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義簡摩》~ 卷八 兒科診略 (2)
卷八 兒科診略 (2)
1. 診虎口法
鎗形,主邪熱痰盛生風,發搐驚風。魚骨形,主驚痰熱。水字形,主驚,積熱煩躁,心神迷悶,夜啼痰盛,口噤搐搦。針形,主心肝受熱,熱極生風,驚悸煩悶,神困不食,痰盛搐搦。透關射指,主驚風痰熱四證,皆聚在胸膈不散。透關射甲,主驚風惡候。受驚傳入經絡,風熱發生,十死不治。
原注云:來蛇即是長珠,一頭大,一頭尖。去蛇亦如此。分上下朝,故曰來去也。角弓反張,向里為順,向外為逆。鎗形直上,魚骨分開,水字乃三脈並行,針形即過關一二粒米許,射甲命脈向外,透指命脈曲里。雖然,亦有不專執其形而投劑者,蓋但有是證,即服是藥,而亦多驗。
按:皮厚則紋隱,皮薄則紋顯;血盛則色濃,血少則色淡;氣旺則血溫而色活,氣怯則血寒而色滯:此由於稟賦之強弱者也。至於病變,眾議紛紜,理未見真,法有難守。竊本《內經》、仲景之意,而舉其概曰:赤者,血多而為邪熱所沸也。紫者,血壅而為邪熱所灼也。黑者,血瘀而為邪熱所腐也。
白者,血少而氣寒也,為盜汗,為泄利,為水腫,為吐血便血久病。青者,血滯而氣寒也,為感冒,為嘔吐,為瘛瘲,為腹痛氣喘,飲食不化,寒水為患。黃者,血本盛而乍衰,又為氣壅也,為濕熱,為濕寒,為熱痰,為寒飲,為飲食停滯,為喘促,為二便不利。淡紅淡黃,若隱若見而鮮潤者,此無病也。
黃色滯而帶青黑者,此氣亂也,當腹痛不食,在新病為寒熱相雜,在久病為脾肺兩敗也。赤色濃而直上下者,此血沸也。衛氣陷入榮分,血為氣所搏激,當身體脹痹,煩躁不寧也。淡紅淡黃而散不成線者,血散也。似浪紋皴皺者,水氣也。至於脈內曲者,有心腹積也。脈外曲者,身有熱也。
上大下小,上實下虛,上小下大,上虛下實,是又可與切脈同法矣。身有病而紋色未變者,病淺未動血分也。
關紋浮者,邪在皮膚,腠理不通,可用疏解。漸沉者,病機入里,不可解散,宜從陽明胃中求之。澀滯者,氣留食鬱,中焦風熱也。水形者,脾肺兩傷也。《鐵鏡》
凡小兒形體既具,經脈已全,所以初脫胞胎,便有脈息可辨。自《水鏡訣》及《全幼心鑑》等書,乃有三歲以上,當候虎口三關之說。其中可取者,惟曰脈從風關起,不至氣關者易治,若連氣關者難治,若侵過命關者危。只此數語,於危急之時,亦有用辨吉凶。至若紫為風,紅為傷寒,青為驚,白為疳,及青是四足驚,赤是火驚,黑是人驚,黃是雷驚,最屬無稽,烏足憑耶?張景岳
「紫為風」等語,即《內經》診血絡法望診中一大法也,於射血分之病,尤為精切,雖大人不可廢也,豈可詆耶?「青為四足驚」等語,似誕。然觀《脈經·四時得病所起篇》,則古法多有不可解者,切脈尚爾,況視絡耶?大凡古法,今人有能用,有不能用,亦有可解,有不可解,未可任意排斥也。
白話文:
診虎口法
槍形:表示有邪熱、痰多,容易生風,導致抽搐、驚風等症狀。
魚骨形:表示有驚嚇、痰熱等情況。
水字形:表示有驚嚇、積熱、煩躁不安,心神迷亂,夜間啼哭、痰多,甚至口部緊閉、抽搐等症狀。
針形:表示心肝受熱,熱到極致而生風,導致驚悸、煩悶、精神萎靡、不思飲食、痰多抽搐等症狀。
紋路穿過虎口射向手指:表示驚風、痰、熱等四種症狀都聚集在胸膈,無法散去。
紋路穿過虎口射向指甲:表示驚風病情嚴重,受驚傳入經絡,引發風熱,病情危急,死亡率極高。
原注解釋:
- 「來蛇」指的是長條狀的紋路,一頭大一頭尖,「去蛇」也是如此。紋路走向分為向上或向下,因此稱為「來」或「去」。
- 紋路呈弓形反向彎曲,向內彎曲為順,向外彎曲為逆。
- 槍形是筆直向上;魚骨形是分開;水字形是三條紋路並行;針形是紋路穿過虎口,約一兩粒米大小;紋路射向指甲表示病在體外,射向手指表示病在體內。
- 儘管有這些形狀的區分,但並非一定要完全按照形狀來用藥,只要有相對應的症狀,就可以使用相應的藥物,而且多數情況下是有效的。
按:
- 皮膚厚,紋路會比較不明顯;皮膚薄,紋路會比較明顯。
- 血液充足,顏色會比較深;血液不足,顏色會比較淡。
- 氣血旺盛,血液溫暖且顏色鮮活;氣血虛弱,血液寒冷且顏色停滯。這些都和個人體質的強弱有關。
- 至於病情的變化,眾說紛紜,很難分辨真假,也難以遵循固定的方法。
- 我參考《內經》和張仲景的醫學觀點,概括如下:
- 紅色:表示血液多,因為邪熱而沸騰。
- 紫色:表示血液瘀滯,因為邪熱而灼傷。
- 黑色:表示血液瘀阻,因為邪熱腐蝕。
- 白色:表示血液不足,且氣血虛寒,可能會出現盜汗、腹瀉、水腫、吐血、便血等久病症狀。
- 青色:表示血液停滯,且氣血虛寒,可能會出現感冒、嘔吐、抽搐、腹痛、氣喘、消化不良、寒水病等症狀。
- 黃色:表示本來血氣旺盛,卻突然衰弱,或是氣血壅塞,可能會出現濕熱、濕寒、熱痰、寒飲、飲食停滯、喘促、大小便不利等症狀。
- 淡紅淡黃,若隱若現且鮮潤:表示沒有疾病。
- 黃色滯留且帶青黑色:表示氣血紊亂,可能會有腹痛、食慾不振,新病為寒熱交雜,久病為脾肺兩虛。
- 紅色濃且直上下:表示血液沸騰,衛氣陷入血脈,血液受到氣的衝擊,可能會導致身體脹痛麻木、煩躁不安。
- 淡紅淡黃,散開不成線狀:表示血液散亂。
- 紋路像水波紋:表示體內有水氣。
- 紋路向內彎曲:表示心腹有積聚。
- 紋路向外彎曲:表示身體有熱。
紋路上大下小、上實下虛,或上小下大、上虛下實,這些都和診脈的方法類似。如果身體有病,紋路的顏色卻沒有改變,表示病情較淺,尚未影響到血液。
紋路浮在表面,表示邪氣在皮膚,毛孔不通,可以使用疏解的方法。紋路逐漸下沉,表示病情深入體內,不可再用疏散的方法,應從陽明胃中尋求治療方法。紋路阻塞不暢,表示氣滯、食積,是中焦風熱的表現。紋路像水字形,表示脾肺兩傷。
《鐵鏡》
一般來說,小孩子形體發育成熟,經脈也已經完整,所以剛出生就有脈搏可以診斷。在《水鏡訣》和《全幼心鑑》等書中,提到三歲以上可以觀察虎口三關的說法。其中可以採用的說法是:如果脈搏從風關開始,沒有到達氣關,表示容易治療;如果脈搏到達氣關,表示難以治療;如果脈搏侵過命關,表示危險。這幾句話在危急的時候,可以用來判斷吉凶。至於說「紫色是風、紅色是傷寒、青色是驚嚇、白色是疳、青色是四足動物驚嚇、紅色是火驚、黑色是人驚、黃色是雷驚」等等說法,都是沒有根據的,不足以採信。
張景岳
「紫色是風」等說法,是《內經》診血絡方法中的重要內容,對於診斷血分疾病尤其精確,即使成年人也適用,不應該詆毀。「青色是四足動物驚嚇」等說法,似乎很荒謬。然而觀察《脈經·四時得病所起篇》會發現,古代的診斷方法有很多是無法理解的,脈診尚且如此,更何況是觀察紋路呢?總體來說,古代的方法,現在的人有的能用,有的不能用,有的可以理解,有的無法理解,不應該隨意排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