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配本草

《得配本草》是清代醫學家嚴西亭(字蕙亭)與其同道施澹寧、洪緝庵等人,於乾隆年間共同撰寫的一部極具臨床實用價值的中醫藥學著作。全書共十卷,收錄了650種藥物。本書的核心目標是解決傳統本草書籍中「知藥者不知方,知方者仍不知病」的困境,通過強調藥物的 配伍與應用實例,指導讀者深入理解藥物的性味、歸經、功效及其在複雜病症中的臨床運用。


著作背景與核心目的:彌補不足,強調配伍

嚴西亭撰寫《得配本草》的背景,源於他對當時醫學教育和臨床實踐現狀的深刻反思。他在 魏序 中提到,雖然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「莫備於綱目」,但許多後世的本草書籍在「刪繁就簡」的過程中,卻忽略了藥物「寒溫消補」的具體運用,僅僅停留在單一藥性描述上。這種缺陷導致醫者在面對複雜病症時,即便了解單味藥的性味功能,也難以靈活組方,使得「知藥者不知方,知方者仍不知病」,最終導致「醫者之終誤於所治」。

為了解決這一問題,嚴西亭與其同道博採群書,並結合自身豐富的臨床經驗,共同撰寫了這部著作。他們的 核心目的 是強調 藥物的配伍與實際應用,力圖通過「得一藥而配數藥,一藥收數藥之功,配數藥而治數病,數病仍一藥之效」的理念,使醫者能夠真正做到「知藥而即知病,知病而即知所以治病」。這部書以《本草綱目》為基礎,旨在融合古代經典精華,特別注重藥物配伍的科學性和靈活性,幫助讀者掌握藥物應用的精髓。

魏朝陽在序言中對此書給予高度評價,認為它「運用之妙,殆無過此已」,足以「垂世而行遠哉」,彰顯了此書在當時的創新性和重要意義。


核心內容與獨特特色:細緻入微,實用至上

《得配本草》的內容豐富而精煉,其獨特之處在於對藥物配伍的深入探討,以及對臨床實用性的高度重視。

1. 藥物性味與歸經的詳細分析:辨證施治之基石

書中對每味藥物的 性味、歸經、主治、配伍及禁忌 進行了詳細闡述。這種闡述不僅是簡單的羅列,更是深入其作用機制。

  • 甘瀾水(勞水):被描述為「甘、平」,功用「益脾腎,補中益氣」,特別指出其適用於「陽盛陰虛,目不能瞑,及霍亂吐利」等病症,並強調其製法是「以瓢高揚之萬遍,則甘而輕」,體現了對水質的精微認識及其對藥效的影響。
  • 井泉水:性味「甘、咸、平」,能「滋陰降火」,適用於「解熱悶,除煩渴」,其得「陰氣多」的特點也說明了其涼性。
  • 黃耆:「甘、微溫」,歸「手足太陰經」,強調其「益氣」和「補血」的功效,並詳細說明與當歸、白朮、防風等的配伍,以及生用、蜜炙、鹽水炒等不同炮製對功效的影響,特別指出「氣旺者禁用,陰虛者宜少用」,體現了用藥的精準性。
  • 人參:「甘、微苦」,歸「手太陰經」,被譽為「大補肺中元氣」,能「補陽以生陰,崇土以制火」,並強調其在陽氣暴脫、陰血崩潰等危急情況下的回陽救逆之功,同時也明確了其畏惡反使及各種禁忌,提示其用藥的嚴謹性。

這些記載不僅涉及藥物的性味特性,還對其作用機制和應用場景進行了深入探討,為讀者理解藥物本質提供了多維度視角。

2. 藥物配伍與功效的延展:化繁為簡,以達奇效

《得配本草》的核心特色在於其對 藥物配伍 的重視。書中不僅列舉了單味藥的功效,更通過「配偶於主治之後」的方式,闡明了不同藥物組合後的 功效延展和增強。這種「得一藥而配數藥,一藥收數藥之功,配數藥而治數病,數病仍一藥之效」的理念,是本書的精髓所在。

  • 丹砂:雖主治「安神明,除煩滿」,但配伍「南星虎掌」則可「去風痰」,配「枯礬末」可「治心痛」,配「當歸、丹參」可「養心血」,體現了其在不同配伍下對多種病症的廣泛療效。
  • 滑石與白礬:書中明確指出「滑石」配「枯白礬、煅石膏」可「摻陰汗,並治腳指縫爛」,展現了多味藥物協同治療複雜病症的應用。
  • 黃耆的配伍:除了常見的「得當歸,活血」、「得白朮,補氣」,還提到「得滑石、白糖煎服,治洞泄完穀不化神效」,以及「合人參、甘草、生薑為保元湯,治痘虛不起」,顯示了黃耆在多種病症中的靈活應用。
  • 甘草的配伍:強調其「解百毒,和百藥」的調和作用,如「得桔梗清咽喉」、「得大豆為甘豆湯,解百藥毒奇驗」,並詳細列舉了與多種藥物的配伍,能緩急、補中、瀉火、和絡血等,體現其多功能性。

這種配伍方法,不僅能夠增強主治功效,還能擴展藥物的治療範圍,甚至能通過「以反為配,亦克而生」的制約關係,達到意想不到的治療效果。

3. 製法與禁忌的詳細記錄:確保安全,提升效用

書中對藥物的 製法使用禁忌 做了詳細記錄,這是其高度實用性的體現,直接關乎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
  • 熟地黃:強調其需經「九蒸九曬」才能發揮「補真陰,填骨髓」的滋補作用,否則「只算得心經涼劑,損胃陽,傷胃氣,不可妄用」,凸顯了炮製的重要性。
  • 滑石:記載其需「先以刀刮淨,研粉,用丹皮同煮,去丹皮,以東流水淘過,曬乾用」,以去除雜質,保證藥效。
  • 鉛霜:雖具「墜痰去熱,定驚止瀉」的奇效,但因其毒性,明確指出「但非久服常用之物」。
  • 丹砂:雖能「安神明,除煩滿」,但「惡磁石,忌諸血」,並警告「若火煉,則有毒殺人」,強調了其潛在的毒性與禁忌。
  • 附子:作為回陽救逆的要藥,詳細記載了其炮製方法(如童便浸、粗紙包煨熟等),並強調其「畏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、防風、犀角、綠豆、童便」,「反貝母、半夏、栝蔞、白芨、白蘞」等,明確指出「妄用殺人」。

這些詳盡的製法和禁忌,為臨床醫者提供了重要的操作指南,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用藥風險。

4. 實用性與靈活性的結合:兼顧理論與實踐

《得配本草》在編寫上注重實用性,每種藥物下都附有具體的臨床應用實例,這些實例往往操作簡便,效果顯著,為臨床用藥提供了直接的參考。

  • 陰陽水(生熟湯):用於治療「陰陽不和,吐瀉交作,不能納食及藥」的危重病症,其製法「以新汲水百沸湯合一盞和勻」簡單易行,卻能「先飲數口即定」,體現了其靈活應急的價值。
  • 地漿(土漿):治療「赤白痢及腹熱絞痛,蟲蜞入腹」,甚至能「解一切魚肉菜果諸毒」,製法為「掘黃土地作坎,深三尺,以新汲水沃入,攪濁,少頃取清用之」,簡便而廣效。
  • 磨刀水:被用於「利小便,消熱腫」,甚至能「治盤腸生產腸幹不上者」,其奇特而實用的功效令人稱奇。
  • 黃耆:治療「四肢節脫,但有皮連,不能舉動」的「筋解」症,用「黃耆三兩,酒浸一宿,焙研,酒下二錢,至愈而止」,展示了其在疑難雜症中的應用。

這些實例不僅增強了書籍的實用價值,也激發了醫者在臨床中靈活變通的思維。

5. 特殊藥物的發掘與應用:拓展中藥視野

《得配本草》還收錄了一些在其他本草書中不常見,但具有特殊功效的藥物,這拓展了中藥應用的範疇。

  • 繰絲湯:能「泄水中之火,引清氣上朝於口」,是針對特殊病機的藥物。
  • 艾火、燈花:作為「火部」藥物,強調其灸法和外用功效,如「艾火灸百病」,「燈花治喉痹」等,體現了中藥應用的多樣性。
  • 烏古瓦、墨、百草霜等「土部」藥物:它們多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質,卻被賦予了藥用價值,如「墨止血生肌」,「百草霜消積,止血」,體現了「藥食同源」和「萬物皆藥」的樸素醫學思想。

與其他本草著作的比較:獨特的學術價值

與《本草綱目》等傳統本草書籍相比,《得配本草》具有以下鮮明特色:

  1. 專注於「配伍」和「應用」:相較於《本草綱目》的廣博彙編,《得配本草》更像是一部以「方」為「緯」的本草書,它將藥物知識與臨床組方緊密結合,填補了當時本草學實用性不足的空白。
  2. 強調實證與靈活性:本書不僅有理論闡述,更有大量臨床實例,這些實例往往能指導醫者在實際病症中靈活調整藥物,而非機械照搬。
  3. 對藥物精微特性的深入挖掘:書中對藥物的性味、歸經、製法及禁忌的分析細緻入微,反映了作者對藥物本質的深刻理解。

對後世的影響:推動實踐,完善理論

《得配本草》對後世中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:

  1. 提高中藥教育的效率:其簡潔明了、以配伍為核心的敘述方式,使得中藥學的學習更加高效,尤其有助於醫學生快速掌握中藥的臨床應用。
  2. 促進臨床實踐的規範化與靈活化:書中關於配伍原則與臨床實例的詳細記載,為中醫臨床提供了科學的指導,降低了用藥風險,同時也鼓勵了醫者在實踐中靈活變通。
  3. 強化中醫藥理論基礎:通過對藥物性味、製法、禁忌的深入探討,為中醫藥理論的完善作出了貢獻,特別是在藥物配伍理論方面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案例和思考。
  4. 拓展中藥應用範疇:對特殊藥物和日常物質藥用價值的發掘,拓寬了中醫藥的治療視野。

結語

《得配本草》是一部集學術性與實用性於一體的中醫藥學經典。嚴西亭與其同道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豐富的臨床經驗,成功創造了一部能夠指導醫學實踐的本草學佳作。該書不僅在清代廣泛流傳,對於現代中醫藥學研究與應用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。其對藥物配伍和臨床應用的深刻洞察,至今依然為醫者所珍視,成為中醫藥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。


魏序

凡例

卷一 (1)

卷一 (2)

卷一 (3)

卷一 (4)

卷一 (5)

卷一 (6)

卷一 (7)

卷一 (8)

卷一 (9)

卷一 (10)

卷一 (11)

卷一 (12)

卷一 (13)

卷一 (14)

卷二 (1)

卷二 (2)

卷二 (3)

卷二 (4)

卷二 (5)

卷二 (6)

卷二 (7)

卷二 (8)

卷二 (9)

卷二 (10)

卷二 (11)

卷二 (12)

卷二 (13)

卷二 (14)

卷二 (15)

卷二 (16)

卷二 (17)

卷二 (18)

卷二 (19)

卷二 (20)

卷二 (21)

卷二 (22)

卷二 (23)

卷二 (24)

卷二 (25)

卷二 (26)

卷二 (27)

卷三 (1)

卷三 (2)

卷三 (3)

卷三 (4)

卷三 (5)

卷三 (6)

卷三 (7)

卷三 (8)

卷三 (9)

卷三 (10)

卷三 (11)

卷三 (12)

卷三 (13)

卷二 (28)

卷三 (14)

卷三 (15)

卷三 (16)

卷三 (17)

卷三 (18)

卷三 (19)

卷三 (20)

卷二 (29)

卷四 (1)

卷四 (2)

卷四 (3)

卷四 (4)

卷四 (5)

卷四 (6)

卷四 (7)

卷四 (8)

卷二 (30)

卷四 (9)

卷二 (31)

卷四 (10)

卷四 (11)

卷二 (32)

卷五 (1)

卷五 (2)

卷五 (3)

卷五 (4)

卷五 (5)

卷五 (6)

卷五 (7)

卷五 (8)

卷五 (9)

卷五 (10)

卷五 (11)

卷五 (12)

卷六 (1)

卷六 (2)

卷六 (3)

卷六 (4)

卷六 (5)

卷六 (6)

卷六 (7)

卷六 (8)

卷六 (9)

卷六 (10)

卷七 (1)

卷七 (2)

卷七 (3)

卷七 (4)

卷七 (5)

卷七 (6)

卷七 (7)

卷七 (8)

卷七 (9)

卷七 (10)

卷七 (11)

卷七 (12)

卷七 (13)

卷七 (14)

卷七 (15)

卷三 (21)

卷七 (16)

卷八 (1)

卷八 (2)

卷八 (3)

卷八 (4)

卷八 (5)

卷八 (6)

卷八 (7)

卷八 (8)

卷八 (9)

卷八 (10)

卷八 (11)

卷九 (1)

卷九 (2)

卷九 (3)

卷九 (4)

卷九 (5)

卷九 (6)

卷九 (7)

卷九 (8)

卷十 (1)

卷十 (2)

附奇經藥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