嚴潔、施雯、洪煒全

《得配本草》~ 卷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)

1. 知母

得黃柏及酒良。伏硼砂、鹽。

辛,苦,寒。入足少陰、手太陰經氣分。瀉腎火,除骨蒸,退邪熱,滋化源。療初痢腰痛,治久瘧酷熱,消痰定嗽,止渴除煩。得人參,治子煩。得地黃,潤腎燥。得萊菔子、杏仁,治久嗽氣急。配麥冬,清肺火。揀肥潤里白者,去毛,銅刀切片。犯鐵器,損腎。欲上行,酒拌焙燥。欲下行,鹽水潤焙。

腸胃滑泄,虛損發熱,二者禁用。

邪熱伏於肺中,不能生水,膀胱絕其化源,秘塞不通,用知母清金,而泉源滋長,此所以有知母補陰之謂。若真水不足,膀胱失氣化之司,速當補腎,使陰氣行而陽自化,便自通也。

知母苦寒,大傷腎水,尤宜禁用。

白話文:

知母性寒味苦辛,能入腎經和肺經,具有瀉腎火、消除骨蒸潮熱、降低邪熱、滋養陰液等功效。可用於治療初期痢疾引起的腰痛、久治不愈的瘧疾伴隨高燒、痰多咳嗽、口渴煩躁等症狀。搭配人參可治療婦女煩躁;搭配地黃可滋潤乾燥的腎臟;搭配萊菔子、杏仁可治療久咳氣喘;搭配麥冬可清肺火。選用肥厚、顏色潔白、內部水分充足的知母,去除鬚根,用銅刀切片。注意知母不能與鐵器接觸,以免損傷腎氣。若需藥性向上走,可用酒拌炒至乾燥;若需藥性向下走,可用鹽水拌炒至乾燥。

腸胃滑泄(腹瀉)或陰虛火旺者,都禁用知母。

當邪熱停留在肺部,不能滋生津液,膀胱也因此失去化生津液的功能,導致小便不通時,使用知母可以清瀉肺熱,使津液生成,如同滋養了水源一般,所以說知母能滋陰補腎。但如果本身津液不足,膀胱的功能失調,則應先補腎,使陰氣充足,陽氣自然運化,小便才能通暢。

知母性寒苦,過量服用會嚴重損傷腎陰,因此更應謹慎使用。

2. 肉蓯蓉

忌銅、鐵。

味鹹,性溫。入命門,兼入足少陰經血分。壯陽強陰。除莖中虛痛,腰膝寒疼,陰冷不孕。同鱔魚為末,黃精汁為丸服之,力增十倍。得山萸肉、北五味,治善食中消。得沉香,治汗多虛秘。合菟絲子,治尿血泄精。佐精羊肉,治精敗面黑。(腎中無火精亦敗)

酒浸,刷去浮甲,劈破中心,去肉筋膜如竹絲草樣者。有此能隔人心前氣不散,令人上氣也。漂極淡,蒸半日用,以酥炙用亦可。潤大便不須炙。大便滑,精不固,火盛便秘,陽道易舉,心虛氣脹,皆禁用。

白話文:

肉蓯蓉忌諱銅器和鐵器。

它味道鹹、性溫,能進入命門(腎臟)和足少陰經的血液循環系統,具有壯陽補陰的功效。可以治療陰莖疼痛、腰膝寒冷疼痛、以及因陰冷導致的不孕症。如果將它和鱔魚磨成粉末,再用黃精汁做成藥丸服用,藥效能提升十倍。搭配山茱萸肉和北五味子,可以治療消化不良;搭配沉香,可以治療多汗和虛秘(便秘);搭配菟絲子,可以治療尿血和遺精;搭配精羊肉,可以治療精液虧損導致的面色發黑(即使腎中沒有火,精液虧損也會導致面色發黑)。

服用前需將肉蓯蓉用酒浸泡,刷去外皮,剖開中心,去除像竹絲一樣的筋膜。如果沒有去除乾淨,會阻礙胸中氣血運行,導致胸悶氣短。清洗乾淨後,可以蒸半日再使用,或者用酥油炙烤後使用。如果要潤滑大便則不需要炙烤。但若有大便溏瀉、精液不固、火盛便秘、陽痿、心虛氣脹等情況,都禁止使用肉蓯蓉。

3. 鎖陽

甘,溫。入足少陰經血分。益精興陽,潤腸壯筋。佐虎骨膠,治痿弱。

酥炙。禁用與蓯蓉同。

白話文:

鎖陽味甘,性溫,進入人體足少陰腎經的血分。具有滋補腎精、壯陽、潤腸、強筋骨的作用。可以和虎骨膠一起使用,治療痿弱(肌肉萎縮無力)。 宜用酥炙炮製。禁忌與肉蓯蓉同時服用。

4. 天麻

即赤箭,一名定風草。

辛,溫。入足厥陰經氣分。止風虛眩暈,通血脈九竅。治癇定驚,治風疏痰,有自內達外之功。配川芎,治肝虛頭痛。(肝氣喜暢。)配白朮,去濕。

用蒺藜子同煮,去子,以濕紙包煨熟,取出切片,酒浸一宿,焙乾用。

肝虛則勁,膽不滋養,則風動於中,此肝膽性氣之風,非外感天氣也。天麻定肝膽之內風。但血虛者,畏其助火,火熾則風益勁。宜於補血之劑,加此為使,然亦不可久用,多則三四服而止。

白話文:

天麻,又名赤箭、定風草,性味辛溫,走足厥陰經氣分。能治療風虛引起的眩暈,疏通血脈和九竅。可治癲癇、驚悸,以及風痰,具有由內而外治療功效。與川芎搭配,能治療肝虛頭痛(因肝氣喜條達舒暢)。與白朮搭配,可除濕。

使用方法:與蒺藜子一起煮,去除蒺藜子,用濕紙包好煨熟,取出切片,再用酒浸泡一夜,焙乾後使用。

肝虛則筋骨無力,膽汁不能滋養肝臟,就會導致內風,這是肝膽本身的氣機失調引起的風,並非外感風寒。天麻能平肝熄風,治療肝膽內風。但血虛的人不宜使用,因其可能助長火氣,火盛則風更甚。若需使用,應配合補血藥物,天麻只作為輔助藥物,且用量不宜過多,一般服用三到四劑即可。

5. 冬白朮

一名吃力伽

防風、地榆為之使。忌桃、李、雀肉、菘菜、青魚。甘、苦,性溫。入足太陰、陽明經氣分。補脾溫胃,和中燥濕,益氣生血。進飲食,治勞倦,化症癖,除嘔吐,消痰飲,療黃疸,逐水腫,止瀉痢,收自汗,長肌肉。理心下急滿,利腰間血滯。去風寒濕痹,定痛安胎。得當歸、白芍,補血。

得半夏,止嘔吐。配薑、桂,治五飲。(一留飲,水停心下。二癖飲,水在兩脅。三痰飲,水在胃中。四溢飲,水在五臟。五流飲,水在腸間。)配蓮肉,止瀉痢。配茯苓,利水道。君枳實,化癥瘕。佐人參、黃耆,補氣止汗。佐川連,去濕火。佐黃芩,安胎清熱。合車前,除腫脹。

入廣皮,生津液。產於潛者,氣清味甘,最佳。今甚難得。即浙江諸山野出者,呼為天生術,亦佳。冬朮甘而柔軟,夏術苦而燥烈,功用大有不同,不可不辨。入風痹藥中宜生用,一云補中氣生用。燥脾胃,陳壁土拌炒。和胃,米泔浸炒。補氣,蜜水拌炒。理氣,枳殼汁炒。

恐其性燥,乳拌蒸熟。去滯,薑汁炒。除脹,麩皮拌炒。去水,蒼朮拌炒。治瀉痢,炒黑存性。胸腹嘈雜,(恐助脾胃之火。)肝腎動氣,(恐傷陰氣。)怒氣傷肝,(術能引肝邪以入脾。)脾陰不足,(術能耗液。)潰瘍,(氣閉膿生而多痛。)奔豚,(術能增氣。)哮喘,(術多閉氣。

)煩渴,(術性燥。)痘已成膿,(術性燥。)九者禁用。脾本陰臟,固惡濕,又惡燥,太潤未免泥濘,太燥反成頑土,如不審其燥濕,動以白朮為補脾開胃之品而妄用之,脾陰虛乏,津液益耗,且令中氣愈滯,胃口愈閉,肺金絕其元,腎水增其燥,陰受其害,不可勝數。若脾氣虛乏,或因虛不能制濕者,用之乃為得當。

白話文:

冬白朮

別名吃力伽。

配伍防風、地榆。忌食桃、李、雀肉、白菜、青魚。味甘苦,性溫。歸足太陰脾經、足陽明胃經及氣分。具有健脾溫胃、和中化濕、益氣生血的功效。能促進食慾,治療勞倦乏力、癥瘕積聚、嘔吐、痰飲、黃疸、水腫、瀉痢、自汗、以及增強肌肉。可治療心下痞滿、腰間血瘀。能祛除風寒濕痺,止痛安胎。

與當歸、白芍合用,可補血;與半夏合用,可止嘔吐;與生薑、桂枝合用,可治療五種水飲(留飲、癖飲、痰飲、溢飲、流飲);與蓮子肉合用,可止瀉痢;與茯苓合用,可利水;與枳實合用,可化癥瘕;與人參、黃耆合用,可補氣止汗;與川連合用,可清熱利濕;與黃芩合用,可安胎清熱;與車前子合用,可消腫脹;與廣皮合用,可生津液。

產於潛州的品質最佳,氣味清香甘甜,現今難得。浙江山野所產的稱為天生術,也很好。冬白朮甘甜柔軟,夏白朮苦燥,功效大不相同,不可混淆。治療風痹宜生用,也有人說補中氣宜生用。若要燥濕脾胃,可用陳壁土拌炒;若要和胃,可用米泔水浸泡後炒制;若要補氣,可用蜜水拌炒;若要理氣,可用枳殼汁炒制;若擔心其性燥,可用乳汁拌蒸;若要消食去滯,可用薑汁炒制;若要消脹,可用麩皮拌炒;若要利水,可用蒼朮拌炒;若要治療瀉痢,可炒至黑色存其藥性。

但需注意,胸腹嘈雜(恐助脾胃之火)、肝腎陰虛(恐傷陰氣)、肝火旺盛(白朮能引肝邪入脾)、脾陰不足(白朮能耗傷津液)、潰瘍(氣閉膿生而多痛)、奔豚(白朮能增強氣機)、哮喘(白朮易閉氣)、煩渴(白朮性燥)、痘瘡已成膿(白朮性燥)等九種情況均不宜使用。脾本屬陰,最怕濕和燥,過於滋潤則如泥濘,過於乾燥則如頑土。如果不注意其燥濕寒熱,盲目使用白朮補脾開胃,則會導致脾陰虛損、津液耗竭、中氣更滯、胃口更差,甚至肺金受損、腎水虧耗,陰氣受損,後果不堪設想。只有在脾氣虛弱或因虛弱而不能制約濕邪的情況下,使用白朮才是適當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