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配本草》~ 卷六 (7)
卷六 (7)
1. 枳椇子
一名雞距子
反烏頭。
甘,平。止渴除煩。利二便,解酒毒。(葛根解酒而發散,枳椇解酒則不散。)
多食發蛔蟲。脾胃虛寒者禁用。
白話文:
又名雞距子。
與烏頭相剋。
味道甘甜,性質平和。可以止渴、消除煩躁。能使大小便順暢,解除酒的毒性。(葛根解酒是透過發散的方式,枳椇解酒則不會發散。)
吃太多容易生蛔蟲。脾胃虛弱、怕冷的人禁止使用。
2. 果部
(味果類五種)
白話文:
(關於果實類的藥材,大致可以分為五種。)
3. 蜀椒
得鹽良。杏仁為之使。畏款冬花、防風、附子、雄黃、冷水、麻仁漿。
辛,熱,有毒。入手足太陰經,兼入命門氣分。通上焦君火之陽,達下焦命門之氣。開腠理,行血脈,散寒濕,化症癖,止泄瀉,殺蛔蟲,療溫瘧,去痰飲;得醋煎熟,入白礬稍許服,治傷寒嘔衄。得生地自然汁煎稠和丸,治元臟傷憊。配烏梅,伐肝氣。配益智仁,縮小便。
配茯苓,蜜丸,補益心腎。配茴香,棗肉丸,治久瀉。配蒼朮,醋丸,治飧泄不化。炒熱,布裹椒,包陰囊腫大,疼悶欲死。炒熱,熨冷濕諸痛。
服藥嘔吐,加川椒。(蛔見此自服。)
去核,微炒出汗,搗去裡面黃殼,取紅用。酒蒸,或鹽水炒,隨症制之。多用傷氣失明。肺脾有熱,陰火虛盛者,禁用。閉口者殺人。
子
名椒目
苦,寒。專行水道。治水蠱,定痰喘。
得豬上唇,治盜汗。
或生用,或微炒用。
葉
和蔥、艾、醋搗,罨內外腎吊,及霍亂轉筋。
白話文:
蜀椒
加鹽能提高藥效。杏仁可以引導藥性。它害怕款冬花、防風、附子、雄黃、冷水和麻仁漿。
味道辛辣,性熱,有毒。主要作用於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,同時也能作用於命門的氣分。它能疏通上焦心火的陽氣,到達下焦命門的氣。可以打開皮膚毛孔,運行血液,驅散寒冷和濕氣,化解腫塊,止瀉,殺死蛔蟲,治療溫瘧,去除痰飲。如果用醋煎煮後服用,並加入少許白礬,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嘔吐和出血。用生地黃的天然汁液煎煮濃稠後製成丸藥,可以治療元臟的虛損。與烏梅同用,可以平息肝氣。與益智仁同用,可以縮小便。
與茯苓同用,用蜂蜜製成丸藥,可以補益心腎。與茴香同用,用棗肉製成丸藥,可以治療久瀉。與蒼朮同用,用醋製成丸藥,可以治療吃了就拉的消化不良。將蜀椒炒熱後,用布包起來敷在陰囊腫大、疼痛難忍的地方。炒熱後,可以用來熱敷寒冷潮濕引起的各種疼痛。
如果服藥後出現嘔吐,可以加入川椒。(蛔蟲見到川椒會自行排出。)
去掉核,稍微炒一下讓它出汗,搗碎後去掉裡面的黃色外殼,取紅色的部分使用。可以用酒蒸,或者用鹽水炒,根據不同的病症來處理。過量使用會傷氣導致失明。肺脾有熱,陰虛火旺的人禁用。閉口不吃會導致死亡。
蜀椒的種子
(別名:椒目)
味道苦,性寒。主要作用是疏通水道。可以治療水腫腹脹,平定痰喘。
與豬上唇同用,可以治療盜汗。
可以生用,也可以稍微炒一下後使用。
蜀椒的葉子
與蔥、艾葉、醋一起搗爛,可以敷在內外腎部位,治療陰囊下墜,以及霍亂引起的轉筋。
4. 胡椒
辛,熱。有毒。入足陽明經氣分。除寒濕,下膈氣。治一切風冷、積滯、痰飲、瀉痢諸痛,殺一切魚肉鱉蕈諸毒。得木香、蠍梢,治背膜寒癖。配綠豆,為末,治冷熱下痢。(一歲各一粒。)使芒硝,治大小便秘。入麝香,治傷寒呃逆。多用動血傷氣,發瘡昏目。因熱致病者禁用。
白話文:
胡椒,味道辛辣,性屬熱。有毒性。主要作用於足陽明胃經的氣分。可以去除體內的寒氣和濕氣,使橫膈膜的氣機下降。能治療各種風寒、積食、痰飲、腹瀉痢疾引起的疼痛,並能解魚、肉、鱉、蕈等食物中毒。搭配木香、蠍梢,可以治療背部肌肉因寒冷而僵硬的疾病。與綠豆一起磨成粉末,可治療冷熱痢疾(一歲孩童每次服用一粒)。與芒硝一起使用,可治療大小便不通暢。加入麝香,可治療傷寒引起的打嗝。但如果過量使用,容易導致血液流動加速,損傷氣血,誘發瘡瘍,使眼睛昏花。因熱性疾病導致的病症,禁止使用。
5. 畢澄茄
辛,微溫。入足太陽經氣分。散膀胱冷氣,祛脾胃寒邪。得豆蔻仁,治噎食。(寒氣去也。)配荊芥、薄荷,治鼻塞。(風寒在肺。)佐良薑,治寒呃。
去柄及皺皮用。酒浸蒸曬乾,或酒拌炒用。虛熱者禁用。
白話文:
味辛,性微溫。進入足太陽膀胱經的氣分。可以驅散膀胱的寒冷之氣,去除脾胃的寒邪。和豆蔻仁一起使用,可以治療噎食(因為寒氣被驅散)。搭配荊芥、薄荷,可以治療鼻塞(因為風寒侵入肺部)。輔助良薑,可以治療寒性呃逆。
使用時要去柄和皺皮。可以用酒浸泡後蒸曬乾,或者用酒拌炒後使用。體質虛熱的人禁用。
6. 吳茱萸
蓼實為之使。畏紫石英。惡丹參、硝石、白堊。
辛、苦、熱。有毒。入足厥陰經血分,兼足太陰、少陰經氣分。疏肝燥脾,溫中下氣,開鬱化滯。除陰濕,逐風寒。治一切厥氣上逆,厥陰頭痛,嘔逆吞酸,痞滿咽塞,喉舌生瘡,腸風瀉痢,腳氣水腫,疝氣陰毒,心腹諸痛,蟲䘌疰忤,及產後余血。得硫黃、大蒜,研勻塗腹,治小兒腎縮。
(初生受寒所致,仍以蛇床子燒煙燻之。)得茯苓,治痰飲。得鹽水,暖膀胱,治脾泄。(他藥雖熱不能分解清濁。)得乾薑,治乾嘔及吞酸。(因火而酸勿用。)配橘皮、附子,治腎氣上噦。配川連,治下痢水泄。醋調貼足心,治喉舌生瘡。(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。)
陳久者良。閉口者有毒。揀淨,並去梗,泡去苦汁,曬乾炒用。止嘔,以黃連水炒。治疝,鹽水炒。治血,醋炒。散寒,酒炒。生嚼數粒,擦痘瘡口噤。多用傷神損元氣,動火昏目,發瘡咽痛。病非寒滯有濕者勿用。即有寒濕者,亦宜酌量少用。下氣最速,陽虛者禁用。
怪症:寒熱不止,數日,四肢堅如石,擊之似鐘磬聲,而形體日漸瘦削,此肝氣結也。合木香等分,疏其肝氣自愈。
吳茱萸得東方震氣,直入厥陰,招其垂絕不升之陽,以達上焦。仲景於少陰症手足厥冷,煩躁欲死者,用吳茱萸湯重固元陽於厥陰之中,良有以也。王又原曰:少陰厥陰,俱有煩躁。少陰之躁在水,由龍火不歸,薑、附得以回陽。厥陰之躁在木,乃雷火上逆,用薑、附則重其震烈矣。
吳萸、薑、附,性俱大熱,而主治不同。錯用之,反傷元氣,元陽即旋消散,更何藥之可救。
白話文:
吳茱萸的藥效需要蓼實來輔助引導。它害怕紫石英。而且與丹參、硝石、白堊同用會產生不良反應。
吳茱萸味道辛辣、苦澀,藥性溫熱,有毒。它主要作用於足厥陰肝經的血分,同時也作用於足太陰脾經和足少陰腎經的氣分。可以疏通肝氣,乾燥脾濕,溫暖中焦,使氣向下運行,解除鬱結,化解停滯。能去除體內的陰寒濕氣,驅散風寒。可以用來治療各種氣機逆亂上衝,導致的厥陰頭痛、嘔吐、吞酸、胸腹痞滿、咽喉堵塞、口腔和舌頭生瘡、腸風下痢、腳氣水腫、疝氣陰毒、心腹各種疼痛、蟲積病以及產後惡露不盡等症狀。如果將吳茱萸和硫黃、大蒜一起研磨均勻,塗在腹部,可以治療小兒因寒邪引起的陰莖內縮。
(如果小兒是因為初生時受寒導致陰莖內縮,還是應該用蛇床子燃燒的煙來熏。)吳茱萸和茯苓同用,可以治療痰飲。和鹽水同用,可以溫暖膀胱,治療脾虛泄瀉。(其他溫熱藥無法將體內清濁分解。)吳茱萸和乾薑同用,可以治療乾嘔和吞酸。(如果是因為火熱導致的吞酸則不宜使用。)與橘皮、附子同用,可以治療腎氣上逆導致的呃逆。與黃連同用,可以治療腹瀉。用醋調和吳茱萸貼在腳心,可以治療喉嚨和舌頭生瘡。(吳茱萸藥性雖然溫熱,卻能引導熱向下行走。)
存放時間久的吳茱萸品質更好。緊閉果實的吳茱萸有毒。挑選乾淨的吳茱萸,去除莖梗,用清水浸泡去除苦味,然後曬乾炒過後使用。如果想要止嘔,可以用黃連水炒製吳茱萸。如果要治療疝氣,可以用鹽水炒製。如果要治療血症,可以用醋炒製。如果要散寒,可以用酒炒製。生嚼幾粒吳茱萸,可以擦拭痘瘡開口不暢的情況。但是,過量使用吳茱萸會損傷精神,消耗元氣,導致火氣上升,眼睛昏花,長瘡,咽喉疼痛。如果不是因為寒邪停滯引起的疾病,有濕氣的人也不可以使用。即使有寒濕的症狀,也應該根據情況酌量少用。吳茱萸使氣下降的效果非常快,陽氣虛弱的人禁用。
怪異症狀:如果寒熱交替不止,持續數日,四肢僵硬如石頭,敲擊時發出像鐘磬一樣的聲音,而且身體日漸消瘦,這是肝氣鬱結的表現。可以使用吳茱萸和木香等分量一起使用,疏通肝氣,自然就會痊癒。
吳茱萸吸收了東方震卦之氣,可以直接進入足厥陰肝經,招回將要消散不升的陽氣,使其到達上焦。張仲景在治療少陰病時,如果出現手足厥冷、煩躁欲死的情況,會使用吳茱萸湯,目的是為了鞏固元陽在厥陰中的作用,這是很有道理的。王又原說過,少陰和厥陰都有煩躁的表現,少陰的煩躁是由於腎水不足,腎陽不能歸位,所以要用乾薑、附子來回陽。而厥陰的煩躁則是因為肝木過旺,雷火上逆,如果用乾薑、附子,反而會加重肝氣的震動和猛烈。
吳茱萸、乾薑、附子這三味藥,藥性都非常溫熱,但主治的疾病卻不同。如果用錯了,反而會損傷元氣,元陽會加速消散,到時候就沒有藥可以救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