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卷四 主病類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主病類 (10)

1. 代脈

代脈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。略止而連來兩至,謂之自還。蓋本至雖稍停,而仍能自至也。不能自還者,略上而仍平動。較常脈直少一至,是本至不復能自至也。因而復動,名曰代。不似促結之雖見歇止,而復來有力也。復來與有力,是兩層話。代為元氣不續之象。經云:代則氣衰。

白話文:

當脈搏跳動停止後,無法自行恢復。稍微停止後,再連續跳動兩次,稱為自行恢復。因為原本沒跳動的脈搏,雖然稍有停頓,但仍能自行跳動。不能自行恢復的脈搏,稍微停頓後,跳動恢復正常。與正常的脈搏相比,每次跳動少一次,這是原本不跳動的脈搏無法自行恢復。這種現象稱為「代」,脈搏跳動像是代替之前的脈搏,沒有力氣。它不像是「促結」脈,雖然也會出現停頓,但恢復跳動時有力。恢復跳動和有力是兩件事。「代」脈是元氣不足的徵象。經典著作中說:「出現代脈,表示氣血衰弱。」

在病後見之,未為死候。若氣血驟損,元神不續,或七情太過,或顛仆重傷,或風家痛家,脈見止代,只為病脈。傷寒家有心悸脈代者,腹痛心疼有結澀止代不勻者,凡有痛之脈止歇,乃氣血阻滯而然。若不因病,脈見止代,是一臟無氣,而他臟代之,真危亡之兆也。即因病脈代,亦須至數不勻者,猶或可生。

白話文:

在生病之後出現此脈象,還不代表死亡。如果是氣血突然受損,元神不能維持,或者情緒波動過度,或者遭受嚴重跌倒或創傷,或者患有風濕或疼痛的疾病,這時出現的脈象中斷代,只是疾病的脈象表現。在傷寒病中,有出現心悸脈代的情況;腹部疼痛或心痛有結塊梗阻,脈象中斷代不勻的情況;所有伴有疼痛的脈象中斷,都是由於氣血阻滯造成的。如果不因為疾病而脈象中斷代,表示一個臟腑已經失去氣而由其他臟腑代補,這是真正的死亡徵兆。即使是因為疾病而脈代,也必須達到脈數不勻的程度,纔有可能存活。

若不滿數至一代,每次依數而止,此必難治。經謂五十動不一代者,以為常也。以知五臟之氣,予之短期者,乍疏乍數也。又云:數動一代者,病在陽之脈也。泄及便膿血,此則陽氣竭盡無餘之脈耳。所以或如雀啄,或如屋漏,或如弦絕,皆為代脈,見之生理絕矣。惟妊娠惡阻,嘔逆最劇者,恆見代脈。

谷入既少,氣血盡並於胎息,是以脈氣不能接續。然亦二三月時有之,若至四月,胎已成形,當無歇止之脈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脈動次數不規律,每次脈動的次數都不相同,這種情況很難治療。古書中記載,脈動五十次才變換一次,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。以此來看,五臟之氣虛弱,導致脈動時快時慢。另外,脈動次數一度變換一次,說明疾病在陽脈上。如果出現泄瀉、便膿血的症狀,這是陽氣耗盡的徵兆。所以脈象可能表現為雀啄脈、屋漏脈或弦絕脈,這些都是代脈,表明生命垂危。只有在懷孕惡阻,嘔吐非常嚴重時,才會出現代脈。

婁全善曰:自還者,動而中止,復來數於前動也。不能自還者,動而中止,復來如前,動同而不數也。張景岳曰:代,更代也。於平脈之中,而忽見軟散,或乍疏乍數,或斷而復起,凡脈無定候,更變無常,皆謂之代。元廉夫曰:《史記·倉公傳》云:脈不平而代。又云:代者時參擊,乍疏乍大也。

白話文:

婁全善說:「自還能還」的脈象,指的是脈動跳動後停止,然後又重複前一次的跳動頻率。「不能自還」的脈象,指的是脈動跳動後停止,然後又出現像前一次一樣的脈動,但頻率不同。

張景嶽說:「代」是一種脈象,是指在平穩的脈搏中,突然出現脈搏無力、鬆散,或者時而稀疏時而頻繁,或者斷斷續續又重新跳動。凡是脈象沒有固定的規律,經常變化的,都稱為「代」。

元廉夫說:《史記·倉公傳》中說:「脈搏不平穩而有代換」。又說:「代換是指脈搏時而參雜著擊動,時而稀疏時而大」。

張守節《正義》曰:動不定曰代。又《傷寒論》不可下篇厥者,脈初來大,漸漸小,更來漸漸大,是其候也。亦代之類也。仲景、叔和所謂動而中止不能自還者,代中之一端耳。嘗治一老者,癥塊發動,痛引左脅,藥食嘔吐,脈緊細而遲,左脈漸漸微小,遂絕止者,二三十動許,覆手診之亦然,又漸漸見出,如故者良久,又絕止如前。

白話文:

張守節在《正義》中說:病症變動不定的,稱為「代」。《傷寒論》裡提到的「不可下」的厥症,其脈象的特徵是:剛開始跳動的脈搏大,逐漸變小,又逐漸變大。這也是「代」的一種。仲景和叔和所說的「動而中止不能自還」的脈象,是「代」中的一種。

我曾經治療過一位老人,患有癥塊發作,疼痛牽引到左脅,吃藥進食都會嘔吐,脈象緊細而遲緩。左脈逐漸變小,最後消失。過了一段時間,大約二三十次脈搏後,我覆手診脈,仍然是這樣。過了一會兒,脈象又逐漸顯現,和以前一樣。但過了一段時間,又像前面那樣消失了。

用附子建中湯加吳茱萸,十數日痛全愈,脈復常,是代之最甚者,與李士材診黃桂嚴一案同也。

白話文:

使用附子建中湯加入吳茱萸,服用十幾天後,患者疼痛完全消失,脈象也恢復正常。這是病情加重的最嚴重情況,與李士材診斷黃桂嚴的案例相同。

2. 疾脈

疾脈呼吸之間,脈七八至,雖急疾而不實大,不似洪脈之既大且數,而無躁疾之形也。疾脈有陰陽寒熱真假之異。如疾而按之益堅,乃亢陽無制,真陰垂絕之候。若疾而按之不鼓,又為陰邪暴瘧,虛陽發露之徵。嘗考先輩治案,有傷寒面赤目赤,煩渴引飲,而不能咽,東垣以姜附人參汗之而愈。

白話文:

當脈搏跳動得很快的時候,每分鐘跳動 7-8 次,雖然跳動得很急促,但卻沒有力氣和跳得很大,不像脈搏洪大時又大又快,也沒有這種躁動的表現。跳動快的脈搏有陰陽、寒熱、真假之分。如果跳動得很急,壓下去反而更緊實,那是陽氣盛行而無法受到約束,真陰將近枯竭的徵兆。如果跳動得很急,壓下去卻不跳動,那是因為陰邪突然發作,虛陽外露的徵兆。我曾經研究過前輩的治療案例,有位傷寒患者面紅目赤,煩躁口渴想喝水,但是不能吞嚥。東垣用生薑、附子、人參讓他出汗,患者就痊癒了。

又傷寒蓄熱內盛,陽厥極深,脈疾至七八至以上,人皆誤認陰毒,守真以黃連解毒湯治之而安。斯皆證治之明驗也。凡溫病大熱燥渴,初時脈小,至五六日後,脈來躁疾,大顴發赤者死。謂其陰絕也。躁疾皆為火象,《內經》云:其有躁者在手。言手少陰厥陰二經俱屬於火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傷寒病人內熱蓄積,陽氣極度虛弱,脈搏跳動非常快,達到七八十次以上,大家都錯誤地認為是陰氣中毒,守護真氣(保護人體正氣)的人用黃連解毒湯進行治療而有效。這些都是顯著的驗證。凡是溫病患者發高燒、口渴,初期脈搏微弱,五到六天後,脈搏變快且躁動,顴骨發紅的人會死亡。這是因為其陰氣斷絕。脈搏躁動都是火症的表現,《內經》說:躁動感的脈象出現在手上。這說明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都屬於火性。

《內經》明言手經受氣之道近,何獨指少陰厥陰耶?陰毒身如被杖,六脈沉細而疾,灸之不溫者死。謂其陽絕也。然亦有熱毒入於陰分而為陰毒者,脈必疾盛有力,不似陰寒之毒,雖疾而弦細乏力也。虛勞喘促聲嘶,脈來數疾無倫,名曰行屍。《金匱》謂之厥陽獨行。此真陰竭於下,孤陽亢於上也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明白提到手上的經絡接收氣血的管道較接近,為什麼特別強調少陰和厥陰?

陰毒 :人體像被棍棒打到一樣,六脈沉細而急促,灸了也不溫暖的人會死亡。這是因為陽氣斷絕了。

然而也有些熱毒進入陰分而形成陰毒,脈象必定快速有力,不像陰寒之毒雖然快速,但弦細無力。

虛勞喘促聲嘶 :脈象來得又數又快,沒有規律,稱為「行屍」。《金匱要略》稱之為厥陽獨行。這是因為真正的陰液在下面耗盡,孤獨的陽氣在上面亢盛。

惟疾而不躁,躁疾分看,甚無義理。按之稍緩,方為熱證之正脈。《脈經》所謂疾而洪大苦煩滿,疾而沉細腹中痛,疾而不大不小,雖困可治。其有大小者難治也。至若脈至如喘,脈至如數,得之暴厥暴驚者,待其氣復自平。若夫脈至浮合,浮合如數,一息十至以上,較之六數七疾八極更甚,得非虛陽外越之兆耶?

白話文:

只有「脈搏微弱」而不「浮躁」的差別,若硬要將「微弱」和「浮躁」分開來看,實在沒有什麼道理。用手輕輕觸按脈搏稍為緩和,纔是熱證的典型脈象。《脈經》上說:「脈搏微弱而浮大,感到煩躁鬱悶;微弱而沉細,腹中疼痛;微弱而不大不小,雖然病勢嚴重,但還是可以治療。但如果脈搏有大有小,就難治了。」至於脈搏跳動得像喘氣一樣,或脈搏跳動得像數豆子一樣,這是因為受到暴厥或暴驚而引起的,只要等患者呼吸恢復平穩,脈搏自然就會平穩。至於脈搏浮浮沉沉,浮沉程度像數豆子一樣,一息之間跳動超過十次,比六次快速、七次微弱、八次極為微弱的情況還要嚴重,難道不是虛陽外越的徵兆嗎?

按:此篇全用《三昧》之文,此條本李士材創立,石頑因之,意與緩脈對言也。猶陳修園專立大脈,與緩脈對言也。但疾即躁也,有數而躁,有遲而躁,篇中仍以躁疾分說,而以疾為一息七八至,是仍指數之甚者,殊非本旨。夫疾者,其來也,有頃而一掣;其去也,有頃而一掣。

白話文:

這篇文章全部使用「三昧」的文風,這條脈象是李士材首先提出的,石頑沿用了他,意思和緩脈相對。就像陳修園專門設立大脈,和緩脈相對一樣。但疾其實就是躁,有脈象快而躁,有脈象慢而躁,文章中還是以躁疾分說,並且以一息七八至為疾,這仍然是指脈象快到極點的,不是本來的意思。所謂疾,就是它出現時突然一跳,消失時也突然一跳。

亦有來緩而去疾,去緩而來疾,總是指下鶻突,無上下回環接續,從容不迫之度。其主病有三:一曰氣鬱,一曰氣虛,一曰氣脫。氣脫者,所謂綿綿如瀉漆之絕,及其去如弦絕者是也。氣鬱者,其起勢似見艱澀,而應指有力也。氣虛者,形體小弱,而應指無力也。若澀而躁疾,力弱體薄者,氣血兩虛而陰燥也。

白話文:

也有來得緩慢而病痛消除,病痛緩解而後又發作的現象。總的來說,都是指針下忽快忽慢,沒有上下連貫接續,從容不迫的針刺手法。這種手法主要針對三種病情:

  1. **氣鬱:**起針時感覺有些阻滯,但刺中後針感有力。

  2. **氣虛:**患者體型瘦弱,刺中後針感無力。

  3. **氣脫:**患者的脈象如流瀉的油漆一樣綿延不絕,拔針時有如弦斷般的感覺。

如果刺針時感到阻滯且躁動,身體虛弱且消瘦,那可能是氣血虧虛,陰液不足所致。

若洪而躁疾,力盛體厚者,濕熱所郁也。大抵疾脈不在來去之數,而在起止之躁,綿綿如瀉漆之絕,綿綿其去如弦絕,皆蜿蜒指下,如有所阻而不能去,而突然一去也。其來亦如不能來,而突然一來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脈搏洪大而躁動急促,體質強壯厚實的人,這是濕熱鬱積在體內造成的。

總的來說,判斷脈搏的異常並不在於脈搏的頻率(來去之數),而在於脈象的躁動(起止之躁)。脈象綿延不絕,像漆液流淌時斷時續,又像是弦樂器上的弦突然斷開一樣,在手指下蜿蜒流動,好像有什麼東西阻擋著它,但突然又跳動起來。

脈搏的出現也是如此,好像受到阻礙,突然一下就出現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