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義簡摩》~ 卷六 名論彙編 (12)
卷六 名論彙編 (12)
1. 早晚不同脈必難治
(附新臥起脈,吐脈)
韓飛霞曰:重大之病,一日三脈多變,難治。沉疴日日脈不移,難治。
易思蘭曰:久病氣虛,早晚脈同,雖危可療。
《脈經》曰:左手寸口脈偏沉伏,乍小乍大,朝來浮大,暮夜沉伏。浮大即太過,上出魚際。沉伏即不至關中,往來無常。時時復來者,榆葉枯落而死。復來者,頻並也。
常見勞損之人,脈象早晚不一,時遲時數,時緩時急,時浮時沉,時如無病,時如病危。此即所謂正氣不能自主,或痰飲屍注所為。故每難治,使醫者不能得其病之真際,即病者亦不能自知其病之真狀也。
《脈經》曰:夫吐家,脈來形狀,如新臥起。
按:新臥起者,午睡初起也。其形圓滑,而上擊以臥,則氣上壅也。醫者診見此脈,即須問明,於婦人之孕脈,尤易相混。《傷寒論》曰:關上脈細數者,吐之過也。又曰:寸口脈滑者,可吐之。
白話文:
【早晚脈象不同,病勢必然難以治療】
韓飛霞說:在重大疾病的情況下,如果一天內的脈象多次改變,這病就會很難治療。若是一直病情嚴重,每天的脈象卻沒有變化,同樣是難以治療的。
易思蘭指出:對於長期患病且氣虛的人來說,若早晚的脈象相同,即使處於危險狀態,仍有機會治療。
根據《脈經》記載:左手寸口脈象如果偏沉伏,忽大忽小,早上可能浮大,晚上則沉伏。浮大代表過於亢進,脈搏甚至可以超出正常範圍到達魚際部位。沉伏則代表脈象無法達到關節中間位置,來回脈動沒有規律。如果這種情況反覆出現,就像榆樹葉片逐漸枯萎,最後會導致死亡。反覆出現的意思就是脈象頻繁地出現這種狀況。
通常看到那些長期勞累、身體耗損的人,他們的脈象早晚不同,有時慢有時快,有時緩和有時急促,有時浮有時沉,有時看似無恙,有時又像病情危急。這就是所謂的正氣無法自我調節,可能是因為痰飲或者屍注的緣故。因此,這種病常常很難治療,醫生很難掌握疾病的真實情況,病人自己也難以瞭解病情的真正狀態。
《脈經》指出:對於有嘔吐症狀的人,他們的脈象特徵,就像剛從牀上起身一樣。
補充說明:「新臥起」指的是午睡剛醒的狀態。脈象圓滑,往上衝擊,這是因為躺下後氣血上湧所致。醫生在診斷時看到這種脈象,必須詳細詢問病史,因為這種脈象與懷孕婦女的脈象容易混淆。《傷寒論》提到:如果關上的脈象細微且快速,表示嘔吐過度。又說:如果寸口的脈象滑順,可以考慮用嘔吐法治療。
2. 內因外因脈
高鼓峰曰:何謂內?言七情也,喜怒憂思悲驚恐也。七情之病,起於臟。七情過極,必生怫鬱,病從內起。怫鬱之脈,大抵多弦澀凝滯,其來也必不能緩,其去也必不肯遲,先有一種似數非數躁動之象,細體之來往不圓滑也。可謂摩繪入微矣。拙著《補義》有論喘躁駛三脈文,內所論躁脈,即此。
此為郁脈。法當疏之發之,如火在下,而以濕草蓋之,則悶而不宣,必至燒乾而自盡。疏之發之,使火氣透,則可以自存,何也?郁是氣抑,抑則氣不透,不透則熱,熱則為火矣。胡念庵曰:七情不專主郁。《內經》九氣論言之詳矣。
何謂外?言六淫也,風寒暑濕燥火是也。六淫之邪,或從皮毛傳絡,從絡傳經,從經傳腑傳臟是也。亦有竟感於絡,竟感於經者。六淫所感,必生怫鬱。病從外入,故必皮毛先閉,外束其所感之邪,而蒸蒸發熱也。法當疏之散之。大抵脈浮,或洪或大或緊,而必數者也。是往來不肯沉靜,而必欲出於皮膚之外也。
「必欲」二字新增。亦謂之郁脈,是外郁也。疏發之不愈,則霜雪以壓之,古方麻黃桂枝白虎承氣是也。此真外感也。有內傷似外感者,此火不可發散也,散之則亡陽,不可以霜雪壓也,壓之則火滅。胡念庵曰:六淫亦不可概言郁也。況風主疏泄,善行數變耶。
白話文:
高鼓峯說:什麼叫做內因?指的是七情,即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驚、恐。七情導致的疾病,起源於五臟。當七情過度,必然會產生鬱悶,病痛由內而生。鬱悶的情緒在脈象上表現為多弦、澀、凝滯,脈搏來時不會緩慢,去時也不願遲延,有著一種類似快速但又不完全是快速的躁動現象,仔細體會其脈動並不圓滑。這種描述可以說是非常細緻了。我在拙作《補義》中有關於喘、躁、駛三種脈象的論述,其中提到的躁脈,就是指的這種情況。
這被稱為鬱脈。按照治療原則,應該疏導和發散,就像火在下面,如果用濕草蓋住,就會讓火氣悶著無法散發,最後把濕草燒乾自己也會熄滅。但如果能疏導和發散,讓火氣透出來,就能持續燃燒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鬱悶是氣息受到抑制,一旦受抑制,氣息就無法流通,無法流通就會產生熱力,熱力過度就會變成火。胡念庵說:七情並非專門導致鬱悶,《內經》中的九氣論對此有詳細的描述。
那麼外因又是什麼呢?指的是六淫,即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。六淫的邪氣,可能從皮膚毛髮傳到經絡,再從經絡傳到臟腑。也有直接影響經絡或臟腑的情況。六淫感染,必然會產生鬱悶。病痛從外部進入,所以皮膚毛髮會先閉塞,將感受到的邪氣束縛在外,然後蒸蒸發熱。治療原則應當疏導和散發。通常脈象會浮,可能是洪、大、緊,而且一定會快速。這是因為脈象來回不願沉靜,而是想從皮膚外散發出去。
這也被稱為鬱脈,是外因引起的鬱悶。如果疏導和散發後還未痊癒,就應該用霜雪壓制,古方中的麻黃、桂枝、白虎、承氣等藥物就是這個道理。這纔是真正的外感。但也存在內傷看似外感的情況,這種情況下的火氣不能散發,散發會導致陽氣流失;也不能用霜雪壓制,壓制會讓火氣熄滅。胡念庵說:六淫也不能一概而論都是鬱悶,特別是風邪,它主導的是疏導和排泄,並且會迅速變化。
3. 血積脈
附治驗
高鼓峰曰:何謂血?凡六淫七情之病,皆有因死血薄積於臟腑而成者。其證見於外,或似外感,或似內傷。醫者多以見證治之,鮮不失矣。大凡死血在內,脈必澀滯;其出於皮膚也,必不滿;其入於筋骨也,必不完。其形大都如線塗生漆,不能充潤之象。醫者遇此,多以痰食求之,而於死血多不加察也。
喻嘉言曰:大抵挾血之脈,乍澀乍數,或沉伏。血熱交併,則脈洪盛。男子多在左手,女子多在右手也。「論熱入血室」
孫文宿曰:書云:滑為痰,弦為飲。若瘀血,脈必沉伏,或芤或澀也,面色亦必帶黃。
易思蘭曰:大司馬潭石吳公患痰咳喘促。診其脈,左寸浮弱,左關弦長,按之洪大,左尺沉弱,右寸沉而芤,氣口脈按之緊而且牢,時或一駃,右關尺和而無力。此為不病,當以右寸並氣口斷之。右寸沉而芤,非痰乃血也。書云:弦駛而緊,沉細而牢,六部見之,皆為積聚。
今氣口緊而駃,乃積血在腸胃之間,壅滯其氣,氣滯則血愈凝,故為積血證也。時值季春,地氣上升,以越法治之。可知脈見氣口,血止在胃,不在腸也。吐出紫黑血二三升,臭不可聞,證頓減。予曰:夜半時當有汗,可預防之,勿令太過。至時果然。次日,脈氣和平,以枳桔二陳湯,加香附、歸尾、茜根、茅根、童便調理半月,全愈。
又曰:瑞昌王鎮國將軍久患腹痛,每飲諸藥不效,飲燒酒數杯即止。診其脈,左寸沉大有力,左關弦大而堅,時或一駃,左尺沉弱無力。曰:此積血證也。弦大而堅,血有餘也。時或一駃,血積而不行也。
合觀二案,是血積證,以弦堅牢直為主脈,與痰食正自相同。其芤澀者,非血積也,乃血虛而燥也,或血積日久而新血不生也。與第四卷芤脈篇參看。
白話文:
[血積脈]
高鼓峯說:什麼是血積?所有由六淫(風、寒、溼、暑、燥、火)和七情(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愛、惡、欲)引起的疾病,都有可能是因爲臟腑內部有死血堆積造成的。這種病症表現在外部,可能看似外感風寒,也可能類似內傷。醫生們多數根據表面症狀來治療,很少不會失手。一般來說,體內有死血時,脈象必然滯澀;如果出現在皮膚上,一定不會飽滿;如果進入筋骨,必定不會完整。整體看來,就像線塗上生漆,無法充盈滋潤的樣子。醫生遇到這種情況,多數會從痰飲和飲食方面尋求原因,卻很少注意到死血的問題。
喻嘉言說:一般而言,挾帶血積的脈象,有時滯澀有時急數,或者沉伏。當血液過熱並存時,脈象則會宏大旺盛。男性多出現在左手,女性則多見於右手。「論熱入血室」
孫文宿說:書上說:滑脈多爲痰飲,弦脈多爲水飲。若是瘀血,脈象必定沉伏,或者芤或滯澀,面色也必定帶有黃色。
易思蘭說:大司馬潭石吳公患有痰咳氣喘的症狀。診斷他的脈象,左寸脈浮弱,左關脈弦長,按壓下去洪大,左尺脈沉弱,右寸脈沉而芤,氣口脈按壓緊而且固,偶爾快速一下,右關尺脈平和但無力。這並不是病態,應該依據右寸脈和氣口脈判斷。右寸脈沉而芤,不是痰而是血。書上說:弦急而緊,沉細而固,六部脈象出現,都是積聚的表現。
現今氣口脈緊而快速,表示在腸胃之間有積血,阻塞了氣機,氣機受阻則血液更凝固,因此是積血的病症。正值春季末期,地氣上升,用越法治療。可以知道脈象出現在氣口,表示血液只在胃部,不在腸部。吐出二三升紫黑色的血,臭味難聞,病情立刻減輕。我說:半夜時會有出汗,可以預先準備,不要讓汗出得太過分。到時候果然如此。第二天,脈象平和,用枳桔二陳湯,加上香附、歸尾、茜草根、茅根、童便調理半個月,完全痊癒。
他又說:瑞昌王鎮國將軍長期患有腹痛,每次喝藥都不見效,只有喝幾杯燒酒才能緩解。診斷他的脈象,左寸脈沉大有力,左關脈弦大而堅實,偶爾快速一下,左尺脈沉弱無力。我說:這是積血的病症。弦大而堅實,表示血液過多。偶爾快速一下,表示血液積聚而不能流通。
綜合這兩個案例,是血積的病症,主要脈象表現爲弦堅牢直,與痰飲和飲食問題非常相似。那些芤和滯澀的脈象,並非血積,而是血液虛少且乾燥,或是血積日久而新生血液不足。可參考第四卷關於芤脈的章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