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配本草》~ 卷五 (2)
卷五 (2)
1. 大麥
石蜜為之使。
咸、平、涼。入足陽明經。調中益氣,涼血實胃,滑肌膚,除煩渴。配薑汁、蜂蜜,治卒患淋痛。開胃,炒用。
白話文:
大麥,需要用石蜜來輔助它的藥效。
味道是鹹的,性質平和,偏涼。歸屬於足陽明胃經。能調理腸胃,增補元氣,使血涼爽,使胃充實,潤滑肌膚,解除煩躁口渴。搭配薑汁、蜂蜜,可以治療突然發作的淋病疼痛。可以開胃,炒過後使用。
2. 蕎麥
甘,寒。入足太陰、陽明經。降氣寬腸。下沉積,敷爛痘,除瀉痢,止帶濁。佐大黃,通積血。佐小茴香,治疝氣。調沙糖水,治噤口痢疾。調雞子清,治白濁帶下。同淡菜食,治瘰癧。
炒用。多食動風。脾胃虛寒者禁用。和豆腐、雞、豬、羊肉、黃魚食,即患熱風,落鬚眉。
白話文:
蕎麥,味甘性寒,主要作用於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。它能使氣往下走,舒緩腸胃,幫助排除體內積聚的食物,外敷可以治療潰爛的痘痘,也能止瀉、止帶下分泌物。搭配大黃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瘀血;搭配小茴香可以治療疝氣。用砂糖水調和可以治療無法進食的痢疾;用雞蛋清調和可以治療白帶過多。和淡菜一起食用可以治療淋巴結核。
蕎麥需要炒過再食用。吃多了容易引起身體不適,體質虛寒、脾胃虛弱的人不宜食用。如果和豆腐、雞肉、豬肉、羊肉、黃魚一起吃,容易導致發熱性疾病,甚至會掉頭髮、眉毛。
3. 糯米
甘,溫。入手足太陰經。補脾胃,固肺氣,堅大便,縮小便,收自汗,發痘瘡。解芫青、斑蝥毒。得石菖蒲、牡蠣粉,治小便太多,或淋濁如脂膏。得黃耆、川芎,治胎動不安,下黃水。配蓮子、墨汁,治勞心吐血。配山藥調服,治瀉痢。入豬肚煮食,治虛勞。清水研服,治吐逆不休。
炒熟入藥不滯。煮粥食,解痘毒。多食昏五臟,緩筋骨,發風氣,生濕熱。素有痰熱風病,及脾病不能轉輸,食之最能發病成積。病人及小兒,最宜忌之。
米泔
甘,涼。止煩渴、霍亂,解毒。食鴨肉不化者,頓飲即消。
白話文:
糯米:
味甘,性溫。主要歸入足太陰脾經。能補養脾胃,鞏固肺氣,使大便堅實,減少小便次數,收斂自汗,並能促使痘瘡順利發出。可以解芫青、斑蝥的毒。如果與石菖蒲、牡蠣粉一起使用,可以治療小便過多,或者小便混濁如油脂的情況。與黃耆、川芎一起使用,可以治療懷孕時胎動不安,並排出黃色的分泌物。與蓮子、墨汁一起使用,可以治療因過度勞累而導致的吐血。與山藥一起調和服用,可以治療腹瀉痢疾。放入豬肚中煮食,可以治療虛勞。用清水研磨服用,可以治療不停的嘔吐。
炒熟後入藥不會使藥效停滯。煮成粥食用,可以解除痘毒。但是如果吃太多,會使五臟功能昏沉,使筋骨遲緩,產生風邪,導致體內濕熱。原本有痰熱、風邪疾病,或是脾胃功能失調無法正常運化的,吃糯米最容易使病情加重或產生積滯。病人和小孩子尤其應該忌食。
米泔(洗米水):
味甘,性涼。可以止渴解煩,治療霍亂,並能解毒。如果吃鴨肉後消化不良,立即飲用米泔就可以消除。
4. 粳米
甘,平。得天地中和之氣,同造化生育之功。和五臟,通血脈,壯筋骨,長肌肉。晚收色白者,得金氣多,性涼入肺,清熱除煩,解渴、涼血、利便;早米粉,撲小兒初生無皮。粳米粉,撲自汗不止。頻嚼白米,臥時塗小兒甜瘡。
粳有早、中、晚三收。北粳涼,南粳溫。赤粳熱,白粳涼。新粳熱,陳粳涼。凡人嗜生米,久成米瘕,治之以雞屎白。不可和蒼耳食,令人卒心痛,急燒倉米灰和蜜漿服之,不爾即死。
白話文:
粳米,味道甘甜,性質平和。它吸收了天地間中和之氣,具有與大自然化育萬物相同的功效。可以調和五臟,疏通血脈,強壯筋骨,增長肌肉。晚稻收割、顏色潔白的粳米,吸收到較多的金氣,性質偏涼,入肺經,能清熱除煩,止渴、涼血、通便;早稻米磨成的粉,可以撲在剛出生、皮膚沒有完全長好的嬰兒身上。用粳米粉,撲在身上可以止住自汗。常常咀嚼白米,睡覺前塗抹在孩童的甜瘡上。
粳米有早、中、晚三種收成。北方出產的粳米偏涼,南方出產的粳米偏溫。紅色的粳米偏熱,白色的粳米偏涼。新收割的粳米偏熱,存放久的粳米偏涼。如果有人喜歡吃生米,時間久了會形成腸胃積塊(米瘕),可以用雞屎白來治療。粳米不可以和蒼耳一起食用,會使人突然心痛,急救方法是用燒過的倉米灰調和蜂蜜水喝下,否則就會有生命危險。
5. 陳米
即陳倉米
甘、淡。寬中調胃,消食止瀉,利溲去濕熱,解口渴。配麥芽、黃連,治暑月吐瀉。配赤石脂、乾薑,煮熟取汁,治魚腦痢。陳倉米三升,水一斗,煮汁澄清飲,治霍亂大渴重症。
白話文:
陳年的米,味道甘甜、清淡。可以寬鬆胸腹、調理腸胃,幫助消化、止瀉,有利尿、去除體內濕熱,也能解除口渴。
如果搭配麥芽、黃連,可以治療暑天引起的嘔吐腹瀉。如果搭配赤石脂、乾薑,煮熟後取汁飲用,可以治療像魚腦狀的痢疾。
用三升陳年米,加一斗水煮成米湯,澄清後飲用,可以治療霍亂引起嚴重口渴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