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卷四 主病類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主病類 (9)

1. 牢脈

牢脈者弦大而長,舉之減少,按之實強,如弦縷之狀。不似實脈之滑實流利,革脈之按之中空也。為心腹疼痛,為疝頹癥瘕,為氣短息促,為皮膚著腫。叔微云:牢則病氣牢固。在虛證絕無此脈,惟濕痙拘急,寒邪暴逆,堅積內伏,乃有是脈。歷考諸方,不出辛熱開結,甘溫助陽之治,庶有克敵之功。

雖然,固壘在前,攻守非細,設更加之以食填中土,大氣不得流轉,變故在於須臾,可不為之密察乎?若以牢為內實,不問所以,而妄行迅掃,能無實實虛虛之咎哉?大抵牢為堅積內著,胃氣竭絕,故諸家以為危殆之象云。

白話文:

[牢脈]的意思是脈搏弦硬且長,輕輕觸摸時感覺較弱,但用力按壓時卻感到堅實有力,就像繩索一樣。它不像實脈那樣滑順流暢,也不像革脈那樣按下去會感覺到中空。

牢脈可能代表著心臟或腹部的疼痛,可能是疝氣、頹癥或癥瘕(婦女疾病),也可能代表呼吸困難或皮膚浮腫。叔微說過,牢脈顯示病氣非常牢固。在虛弱的情況下幾乎不會出現這種脈象,只有在濕痙緊張、寒邪突然侵襲,或是體內有堅固的積聚物時,才會出現牢脈。

根據各種藥方的考察,治療這種脈象通常使用辛熱的藥物來打開結節,或用甘溫的藥物來提升陽氣,這或許可以有效對抗疾病。

然而,如果病情已經很嚴重,治療時的策略就需謹慎,如果再吃一些難以消化的食物,可能會導致氣血無法順利運行,病情隨時可能惡化,我們必須仔細觀察。如果把牢脈視為體內有實質的病變,不加辨別地就進行猛烈的治療,可能會造成病情更糟,導致虛實不分的後果。總的來說,牢脈通常代表體內有堅固的積聚物,且胃氣已經耗盡,因此,許多專家認為這是危險的徵兆。

2. 革脈

革脈者弦大而數,浮取強直,重按中空,如鼓皮之狀。為亡血,為失精,為半產崩漏,為脹滿,為中風,為感濕。嬰寧生滑伯仁號。曰:革乃變革之象,雖失常度,而按之中空,末為真臟。故仲景厥陰例中,有下利腸鳴,脈浮革者,主以當歸四逆湯,得非風行木末,擾動根株之候乎?又云:婦人則半產漏下,男子則亡血失精。

《金匱》半產漏下,主以旋覆花湯,得非血室傷憊,中有瘀結未盡之治乎?其男子亡失精血,獨無主治,云岐補以十全大補,得非極勞傷精,填補其空之謂乎?是以長沙直以寒虛相搏例之,惟其寒,故柔和之氣失焉;惟其虛,故中空之象見焉。豈以革浮屬表,不顧腎氣之內憊乎?革脈乃陰邪僭於陽位也。

篇中未見發明。

白話文:

【革脈】

革脈的特徵是弦狀且大,頻率較快,輕輕一按就能感受到它的強勁與直挺,但若用力按壓,會發現脈搏中間有空洞的感覺,就像打鼓時鼓皮的反應一樣。

這象徵著可能有失血、精氣流失、流產或子宮出血、腹部脹滿、中風或是受到濕氣影響的情況。這是根據古代醫家滑伯仁的定義。他說,「革」字象徵著轉變,雖然脈象異於常態,但按下去中間有空洞,並不代表是真臟病。因此,張仲景在厥陰病症的例子中提到,如果患者有腹瀉、腸鳴且脈象浮革,會用當歸四逆湯治療,這難道不是風行木末,擾亂了樹根的徵兆嗎?

他又說,對女性來說,革脈可能是半產或子宮出血的症狀,對男性來說,則可能是失血或精氣流失的現象。

《金匱要略》提到,半產或子宮出血的患者,會使用旋覆花湯來治療,這難道不是因為子宮受損疲勞,內部還有瘀血未清除的緣故嗎?然而,對於男性失血或精氣流失的問題,《金匱要略》卻沒有提到治療方式,雲岐補充說,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來補充,這難道不是因為極度勞累導致精氣流失,所以要填補那種空虛的感覺嗎?

因此,長沙直接將寒氣與虛弱視為相關聯的病症,因為有寒氣,所以失去了溫和的氣息;因為虛弱,所以能看見中間空洞的脈象。難道只是因為革脈浮動在表面,就不顧及內在腎氣的疲憊嗎?革脈代表的是陰邪侵入了陽性的部位。

但在篇章中,我們尚未看到更深入的解釋。

3. 結脈

結脈指下遲緩,頻見歇止,止而復來,不似代脈之動止不能自還也。結為陰邪固結之象。越人云:結甚則積甚,結微則氣微。言結而少力,為正氣本衰,雖有積聚,脈結亦不甚也。而仲景有傷寒汗下不解,脈結代,心動悸者;有太陽病,身黃,脈沉結,少腹硬滿,小便不利,為無血者。一為津衰邪結,一為熱結膀胱,皆虛中夾邪之候。

凡寒飲死血,吐利腹痛,癲癇蠱積等,氣鬱不調之病,多有結脈暴見,即宜辛溫扶正,略兼散結開痰,脈結自退。嘗見二三十至內,有一至接續不上,每次皆然,而指下虛微不似結促之狀,此元氣驟脫之故。峻用溫補,自復。如補益不應,終見危殆。若久病見此,尤非所宜。

夫脈之歇止無常,須詳指下有力無力,結之頻與不頻。若十餘至,或二三十至一歇,而縱指續續,重按頻見,前後至數不齊者,皆經脈窒塞,陰陽偏阻所致。蓋陰盛則結,陽盛則促,所以仲景皆謂為病脈。

《脈神》曰:脈來忽止,止而復起,總謂之結。舊以數來一止為促,促者為熱,為陽極;緩來一止為結,結者為寒,為陰極。通謂其為血,為氣,為食,為痰,為積,為癥瘕,為七情鬱結。浮結為寒邪在經,沉結為積聚在內。此固促結之舊說矣。然以予驗之,促類數也,未必熱;結類遲也,未必寒;但見中止者,總是結脈,多由血氣漸衰,精力不繼,所以斷而復續,續而復斷。常見久病者多有之,虛勞者多有之,或誤用攻擊克伐者亦有之。

但緩而結者為陽虛,數而結者為陰虛,緩者猶可,數者更劇。此可以結之微甚,察元氣之消長,最顯最切者也。至於留滯鬱結等病,本亦此脈之證應。然必其形強氣實,舉按有力,此多因鬱結者也。又有無病而一生脈結者,此其素稟異常,無足怪也。舍此之外,凡病有不退而漸見脈結者,此必氣血衰殘,首尾不繼之候。

速宜培本,不得妄認為留滯。

《正眼》曰:結之為義,結而不散,遲澀中時見一止也。昔人譬之徐行而怠,偶羈一步,可為結脈傳神。大凡熱則流行,寒則停滯,理勢然也。少火衰弱,中氣虛寒,失其乾健之運,則氣血痰食,互相糾纏,運行之機緘不利,故脈應之而成結也。越人曰:結甚則積甚,結微則氣微。

「氣」本「積」之誤也。諸家遂相沿而誤解。故知結而有力者,方為積聚。結而無力者,是真氣衰弱,違其運化之常,惟一味溫補為正治也。仲景曰:累累如循長竿曰陰結,藹藹如車蓋曰陽結。叔和曰:如麻子動搖,旋引旋收,聚散不常曰結。去死近也。三者雖同名為結,而義實各別。

浮得之為陽結,沉得之為陰結,止數頻多,參伍不調為死結。結之主證,豈可一端而盡耶?

白話文:

[結脈]結脈在診脈時表現為脈搏緩慢,且頻繁出現暫停,停止後再恢復跳動,這種停止不像代脈那樣停頓後不能自行恢復。結脈象徵著陰邪固定於體內。古醫學家越人指出:結脈現象嚴重表示體內積聚的病變也很嚴重;結脈現象輕微表示正氣不足,即使有積聚,脈結也不會很明顯。然而,仲景提到:傷寒病經過出汗和瀉下治療後仍無效,出現脈結代和心悸的症狀;另外,太陽病患者皮膚發黃,脈象深沉結實,下腹部硬且滿,小便不通暢,這可能是無血液問題。一個是津液衰竭邪氣凝結,另一個是熱邪凝結在膀胱,都是虛弱狀態下夾雜邪氣的症狀。

凡是由寒冷、飲食、死血、嘔吐、腹瀉、腹痛、癲癇、蠱蟲積聚等氣鬱不調疾病,常常會突然出現結脈,應該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扶助正氣,稍微配合散結開痰的藥物,脈結自然就會消失。有時候,在二三十次脈搏中,會有一兩次脈搏接續不上,每次都這樣,但脈象虛弱,不像是結脈或促脈,這是元氣突然脫離的緣故。應使用溫補的藥物,脈象自然恢復。如果補益藥物不起作用,最終會出現危險。如果長期患病出現這種情況,尤其不宜。

脈搏的暫停沒有規律,必須詳細觀察脈象是否有力量,結脈是否頻繁。如果每十幾次或二三十次脈搏出現一次暫停,鬆開手指後脈搏繼續,重按時頻繁出現,前後脈搏次數不一致,這些都是經脈堵塞,陰陽偏阻導致的。因為陰氣旺盛會導致結脈,陽氣旺盛會導致促脈,因此仲景都認為這是病態的脈象。

《脈神》中提到:脈搏突然停止,然後又恢復,統稱為結脈。過去認為快速脈搏後出現暫停是促脈,促脈代表熱象,是陽氣極盛;緩慢脈搏後出現暫停是結脈,結脈代表寒象,是陰氣極盛。一般認為這些脈象可能與血液、氣血、食物、痰液、積聚、癥瘕、情緒鬱結等相關。浮結脈表示寒邪在經絡中,沉結脈表示體內有積聚。這是對促脈和結脈的傳統解釋。但是,根據我的經驗,促脈不一定代表熱象;結脈不一定代表寒象;只要看到脈搏中斷,就是結脈,多由血氣逐漸衰減,精力無法持續,因此脈搏會斷斷續續。常見於長期患病者,虛弱勞損者,或誤用攻剋藥物的人。

緩慢而結脈代表陽虛,快速而結脈代表陰虛,緩慢脈搏還可以接受,快速脈搏更嚴重。這可以從結脈的輕重程度,觀察元氣的增減,是最明顯和最直接的方式。至於滯留鬱結等疾病,確實也可能出現這種脈象。但如果病人體質強壯,脈象有力,多是由鬱結引起的。另外,有些人一生脈象都是結脈,這是天生體質不同,不用驚訝。除了這些情況外,如果疾病沒有好轉,逐漸出現脈結,這肯定是氣血衰竭,頭尾無法連貫的症狀。

應該及時補充根本,不要誤以為是滯留。

《正眼》中提到:結脈的意義在於結而不散,脈象緩慢且偶爾出現暫停。古人比喻為緩慢行走時偶爾停頓一步,這可以作為描述結脈的生動形象。通常,熱量會使脈搏流動,寒冷會使脈搏停滯,這是自然的趨勢。如果體內的火氣衰弱,中氣虛寒,失去了乾健的運行能力,那麼氣血、痰液和食物就會互相纏繞,運行機制受到影響,因此脈象會形成結脈。越人曾說:結脈嚴重表示體內積聚的病變嚴重;結脈輕微表示正氣不足。

「氣」原本是「積」的錯誤理解,各家醫學家相繼延續並誤解了這個概念。因此,只有當結脈有力時,才表示有積聚。結脈無力表示正氣衰弱,違反了正常的運化功能,唯一正確的治療方式是溫補。仲景說:脈象像沿著長竿一樣連綿不斷表示陰結;脈象像車蓋一樣厚實表示陽結。叔和說:脈象像麻子一樣搖擺,旋轉收縮,聚散不定表示結脈,這表示接近死亡。雖然這三種脈象都叫結脈,但實際上各有不同的含義。

浮脈表示陽結,沉脈表示陰結,頻繁的暫停和不協調的節奏表示死結。結脈的主要症狀,怎麼可能只有一種呢?

4. 促脈

促乃數中一止。此為陽極亡陰,主痰壅陰經,積留胃腑,或主三焦鬱火炎盛,或發狂斑,或生毒疽。五積停中,脈因為阻,最不宜於病後,若勢進不已,則為可危。五積者,血氣痰飲食也。若新病得此,元氣未敗,不必深慮。但有如促之脈,或漸見於虛勞垂危之頃,死期可卜。

或暴作於驚惶造次之候,氣復自愈。脫陰見促,終非吉兆。腫脹見促,不交之否,促脈則亦有死者矣。《脈法》曰:左寸見促,心火炎炎。右寸見促,肺鳴咯咯。左關血滯,右關食滯。左尺遺精,右尺熱灼。此因部位以察病也。

張石頑曰:促為陽邪內陷之象。經云:寸口脈,中手促上擊者,肩背痛。觀「上擊」二字,則脈來搏指,熱盛於經之義,朗然心目矣。而仲景太陽例,有下之後,脈促胸滿者;有下之,利遂不止而脈促者;有下之,脈促不結胸者;有脈促,手足厥冷者。上四條,一為表未盡,一為併入陽明,一為邪去欲解,一為轉次厥陰,總以促為陽,里不服邪之明驗。雖證見厥逆,祗宜用灸以通陽,不宜四逆以回陽。

明非虛寒之理,具見言外,所以溫熱發斑,瘀血發狂,及痰食凝滯,暴怒氣逆,皆令脈促。設中虛無凝,必無歇止之脈也。按:所引《傷寒論》諸促脈,皆主上擊之義,非必有止也。

《正眼》曰:燕都王湛六,以脾泄求治。神疲色瘁,診得促脈,或十四五至得一止,或十七八至得一止。余謂法在不治。而醫者爭之,此非代脈,不過促耳。余曰:是真元敗壞,陰陽交窮,而促脈呈形,與稽留凝滯而見促者,不相侔也。果一月而歿。又曰:善化令黃桂嚴,年高心痛奪食,脈三動一止,良久不還,因思痛甚者,脈多代。

少得代者死,老得代者生。治之兩旬而起。按:見促而死,得代而生,全在細察形證。然非深明道妙者,到此鮮不心迷意惑?

白話文:

[促脈]

促脈指的是脈搏在正常頻率中突然停止一次。這種脈象顯示了身體陽氣過剩,陰氣耗損的情況,主因可能是痰液堵塞在陰經,或是胃部積聚,也可能代表三焦鬱火旺盛,或是出現精神失常、皮膚斑疹,或是生成惡性腫瘤。當五種積滯(血、氣、痰、飲、食)停留在體內,脈搏因此受阻,尤其在病後出現這種脈象,非常危險。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,將會有生命危險。這五種積滯指的是血液、氣息、痰液、飲水和食物。然而,對於新發疾病的人來說,如果元氣尚未衰竭,就不需要過度擔憂。但若是長期病患在瀕臨死亡時出現促脈,或是促脈逐漸顯現,這可能是死亡的預兆。

有些時候,促脈可能突然在驚恐時出現,但隨後氣息恢復,脈象也會恢復正常。然而,若是脫離陰氣後出現促脈,並非好徵兆。若是在腫脹的情況下出現促脈,也同樣不是好事,甚至可能會導致死亡。根據《脈法》所述,左寸見促脈代表心火旺盛,右寸見促脈代表肺部有問題,左關見促脈表示血液瘀滯,右關見促脈表示食物滯留,左尺見促脈可能有遺精的問題,右尺見促脈表示體內有熱。

張石頑說,促脈象徵著體內陽邪內陷。根據經典記載,當寸口脈搏突然加快,然後又減緩,可能代表肩背疼痛。由此可見,脈搏快速跳動代表體內熱氣過盛。而在《傷寒論》中,也有提到下後脈促胸滿,下利不止脈促,下後脈促不結胸,以及脈促手足厥冷等情況。這些脈象都顯示了體內陽氣過剩,裡部無法承受邪氣的情況。即便出現四肢冰冷的情況,也應使用灸法以通陽,而不應使用四逆湯以回陽。

由此可知,促脈可能由溫熱發斑、瘀血發狂、痰食凝滯、暴怒氣逆等原因引起。如果體內中虛無凝,就不會出現歇止的脈象。根據《傷寒論》中的描述,促脈主要指的是脈搏突然加速的情況,不一定會出現歇止。

根據《正眼》所述,有一名叫王湛六的患者,因脾臟問題導致腹瀉,面色憔悴,脈搏出現促脈。脈搏每十四到十五次會停一次,或是每十七到十八次會停一次。醫生認為無法治療,但其他醫生認為這只是促脈,而非歇止脈。然而,這位醫生認為這是真元敗壞,陰陽兩虛的表現,最終患者在一個月後去世。另一個案例是善化縣令黃桂嚴,年紀大且有心痛的問題,脈搏每三次跳動就會停一次,很久才會恢復。他認為嚴重的心痛通常會出現歇止脈,而輕微的歇止脈代表死亡,嚴重的歇止脈代表存活。經過兩周的治療後,他康復了。

總的來說,促脈的出現可能是致命的,但也可能是正常的反應,關鍵在於詳細觀察患者的症狀。然而,除非對醫學有深入的理解,否則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感到困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