嚴潔、施雯、洪煒全

《得配本草》~ 卷二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9)

1. 白芨

紫石英為之使。畏杏仁、李核仁。惡理石。反烏頭。

苦、澀、微寒。入手太陰經。治肺傷吐血,敷手足皸裂,湯火灼傷,金瘡疥癬,惡瘡癰毒,敗疽死肌,去腐生新。得羊肝,蘸末,治肝血吐逆。得酒調服,治跌打骨折。配米飲,止肺傷吐血。配榴皮,艾醋湯下,治心痛。配黃絹、丹皮,補脬破損。和津敷山根上,止鼻衄。(仍以水服一錢。)

或研用,或磨用。

白話文:

紫石英可以增強白芨的藥效。白芨忌與杏仁、李核仁同用。白芨與理石同用會產生不良反應。白芨與烏頭同用會產生相反的作用。

白芨味道苦澀,性微寒。主要作用於手太陰肺經。可以治療肺部損傷引起的咳血,外敷可以治療手腳皮膚乾裂,以及被開水、火燙傷,刀傷、疥瘡癬,惡性腫瘡、癰、毒瘡,潰爛的瘡口,可以去除腐肉,促進新肉生長。如果搭配羊肝,沾上白芨粉末服用,可以治療肝血上逆導致的吐血。用酒調服,可以治療跌打損傷引起的骨折。搭配米湯服用,可以止住肺部損傷引起的咳血。搭配石榴皮,用艾草醋湯送服,可以治療心痛。搭配黃絹和丹皮,可以修補膀胱破損。和著津液敷在鼻樑上,可以止住鼻血。(仍然用水送服一錢白芨粉。)

白芨可以使用研磨成粉的方式,也可以用磨成糊狀的方式使用。

2. 三七

一名山漆

甘、微苦、溫。入足厥陰經血分。止血散血,定痛,治一切血病。得生地、阿膠,治吐衄。

(活血之力。)得當歸、川芎,治惡血。

味微甘而苦,頗似人參,以末摻豬血中,血化為水者真。腫毒,醋磨塗,刃杖傷,嚼塗。血痢崩下,煎汁服。血虛吐衄,血熱妄行,能損新血,無瘀者禁用。

白話文:

三七,又名山漆。

味道甘甜,帶點微苦,藥性溫和。主要進入足厥陰肝經的血分。具有止血、化散瘀血、鎮痛的功效,可以治療各種血病。如果搭配生地、阿膠,可以治療吐血、流鼻血。

(具有活血的效力。)如果搭配當歸、川芎,可以治療體內瘀滯的惡血。

味道微甘又帶點苦味,很像人參。將三七磨成粉末,摻入豬血中,如果豬血能化成水,就表示是真的三七。對於腫毒,可以用醋磨成泥塗抹;對於刀傷或杖傷,可以咀嚼後敷在傷口上。對於血痢、崩漏下血,可以煎湯服用。但對於血虛導致的吐血、流鼻血,以及血熱妄行導致的出血,三七反而會耗損新鮮的血液,所以沒有瘀血的情況下不應該使用。

3. 川黃連

黃芩、龍骨、理石為之使。畏牛膝、款冬。惡冷水、菊花、玄參、白殭蠶、白蘚皮、芫花。忌豬肉。殺烏頭、巴豆、輕粉毒。

大苦,大寒。入手少陰經氣分。瀉心脾,涼肝膽,清三焦,解熱毒,燥濕開鬱。治心竅惡血,陽毒發狂,驚悸煩躁,噁心痞滿,吞酸吐酸,心腹諸痛,腸澼瀉痢,疳疾蟲症,癰疽瘡疥,暴赤目痛,牙疳口瘡,孕婦腹中兒啼,胎驚子煩,陰戶腫痛。得木香,治熱滯。得枳殼,治痔瘡。

得肉桂,使心腎相交。得吳茱萸,治挾熱下痢。得白芍,瀉脾火。得石膏,瀉胃火。

得知母,瀉腎火。得黃芩,瀉肺火。得木通,瀉小腸火。得川柏,瀉膀胱火。得槐米,瀉大腸火。得山梔,瀉三焦火。配煨獨頭蒜,治臟毒下血。配川椒,安蛔蟲。配蘆薈末,蜜湯服,治小兒疳疾。加蟾炭等分,青黛減半,麝香少許,搽走馬牙疳。配茯苓,去濕熱,治白淫。

佐龍膽草,瀉肝膽火。佐枳實,消痞氣火脹。佐花粉,解煩渴。使細辛,治口瘡,止下血。

各經瀉火藥得川連,其力愈猛。

瀉心火,生用。火在上,酒炒;火在下,童便炒;火在中,薑汁炒;伏火,鹽水炒;火在氣分而痛,吳茱萸拌炒。食積成火,黃土炒;止瀉,壁土炒;肝膽火,醋炒或膽汁炒;熱結於下,朴硝拌炒。血中伏火,乾漆拌炒。虛熱妄用,必致格陽。(真陰益乏。)久服反化為熱。

(連性燥而不潤。)不可食豬肉,恐令人作瀉。邪火橫逆,非至苦至寒之品不能退其熱勢。然發熱初起,邪火正欲攻擊而出,投川連遏抑其火,則邪將盤結而不散,致內傷氣血,熱邪愈炎,所謂寒之益熱也。又熱久陰氣大傷,胃液乾枯,宜急救胃陰,以制陽火,涼潤之劑在所必需。

若用苦燥者治其熱,則愈燥而愈熱。蓋苦以降氣,氣降則陰不生,燥以耗血,血亡則津益竭,由是畏火起與邪火交相攻擊,其斃也可立而待。

白話文:

黃芩、龍骨、理石可以幫助它發揮藥效。它害怕與牛膝、款冬一起使用。它厭惡冷水、菊花、玄參、白殭蠶、白蘚皮、芫花。它禁忌與豬肉一起食用。它可以解除烏頭、巴豆、輕粉的毒性。

味道極苦,藥性極寒。歸入手少陰經氣分。可以瀉心火、脾火,清涼肝膽,清除三焦的熱,解除熱毒,乾燥濕氣,疏通鬱結。可以治療心竅的瘀血、陽毒引起的發狂、驚悸、煩躁、噁心、胸悶腹脹、吞酸、吐酸、心腹各種疼痛、腸道疾病引起的腹瀉、痢疾、小兒疳積、蟲症、癰疽、瘡疥、突然發生的眼睛紅腫疼痛、牙齦炎、口腔潰瘍、孕婦腹中胎兒啼哭、胎驚子煩、女性陰部腫痛。與木香同用,可以治療熱邪阻滯。與枳殼同用,可以治療痔瘡。

與肉桂同用,可以使心腎功能調和。與吳茱萸同用,可以治療夾雜熱邪的腹瀉。與白芍同用,可以瀉脾火。與石膏同用,可以瀉胃火。

與知母同用,可以瀉腎火。與黃芩同用,可以瀉肺火。與木通同用,可以瀉小腸火。與川柏同用,可以瀉膀胱火。與槐米同用,可以瀉大腸火。與山梔同用,可以瀉三焦火。與煨過的獨頭蒜同用,可以治療內臟毒素引起的下血。與川椒同用,可以安蛔蟲。與蘆薈末混合蜂蜜水服用,可以治療小兒疳積。與蟾酥炭等份混合,青黛減半,再加少量麝香,可以塗抹治療走馬牙疳。與茯苓同用,可以去除濕熱,治療白濁。

輔助龍膽草,可以瀉肝膽火。輔助枳實,可以消除胸腹脹滿的氣火。輔助花粉,可以解除煩渴。使用細辛,可以治療口瘡,止血。

各種經絡的瀉火藥如果加入黃連,藥力會更加強勁。

瀉心火,宜生用。火在上部,用酒炒;火在下部,用童便炒;火在中部,用薑汁炒;潛伏的火,用鹽水炒;火在氣分且引起疼痛,用吳茱萸拌炒。食積引起的火,用黃土炒;止瀉,用壁土炒;肝膽火,用醋炒或膽汁炒;熱結於下部,用朴硝拌炒。血中潛伏的火,用乾漆拌炒。虛熱卻誤用黃連,必定會導致陽氣被格拒在外(真陰更加虧乏)。長期服用反而會化為熱。

(黃連性燥而不滋潤。)不可食用豬肉,恐怕會導致腹瀉。邪火橫逆,非要用極苦極寒的藥材才能夠退其熱勢。然而發熱初期,邪火正要向外發散,如果使用黃連抑制其火,則邪火會盤踞不散,導致內傷氣血,熱邪更加旺盛,這就是所謂的「以寒助熱」。又如果熱邪久積,陰氣大傷,胃液乾枯,應該趕緊補救胃陰,以抑制陽火,涼潤的藥物是必不可少的。

如果使用苦燥的藥物治療熱邪,則會越治越燥熱。因為苦可以使氣下降,氣下降則陰氣不能產生,燥會消耗血液,血虧則津液更加枯竭,因此會導致虛火興起,與邪火互相攻擊,這樣很快就會死亡。