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學海

《脈義簡摩》~ 卷六 名論彙編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名論彙編 (13)

1. 氣鬱脈(附治驗)

戴元禮曰:郁者,結聚而不得發越也。當升者不得升,當降者不得降,當變化者不得變化。此為傳化失常,六郁之病見矣。氣鬱者,胸脅痛,脈沉澀。濕鬱者,周身走痛,或關節痛,遇陰寒即發,脈沉細。痰鬱者,動即喘,寸口脈沉滑。熱鬱者瞀,小便赤,脈沉數。血鬱者,四肢無力,能食,便紅,脈沉。食鬱者,噯酸腹滿,不能食。人迎脈平,氣口緊盛是也。

王漢皋曰:氣鬱則熱,而血液又凝,故每於洪滑中見細。如右寸洪,肺熱也。洪而滑,又有痰。而中有一線之細,是其雖細而力強,乃能見象於洪滑之中,主上焦有痛。不為促結弦大,而為細,其痛是鬱熱,非實火。治宜解鬱,清肺化痰,不宜寒涼攻伐。余仿此。

又曰:脈有反象,皆鬱極而阻閉者也。如肝病,左關弦,鬱則細而弦,鬱極則細而結,甚則伏矣。然其弦反見於相剋之經,故右關弦也。余例推。凝痰宿食,填塞膻中,脈有見遲弱者,即此義也。

又曰:凡兩關重取,至數不勻,而見結促,皆郁脈也,須解肝脾之郁。在雜疾,須先解鬱而後治病。常有脈證相符,醫之不應者,皆有郁未解也。近郁易愈,遠郁難愈。蓋初郁為病,其抑遏阻閉處,必有顯而易見之脈之證,但用宣通之劑,即應矣。若日久未治,又生他病,醫者留心四診,見為兼郁,則於方中兼用宣通之品,亦可並愈。

若但治新證,未知解鬱,不獨久郁未除,即新病亦不應藥。如肝木鬱必克脾土,土受克,則濕生,脾濕則陰寒聚於下,肝鬱則虛熱積於上。上熱則周身之火上炎,諸虛熱證作矣;下寒則周身之水下注,諸虛寒證作矣。治虛熱,用寒涼固非,用溫補又因上熱而有妨;治虛寒,用溫平固謬,用峻補亦因上熱而不受。蓋郁未解而遽溫之,必助相火;濕未滲而輒補之,轉滯胸膈。

相火久浮於上,則熱結;寒濕久蓄於下,則寒凝。解鬱滲濕,其可緩乎?解肝之郁,宜兼養真陰以銷結熱;滲脾之濕,宜兼扶真陽以化凝寒。朱丹溪治久病,必兼郁法,與劉河間極論玄府,葉天士重講疏絡,皆《內經》守經隧之義也。

又曰:平常鬱結之脈,兼熱則數中見促,兼寒則遲中見結,乃數息中偶見結促也。若逐息皆見促結,乃疼痛之脈,非鬱結也。

又曰:伊參戎昌阿暑月忽僵仆不能言。診之,六脈沉弦不數,二便不利,面赤唇紫。問其怒否,其僕曰:大怒未發,不時即病也。此即「生氣通天論」所謂薄厥也。夫唇紫二便不利,乃積食作熱。是必飽後怒也。飢後大怒,則必氣脫。脈沉,中氣也。脈弦,肝木剋土也。舌本屬脾,以大怒之郁克之,則痰隨氣升,僵硬不靈,故不能言。

乃先用宣郁降氣,以達經絡而利機關,後加消食化痰,全愈。此怒郁也。

白話文:

戴元禮說:鬱,指的是氣機被束縛,無法順暢地運行。該上升的不能上升,該下降的不能下降,該變化的不能變化。這就是身體機能失調,六種鬱結病狀開始顯現。氣鬱的人,會感到胸口和側胸疼痛,脈搏沉澀。濕鬱的人,全身會有遊走性的疼痛,或是關節疼痛,遇到陰冷天氣就會發作,脈搏沉細。痰鬱的人,活動就喘不過氣,寸口的脈搏沉滑。熱鬱的人會感到頭昏腦脹,小便顏色偏紅,脈搏沉數。血鬱的人,四肢無力,雖然能吃,但是大便顏色偏紅,脈搏沉。食鬱的人,會打嗝,腹部脹滿,吃不下東西。這可以從人迎脈平穩,氣口緊盛看出。

王漢皋說:氣鬱會導致熱,同時血液也會凝滯,所以通常在洪滑脈中看到細脈。如果右手寸脈洪大,表示肺部有熱。如果洪脈同時滑,表示有痰。但是其中有一絲細脈,表示雖然細,但是力量強,能在洪滑脈中出現,主導上焦有痛感。如果不是促結弦大脈,而是細脈,那這種痛是由於鬱熱,不是實火。治療應該解鬱,清肺化痰,不適合用寒涼藥物攻伐。其他疾病可以依此類推。

他又說:脈象有相反的現象,都是鬱極而阻閉的表現。例如肝病,左關脈弦,鬱結則細而弦,鬱極則細而結,嚴重的話,甚至脈象會消失。然而弦脈反而出現在被剋制的經絡,也就是右關脈。其他疾病也可以照此推斷。痰飲和宿食,堵塞了膻中,脈象會出現遲弱,就是這個道理。

他又說:通常兩關脈重取,脈搏頻率不均勻,出現結脈或者促脈,都是鬱脈,需要解決肝脾的鬱結。對於其他疾病,必須先解鬱,然後再治病。經常有脈象和症狀相符,醫生治療卻沒有效果的情況,這都是因為鬱結沒有解決。最近的鬱結比較容易治好,遠期的鬱結比較難以治癒。剛開始鬱結時,抑鬱的地方一定有明顯且容易看到的脈象和症狀,只要使用宣通的藥物,就會有效。如果時間久了沒有治療,又產生了其他疾病,醫生需要仔細觀察四診,如果發現是兼鬱,就在藥方中加入宣通的藥物,也可以一起治好。

但如果只治療新的症狀,不知道要解鬱,不僅久鬱沒有消除,新的疾病也不會對藥物有反應。比如肝木鬱結必定剋制脾土,脾土受到剋制,就會產生濕氣,脾濕就會導致陰寒聚集在下,肝鬱就會導致虛熱積聚在上。上熱就會導致全身的火氣上升,各種虛熱的症狀就會出現;下寒就會導致全身的水分向下流注,各種虛寒的症狀就會出現。治療虛熱,用寒涼藥物固然不對,用溫補藥物又會因為上熱而有問題;治療虛寒,用溫平藥物固然錯誤,用強烈補藥也會因為上熱而無法接受。鬱結沒有解決就急著溫補,必定會助長相火;濕氣沒有排除就馬上補充,會讓胸膈更加阻塞。

相火長期浮在上面,就會形成熱結;寒濕長期存在下面,就會形成寒凝。解鬱滲濕,怎麼能拖延呢?解肝的鬱結,應該同時滋養真陰以消除結熱;滲脾的濕氣,應該同時扶助真陽以化解凝寒。朱丹溪治療久病,一定會兼用解鬱的方法,與劉河間深入探討玄府,葉天士強調疏通絡脈,都是遵循《內經》保持經絡暢通的原則。

他又說:一般鬱結的脈象,如果有熱,會在數脈中看到促脈;如果有寒,會在遲脈中看到結脈,就是在幾次呼吸中偶爾出現結脈或促脈。但如果每次呼吸都出現促脈或結脈,那就是疼痛的脈象,不是鬱結。

他又說:伊參戎昌阿在夏天突然倒下,不能說話。診斷後,六脈沉弦不數,大小便不通,臉色紅潤,嘴脣紫黑。詢問他是否生氣,他的僕人說:他非常生氣,但沒有發洩,不久就病倒了。這就是《黃帝內經》中所謂的"薄厥"。嘴脣紫黑,大小便不通,是積食產生熱氣。這一定是他在飯後生氣。如果在餓的時候大怒,就會導致氣脫。脈沉表示中氣不足,脈弦表示肝木剋制脾土。舌頭屬於脾,因為大怒的鬱結剋制它,痰就會隨著氣上升,導致僵硬不靈活,所以無法說話。

於是先使用宣鬱降氣的藥物,打通經絡和關節,後加上消食化痰的藥物,病人完全康復。這是怒鬱的例子。

他又說:一個女子突然開始嬉笑怒罵,經過巫婆的治療,幾天後病情更加嚴重。醫生使用祛痰鎮心的藥物,病情停止後又復發。診斷後,六脈沉細略數,觀察到她的眼睛紅,眉毛紅,詢問後得知她的大小便有熱。於是使用逍遙散加上山梔、丹皮,與甘草小麥湯一同服用,一劑後症狀停止,三劑後完全康復。這是因為思慮鬱結,加上臟燥。這是思鬱的例子。汪石山也有這個案例,臟燥會導致悲傷,自古以來沒有第二種治療方法。

倉公說:濟北王的侍女韓女患腰背痛,寒熱交加。我診斷認為,是因為體內有寒,月經沒有下來。於是使用藥物治療,很快病就好了。病因是她想要找男人,但是找不到。我之所以知道韓女的病情,是因為診斷她的脈象時,摸到的是腎脈,而且脈象收縮,沒有連貫性。脈象收縮,沒有連貫性,表示月經不會下來。肝脈弦,出現在左手口,所以表示她想要找男人,但是找不到。這是欲鬱的例子。思慮和慾望不同,思慮會伴隨憂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