嚴潔、施雯、洪煒全

《得配本草》~ 卷七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4)

1. 木部

(寓木類六種)

白話文:

(歸屬於木類的藥材有六種)

2. 白茯苓

得甘草、防風、芍藥、麥門冬、紫石英,療五臟。馬藺為之使。畏地榆、秦艽、牡蒙、龜甲、雄黃。惡白蘞。忌米醋、酸物。

甘、淡、平。入手足少陰、太陰、太陽經氣分。性上行而下降,通心氣以交腎,開腠理,益脾胃。除嘔逆,止泄瀉,消水腫,利小便。除心下結痛,煩滿口乾,去胞中積熱,腰膝痹痛,及遺精、淋濁、遺溺、帶下,概可治之。(以其能利三陰之樞紐,故治無不宜。)得人參,通胃陽。

得白朮,逐脾水。得艾葉,止心汗。得半夏,治痰飲。得木香,治泄痢不止。配黃蠟,治濁遺帶下。君川連、花粉,治上盛下虛之消渴。加硃砂,鎮心驚。(能利心經之熱,故可治驚。)

去皮。補陰,人乳拌蒸。利水,生用。補脾,炒用。研細入水,浮者是其筋膜,誤服之損目。上熱陽虛,(虛陽上浮,故熱。)氣虛下陷,心腎虛寒,汗多血虛,水涸口乾,陰虛下陷,痘疹貫漿,俱禁用。

怪症:手十指節斷壞,惟有筋連,無節肉,出蟲如燈心,長數寸,遍身綠毛卷,名曰血餘。以茯苓、胡黃連煎湯飲之愈。

專行水,治水腫膚脹。(腫而煩渴,屬陽水,宜五皮飲。若溏而不渴,屬陰水,宜實脾,不應利水。)配椒目,治水腫尿澀。

赤茯苓

甘、淡、平。入手少陰、太陽經氣分。專利濕熱。

茯神

抱松根生者

得、使、畏、惡、忌,與白茯苓同。

主治與茯苓同,但茯神入心之用多。治心虛健忘,療虛眩,安神志。較茯苓之淡滲稍差,然總屬滲泄之物,心無火而口乾者,不宜輕用。得燈草,退心火。配金銀,鎮驚悸。配竹茹,利驚痰。佐沉香,消陰氣。使遠志,逐心邪。使菖蒲,散心氣。

去皮、木用。恐燥,人乳拌蒸。

黃松節

即茯神中木

苦,溫。治骨風,療健忘,止指節痛,除血中濕。配乳香、木瓜,治筋攣疼痛。

好酒浸透用。血虛者禁用。

白話文:

白茯苓

如果與甘草、防風、芍藥、麥門冬、紫石英一起使用,可以調理五臟。馬藺可以增強其藥效。白茯苓忌與地榆、秦艽、牡蒙、龜甲、雄黃一起使用。不宜與白蘞同用。忌食米醋、酸味食物。

味道甘淡,性質平和。歸入手足少陰、太陰、太陽經的氣分。藥性上行也能下降,可以通暢心氣,使其與腎氣相交,疏通皮膚的毛孔,增強脾胃功能。可以止嘔吐、止腹瀉、消除水腫、利小便。可以消除心下痞塊疼痛、煩躁、口乾,去除胞中的積熱、腰膝痠痛,以及遺精、淋濁、小便淋漓、白帶等症狀,都可治療(因為它能疏通三陰經的樞紐,所以治療多種疾病都適宜)。與人參同用,可以通暢胃部的陽氣。

與白朮同用,可以去除脾臟的濕水。與艾葉同用,可以止心臟虛汗。與半夏同用,可以治療痰飲。與木香同用,可以治療腹瀉不止。與黃蠟同用,可以治療濁遺、白帶。配川連、花粉,可以治療上盛下虛引起的消渴症。加入硃砂,可以鎮定心驚(因為它能清心經的熱,所以可以治療驚悸)。

去皮使用。補陰,用人乳拌勻蒸過。利水,直接生用。補脾,炒過使用。磨成細粉放入水中,漂浮在水面的是它的筋膜,誤服會損傷眼睛。上熱陽虛(虛陽上浮,所以發熱)、氣虛下陷、心腎虛寒、汗多血虛、津液枯竭口乾、陰虛下陷、痘疹灌漿等情況,都禁止使用。

怪病:手指的關節斷裂損壞,只有筋連接,沒有關節肉,長出像燈芯一樣的蟲子,長數寸,全身長滿綠毛,捲曲,叫做血餘。用茯苓、胡黃連煎湯飲用可以治癒。

茯苓皮

主要作用是利水,治療水腫、皮膚脹滿。(腫脹且煩渴,屬於陽水,適合使用五皮飲。如果腹瀉而不渴,屬於陰水,應該健脾,不宜利水。)與椒目同用,可以治療水腫、小便不暢。

赤茯苓

味道甘淡,性質平和。歸入手少陰、太陽經的氣分。主要作用是利濕熱。

茯神

抱著松樹根生長的茯苓

其藥效、使藥、畏藥、惡藥、忌藥都與白茯苓相同。

主要治療作用與茯苓相同,但茯神更多用於入心。治療心虛健忘,治療虛眩,安定心神。與茯苓的淡滲相比稍差,但總體來說都屬於滲泄之物,心無火而口乾的人,不宜輕易使用。與燈草同用,可以退心火。配金銀花,可以鎮定驚悸。配竹茹,可以利驚痰。佐以沉香,可以消除陰氣。使以遠志,可以驅除心邪。使以菖蒲,可以疏散心氣。

去皮、木質部分使用。擔心藥性乾燥,用人乳拌勻蒸過。

黃松節

即茯神中的木質部分

味道苦,性質溫。治療骨風,治療健忘,止手指關節疼痛,去除血液中的濕氣。配乳香、木瓜,可以治療筋攣疼痛。

用好酒浸透後使用。血虛的人禁止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