嚴潔、施雯、洪煒全

《得配本草》~ 魏序

回本書目錄

魏序

1. 魏序

本草莫備於綱目,由來舊矣。其後刪繁就簡,利在省便,意為去取者,又不一書。然寒溫消補,各就其一性而專言之,即古方有君臣佐使之義,亦第就其方為輕重而泛言之,故知藥者不知方,知方者仍不知病,宜醫者之終誤於所治也。我姚嚴西亭、施澹寧、洪緝庵三先生者,文章之外,兼擅歧黃。

嘗念藥之不能獨用,病之不可泛治也,博採群書,互相辨論,合為得配本草一書,凡十卷。蒐羅不亞綱目,職任專於古方,前則辨性以明其體,後乃詳治以達其用。得一藥而配數藥,一藥收數藥之功,配數藥而治數病,數病仍一藥之效,以正為配,固倡而隨,以反為配,亦克而生,運用之妙,殆無過此已。使讀是書者知藥而即知病,知病而即知所以治病,誠一以貫之者也,豈不足垂世而行遠哉。

乾隆二十六年歲在辛巳九月既望魏朝陽拜撰。

白話文:

《魏序》

過去的本草書,沒有哪一本能像《本草綱目》那樣齊全,這早已是老問題了。後來有人刪減繁雜內容,力求簡潔方便,但不同書籍的取捨標準又不一樣。即使是講究寒熱溫涼、消腫補益的書籍,也只是專注於藥物單一性質來闡述;古代方劑雖有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,但解釋也多是籠統地說明方劑中藥物的輕重緩急,所以懂藥理的人不懂方劑,懂方劑的人又不懂辨證論治,因此醫生常常在治療中犯錯。

我們姚嚴、施澹寧、洪緝庵三位先生,除了精通文學外,也精通醫術。

我們一直認為單獨使用藥物治病是不夠的,而用同樣的藥方治療所有疾病也是錯誤的。因此,我們廣泛參考各種書籍,互相討論辯證,共同編寫了《得配本草》一書,共十卷。書中收錄的藥物不亞於《本草綱目》,但更注重古代方劑的運用,先闡述藥物的特性以說明其本質,然後再詳細說明其治療功效。我們在編撰時,注重一藥配多藥,一藥能發揮多種藥物的功效;多藥配伍能治療多種疾病,多種疾病也能用同種藥物組合來治療。以相同藥性相配,則藥效相輔相成;以相反藥性相配,則藥效互相制約而產生新效用,運用之巧妙,大概沒有超過這個了。希望讀者讀完此書後,能做到懂藥物就能了解疾病,了解疾病就能知道如何治療,真正做到融會貫通。這本書,難道不值得流傳後世,廣為流傳嗎?

乾隆二十六年(1761年)九月十六日 魏朝陽撰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