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卷四 主病類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主病類 (16)

1. 動脈

拙著仲景《辨脈章句》中一條錄下。

夫動者,氣鬱於血分而迫欲發之象也。既曰陰陽相搏矣,何以又分陰動陽動也?蓋相搏之陰陽,指陰陽之氣,見於脈之浮沉者也。其氣來倏浮倏沉,鼓指有力,如人之相鬥而搏者。陽動陰動之陰陽,指動脈之見於寸見於尺者也。二氣不暢,則必相爭,陽負而陰欲勝之,則僭迫陽位而動於寸;陰負而陽欲勝之,則侵入陰位而動於尺。相搏者,兩強之謂也。

故汗出未有不由於發熱者,勝必有復也。而發熱必先見形冷惡寒者,何也?陽者,衛外而為固也,其原出於三焦。三焦者,陽氣之都會也。鬱結阻遏,不能條暢以衛外故也。傷字不作虧損解,則動脈之理可見矣,而治法亦思過半矣。下言若數脈見於關上云者,關謂三關,即三部也。

謂其來勢如數,而其形止見於本關之上,上下無頭尾,如豆大而厥厥動搖也。如寸動則寸部如豆,關動則關部如豆,尺動則尺部如豆,三部俱動,則每部各有如豆,不相接續也。厥厥,以其形之堅搏,進退暴跳,如人之桀驁不馴者然也。

白話文:

所謂的「動」,是指氣鬱積在血脈之中,想要爆發出來的現象。既然說陰陽互相搏鬥,為什麼又要區分陰動和陽動呢?所謂互相搏鬥的陰陽,是指陰陽之氣在脈象上表現出的浮沉變化。這種氣的來勢,忽上忽下,鼓動手指有力,就像兩個人在互相搏鬥一樣。而陽動和陰動的陰陽,是指動脈在寸部或尺部出現的情況。當陰陽二氣不順暢時,必然會互相爭鬥,陽氣弱而陰氣想要勝過它,就會僭越到陽位而動於寸部;陰氣弱而陽氣想要勝過它,就會侵入陰位而動於尺部。所謂的互相搏鬥,是指兩方勢均力敵。

所以說,汗出必然是因為發熱,而勝出的一方也必定會有衰退的時候。而發熱之前,一定會先出現形體寒冷、怕冷的症狀,這是為什麼呢?陽氣是負責保護體表、鞏固屏障的,它的源頭出自三焦。三焦是陽氣匯聚的地方。當陽氣鬱結阻礙,不能順暢地保護體表時,就會出現這種情況。這裡的「傷」字,不要理解為虧損,這樣就能理解動脈的道理了,而治療方法也就理解了一半了。下面說的,如果數脈出現在關部之上,所謂的關,是指三關,也就是寸、關、尺三部。

這是說脈的來勢很快,而脈的形態只在本關以上出現,上下沒有頭尾,像豆子一樣大小,並快速跳動。如果在寸部動,則寸部脈像豆子;在關部動,則關部脈像豆子;在尺部動,則尺部脈像豆子。如果三部都動,則每部都有像豆子一樣的搏動,但彼此不相連接。所謂「厥厥」,是因為它堅實有力,快速跳動,就像人桀驁不馴一樣。

2. 伏脈

伏脈更深於沉,須推筋著骨,細尋方見。主寒凝經絡臟腑,或霍亂吐瀉、腹疼沉困,或宿食沉畜,或老痰膠固,或厥逆重陰。宣陽溫里,急宜著力。傷寒太陽初證,得此最為吉兆。李瀕湖曰:傷寒一手伏曰單伏,兩手伏曰雙伏,不可謂為陽證見陰脈也。乃火邪內郁,不得發越,陽極似陰,故脈伏,必有大汗而解。

正如久旱將雨,六合陰晦,雨後庶物皆蘇之義。又夾陰傷寒,先有伏陰在內,外復感寒,陰盛陽衰,四肢厥逆,六脈沉伏,須服姜附,及灸關元,脈乃復出也。若太谿衝陽皆無脈者必死。以上皆正伏脈也。又有如伏之脈,乃病久陰陽兩虧,脈見斷續沉陷,或見或隱,真氣隨亡,豈初病可用消散之比乎?此乃脫脈,非伏脈也。至有暴驚暴怒暴厥,亦見沉伏,少待經盡氣復,不治當自愈。

若人年過四十以上,元氣素虛,忽然昏憒,不省人事,此為類中風,而非真中風也。喉聲曳鋸,六脈沉伏,惟急治以三生飲,加人參一兩,亦有得生者。如遺尿汗泄口開目合,便不救矣。但診此脈,與如伏脈,當兼察病因,庶免枉治。通一子云:如有如無,附骨乃見,此陰陽潛伏,阻隔閉塞之候,或火閉而伏,或寒閉而伏,或氣閉而伏。為痛極,為霍亂,為疝瘕,為閉結,為氣逆,為食滯,為忿怒,為厥逆,為水氣。

凡伏脈之見,雖與沉微細脫者相類,而實有不同也。蓋脈之伏者,以其本有如無,而一時隱蔽不見耳。此有胸腹痛極而伏者,有氣逆於經,脈道不通而伏者,有偶因氣脫,不相接續而伏者。然此必暴病暴逆者乃有之,調其氣而脈自復矣。

若此數者之外,其有積困綿延,脈本微細,而漸至隱伏者,此自殘燼將絕之兆,安得尚有所伏?常有病人見此,無論久暫虛實,動稱伏脈,而破氣通痰等劑,猶然任意,此恐其就道稽遲,而復行催牒耳。聞見略具,諒不至此。《脈法》云:伏脈為陰,受病入深。左寸血鬱,右寸氣鬱。

左關肝滯而痛,右關寒凝水穀。左尺氣疝,右尺火鬱。各應部位,學者消息。

《三昧》曰:伏為陰陽潛伏之候。有邪伏幽陰而脈伏者,雖與短脈之象有別,而氣血澀滯之義則同。故關格吐逆,非偏大倍常,即偏小隱伏,越人所謂上部有脈,下部無脈是也。凡氣鬱血結,久痛疝瘕,留飲宿食霍亂等證,每多沉伏,皆經脈阻塞,營衛不通之故。至於妊娠惡阻,常有伏匿之脈,此又脈證之變耳。

白話文:

[伏脈]的內容如下:

伏脈比沉脈更深入,需要推按到筋骨才能感受到,只有細心地尋找才能看到。這通常代表著寒冷凝結在經絡和臟腑,或是霍亂導致的嘔吐和腹瀉、腹部劇烈疼痛,或是食物在體內長期積聚,或是老痰固結,或是體內陰氣過剩導致的厥逆現象。這種情況下,應該使用能宣發陽氣,溫暖體內的方法,並要盡快實施。在傷寒太陽初期,出現這種脈象是最吉祥的預兆。

李瀕湖說,傷寒如果只有一隻手脈象伏,稱為單伏;兩手都伏,稱為雙伏,不能認為這是陽證出現陰脈的現象。實際上是火邪內鬱,無法發散,陽極似陰,所以脈象會伏,之後必然會有大汗,然後病情會緩解。

如同久旱將雨,整個天地陰暗,雨後萬物都會恢復生機。另一種情況是夾雜陰寒的傷寒,體內先有陰寒,外面再受到寒冷侵襲,陰氣過盛,陽氣衰弱,四肢冰冷,六脈沉伏,需要服用生薑和附子,以及灸關元穴,脈象才會恢復。如果太谿和衝陽兩個穴位都無脈象,那就必死無疑。這些都是正常的伏脈現象。

然而,也有類似伏脈的脈象,是因為疾病久拖不決,陰陽雙損,脈象呈現斷斷續續,沉陷下去,或隱或現,真氣隨之消失,這怎麼可能和剛發病時用消散的方法比較呢?這是脫脈,不是伏脈。另外,如果突然驚嚇、暴怒或突然厥倒,也會出現沉伏的脈象,稍微等待一下,等到氣血恢復,不用治療也會自己好。

對於40歲以上,元氣素來虛弱的人,如果突然昏迷,失去知覺,這可能是類似中風,但並非真正中風。喉嚨發出鋸齒狀聲音,六脈沉伏,應該立即服用三生飲,加一兩人參,也可能可以救回生命。但如果出現遺尿、大量出汗、口開眼合的情況,那就無法挽救了。診斷這種脈象,和類似伏脈的情況,必須結合病因進行判斷,以免誤診。

通一子說,脈象有時有時無,只有貼近骨頭才能感覺到,這是陰陽潛伏,阻隔閉塞的徵兆,可能是因為火氣閉塞而伏脈,或是因為寒氣閉塞而伏脈,或是因為氣血閉塞而伏脈。可能是因為劇烈疼痛,或是霍亂,或是疝瘕,或是閉結,或是氣逆,或是食滯,或是忿怒,或是厥逆,或是水氣。

所有出現伏脈的情況,雖然和沉、微、細、脫的脈象相似,但實際上是不同的。脈象伏,是因為原本有脈象,但一時之間隱藏不見。有些是因為胸腹劇烈疼痛而伏脈,有些是因為氣逆經絡,脈道不通而伏脈,有些是因為偶爾氣脫,脈象無法連接而伏脈。然而,這種情況通常是突然發病或突然逆轉才會出現,只要調理氣血,脈象就會恢復。

除了這些情況,如果長期疾病纏身,脈象本來就很微弱,逐漸變得隱伏,這是身體機能將要終止的徵兆,怎麼可能還有伏脈?有些病人出現這種脈象,無論病程長短,虛實情況,都自稱是伏脈,卻還在胡亂使用破氣、通痰等藥物,這樣可能會讓病情更加嚴重,甚至加速死亡。聽到這種情況,應該不會有人這麼做。《脈法》說,伏脈屬於陰,表示病氣深入。左寸表示血液瘀滯,右寸表示氣血瘀滯。

左關表示肝氣滯塞而疼痛,右關表示寒氣凝結在脾胃。左尺表示氣疝,右尺表示火氣鬱結。根據部位不同,學習者應該瞭解這些信息。

《三昧》說,伏脈表示陰陽潛伏的徵兆。有邪氣潛伏在陰暗處而脈象伏,雖然和短脈的現象不同,但氣血滯塞的意思是一樣的。所以,關格、吐逆,如果不是脈象偏大或偏小,就是隱伏,就像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上部有脈,下部無脈。所有氣血鬱結、久痛、疝瘕、留飲、宿食、霍亂等症狀,常常會出現沉伏的脈象,都是經脈阻塞,營養物質無法流通的結果。至於懷孕時的惡阻,常常會有隱藏的脈象,這是脈象和症狀的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