串的珠子,男性會出現脅肋實滿和腰痛,女性則會有陰部疼痛如瘡的狀況,任脈橫跨寸口邊緣,形成球狀,令人感到腹部內有氣上衝心臟,這些都是陰氣佔優但陽氣尚未消滅的動脈表現。

觀察這些症狀,如下面的疼痛和瘡口,難道不是陽熱被抑制在下方嗎?腹部內氣體上衝,難道不是陽氣拒絕下伏嗎?動脈的特徵是滑順和緊繃相結合,滑順代表陽氣強盛,緊繃表示陰氣充實,因此脈搏起伏劇烈,有力地跳動。但如果脈象堅硬、斷裂且缺乏起伏,這代表陰氣凝結,缺乏陽氣,雖然與牢脈在長度上有差別,但情況上並無太大差異。

《三昧》一書提到,陽氣過剩會導致出汗,陰氣過剩則會引起發熱,這是根據人迎氣口的脈象而言。然而,有些陰虛發熱的脈象,會在尺脈內出現動脈;陽虛自汗的脈象,會在寸脈位置出現動脈。《金匱要略》指出,脈搏動而弱,動脈表示驚恐,弱脈則代表心悸,這是因為虛弱的狀態讓王氣得以趁虛而入。在傷寒病中,動脈被視為陽脈,這主要是針對邪熱相互搏鬥的情況而言,與虛勞、體痛、尿瀦、崩漏、淋病等脈象的動脈不同。

動脈是滑順和緊繃相結合的脈象,強大有力,顯示出過剩的特徵。它所反應的病症大致與滑脈相似,但存在程度上的差異。當陽氣突然受到陰寒的抑制,而陽氣仍然強大,不願受其控制時,或者在長期服用溫補藥物治療陰寒疾病後,陽氣內部恢復,試圖穿透厚重的陰寒時,以及風寒濕熱等病邪混雜在胸腔中,或者氣寒血熱導致陰陽失調而互相激發時,脈象就會呈現動脈。因此,動脈主要反映濕熱生成痰液、血液過剩伴隨熱象,以及憂鬱、膈塞、吞嚥困難、大小便不順等症狀。

在拙著《仲景辨脈章句》中有一條相關的記錄。

動脈是氣血鬱積在血液中,迫使氣血想要發散的現象。既然已經提到陰陽相互搏鬥,為什麼又要區分陰動脈和陽動脈呢?這裏的陰陽搏鬥,指的是陰陽之氣在脈象中的浮沉。氣血來回浮沉,有力地撞擊手指,就像人在搏鬥一樣。陰動脈和陽動脈的陰陽,指的是在寸脈和尺脈位置出現的動脈。當陰陽之氣不暢通時,必然會互相爭奪,如果陽氣處於劣勢,陰氣試圖佔上風,就會侵犯陽位,使動脈在寸脈位置出現;相反地,如果陰氣處於劣勢,陽氣試圖佔上風,就會入侵陰位,使動脈在尺脈位置出現。陰陽搏鬥是指雙方勢均力敵的情況。

因此,出汗通常是由發熱引起的,勝利一方必然會遭到反撲。那麼,為什麼發熱之前會出現形寒惡寒的症狀呢?陽氣是保護身體免受外界侵害的力量,它源自三焦。三焦是陽氣聚集的地方。當陽氣鬱結阻塞,無法順利流通以保護身體時,就會出現這種情況。"傷"字不應該解釋為損失,這樣才能理解動脈的原理,治療方法也就變得更加明確。接下來提到,如果數脈在關脈位置出現,這裡的"關"指的是三關,也就是寸、關、尺三個脈位。

數脈的特徵是快速跳動,但只在特定的脈位上出現,上下沒有頭尾,形狀像豆子一樣,急促地跳動。例如,如果寸脈出現動脈,那麼在寸脈位置就會看到像豆子一樣的脈象;如果關脈出現動脈,那麼在關脈位置也會看到像豆子一樣的脈象;如果尺脈出現動脈,那麼在尺脈位置也會看到像豆子一樣的脈象。當三個脈位都出現動脈時,每個脈位都有像豆子一樣的脈象,彼此不相接續。"厥厥"描述的是脈象的堅硬搏擊,快速跳動,就像桀驁不馴的人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