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五 主病類

2. 大小清濁四脈

出《診宗三昧》

大脈者,應指滿溢,倍於尋常,不似長脈之但長不大,洪脈之既大且數也。大脈有陰陽虛實之異。經云大則病進,是指實大而言;《素問》曰:邪氣勝則實。仲景以大則為虛者,乃盛大少力之謂。然亦有下利脈大者為未止,是又以積滯未盡而言,非大則為虛之謂也。有六脈俱大者,陰不足,陽有餘也;有偏大於左者,邪盛於經也;偏大於右者,熱盛於內也。亦有諸脈皆小,中有一部獨大者;諸脈皆大,中有一部獨小者。

便以其部,決其病之虛實。且有素稟六陽,或有一手偏旺偏衰者,又不當以病論也。凡大而數盛有力,皆為實熱。如人迎氣大緊以浮者,其病益甚。在外,氣口微大,名曰平人。其脈大堅以澀者,脹。乳子中風熱,喘鳴肩息者,脈實大而緩則生,急則死。產後脈宜緩小,最忌實大。

今證見喘鳴肩息,為邪氣暴逆,又須實大而緩,方與證合。若實大急強,為邪勝正衰,去生遠矣。此與乳子而病熱,脈懸小,手足溫則生,似乎相左,而實互相發明也。傷寒熱病,譫語煩滿,脈來實大,雖劇可治。得汗後,熱不止,脈反實大躁疾者死。溫病大熱,不得汗,脈大數強急者死,細小虛澀者亦死。

厥陰病,下利,脈大者虛,以其強下之也。陰證反大發熱,脈虛大無力,乃脈證之變。內傷元氣不足,發熱脈大而虛,為脈證之常。虛勞脈大,為血虛氣衰。《金匱》云:男子平人脈大為勞,氣有餘便是火也。所以瘦人胸中多氣而脈大,久病氣衰而脈大,總為陰陽離絕之候。

孰謂大屬有餘,而可恣行攻伐哉?若脈見乍大乍小,為元神無主,隨邪氣之鼓動,可不慎而漫投湯液耶?

小脈者,三部皆小,而指下顯然。不似微脈之微弱依稀,細脈之微細如髮,弱脈之軟弱不前,短脈之首尾不及也。夫脈之小弱,固為元氣不足,若小而按之不衰,久按有力,又為實熱固結之象。總由正氣不足,不能鼓搏熱勢於外,所以隱隱略見滑熱之狀於內也。設小而證見邪熱亢盛,則為脈證相反之兆。

亦有平人六脈皆陰,或一手偏小者,若因病而脈損小,又當隨所見而為調適,機用不可不活也。假若小弱見於人迎,胃氣衰也。見於氣口,肺氣弱也。見於寸口,陽不足也。見於尺內,陰不足也。凡病後脈見小弱,正氣雖虛,邪氣亦退,故為向愈。設小而兼之以滑實伏匿,得非實熱內蘊之徵乎?經云:切其脈口,滑小緊以沉者,病益甚,在中。又云:溫病大熱,而反脈細小,手足逆者死。

乳子而病熱,脈懸小,手足溫則生,寒則死。此與乳子中風熱互發,言脈雖實,不至急強,脈雖懸小,四肢不逆,可卜胃氣之未艾。若脈失沖和,陽竭四末,神丹奚濟,非特產後,即妊娠亦不出此也。嬰兒病,赤瓣飧泄,脈小,手足寒難已;脈小,手足溫易已。腹痛,脈細小而遲者易治,堅大而急者難治。

洞泄食不化,脈微小流連者生,堅急者死。諦觀諸義,則病脈之逆從,可默悟矣。而《難經》又言:前大後小,則頭痛目眩;前小後大,則胸滿短氣。即仲景來微去大之變詞,虛中挾實之指,和盤托出矣。

清脈者,清輕緩滑,流利有神,似小弱而非微細之形,不似虛弱之不任尋按,微脈之軟弱依稀,緩脈之阿阿遲緩,弱脈之沉細而弱也。清為氣血平調之候。經去:受氣者清。平人脈清虛和緩,中無險阻之虞。如左手清虛和緩,定主清貴仁慈。若清虛流利者,有剛決權變也。清虛中有一種弦小堅實,其人必機械峻利。

右手清虛和緩,定然富厚安間。若清虛流利,則富而好禮。清虛中有一種枯澀少神,其人雖豐,目下必不適意。寸口清虛,詢為名裔,又主聰慧。尺脈清虛,端獲良嗣,亦為壽徵。若寸關俱清,而尺中蹇澀,或偏小偏大,皆主晚景不豐,及艱子嗣。似清虛而按之滑盛者,此清中帶濁,外廉內貪之應也。

若有病而脈清楚,雖劇無害。清虛少神,即宜溫補,以助真元。若其人脈素清虛,雖有客邪,脈亦不能鼓盛,不可以為證實脈虛,而失於攻發也。

濁脈者,重濁洪盛,騰湧滿指,浮沉滑實有力。不似洪脈之按之軟闊,實脈之舉之減少,滑脈之往來流利,緊脈之轉索無常者也。濁為稟賦昏濁之象。經云:受谷者濁。平人脈重濁洪盛,垂老不得安間。如左手脈重濁,實屬汙下。右手重濁,可卜愚庸。寸口重濁,家世卑微。

尺脈重濁,子姓鹵莽。若重濁中有種滑利之象,家道富饒。濁而兼蹇澀之象,或偏盛偏衰,不享安康,又主夭枉。似重濁而按之和緩,此濁中兼清,外圓內方之應也。大約力役勞勩之人,動輒勞其筋骨,脈之重濁,勢所必然。至於市井之徒,亦復拱手曳裾,而脈重濁者,此非天性使然與。

若平素不甚重濁,因病鼓盛者,急宜攻發以開泄其邪。若平素重濁,因病而得蹇澀之脈,此氣血凝滯,痰涎膠固之兆,不當以平昔澀濁論也。

3. 濡弱微細相類 出《脈如》

濡脈極軟,如水面浮綿,輕診則得,重診無有。弱脈極軟,重按乃得,輕診無有。《脈學》云:浮脈如綿曰濡,沉脈如綿曰弱,浮而極細如絕曰微,沉而極細不斷曰細。又曰:輕診即見,重按如欲絕者,微也;往來如線而常有者,細也。仲景曰: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,縈縈如蠶絲細者陰氣衰。

此四脈,雖形體不一,大較陰陽兩虧,病從內得,或失精亡血,或泄汗內濕,或氣促心驚,或虛脹消癉,或筋骨痿痹。老弱久病見之順,少年春夏見之逆。治法皆宜調營益氣,填精補髓,固脾健胃,急施拯救,方得全生。凡診此脈,須察胃氣之多少,以預示吉凶,庶不致取辱。

按:此等脈,宜溫命火兼滋胃液。若虛寒太甚者,即滋液且在所緩矣。

白話文:

【濡弱微細相類】

濡脈非常柔軟,就像水面上漂浮的棉絮,輕輕地診脈就能感觸到,但如果用力去按,反而感覺不到脈搏。弱脈也是極其柔軟,必須要用力按壓才能感受到,輕輕地診脈是無法感知的。根據《脈學》所述,浮在表層如綿花般的是濡脈,深藏於內如綿花般的是弱脈,浮脈極細幾乎感覺不到的是微脈,沉脈極細但仍然連貫不斷的是細脈。又說,輕輕診脈就能感受到,但用力按下去好像快要斷掉的,是微脈;脈搏細如線條但始終存在不絕的,是細脈。仲景曾說,脈象滑溜如湯上的油脂,代表陽氣微弱;纏繞如蠶絲般細微,表示陰氣衰弱。

這四種脈象,雖然形態各異,但大體上都反映出陰陽兩面都有損耗,疾病多半是由內部引起,可能是精血流失、大量出汗導致內濕、呼吸急促心悸、虛弱腫脹、或是筋骨萎縮等問題。對於年老體弱的人,或是長期患病者,出現這些脈象是正常的現象;然而,如果年輕人或是在春夏季節出現,則是不好的徵兆。治療原則上應著重在調整血液循環,增強體力,補充精氣,強化脾胃,及時救治,才能保全生命。在診斷這些脈象時,必須仔細觀察胃氣的多寡,以便預測病情的發展,以免誤判。

另外,對於這些脈象,應該採取溫暖身體和滋養胃部的方法來調理。如果虛寒的情況非常嚴重,即便想要滋養胃部,也會變得比較困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